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夏朝作为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神秘的存在。
尽管历代史书都有记载,但由于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其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
一次意外的文物发现,不仅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线索,还意外揭开了困扰学界百年之久的甲骨文谜团。
甲骨文中的神秘"西邑"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这种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就成为了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然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已经释读的甲骨文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到夏朝。
相反甲骨文中反复出现一个名为"西邑"的地名。例如:"
贞:于西邑"、"西邑害"、"贞:燎于西邑
"等。这些卜辞表明,商王经常向"西邑"进行祭祀,似乎是为了防止来自"西邑"的灾祸。
但奇怪的是,除了祭祀之外,甲骨文中并未提及商朝与"西邑"之间的任何其他往来。
这个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西邑"可能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强大国家,商朝对其心存畏惧;也有人推测,"西邑"或许是某个神秘的宗教圣地。
这些猜测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甲骨文中完全没有提到夏朝。
清华简的惊人发现
2008年一批来历不明的战国竹简出现在海外文物市场。
在时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的建议下,清华大学通过校友捐赠的方式,成功购得了这批共计2388枚的战国竹简。
这批被命名为"清华简"的文物,经过十余年的整理和研究,被证实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竹简,其中包含了多篇珍贵的失传古籍。其中,
《尹诰》
和
《尹至》
两篇文献的内容,让研究人员大为惊讶。
在
中有这样一段话:"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而《尹至》则记载:"
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
这两段文字明确地将"西邑"与"夏"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原来甲骨文中反复提到的"西邑",就是指夏朝!
这一发现瞬间解开了困扰学界百年的谜团。原来,在商朝建立之初,夏朝还是一个鲜活的存在,被称为"西邑夏"。
但到了殷墟甲骨文时期,也就是盘庚迁都之后,夏朝已经灭亡数百年。
此时的商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夏"的具体含义,只是沿用了"西邑"这个称呼来指代那个曾经的强大国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甲骨文中,"西邑"只在祭祀场合出现。
对于商朝人来说,"西邑"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是需要祭祀以求平安的对象,而非一个实际的政治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