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华古籍历经多次劫难,不断地散失又不断地聚拢,带着历史的厚重一路走过,沉淀着一代代中国士人写书、校书、读书、教书,赓续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然而,“纸寿千年”并非永恒,书籍也会衰老,也会“生病”。不当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和污染,都在无声地侵蚀着这些文化瑰宝。
幸运的是,古籍修复师们如同历史的守护者,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耐心,修复着每一页残破的纸张,让古籍重焕生机。
古籍修复师又被称为“古籍医生”,通常采取揭、托、补、裁、订等技法修复破损的古籍,是一项精细且复杂的工作。
修复后的古籍
目前我国还有1000多万册古籍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虽然古籍专业修复人员已发展到目前的2000余人,但是这些历史文书、书画的修复工作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古籍修复师的稀缺,使得这项“冷门绝学”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而对丽江来说,有这项“冷门绝学”的人同样稀缺。
据古城区图书馆馆长李继文介绍,古籍修复工作如“蚂蚁搬山”,丽江市古城区图书馆藏有古籍近3万册,加上民国文献约4万册,是云南省地州级古籍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但古籍修复师非常稀缺,全省范围内仅有约13名古籍修复师,而丽江市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修复工作者仅有4人。
馆长李继文担忧地说道:“仅凭我们现有的力量,恐怕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无法完成所有古籍的修复工作,这对当地古籍资源的研究和保护是很大的缺憾。”
据悉,古城区图书馆现收藏的古籍种类丰富,收藏的1294幅书画中,不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生活写照,更有赵藩、王仁堪、周钟岳等名家的墨宝。
自2018年起,图书馆相继出版了《丽江市古城区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和《丽江市古城区图书馆馆藏书画录》,为古籍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月11日,古城区图书馆开展以“我在丽江修古籍”的研学活动,来自昆明的研学队伍正在认真学习体验古籍修复技艺。
桌子上,一张泛黄甚至看上去有些“千疮百孔”的纸张摆放中间,一块塑料板、一块毛巾、一把刷子、两支毛笔、一碗糨糊、一碗水置于两侧,孩子们将泛黄的纸张一遍遍清洗,然后用毛笔沾上糨糊在泛黄的纸张破损处反复涂刷,这是其中关键的“补书”环节。
在研学体验中,读本君看到一个认真低头修复古籍的小男孩徐梓鸣,他表示他今年12岁,在亲身体验古籍修复后,深刻体会到了古籍修复这项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看着自己把一张“破损”的纸张一点点修补好,每完成一处修补,都让他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尽管修复工作难度颇高,但他却乐在其中。一旁的男孩梁舒然挠挠头说道:“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真是地狱级难度!”
8月11日,昆明麦田公益发展中心在古城区图书馆开展“我在丽江修古籍”的研学活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古城区图书馆创新性的提出了古籍修复志愿者计划,目前正在积极招募古籍修复志愿者。据馆长李继文介绍,古籍修复志愿者招募没有学历和年龄门槛,感兴趣的均可报名参加,仅限20个名额,招满即止。图书馆将提供免费教学,让有志之士在掌握一门传统手艺的同时,也能为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从业者来说,古籍修复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深情守护,更是一场对耐心与毅力的考验,这项工作要求修复师在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此次古城区图书馆招募古籍修复志愿者,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全面掌握古籍修复技艺的实践平台。
此外,为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丽江市古城区图书馆自8月12日起免费开放以“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让阅读成为习惯”为主题的全新少儿阅读室——少儿悦读空间。
除了丰富的图书、耳目一新的空间装饰,少儿阅读空间还引入了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通过VR眼镜,孩子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探索和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地理、地球生物、宇宙星空、人体奥秘”等主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虚拟现实中探索书中的世界,增强知识获取的沉浸感和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