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是古代某神童的咏雪诗。前三句纯粹是数字的组合,摹写之朴拙能引发嗤笑。而末句则腾跃而起,一反前三句浅俗拖沓之堆砌,点化出大雪飘芦荡那种迷濛混沌、充满生气的艺术境界。
类似的数字诗前几句往往为常言拙语,看似败笔,收尾时却落笔生辉,画龙点睛。
明代杰出文学家、画家徐文长才华横溢,聪慧过人。有一次他与友人在杭州孤山一亭内作画。友人画的是《柳亭送别图》,画得很好,诗却难题。他素仰文长大名,便请他赋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笔就写:“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友人目瞪口呆。文长一笑,不慌不忙地续上两句:“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友人顿时眉飞色舞,赞不绝口。此诗前四句写景,平淡乏味;后四句抒情,异峰突起。一景一情,平中见奇,收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上述两首数字诗是部分诗句用数。而有的数字诗不仅句句用数,且一数复用,贯串全诗,构成另外一种组合意境。最常见的是“一”字诗,如《钩钓乐》:“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纪晓岚的一首诗,全诗“一”字占了1/3篇幅,可用得十分巧妙,一点也不使人感到重复单调,并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节奏强烈之感和韵律和谐之美。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一个故事。据说,一次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皇帝有意难一难他,于是命他即景赋诗一首,且须含有十个“一”字。纪晓岚眺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诗的前两句后便“卡”住了。乾隆见其蹙额拈须的窘态,双手一拍道“今天可难住你了!”言毕哈哈大笑。没料这举动竟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感,忙说:“有了,有了!”随即诵出后两句,乾隆连声称赞。
此诗还有一个版本:“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两个版本各有千秋,本人更喜欢后者。首句渲染环境。二句交待人物及事情。三句中三个动词连用,人物动作神态活现:鱼吃铒,浮子下沉,渔翁急忙俯身下视,两眼圆睁;见钓钩已紧,赶紧提钩,提钩必然仰身;得鱼心喜,当然笑出声来。此句最为生动传神,且承上启下。第四句写景,情景交融。秋水澄澈,月映江中,上钩的鱼儿挣扎跳跃,搅动江水,月影晃动,波光满江荡漾,故曰“一江明月”。此句景中寓情,作者或仕途不顺寄情山水,或不满时政旷达江湖,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意隐寓其中。
据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好。她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这首诗也好在连用了十个“一”字,与纪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像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不是少数,汉代的卓文君就是一例。她和司马相如成婚后不久,丈夫便去了京城做官。一别五年才传书一封,信上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聪明的卓文君立马知晓丈夫负心了,因为“无意”与“无亿”谐音。想起当初自己的抛家私奔当垆卖酒,想起当年俩人的山盟海誓,于是痛苦地写了封回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是三四月,却谁知无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此信将来信中的十三个数字依次镶嵌进去,忆别离,诉相思,吐怨恨,表达了内心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此情感随着数字的递增而递增,哀婉感人。司马相如收到回信后,被妻子的痴情深深打动了,良心发现,与妻重归于好。一首数字诗挽救了一场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折服了司马相如,也折服了后人。有多情者又将这首数字诗加以改写,把十三个数字倒嵌进去: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倚栏杆,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夕银河鹊桥断,六月酷暑别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怕把龙舟看,四月桑芽无心去养蚕,三春风打桃花散,二月风筝线儿断,一片痴心,梦里到关山。可怜我多情白女子,偏遇无情小许官。郎啊郎,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改写后的这首诗更具体形象,写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遭弃之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动静之妙
动与静,是一对反义词。“动”中见灵巧、活泼之妙;“静”中见沉寂、无声之妙。若能巧用数字,动静之妙如在眼前。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在静默中站立,无声无息,然而“一片”孤帆,昼夜不息,淋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有了视频的感觉:特写――一座座静静耸立的青山,长镜头――一片白色的风帆。简单的数字将动静之美巧妙推出,让人眼前一亮。
二、虚实之妙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之妙,在于夸张、模糊、朦胧,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实”之妙,在于真切、准确、清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以虚实数字入诗,使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显然是虚指,如此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此时却万籁俱静,鸟无声息,人无踪影。虽然是虚数,却贴切地反映出大雪之后的真实状况。“孤”“独”二字虽然不是数字,却是数字“一”的另一种表述,一舟之上,一人在寒风中独钓。一虚一实,把作者清高与孤傲的性格,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和压抑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称之妙
【设计意图】通过本组童谣的学习,让小朋友们对童谣的特点有所了解,除了可以大声地读,还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进行拍手游戏、对唱、表演,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妞妞来摘果/七个篮子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思维拓展】小朋友发现了吗?在这首童谣里,“一”到“七”这七个顽皮的小宝宝就藏在中间呢!当然,除此之外,这首童谣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七个小姐姐提着篮子到果园里去摘果实,并把七种果子摆成了七样,那是怎样一种有趣的游戏呀!
《十数对花谣》
我说一,谁对一/什么开花在水里/你说一,我对一/菱角开花在水里//我说二,谁对二/什么开花把道沿/你说二,我对二/马兰开花把道沿//我说三,谁对三/什么开花叶叶尖/你说三,我对三/韭菜开花叶叶尖//我说四,谁对四/什么开花一身刺/你说四,我对四/黄瓜开花一身刺//我说五,谁对五/什么开花在端午/你说五,我对五/葫芦开花五月五//我说六,谁对六/什么开花一身肉/你说六,我对六/茄子开花一身肉//我说七,谁对七/什么开花把头低/你说七,我对七/葵花开花把头低//我说八,谁对八/什么开花胡子拉碴/你说八,我对八/苞米开花胡子拉碴//我说九,谁对九/什么开花家家都有/你说九,我对九/地豆开花家家有//我说十,谁对十/什么开花随簸箕/你说十,我对十/扫帚开花随簸箕
小朋友,你发现了吗?这首《十数对花谣》比较长,每小节都以固定的格式展开,即以“我说几,谁对几,什么开花怎么样”引起,答句则以“你说几,我对几,什么开花怎么样”来完成。结构清晰、明确,便于记忆背诵,更便于小朋友以拍手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在爸爸、妈妈教给我们吟唱的童谣里面,一定也有不少含有数字宝宝的吧,你能把它们也背下来吗?
二、走进数字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本组儿歌的学习,让小朋友逐步感受儿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画面美、童趣美。
小朋友你看,妈妈买回来了七只小鸡,它们在院子里来回奔跑,玩耍嬉戏,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把它们当作玩伴,给它们起名,很有趣。可是,这几只顽皮的小鸡,大小差不多,外形也相差不大,它们一玩起来,就无法准确地分清它们。这样的情景多么有趣呀,把它记下来,不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吗?
《我给小鸡起名字》任溶溶
一、二、三、四、五、六、七/妈妈买了七只鸡/我给小鸡起名字/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它们一下都走散/一只东来一只西/于是再也认不出/谁是小七/小六/小五/小四/小三/小二/小一
数字诗不只是几个数字的简单罗列。上面这首诗就向我们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很有童趣。
《大雁飞在蓝天里》赵铁民
一二三四五六七/大雁飞在蓝天里/一会儿排个“人”字/一会儿写个一//七六五四三二一/大雁飞得真整齐/嘎嘎嘎唱着歌/不怕千万里
这首儿童诗把“一至七”这几个数字,巧妙地融入到大雁飞行的画面里,不但写出了大雁飞行的特点,而且巧妙地把它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赋予字里行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童诗。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被谱成曲,成为了一首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
小朋友,如果让你写一写有关数字的事物,你会写什么呢?想一想,你怎样把数字也藏进自己写的诗句里呢?
三、走进数字诗
【设计意图】把数字巧妙地融入到诗中,让数字与诗融为一体,让人在吟诗的时候,既学会了数字,又提高了文学修养,真是两全齐美的事情。
小朋友,生活就如同多姿多彩的舞台,我们身边的事物也同样拥有生命,就连那静止不动的树,有时也像小朋友那样顽皮,充满着童真与童趣。
《树林》谢明芳(中国台湾)
一棵、两棵、三棵……/好多棵树/有的在玩一二三木头人/有的模仿电线杆/有的被妈妈罚站/有的摆好姿势在照相/不动,不动/大家专心地――不动
静止不动的树,在诗人眼里多么富有诗意!可以是玩木头人游戏的娃娃,也可以是静止不动的电线杆,还可以是犯了错被妈妈罚站的小淘气。童诗的魅力,在于它的童心之美,在于它与儿童情感的融合。
1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1.1服务模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在图书馆内,以馆员面对面地向读者提供“收藏”、“借还”服务为主,但随着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以提供文献为主和作为中介性质为主的服务已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在数字图书馆中,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数据库检索、E-mail文件传输、光盘检索、多媒体数据传输、电子期刊、远程获取网上计算机资源信息等服务模式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2馆藏内容
传统图书馆馆藏是公开出版和预先选择的,馆藏内容相对单一,大部分为印刷型文献(如图书、期刊、报纸)、缩微资料等。而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内容。除了部分数字化的特色馆藏外,还有大量网络信息资源:一次文献型的电子出版物、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全文数据库;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三次文献型的电子参考工具书和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以及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单位在网上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对于信息实体虚拟化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是无产权的,因此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3技术手段
传统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流通、服务等业务都侧重手工进行,而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崭新的事物,它的产生并不源自图书馆自身,而是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果,它的采集、组织、开发、服务更多的依赖于网络技术。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进行加工开发中所涉及的软件使用问题、对作品进行编辑的问题等都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4读者(用户)范围
传统图书馆都根据本身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务对象,有特定读者群,这类读者数量有限并且稳定,对图书馆使用多为研究学习用,侵权可能性小。但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用户)主要分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内部用户与传统图书馆用户叠合,而外部用户也就是通过网络为其服务的那部分用户,数量大并且不稳定,他们的使用多具有商业性质。因此这部分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信息时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
2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2.1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馆藏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所谓数字化是指把各类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目前关于数字化这一行为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对原作品进行数字化只是将作品的原有形态进行数字转换,这种转换是由机器进行的,没有任何创造性,并没有产生新作品,与传统的印刷、复印、录音等复制行为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过程是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演绎行为,数字化后的作品能够随意组合、增删、移位,和原有作品不一定有直接对应关系,数字化后的著作权属于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
2.2数字图书馆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馆藏数字化的目的是将数字化后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传播,因此,网络传输中的暂时复制问题即对于用户调用远程终端上的信息进行阅读或浏览时,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进入计算机随机存储器(RAM)中但未拷贝,是否构成复制,对此一直存在两种观点:
2.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无论是馆藏数字化还是网络传输,最终都是为了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数据库。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利用数据库主要有两种:
2.3.1元数据库
2.3.2对象数据库
3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建立和完善与数字图书馆建设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必须用法律来加以确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制定的WIPO条约和TRIPS协议以及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经验是我国借鉴的榜样,使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向国际标准靠拢。同时尽快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专门法律、法规、规章,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法律体系。
3.2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合理使用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伯尔尼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都确立了法定许可制度。
3.4建立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
3.5技术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题记:这是我2002年9月参加“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近因人索要,网上未见下载,故刊于此。
一、现状一瞥
(一)丰富多样的文件格式
从文件格式上来看,目前的数字化古籍除常见的txt、doc、html格式外,还有exe、pdf、wdl、pdg、ebk、edb等。
1.exe格式。所见有秦昌荣(秦堤居士)的“家庭百宝箱”系列(含诸子百家、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三种)(中华文史软件网/"TARGET=_blank>/)。另外,北京天安亿友公司(/html/index.htm"TARGET=_blank>/html/index.htm)出品的《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也包含了这种格式,详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product/zmkmdefault.asp"TARGET=_blank>/product/zmkmdefault.asp)的“芝麻开门”图书系列。
2.pdf格式。所见有红旗出版社(5051.peoplespace./"TARGET=_blank>5051.peoplespace./)的“家庭藏书集锦”所包含的部分古籍。博库(/default.asp"TARGET=_blank>/default.asp)图书也采用了这种格式。需要pdf格式文件专用浏览器,如Adobe公司的AdobeReader、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
3.wdl格式。北京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ARGET=_blank>)开发的电子读物文件格式。所见有博库图书采用了这种格式。它保留了原来的版面设计,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将下载到本地机阅读。需要该公司的专用阅读器DynaDocFreeReader。
4.ebk格式。所见有深圳市百博电子商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百博书城”(bbook./gb/default.asp"TARGET=_blank>bbook./gb/default.asp)图书使用。书籍可在线阅读,也可下载到本地。需要百博专用的图书阅读器。
5.edb格式。北京天安亿友公司开发的图书格式(EyousoftDigitalBook)。
6.oeb格式(OpeneBook)。所见有辽宁省出版集团开发的掌上书房(/bottom/aboutus.htm"TARGET=_blank>/bottom/aboutus.htm)使用,有专用阅读器,也可使用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阅读器阅读。
7.sep、ifr格式。由书生之家(/zhtsw.asp"TARGET=_blank>/zhtsw.asp)开发的电子图书格式,需要其专用阅读器来阅读。
8.xeb格式。以oeb(OpeneBook)为基础,以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为核心的中文电子图书格式。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等浏览器支持阅读。
9.pdg格式。超星公司(/"TARGET=_blank>/)开发的图书格式。需通过超星专用的图书浏览器阅读。
10.nlc格式。中国数字图书馆(d-/index.php"TARGET=_blank>d-/index.php)采用的图书格式,需要其专用浏览器NLCReader阅读。
11.基于unicode(通用多于8位编码字符集)、仓颉码、Big5码或其他字符集,以html、xml、sgml等为核心的全方位电子文献全文检索格式。这是目前势头最盛、也显然是更有发展前途、更具实用价值的一种古籍数字化形式。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sinica.edu.tw/ftms-bin/ftmsw3"TARGET=_blank>sinica.edu.tw/ftms-bin/ftmsw3)、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合作开发的《四库全书》标题检索版和全文检索版(/"TARGET=_blank>/、"TARGET=_blank>)、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html/index.htm"TARGET=_blank>/html/index.htm)开发的《四部丛刊》等全文检索版均属于这种形式。汉文化联盟开发的《汉文化资料库》和目前北京大学正在开发的《中国古籍基本库》也应属于这种形式。
此外,笔者还见到有位图形式和多媒体格式的数字化古籍。前者如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后者如方圆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书库》(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product/zmkmdefault.asp"TARGET=_blank>/product/zmkmdefault.asp的“芝麻开门”图书系列),包含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后案惊奇》、《儒林外史》、《醒世名言》、《喻世通言》及《警世恒言》10部古典名著全文,还包含由北京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配音的唐诗三百首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带联机字典及语音。另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TARGET=_blank>)的《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也利用了多媒体形式,该产品除收录百衲本二十四史和关外二次本《清史稿》的全部内容外,还配置了简繁字异体字对照表、古代年表等,附录了《历代舆地图》近2000幅大比例历史地图和张元济校辑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撰《校史随笔》以及《左传》、《战国策》等多部史学名著、清至当代学者的部分辑佚与校勘成果。
显而易见,如此众多的图书格式,显示出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途径非常多样。而且,也正是通过这些途径,数字化了的古籍才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为广大爱好者和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所注意。
(二)便捷灵活的传播途径
1.网络传播
数字化的古籍大范围进入研究者的视域,应该归功于网络。网上书库、网络全文检索、网上图书馆和相对专业的个人网站相得益彰,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古籍电子文献的不同的使用路径。
网上书库多数属于个人网站。从内容不限于古籍的黄金书屋(现地址/"TARGET=_blank>/)、新语丝网上书库(/library.html"TARGET=_blank>/library.html)、陈清书斋(/"TARGET=_blank>/)、亦凡公益图书馆(sousuo.shuku./"TARGET=_blank>sousuo.shuku./)、中华古籍(/"TARGET=_blank>/)等等到相对专门的国学网站(/"TARGET=_blank>/),一大批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将一些常用古籍搬上了网络,对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需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些专业研究者、学人集体和研究机构也利用网页提供了一些专门的书籍。比如简帛研究(/index.htm"TARGET=_blank>/index.htm)上提供的部分简帛资料、孔子2000(/"TARGET=_blank>/)上所提供的部分儒学原著、《象牙塔》(xiangyata./history"TARGET=_blank>xiangyata./history)提供的几种史籍资料、中华佛典宝库(ccbs.ntu.edu.tw/DBLM/cindex.htm"TARGET=_blank>ccbs.ntu.edu.tw/DBLM/cindex.htm)提供的《大藏经》的免费阅读和下载,等等。这些资料因多数为研究者个人积累或专门机构特别提供,所以常常起到补现有一些大型数字化图书之不足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目前利用率最高的当属一些网上图书馆。这方面,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特别值得提起。尤其是超星数字图书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它在2000年1月由北京时代超星公司与广东中山图书馆合作开通,现已成为一个由全国各大图书馆支持的庞大数字图书展示推广平台,并已将其数字化方案成功应用于中央档案馆、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等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其“馆藏”的古籍,集中于“专题图书馆”中的“北大图书馆古籍”,以及“古代文献图书馆”、“国家档案文献库”、“地方志图书馆”等图书馆。而其数量之多,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阅读需求。此外,超星公司目前还在开发自己的e_Book。
2.专用电子书阅读器
专用电子书阅读器虽然并非专为古籍数字化开发,但因其体积小、容量大以及携带方便、无特殊阅读条件的限制,而相应的电子书籍中又包括不少古籍,其对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传播无疑会发生积极作用。
尽管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如网上书库、个人网站的建设),但它们在推进中国古籍数字化上的作用还是不应被忽视。就广大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甚至是专业研究者而言,其对古籍数字化之价值的认识,并非靠专门制作的大型数字化系列图书,而恰恰来自他们简单的网页浏览。
(三)恢宏阔大的开发规模
1.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default.htm"TARGET=_blank>-/default.htm)。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工程了。该工程1998年正式启动,全套光盘库共500张,分哲学、史地、艺文、综合4个子库20个大类,范围涉及先秦至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并提供多重检索功能,每种典籍有1个通行版本的全文信息,另附1-2个珍贵版本的图像数据,预计全文20亿字,版本图像2千万页。应该说,这个项目具有很好的前瞻性,一旦开发成功,将基本上可以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需求。
3.中国中医药文献数字化。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项目。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catcm/ys/yssjj.htm"TARGET=_blank>/catcm/ys/yssjj.htm)承担,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天津中医研究院等十四家中医药教育、科研单位协作。
4.《历代石刻史料汇编》、《永乐大典》全文检索。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有限公司开发,预计不久即可见成果。该公司亦将地方志的数字化列入了规划。
5.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dloff/"TARGET=_blank>/dloff/)。该工程由中国国家国家图书馆倡议于1998年,2001年10月正式国务院批准立项。目前已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联络了41家公共图书馆、30家高校图书馆、8家科研机构图书馆、7家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14家技术公司。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宽带IP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资源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其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掘历史遗产。
7.台湾典藏数位化计划。2001年启动,参加机构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大学等。
8.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chinesegb.asp#"TARGET=_blank>/chinesegb.asp#)、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主要资助单位是美国罗斯基金。项目目标是建立中国历史时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使其成为中国历史GIS数据的基础平台。这是一种研究性、工具实用性都很强的开发项目,与单纯的把古籍转化成图片或检索文本的数字化不同,也显示出古籍数字化的另外的发展方向。
9.“国际敦煌学项目”(The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简称IDP)(idp.bl.uk"TARGET=_blank>idp.bl.uk)。英国图书馆开发,开始于1993年。项目中包括了英国(并计划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敦煌文献数字化。目前可线上查看英国图书馆收藏的3万余件中亚写本和印件,以及15000余件残片的高质量彩色图片(idp.bl.uk/IDP/idpdatabase.html"TARGET=_blank>idp.bl.uk/IDP/idpdatabase.html)。
合现在已有的成果而观之,中国古籍数字化规模之宏,形式之夥,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标示出其良好的发展路向。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更加有效地保护了古籍,而且在丰富人们的学习资源、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上,无疑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古籍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大范围、更便捷、更有效地使这些文献为人们所利用。而由于用户群体及其需求的差异,这个“用”也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因此,满足这些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应该是古籍数字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这方面看,目前的古籍数字化产品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
(一)选题内容重复,分散了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力量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乎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在这方面,《四库全书》的原文电子版(图像,济南)、《四库全书》的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以及超星图书馆中的北大古籍等“馆藏”(pdg图像格式),等等,从解决用户的迫切需求上而言,都是成功的。但也无庸讳言,在今天的各种数字化产品中,内容的大量重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重复不仅存在于一些小规模带有普及性的电子书制作上,而且也同样存在于一些大型的数字化工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二十五史》,几乎现在称得上数字化项目的产品都全部或部分包含了它们。这种重复在人力和财力上都是一种浪费,它提高了开发成本,相应减少了对其他可开发项目的投入。
(二)文件格式繁多,造成了阅读和资料提取的麻烦
(三)队伍组织、项目规划单调,导致了产品开发缺乏连续性
在队伍组织方面,多数项目的开发以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人员为主,技术公司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因为图书馆拥有原始文献资源。而图书馆本身对馆藏图书的数字化,又常常拘泥于传统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形式,而只是将过去的人工手段转化成计算机通讯(这可能也是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多数采取图片存储格式的一个原因)。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一些项目的开发与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应该说,在队伍组织和项目规划方面,目前并非没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系列电子化项目、元智大学的“网路展书读”、汉文化联盟的《汉文化资料库》采取的都是专业研究专家与技术人员、图书馆三方合作的方式,使得开发的项目与用户(尤其是专业研究者)的实际需求相切合。北京大学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在设计思路上也采取了这种方式。而超星数字图书馆目前在其浏览器设计中已加入了可由用户编辑专题的虚拟图书馆,使资源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合作关系,也显示出一种可喜的变化。
在项目的整体规划方面,也有不少可以挑剔的地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一个项目的开发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步骤:
开发者对自身开发能力的合理评估和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根据前者选择选题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和确定选题-选题可开发内容的信息搜集-确定开发的具体目标(主产品和副产品)-采样-技术处理过程-测试-修改与完善--市场反馈-补丁。
可以看出,从选题开始,项目开发就是一种多方互动的活动。从选题方式上看,单纯依赖开发者自己的想像,或者依赖文献资源拥有者的倡导,或者依赖部分学者的评议,甚至依赖权威的一两句断言,显然都是不合适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项目开发应该根据“什么最需要”而非“是否有价值”(如果考虑到开发公司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应该加上“是否能够盈利或具有盈利的希望”)的原则去选定,而专家学者的看法通常着眼于“价值”,这种价值认定又往往因其专业限制而难免有局限。
选题确定以后,对选题可开发内容的信息搜集直接关乎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尤其是一些具有“原创”性质的开发项目,其本身所具有的系列开发内容就很丰富。仅我个人所思及,就有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版本信息(版本类型、年代、版式、字体、刊刻地点、刻工姓名等)。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扫描而得到影象资料而进一步开发。
其三,最常用或极具价值的书籍资料(单行或选编进一类专用书籍中,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反观现在的一些开发项目(特别是全文检索项目),除了所谓“单机板”、“网络版”之类的“系列”外,在其他方面的开发几乎为零。项目开发者常常抱怨开发出的好产品没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而再开发出能适应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来?
除以上三方面外,技术处理上的缺陷、成果推广上的迟缓、开发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过高等,也都对成果的更大范围的应用有着一些影响。
三、“我”需要什么:《四库》全文检索案例分析
选择《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作为案例,是因为它是目前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而对它进行分析,只是想根据我自己的使用感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用户究竟需要什么?
(一)信息容量
包含3400余种书的《四库全书》全文检索,无疑是现在容量最大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工程了。虽然《四库》本身因编纂、版本等方面的问题而为学者所诟病,但因其文献集中,而影印本又可以很快解决扫描底本问题,选择它进行数字化在目前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比较一下它和《中国基本古籍库》的工作进度,就可以发现《四库》全文检索在解决用户的最迫切需求上厥功甚伟。《中国古籍基本库》自1998年启动,至今将近四年,尚未见到成型的产品面世。而《四库》前后仅三年就完全开发成功。甚至当初极力反对这项工程的学者,现在也成为它的积极的使用者,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项工程的价值所在。
(二)显示模式
《四库》电子版采取了检索结果、原文图像、全文阅读三种显示模式并可快速切换,亦属独创。这种显示模式的确有它的好处。原文图像和全文阅读的精确对应,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勘校关系,可以解决全文阅读时的部分文字错误。特别是对古今字、异体字、避讳字等的关联检索没有达到完善匹配的时候,原文图像在补字和校正错字方面就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汇总如下。
1.检索结果方面
1)单机版的检索结果能打印但不能复制(网络版可以通过网页拷贝方式复制),有卷数、书名而无其他可显示该条资料的内容,使得在缺乏随身携带全文检索的情况下无法与其他的书籍内容进行比对。(这一点在书同文《四部丛刊》的开发中已经得到修正。)
2.原文阅读方面
1)原文显示上区分正文和注文,一方面将有些并非注文的小字误作注文,另一方面在拷贝时将注文置于页末,颇为不便。(后者在《四部丛刊》全文检索中已经得到纠正。)
此两者可举《晦庵集》中一条为例。原文截图如下:
3.原文图像方面
笔者无意否认附带原文图像的价值,但这种做法事实上造成了产品难以在更大范围推广。《四库》的全文检索安装盘仅16张光盘,而图像盘高达167张,这无疑也提高了制作成本,从而相应带来了价格的提高。国内不少用户对《四库》全文检索心向往之,却最终没有去购买,高昂的价格大概是使他们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检索模式
感觉不方便的地方是:原文的卷次显示于页面的底端,位置不当。有些著作的卷次显示尤有问题。比如别集类明代的一些著作,标成“集部,别集,洪武至崇祯,?…”(?为书名的第一个字),显示了前面一堆无用的信息,而关键的卷次信息却被省略。
(四)检准率
要求《四库》全文检索在命中率上达到完全无误,显然是一种太过苛刻的要求。但从完善产品的角度言,《四库》在检索的准确率上的确还有待提高。由于版本不同,笔者无法用其他的全文检索产品来进行对比,在此仅列举一个事例以作说明。
检索“讲会”二字资料,得36卷、37条。然通过个人所知者复核,发觉《四库》脱漏甚多。比如《法苑珠林》一条,另载于《广博物志》卷
五、《太平广记》卷九九两条未检出;《东都事略》卷一一
四、《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所载“赴讲,会”条,另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0
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五、《伊洛渊源录》卷
四、《二程遗书》附录、《近思录集注》附说、《御纂朱子全书》卷五
三、《晦庵集》卷九八诸条未检出。《晦庵集》检索得一条,但笔者所知另一条《白鹿讲会次卜丈韵》诗(卷七)未能检出,而此诗又载于《江西通志》卷一五
四、《性理大全书》卷七0、《御纂朱子全书》卷六
六、《宋诗钞》卷六0,亦未检出。此外,史部正史类无一条检出,而《旧唐书·萧俛》附萧仿传,《明史》沈懋学、史孟麟、吕维祺传及顾宪成等传赞、儒林传之陈时芳传中均有“讲会”字。一条检索出现如此多的失误,对一个成熟的产品来说是不应该的。
此外,《四库》全文检索中还有不少错字,也影响了它的质量。(《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允许用户在本地机改正错字,值得提倡。
应该说,《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的开发,为中国古籍的大规模数字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虽然从用户的实际需求方面言,这个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要求一种产品完成用户所想做的所有事情,也应该是合理对待这类产品的态度。而正因为如此,《四库》以及类似数字化产品依然为未来的数字化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
【关键词】无线通信数字通信半双工语音信号
1无线语音发射子系统
1.1子系统方案设计
无线语音发射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语音信号经拾音器采集经放大、滤波送入AD,AD采集信号使用STC12LE5A60S2内部集成AD模块,MCU对AD和无线发射模块进行配置,最后,无线发射模块将语音信号发射到无线信道。
1.2硬件部分设计
拾音器使用压控麦克,信号经麦克采集后再经9014三极管放大电路放大。为了获得较为清晰的语音,保证高频谐波或者低频杂波能够被滤除掉。带通滤波器通频带设定为人类语音信号带宽300Hz―3.4kHz。带通信号经9014放大电路放大后传给单片机内部AD模块。
MIC放大电路见图2所示,MCU控制部分如图3所示,nRF24L01模块电路如图4所示。
1.3软件部分设计
MCU对内部AD进行配置,并控制nRF24L01模块进行数据发送。
部分程序参看如下:
#include
#include"ad.h"
#include"nrf24l01p.h"
#include"pwm.h"
main()
{
init_nrf24l01_io();//初始化nRF14L01
transmit_mode_init();//配置发送模式
Init_ADC();//初始化ADC
while(1)
if(send_flag==1)
send_data(txData);//发送ADC采集到的数据
send_flag=0;//清除标志位
}
2无线语音接收子系统
2.1子系统设计方案
无线语音接收子系统框图如图5所示。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将数字语音信号输出PWM波,PWM波经过低通滤波器滤波后转换成模拟语音信号,模拟语音信号经过LM386音频放大模块放大后输入到扬声器,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
2.2硬件部分设计
单片机输出为PWM波,PWM波滤波输出实现D/A转换,音频放大器用LM386芯片,最后输出给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路图如图6所示。
2.3软件部分设计
MCU将数字信号以PWM波的形式发出给后续电路处理。
receive_mode_init();//配置接收模式
PWM_Init();//初始化PWM波发生器
if(recieve_flag==1)
recieve_data(rxData);//接收数据给PWM波发生器
recieve_flag=0;//清除标志位
//pwm.h中PWM_Init()部分
voidPWM_Init(void)
P1M1&=0xF7;
P1M0|=0x08;
CMOD=0x02;
AUXR|=0x80;
TMOD&=0xF0;
TMOD|=0x02;
TL0=0xf5;
TH0=0xf5;
TR0=1;
CL=0x00;
CH=0x00;
PCA_PWM0=0x00;
PCA_PWM1=0x00;
CCAP0L=0xFE;
CCAP0H=0xFE;
CCAPM0=0x42;
CR=1;
程序首先对nRF24L01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各项参数同发送部分,配置接收端的nRF24L01为接收模式,使两个nRF24L01可以配对使用。之后对MCU片内的PWM产生模块进行初始化,使其可以根据输入的数据输出频率和占空比可变的PWM波。最后进入循环等待接收模式,当检测到数据到来时,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PWM波产生模块,输出PWM波。
3结语
本文使用nRF24L01无线收发模块完成了半双工模式的数字式语音无线通信系统,并成功实现了数字对讲功能,通话清晰,传达语音信息可成功辨别且低噪声,通信距离空旷条件下可达到100m。该设计最终可用外部电池供电方便携带,可手持通信。
参考文献
[1]周炯,庞沁华,续大我,吴伟陵,杨鸿文.通信原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8.
[2]李亚彬.基于无线控制与无线传输的数据采集系统[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6.
[3]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摘要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数字在英语文化中有其特有的国俗语义,与汉语中数字的国俗语义相比,既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充分了解数字在英汉文化有的国俗语义,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
关键词:数字国俗语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又时刻影响着词汇的涵义,使之产生丰富的文化内涵。数的概念源于大自然,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总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数字可以折射出包括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民俗风情等众多的文化层面,蕴含着深厚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指在词汇概念意义上添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大多数国俗语义是词语经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的,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因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维观念、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英汉数词的国俗语义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事也有较大的差异。
一英汉数字中的国俗语义
数字是文字符号和观念的结合体,其表达的涵义有“实”、“虚”之分。数字的“实义”指用来表达纯数目,即精确的数理概念;数字的“虚义”则是表示数理概念以外的涵义,也就是学术界所指的国俗语义。作为语言符号的数字,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任意性是其基本特性之一。英汉数字的任意性体现在数字的“虚义”上面。数字的“虚义”又称为数字的“模糊性”。英汉语言中数字不同的“虚义”或“模糊性”,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领域里,必将蕴藏有不同的国俗语义。
说到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西方先哲对数字“一”同样推崇。古希腊哲学派认为,“一”是世上一切善的事物和奇数的源泉,是宇宙运转的起动机,是平衡宇宙的基本要素,是至高无上的实体。因此,带有东西方文化色彩的汉英数字,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民族观念等文化特征的反射。通过数字来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可以洞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特色的国俗语义。
二英汉数字国俗语义的个性差异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地域和文化人群中,常用以表达不同的所指。表面相同的数字,深层渗透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个性特色浓厚的国俗语义。用以表达吉凶象征是英汉语数字共有的文化内涵,但由于英汉两民族受不同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维观念、地理环境的影响,数字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又不尽相同。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中国的数字文化相比英语的数字文化而言,其内涵更丰厚和深邃,数字被用来表示吉凶象征和禁忌在汉语中是比比皆是。
汉语中,数字三、六、九是公认的吉利数字。中国人通常择选带这些数字的日子来作为结婚典礼、开业庆典、奠基或落成仪式的良辰吉日。追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这些数字的缘由。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数成于“三”,宇宙的万物生于“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论述:“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解释“三”时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周易说卦》将天、地、人间的关系称为“三才”,曰:“昔者圣人之作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传统观念中,人的地位是仅次于天地的万物之灵,因此代表人的“三”成为神数,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数字九在《周易》的阴阳五行中是最大的天数或阳数。清汪中的《述学释三九》是这样阐释“九”的:“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可见“九”在传统文化中已被中国人视为极数和吉数,其文化涵义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统一”思维的取向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结构里,身心合一,形神合一,思维与存在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是一种物我不分、物我两忘的诗意境界,是以主客一体来实现“尽善尽美”的统一和谐的崇高境界。“统一”思维的取向也使中国人对偶数有着特别的喜爱,凡事喜欢成双结对,视偶数为吉数。偶数乃双数,双数为均衡、和谐和统一的象。中华文化中视偶数为吉利象征的现象俯拾皆是。婚庆上凡物都是成双成对以表示幸福美满:客人送礼要送双,新娘的陪嫁都是双数。中国的建筑物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的雕刻和装饰,也均讲究对称。中国北方地区喜爱选定二、四、六、八、十这些双数的日子举办喜庆的活动以求吉利。
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一元论思维相比,西方民族则信奉主客体相分的“二元论”思想,即西方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是统一中的对立。认为世界应分为两个对立二元世界,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而非统一。东西方传统哲学均认为世界存在对立面,但前者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后者却将世界中的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等分开,注重相互间的对立关系,注重个体特性。“故西方民族重对立,认为不和谐才是美”。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奇数有种特别的偏好(数字“十三”除外)。例如在西方国家,丧礼献花为双数,而婚礼献花却是奇数。西方人视偶数为不吉,认为奇数才是吉祥、顺利、美满的象征,这与中国人崇偶的心理截然相反。
三汉英数字国俗语义的共性特征
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客观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类大脑中的镜像是相同的,虽然“内蕴形式”不同,但对世界的认知形式具有相通之处。例如汉英语言中一些含有数字的成语或谚语,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所表达的涵义是一样或近似的。如汉语有成语“一箭双雕”,英语有“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汉语有“脚踏两只船”,英语有“tositbetweentwostools”;汉语有“半斤八两”,英语有“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汉语有“十有八九”,英语有“tentoone”;汉语有“一叶不成春”,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这些都表明了汉英两种语言中数字国俗语义的相似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也有视为吉数的意味,这与西方人崇尚数字“七”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有七日创生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北史魏收传》)。中国古代已有六方位的概念,即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再加上天地两方。鸡狗羊猪分别指四方,而马行驶在上、牛耕种于下,正代表了六合方位,“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占据正中央神圣的第七位”。
中国的佛教也非常推崇数字“七”。佛教认为万物由地、水、火、风、空、识和根七种本原组成;人生有七大灾难:水、火、鬼、罗刹、刀仗、枷锁和怨贼。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共有七佛;佛教信徒通称七众弟子;中国的佛塔多为七层,佛教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受佛教影响,我国许多地方至今有为死人“祭七”的风俗传统,即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共七七四十九天,以此来安抚死者的灵魂。
综上,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经过千百代人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充分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词汇,其国俗语义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数字在英语文化中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影响,有其特有的国俗语义,与汉语中数字的国俗语义相比,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充分了解数字在英汉文化有的国俗语义,对更好地使用英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红旗:《生活中的神妙数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
[3]詹姆斯海瑞森,王逢印、方正钧:《超时空的设计:圣经中隐藏的数字结构》,神道出版社,2002年版。
政府先行企业主导
在“产业成长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场的两化融合活动中,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首先发言,他谈到,襄阳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技术革新。“必须对优势资源进行充分配置,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何进行有效配置呢?”
据悉,近些年,襄阳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信息化“兴业、强政、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信息化进程。同时,坚持搭建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坚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未来,襄阳还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云计算、云制造产业,将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襄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企业资源丰富,制造能力突出,但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较低。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破题?在场的专家一对一的为企业解答了疑惑。
示范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企业“特诊”环节,“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际华三五四二公司首先和大家交流,该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邓星刚谈到,借助于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公司会计、统计、办公管理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生产经营方面,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原料、设备管理,以及纺纱、织造工艺的制定、设计、变更等,提高了设计水平,缩短纺纱及织造工艺设计周期达30%以上。通过“两化融合”,公司在接单前就可完成合同评审,计划编制准确率及准时率大幅提高,生产调度能力提高30%以上,接单评审周期缩短50%以上,实现了订单利润最大化;各生产环节数据能及时汇集,做到了精益生产,降低了用工成本。下一步还面临着供应链的管理和内部信息化的整合问题。
对此,王诗超认为,“际华三五四二公司未来的发展或许即将遭遇信息化集成的瓶颈,供应链的管理和整合只是一个平台,今后还要在该平台上优化运作。”目前公司就已经做了包括生产、销售、信息化集成在内的很多工作,各个部门内部解决事情的效率都很高,但一跨部门沟通总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通过IBM供应链平台的部署,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将在科技信息化提升方面的跨越更大一步。
如何提升以信息化促管理
一个企业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组织的“多”、规模的“大”上,更应体现在管理的“强”上。基于这种认识,很多选择了利用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进行业务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做大做强。在襄阳,这样的企业代表很多,其中骆驼集团就是一个例子。
据了解,骆驼集团的前身为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汽车、摩托车、船舶、家用车、拖拉机等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等共200多个品种与规格的蓄电池。据了解,骆驼集团目前内部信息化体系已建成,ERP、财务、质量管理等系统已经初见规模,内部数据采集已经完成。但是外部信息化系统还在规划中,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以信息化提高产能,提升管理水平。
对此,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咨询经理王诗超介绍说,目前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的提升,企业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在市场的磨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就像骆驼集团,在技术领先的情形下依然能够冷静思考,精细化管理,提升集中管控的力度和水平,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让优秀的管理理念实现制度化、规格化、可执行化。IBM是行业领先企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IBM与制造企业的合作,不仅在推动企业业务创新以及精细化管理上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期待IBM能够帮助像骆驼集团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稳步实现快速发展,其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将为更多的行业领军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挖掘多种信息系统的潜力
在“产业成长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场的两化融合活动中,有30多家襄阳本地的企业信息中心负责人到场,在座谈中,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中型制造企业都已经应用ERP/PLM/MES等多种信息系统来提升产品和管理创新能力。但是面对企业现存的众多系统,企业如何有效挖掘现有系统的潜力,高效优化企业IT基础架构以及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的作用,是他们普遍遇到的难题。
杰弗里戴奇与常驻中国的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共同策展。杰弗里带来欧美艺术家作品部分,凯伦的艺术家选择集中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她认为,假如波普艺术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已然正式“终结”,假如波普艺术的审美评判已被新兴一代主导,那么,中国提供很多极为有趣的案例研究。占据近期中国展览图景主流的正是年轻一代艺术家,他们以充满活力的行为模式回应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观念,对当下的“语境与呈现方式的冲击”极富洞见。
“现在在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将科技和艺术的语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新生代的艺术家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旅行,参观过很多艺术展……中国是一个适合运用科技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制造工厂,艺术家们可以定制特殊的材料……这就是我们会在这里挑选优秀的艺术家的原因,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这给予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独特的个性。”
展览由20位中西方的年轻艺术家共同呈现,近60件作品,均创作于2010年之后,覆盖各种媒介,既是对我们时代复杂性的充分探讨,也是当下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镜像。
杰弗里戴奇(左1)
在过去四十多年间,杰弗里-戴奇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扮演着艺术家、作家、策展人、经纪人等重要角色。他在2010至2013年间担任洛杉矶当代艺术馆(LAMoCA)馆长。1982年,他将安迪沃霍尔带入中国,并策划了沃霍尔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1996年,他为上海艺术家陈箴策划在美国首个个展,同年,他与艺术家蔡国强在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ofContemporaryArt)共同组织了大型展览。杰弗里-戴奇现生活工作于纽约,从事历史和当代艺术的研究及展览项目。
凯伦史密斯(右1)
波普艺术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手英国,50年代至60年代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1957年,英国雷家理童德汉密尔顿(RichardHamilton)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宣昆鸟
《从罗马尼亚到洛杉矶的路上》OnthewayfromRomaniatoLosAngeles铃铛,儿宣车,口琴,木头,各种金属,交流电机,风机,颜料,电线,2016
童昆乌那些混乱的、融为一体的装置设想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的感知。在他眼中,社会是一个延伸的竞技场、一个众多元素竞相争抢注意力和争夺基本生存权的大本营。在他创造的艺术世界中,来自人的影响非常微小。艺术家所呈现的可能更接近于未来主义的明日景象――世界全然由机器来管理,人类在其中多少成为了一种消耗品。
《从罗马尼亚到洛杉矶的路上》是特别为此次展览所创作的,也是童昆乌迄今为止最大、最复杂的装置作品。该标题是对艺术家在2016年动态的一个讽喻,描述了如今的艺术家要建立自己的事业必须要走的全球路线。
萨马拉戈尔登SamaraGOLDEN《刀面》TheFlatSideofTheKnife反光绝缘泡沫板制楼梯、沙发、床、桌子、台灯、风廓及各类乐器并外疆树脂涂层,投影机,视频温台器,CRT显示嚣,3条音轨,2014
常驻洛杉矶的美国艺术家萨马拉戈尔登(b.1973)以创作沉浸式的装置作品,来探索她所谓的。六维空间;在这一维度中,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刀面》结合了物理空间与镜面虚构的空间,后者反映出了艺术家所指的“意识层”,近似于大脑中的心理与幻觉层。她将镜面与银制绝缘板所制作的雕塑形态相结合,使人们对于空间的错觉拓展到不同角度,比如使想象纵深于展厅的地面之下,或者暗示了实际上并存在的毗邻空间。
塔博尔罗巴克TaborROBAK《蝴蝶房》ButterflyRoom
100个5英寸液昌显示屏,100个目态数据存储单板机,标准亚克力电枢,HDMI无源电缆,HDMI端口存储譬,微型USB电源,4个24孔电源插座,其它连接礓件
Richard是个美国人,研究汉字二十多年,建立了一个汉字词源网站——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几千年前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由此,他被中国人称为“汉字叔叔”。
留在中国的最后一周,“汉字叔叔”被告知,在中国的旅游签证到期。要想留下来,“出1000元人民币,可以延长10天”。他觉得这样收费不合理,于是拒绝。结果,护照被扣留,他必须离开。
“汉字叔叔”认为,他失去护照,换来这些,是值得的。
听汉字讲故事
汉字叔叔的最大兴趣是“故事”。
他在旅行路上遇见不同的旅人,“他们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一样。”
对汉字叔叔而言,在汉字世界里,一个字便是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故事。
“合”字,看起来是一个屋顶下面一张口,追踪到甲骨文,其实是一张朝下的口和一张朝上的口,上下两个人在交谈;“令”字,是上面一张口,下面跪着一个人,代表上下关系之间命令;“狗”字的尾巴都是往上翘的,而“猪”的尾巴是下垂的……这些汉字故事令汉字叔叔着迷。
2002年开始,他把从1994年前后就开始搜集整理的96000多个汉字输入他的网站,从《甲骨文》、《金文编》、《六书通》,到《说文解字》,逐个扫描文字图像上传。最初他雇了一个华人帮忙,后来发现自己也快入不敷出了,无法再担负起另一个人的生活,才将其辞退。
最后,汉字叔叔不得不在网站募捐。他公布了paypal和支付宝账号。他不愿透露募捐所得,“有时会一天好几笔,有时根本无人问津”。这跟他的网站一样,在网络和媒体有所曝光,点击率就会突然增加,风头过去便又恢复平静,他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波浪线形容。
现在他正做的事情,是把每个汉字所代表的物体和意义的照片上传到网站,这样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象形文字。
在汉字之前,Richard尝试接触梵文和埃及文,“但是那太难了,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它们了,没法找到学习的好环境。”汉字,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成了他研究学习的对象。
22岁,离家出走的Richard第一次接触中文。在台湾的中文环境中,他学习口语,学习认识汉字。
幼时他问牧师:“我为什么在这里?”
牧师回答:“耶稣把你带到这里。”
Richard问:“你怎么知道的?”如今他问自己:“这个汉字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汉字的?它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人们是如何对他形成记忆的?”
“记忆是最有价值的。”Richard说:如果家里发生火灾,可以带走一件东西,他会带走装满他有生以来照片的箱子。“照片是我的全部记忆,其他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钱买的。”
44岁那年,因为严重的心脏病,Richard突然晕倒,差点死去。于是他自问:如果还有一年可以活,我要做什么?一个念头蹦进喜欢《说文解字》的Richard的脑海——把《说文解字》电脑化。
他开始一点一点扫描《说文解字》,一年过去,他并没有死,他又开始扫描《甲骨文编》和《金文编》、《六书通》……他这样把每一年都当成人生最后一年,买书、买软件、四处寻找懂汉字演变的专家……
最初是困惑的。但是只要一投入其中,他就“感觉到快乐,就觉得值得”。
他开始研究一代代的人们对汉字图像的识别,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不断扩充电脑系统对汉字的识别。“我的电脑能识别76000多个汉字,而普通的电脑只能识别22000多个。”
在他的网站上,除了能查阅单个汉字的发展历程,还能查阅不同声旁和形旁下的汉字,甚至给出英文释义。
2011年,Richard第一次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为众人所知。此时他正在田纳西陪伴92岁的老母亲。从事65年数学教学的母亲,是唯一自始至终支持他研究汉字的亲人。这一年,他有了“汉字叔叔”的称号。
从已知信息看,他办的这个网站可能是第一个关于汉字字源的在线查询系统。经20年的资料研究及搜集,目前理查德的数据库约有100万条资料,包括96000个汉字以及它们的字形演变和声音资料。
“理查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老外的工作让中国人汗颜。”网友称赞。
生命的价值
“汉字叔叔”说他有两颗心,一颗心中住着一个安静的他,每天都在读书学习,研究整个宇宙;另一颗心中住着吉普赛人一样的他,四处流浪,结交各种人。虽已62岁,却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小学五年级,物理老师问他,原子是什么组成的。他回答说:“中子、质子和小妖精。”老师觉得他把核外电子描述成“小妖精”特别新鲜,于是将他留下来,和他单独谈论原子知识。
这激起了Richard对物理的强烈兴趣。他也一度对有兴趣,后来自己做实验,发现大麻不会上瘾,但鸦片会。1971年,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开始世界旅行,大学断断续续读了7年。
在台湾,他接触到中文,并与一位家中排行第三的台湾女孩结婚。女孩小名“三毛”。当他看到另一个三毛在撒哈拉写书流浪时,他给她写信,并去非洲看她。“非洲是我向往的地方,而她又和我妻子有一样的名字。”
后来,他还把三毛的《哭泣的骆驼》和《撒哈拉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她是个又自由、又聪明的人。”
频繁的出行,拒绝循规蹈矩的工作和生活,令他的婚姻两次破裂。但他秉性不改,常常工作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辞职出门,在蒙古、俄罗斯、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寻找他喜欢的故事。“我每天醒来都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全凭我感兴趣的东西为我指引方向。”
当他真正到了中国,本以为这里会有更多人关心他的研究,结果却无比失望——“人们把汉字当做工具,对它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中国人更关心如何赚钱。”
“在美国,有个华人朋友,他把每一分钱都存在银行,工作为了存钱,这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但是他没有朋友,我看不出他的人生有何意义。”
2006年,他到中国游历,一次半小时的经历,令其震惊。在其博客中,他如此描述:我在北京鼓楼附近散步,人行道上用粉笔写着一首很长的诗歌,并且在每两节中间还有一幅画,那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关于家庭、朋友,上帝和命运的诗。
作者是一个只有3英尺高的女孩,有两条残废的,大约两英寸粗的腿。弓驼着的背还有一英尺宽的上半身。她躺在一张两米半长的木板上,木板底下有一英寸大小的轮子。她有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一条黄色发带扎起来的长辫子。
我放在她罐子100元钱,坐在她身边开始用汉语和她聊天。一个男人说:“你为什么要在街上写诗?如果你的诗真那么好,你可以去出版来挣钱嘛!”一个路人说:“让他给你拍照,没准儿他是个记者什么的,那样的话你就能用这诗赚到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