洛宁下峪《太学生李先生碑序》原文及释义孙和长孙乡人张清华洛宁县

近日,收到李正七老师发来的下峪镇后上庄鸡爪洼李氏始祖李惟一先生的懿行碑照片,托我对碑序断句释义。

据李老师介绍,此碑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稳石在崇阳村北的韩卢古道旁,1931年国民政府修筑洛潼公路时被挖倒。上庄李氏族人将此碑运回鸡爪窊祖居地,2012年由后裔正八、正七出资,岳本、小五召集族人出工出力拜立于鸡爪窊出村的路旁,并加盖了硫璃瓦碑楼。

李先生名德,字惟一,号竹亭居士。先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迁至永宁县(今洛宁县)东余庄村,李氏八世祖光贞爷移居涧口西陶峪。第十四代后裔李德先生16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流落到下峪后上庄,在王家大院打了两年长工,因聪明能干深得王掌柜器重,张罗着为他娶了媳妇,并让其定居鸡爪窊,从此开枝散叶,瓜瓞绵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截止目前,下峪鸡爪窊李氏已传承24代,遍及洛宁县下峪镇的前上庄、后上庄、毛草洼、庄头、下峪、城郊乡的崛山,城关镇,上戈镇马蹄村,灵宝市尹庄镇,渑池县,南阳市镇平县等地,总人口达400余人。成为下峪地区赫赫有名的一大望族。清末下峪出现的“文武两举人”,文举就是其曾孙李超然。而且,这个李超然还是我的老外爷李维芳的父亲。

面对碑文,心怀敬意,先断句、后释义,小心翼翼、逐句推敲,终于完成断句释义。由于水平有限,差错失误、词不达意者在所难免。现将《太学生李先生碑序》断句、释义结果附后,恳望批评指正。

一、碑序原文抄录

太学生李先生碑序

二、碑序断句

窃以书纪象贤,世世之令闻自远;诗歌燕翼,绵绵之贻泽孔长。如吾族惟一先生者,迺先辈儒童士玉老先生之子也。其人美须髯,有威仪,志气豪迈,语言清爽,恒为里党所敬重,洵亢宗之選也。

先生少失恃,从父受学,甫十三,先严又背见。虽当零丁孤苦,而终不可掩者,以英毅之气、磊落之概,本於性成耳。弱冠后,违儒就农,田虽无多,而所获倍丰,人佥以为天报焉。中年来,食指稍繁,似难为子供笔砚。幸而先生之内助邹太君,娴女红,以织代耕,佐先生理家甚有条,婉为之劝曰:“子长矣,当延师以受读。”先生以力耕莫赡,復生理于城内,以充膏火之用。当斯时,乡人有讼者,先生见之,再三劝息,故乡人咸感其德,为旌其明曰“形端表正”,其忠以与人也如此。

先生六秩后归乡里,课耕课读,子若孙有不率教,辄以箠楚继之,故先生登其堂,而家人皆恪慎以见其严,以教家也如此。然先生虽辛苦起家,而慷慨乐施,族间有不能娶者,为之娶者数家;老而无依者,为之养者数人;死而无归者,为之葬者数塚。至于亲戚邻里,婚葬无一不为之量力而假以资斧焉,其蔬财仗义也又如此。

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以故年逾八旬,堂廷五世,德寿并高,庭毓芝兰之秀,孙曾济美,泮联芹藻之芳。长子观光,聪明过人,入黌宫而幚增。三子彩光与长孙修身,俱通文理,从捐粟例,列九品;次孙修典,以后秀入成均;三孙与长曾孙同时遊泮,踰年曾孙即食饩。凡兹诸子诸孙,有光于门第者,皆先生积德累仁有以至之也。

先生诚人杰也哉!先生之殁迄今越四年矣,诸亲欲勒其功德,丐序於予。予曰:“子与先生既同族,又比邻,且馆于先生家十二载,综其生平,崇礼义,重师儒,排难解忧,济穷恤困,先生实録不外是已,他若归美之辞,皆略而不陈。”

三、碑序释义

白话文翻译如下:

我认为书籍记载那些有贤德的人,能让美好的名声世世代代传扬久远;诗歌里赞颂先辈为子孙谋福,那遗留的恩泽绵长深厚。像我们族里这位惟一先生,是先辈儒童士玉老先生的儿子。他胡须美观,仪态威严,志向豪迈,言辞清爽,常常被乡里之人敬重,实在是能够光宗耀祖的人选呀。

先生年少时就失去了母亲,跟随父亲学习,刚到十三岁时,父亲又去世了。虽然当时孤苦伶仃,但始终掩盖不了他那与生俱来的英武刚毅的气度、光明磊落的气概。二十岁左右后,他放弃读书转而从事农业生产,虽然田地不多,可收获却比别人丰厚,人们都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回报。后来家中人口渐渐增多,似乎难以供子女读书了。幸亏有先生的妻子邹太君,擅长针线活,用织布来代替耕种,协助先生料理家务非常有条理,她委婉地劝先生说:“孩子们长大了,应当聘请老师让他们读书啊。”先生因为全力务农也难以供给费用,就又到城里去经营生计,来充当孩子们读书的费用。在那个时候,乡里有打官司的人,先生见到后,多次劝说他们平息纷争,所以乡里人都感激他的品德,表彰他的贤明,送给他“形端表正”的匾额,他待人忠诚就是如此。

先生六十岁后回到乡里,督促子孙们耕种、读书,子孙们要是有不遵从教导的,他就会用棍棒来教训,所以先生一到家中,家人们都恭敬谨慎,由此可见他治家的严格。然而先生虽然是辛苦经营才创下家业,但他慷慨大方,乐于施舍,族里有娶不起媳妇的,他帮好几家操办婚事;有年老无依的,他赡养好几个人;有去世后没人料理后事的,他帮忙埋葬了好几个人。至于亲戚邻里,遇到婚丧之事,他没有一次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借给钱财的,他仗义疏财就是这样啊。

凡是积善的人家,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泽。所以先生年过八十,家中五世同堂,品德高尚且长寿,家中培育出优秀的子孙,孙辈和曾孙辈都很出色,在学校里获得了好名声。长子观光,聪明过人,进入学校学习后成为国家栋梁;三子彩光和长孙修身,都通晓文理,按照捐粟的惯例,被列为九品官衔;次孙修典,凭借优秀的才学进入了国子监;三孙和长曾孙同时考中秀才,过了一年,曾孙还吃上了国家供给的粮食。凡是这些子孙们,能为家族增光的,都是先生积累德行、广施仁义才达到这样的呀。

先生实在是杰出的人物啊!先生去世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年了,各位亲属想要把他的功德刻在碑上,求我来写篇序文。我说:“我与先生既是同族,又做邻居,而且还在先生家教书十二年,纵观他的一生,尊崇礼义,重视师儒,排解他人的难题和忧愁,救济穷困、抚恤困苦之人,先生真实的事迹也就是这些了,其他那些夸赞的话语,就都省略不说了。”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

THE END
1.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长江学术》副主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主要从事六朝隋唐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10余项,已出版专著《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等3部,在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https://skc.cnu.edu.cn/jzhd/3cffd1b918a24279bdbc434402e13a2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