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把书中的情境图创设成: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图书馆,听说里边的图书可多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图书馆里看一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哪些减法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而且将数学计算融入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圈一圈格子图、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在讲解笔算退位减的方法时,学生说,我用课件配合演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面对学生,如何施教。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基础好,习惯好,有的甚至不用教就会了,因为他们曾经学过珠心算;而有的学生口算慢,需要借助直观(如数小棒、拨计数器、数指拇等)。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怎么教?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算法多样化,张显孩子个性,展示学生风采。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我们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同伴讲解,全班交流的过程。在多种方法依次出现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充分地让学生说,并与前面学的不进位加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在合作中,展示彼此的思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图书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小棒操作中感知“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借助情境图,提出“《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共有多少本?”的问题,并列出算式28+4之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小棒操作,并用算式记录操作的过程。有的孩子先把8根和4根合起来,得到1捆又2根,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共有3捆又2根,也就是32根。即:8+4=12;20+12=32。而有的孩子则把4分成2和2,28根先和2根合起来就是3捆,再加上2根就是32根,即:28+2=30;30+2=32。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10根捆成1捆的过程,所以对满十进一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打下了伏笔。
二、在拨计数器中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学生摆完小棒,理解口算方法之后,请学生拨计数器。重点解决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个位原来有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就是10个珠子,因为10个一是1个十,所以要将个位的10个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个位再加上2个珠子,得到结果是32。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个位原有8个珠子再加上4个共有12个,满十个了,要将个位上的10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因而结果也是32。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个位的十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三、在沟通联系中强化“满十进一”的算理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满十进一”有了相当的理解之后,请孩子们列竖式计算。在这一环节还注意将前两项动手操作的活动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在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时,以“为什么8和4要对齐?这是拨计数器的哪一步?”“8+4满十了怎么办?怎么做不会忘了进一?”“十位变成了几?这个过程是前面两项操作的哪一步?”“当你看到竖式上的“进一”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来沟通操作与竖式计算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
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节课《图书馆》。《图书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实际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学生借助情境图,提出“《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共有多少本?”的问题,并列出算式“28+4”之后,首先让学生摆进行小棒操作,并用算式记录操作的过程。有的孩子先把8根和4根合起来,得到1捆零2根,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共有3捆零2根,也就是32根。即:8+4=12,20+12=32;而有的孩子则把4分成2和2,28根先和2根合起来是30根,也就是3捆,再加上2根就是32根,即:28+2=30,30+2=3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10根捆成1捆的过程,所以对“满十进一”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埋下了伏笔。
在学生摆完小棒,理解口算方法之后,请学生拨计数器。重点解决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个位原来有8个珠子再加2个珠子就是10个珠子,因为10个一是1个十,所以要将个位的10个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个位再加上2个珠子,得到结果是32个珠子,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个位原有8个珠子再加上4个共有12个,“满十”个了,要将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拿掉,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因而结果也是32。这样在“拨计数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个位的十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发散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富有趣味性。
练习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练习不仅有梯度,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常规的口算练习变成了“摘桃子”游戏,并根据学生的易错点设计了“森林医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到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个别孩子出现个位相加后不向十位“进1”,或计算十位时忘记加进位1的现象。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争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本节课的教学,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不足,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往往不感兴趣,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却又相当重要。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熟悉的两个情境组成情境串,把教材中小小图书馆中的情境图进行了改动,“学校的图书馆向我们开放,然后又去图书馆借书。”依此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教师小小图书馆的故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一、教材分析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加法最基础的知识。因此,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与比较中优化出适合自己的算法。
2、感悟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动手操作、明确表达、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喜欢看课外书吗?谁来说说你喜欢看些什么书?
2、引入情境。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最近新开了图书馆,听说里边的书可多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瞧,这就是图书馆的一角。(出示课题:图书馆)
[设计意图:通过说喜欢看哪些课外书,引出主题图,同时对学生进行勤奋好学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
(二)提出问题,初识进位加法。
1、看图提问题。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几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2、根据问题列式。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你会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生列式师巡视。)
3、初探进位加法。
(1)初探算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你们会计算吗?(自主探索。)
(2)交流算法。算好的小朋友请把你算的方法与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一般有以下三种算法。)
算法一: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先摆28根小棒,再摆4根,然后从4根中拿2根放到8根里就是10根,把它捆成一捆合在2捆里就得到3捆零2根,就得28+4=32。
算法二:看算式直接口算。先算8+4=12,再算20+12=32。
师:谁也是这样算的?(根据学生的表述,教师用彩色笔在横线下标出思考过程。)
算法三:用竖式计算。(学生说竖式计算方法,教师写竖式。)
师:8+4满十怎么办?怎样记不会忘了进一。(学生讲,教师板书“满十进一”。)
(3)小结:小朋友真棒,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计算28+4=32。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能让学生先倾听他人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便于理解,便于掌握。]
4、理解进位加法。
《海底世界》和《淘气历险记》一共有多少本?《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问题你们会计算吗?请你们选其中一个问题来做,做完后同桌小声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进位加法。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汪汪乐园》每本9元,《海底世界》每本36元,《淘气历险记》每本13元,《咪咪学校》每本8元。请你算一算自己选购的两种书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再指名说说算的过程并简单评价。)
买《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36=45(元)
买《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13=22(元)
买《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36+8=44(元)
买《淘气历险记》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13+8=21(元)
买《汪汪乐园》和《咪咪学校》各一本,一共多少元?9+8=17(元)
买《海底世界》和《淘气历险记》各一本,一共多少元?36+13=49(元)
[设计意图:在主题图上添上每本书的单价,让学生自由选购两种喜欢的书并算出一共要多少钱的活动,不但巩固了计算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看谁摘的苹果最多。
(2)评价“摘苹果”游戏。(摘一个评价一个,最后评价9+18与9+28,26+6与24+8这两组题的秘密。)
[设计意图:先独立练习,保证人人参与,再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计算练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新知,提高口算技能。]
3、看谁是个最好的医生。
(1)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啄木鸟图)它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有3棵“大树”生病了。小朋友们来帮它确诊一下大树的病因好吗?(说明错因。)
(2)小朋友帮助大树治好了病,谢谢你们。今后用竖式计算,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这三道题反映了学生用竖式计算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帮助啄木鸟“医生”治病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说理,进一步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成功体验,回味进位加法。
1、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2、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评价,一方面进行情感评价,另一方面对知识进行小结,有利于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标指出:“要合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应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本节课在引出八个方向的基础上直接引出老师的家在杏林花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教学走近生活。
1、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节课把本课知识融入到整个位置与方向这个范围当中,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八个方向,于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合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的论一论、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层次深入,重点突出。
3、注重学生参与与学习体验。
如以直观的演示,动手比方向的方式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各个方向,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4、练习情境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有效。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新知。比如在练习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注重对比感悟。
让学习在几次说法中不断完善,通过对比,层层深入地感悟要准确知道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第5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三位数减法问题,并借助数线和计数器,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1、创设情境:出示几张小朋友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渗透读书的好处,并根据情境图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及时捕捉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1)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2)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2、探索与体验:(1)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先列式,再让孩子估算,到底估算得对不对,大家异口同声算一算,接着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有画数线图,有拨计数器,有竖式计算的……交流算法时,我重点让孩子借助计数器来理解竖式计算,但在展示算法时,我忽视了算法的层次性,应从直观到抽象;接着在沟通3种算法的联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让孩子明白方法不一样,但本质都一样,都是相同数位相减;最后再把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比一比,发现很接近,让孩子明白估算是计算的一个好帮手,让孩子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2)解决第二个问题在这一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孩子直接回顾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自行解决第二个问题:先估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为了让孩子对竖式计算有更多的感悟,在这里才择优算法:你更喜欢哪种?大部分孩子都认同竖式计算比较方便,同时再次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计算课本来就比较无趣,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孩子会算但不一定知道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借助直观演示如计数器,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脱离了计数器也能说,真正做到心中有计数器,这需要我们再接下来的计算教学中继续努力!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方法及验算方法。从教学内容的容量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二年数学组将这部分知识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三位数一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第二课时教学“验算的方法”,第三课时教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这篇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安排设计的。
小小图书馆教学反思
1、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有机整合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更好地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情景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完成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的有效整合过程,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激励“再创造”
爱因斯坦说的好:“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我在[情景二]中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用四个数列出减法算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想出了多种列算式的方法,比如用比较大小、排列组合等行之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着实让我和听课的老师们为之一振。由此可见,数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数学的创造,首先是数学思想的突破!
3、延伸应用,活化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服务的,实践应用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归宿。我在[情景三]中将本课知识的
学习融入到充满生活情趣的“购物”环节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又一次的合作交流活动中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