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医药(一)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包括新加坡岛与周围54个岛屿。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万,华裔占80%。该国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冲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古属丹丹国、柔佛国管辖。19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中国传统医学随着华人定居而传入,成为当地的重要医疗体系,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中医药发展前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将人类疾病分为18大类,新加坡中医经治病种达11大类之多,实际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均可求治于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有些病变则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中医药出版物40年代,新加坡中文报纸《南洋商报》、《中兴日报》、《星渊日报》开办中医中药专栏,名为“医粹”、“医航”。

1981年新加坡(中医)全国最高理事会、决定在全国四大中文报纸上定期开办中医药专利,每周1期,还在电视播放中医药电视节目。这些出版物和传播媒介宣传了中医,开展全民普及教育,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

新加坡中医界也出版了专门学术刊物:

1.《新加坡医学报》创刊于1901年,为周刊;是该国最早的中医药刊物。内容包括中医理论探讨《医话医案》、临床各科等栏目。

2.《医药月刊》创办于1929年3月,隶属于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以研究医药学、发扬国术精粹、维护祖国医学合法权益为办刊宗旨;

3.《新加坡中医学报》:创刊于1980年,季刊。由中医师公会和新加坡中医学院主办,是该国中医界最重要的专业杂志。内容丰富,版面活跃,极有参考价值和享术价值,己向国外发行,并被国际期刊资科体系(ISDS)收录,存入巴黎的国际资料储藏中心。

4.《中医院院刊》:1981年起由新加坡中医全国最高理事会主办,主要介绍该国六大中医院的行政、业务与学术情况。

中医药教育(一)新加坡中医药教育概况

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或私塾的形式为主,新加坡亦如此。50年代,新加坡开始现代的学校中医教育。1953年由中医师公会成立中医专门学校,1976年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随后又成立10所巾医药院校,多属民办,唯新加坡中医学院现已由教育部批准注册,其教育形式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有在职培训。在教学管理上,具有一些特点:

1.生源中医药院校多面向社会招生,不分文史、理工均可应试入选。已获取各种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而有志于中医事业者,可免试入学,也有先入预科“先修班”,学习1年中医基础知识和文化课,经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学员。如若考试不及格,可以重修或退学,对中医专业不适应者,也可中途退学。这些招生规定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学制与课程体系中医学历教育多定为1~6年,有的院校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多与我国类似;课程体系参照我国中医药院校而实施。开创时期曾自编部分教材,1962年后使用我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课程设置遵中西医比例7:3的原则,保证中医的绝对优势。第一、二学年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部分西医基础,第三四学年讲授临床各科,突出辨证拖治的中医特色,兼授中西医结合内科,解决常见病诊疗和急诊处理问题。

3.重视临床教学学生于第二学年开始安排临床见习,一直延续到第五学年毕业实习。临床教尝多由兼职临床导师具体指导,其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见习期,学生观察导师诊断治疗病人的经过,初步将理论联系医疗实践。②待诊期,在门诊或病房进行,学生倾听导师分析病证。③试诊期,学生于三年级开始接触病人,实际操作望闻问切,运用理法方药等中医法则,一般从病因病机、辨证分析到立法处方用药,环环紧扣,学习中医的临床思维过程,并写入试诊本(实习表)。④应诊期,四年级学生开始以见习医师资格独立应诊,导师仅作必要的指导或提示。此期进一步习11练四诊、辨证、治法、方药的应用能力。⑤毕业实习期,学生在第五学年全日在医院作实习医师,往往独立处理病人,但无处方权。1年实习期满后,提交临床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经考试委员会评审合格者准予毕业,签发毕业证书。

4.师资建设该国中医院校推行一些具体措施,以便提高师资质量。比如:①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开办高级进修班,结业时该教师要递交进修报告,以评判优劣。②撰写学术论文,每年至少1篇,且要有独特见解,订于每年10月底提交至院方。③参加科研,学院多与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申请一些科研课题,共同完成。④举办教学研究会议,交流国内朴学科进展和教学经验。⑤招聘新教师,定期向社会招聘或选拔,新师资,也在校内选拔优秀人才加以表彰提拔,表示更大的信赖与倚重。

5.机构设置机构设置十分简单,且专业人员比重相当高。学校一般设正、副院长各1人,教务、财政等管理部门领导各1人,他们又常兼教师或临床导师职务。例如新加坡中医学院共有在编教师36人,占该校教职员工总数的90%。

(二)主要中医药院校简介

3.中医学研究院1923年开办,迄今开办13届,毕业人数300多名。据1990年统计,在校学生80余名,讲导师30名。

4.针灸教育专门机构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不太受重视,因此针灸教育也鞍为薄弱。1936年由何敬慈、萧憬我、刘致中等创办针灸学院和海外函授针灸学院,同时设立针灸治疗院。在70年代世界针灸热的影响下,新加坡中医学院于1924年开始针灸临床考试,针灸作为中医师培训的一门学科而讲授。1976年进而列为中医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学生一定要通过针灸笔试与临床操作考试及格后方能准予毕业。新加坡另有针灸经络学校,选用世界卫生组织教学大纲,开办多层次的针灸课程。中医药学术交流新加坡国内的学术交流主要以学术研讨会和专题学习班的形式进行,东南亚地区间交流以3年一度的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为代表。国际交流以与我国中医界的互访考察和学术会议为主,也参加其他范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一)参观访问、考察讲学

1.1987年6月,以蓝瑞敦为团长的新加坡自费,学习团一行18人赴沪学习“太极气功十八式”受到著名气功师林厚省的热情接待,林厚省还接受邀请将赴新加坡讲学。自费学习团主要学习太极气功十八式,也学习与观摹了少林气功、十段锦等功法。

2.1987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戚丽宣等应新加坡疼痛协会之邀赴新讲学,为该国西医师举办了“西医针灸学习班”学员约50名。

3.1987年12月,应北京中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的邀请,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代表团赴京访同,考察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梁世海会长发表演讲题为“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的历史,看新加坡中医事业的现状”;中华针灸研究院副院长陈水兴做了题为“激光戒烟的研究”的学术讲座。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王雪苔出席了报告会,并会见了新加坡朋友,他对新加坡中医界同道在发展本国中医事业和促进东盟国家学术交流方面所做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4.1988~1995年,新、中交往频繁,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与其他领导人多次出访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及其下属组织亦多次访华,考察与交流了中医学发展的有关问题。

5.1989~1990年,新加坡卫生部两次派人员考察中国中药管理法规,包括肀药生产、流遁与庄用,同时还考察了日、德、韩的中药管理经验,为了尽快推出新加坡的传统药品产、销和商标法做准备。

6.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院合作,从传统中草药中研究提炼治癌药物。中方将提供所需的经过提炼的中药,送新加坡鉴定中草药的疗效。

7.199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与新加坡中华医疗保健中心商定合作项目,双方投资150万元在北京开办国际医疗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国人,该中心具有30间病房、和现代医疗保健设施,为世界各国患者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提供中医药专科医疗服务。

8.1995年7月下旬,应新加坡卫生部的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傅世垣、西苑医院院长李祥国、广安门医院院长姚乃礼等人赴新加坡访问。经考察协商,中方同意协助新加坡卫生部在该国宏茂娇社区医院内建立针灸研究诊疗所,这是该国政府与中国中医药行业首次合作的结晶。

9.1996年3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广安门医院朴炳奎、戴希文,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黑龙汪针灸学会张缙和中国卫生部代表应邀赴新参加新加墟中医师公会5O周年庆典,井进行了学术讲座和座谈。

(二)中医药学术会议

1.1977年6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派员出席了:“马来西亚传统医药研讨会”。

2.1972年11月,新加坡中医学院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世界针灸大会”并交流了学术论文。

3.1983年6月,新加坡成功地主办了“第一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此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与菲律宾东盟五国的中医团体联合开办,与会代表800余人,包括东盟以外国家代表50名。新加坡为东道主,会务处设在中医师公会内。新加坡代表团阵容庞大,且为学术交流的主体。东盟五国商定,每3年举办一次同名学术大会,以加强地区间中医界合作。

4.1987年7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梁世海率团赴沪,出席上海“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这是新加坡与中国上海联合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会间安排了参观、考察等活动。

5.1987年11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组团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新加坡中华针灸研究院陈水兴被选为第一届执委。

6.1988年8月,新加坡自然疗法学院主办了“国际太极气功与武当气功学术交流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港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英、法、瑞士、德国以及中国上海和太原等地,共400余名。上海裴锡荣宣读了“武当气功与太极拳之关系”,并表演了武当功法,获得好评。

8.1991年,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组团出席广州“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沈阳“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

9.1995年7月下旬,应新加坡卫生部的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傅世垣,西苑医院院长李祥国,广安门医院院长姚乃礼等访问了新加坡,并同意协助新加坡卫生部在新加坡宏茂桥社区医院内建立首家针灸研究诊疗所。这标志着新加坡国家卫生部与中国中医药行业建立起了正式的联系。

10.1995年8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与新加坡中华医疗保健中心近日协商决定联合投资一百五十万元,在北京开办以外国人为服务对象的国际医疗中心。该中心是中新两国中医药界同道首次携手合作项目。该中心计划兴建具有三十间病房的现代化医疗保健中心,主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患者,并为在京工作的外国人提供中医药专科医疗服务。

11.1995年10月,新加坡中华针灸研究院派员赴京参加“95国际针灸推拿学术研究会”。该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会后参观了中国针灸研究所等中医药机构。

中医药学术组织1.中医师公会1946年10月由吴瑞甫等人创立,是新加坡最早.最犬唯一的纯中医组织。目前拥有会员千余名,均为合格的中医师和骨干力量,多数毕业于中医学院。1946年8月闽籍中医师吴瑞甫,联合曾志远、游杏南、陈占伟、方展纶、饶师泉、许允之、陈建基、陈庆元等著名医师发起成立中医团体;磋商与审定其名称、宗旨与章程草案后,决定同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新加坡中国医学会,吴瑞甫膺选为首任会长。为了与祖国有关团体名称一敛,遂于1947年10月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该会宗旨是精研中医药学术,培植中医人才,发展义诊,并联络医药界同仁感情,共谋社会福利。公会下属七大机构,包括医疗、教学、科研三大门类。例如医疗,机构有4所中华医院,教学机构有新加坡中医学院,研究机构如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等。公会还创办医学图书馆,学术刊物《新加坡中医学报》1965年建国之前,新加坡中医师公会还发起成立了全马来西亚的中医组织,即全马中医师总联会。

中医师公会的成立标志着新加坡中医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它在医、教、研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中医管理的支柱和依靠。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创立于1946年,至今已走过51年的历程,已从最初的近百名会员现已发展到一千多名会员。在华人比例占70%以上的新加坡,绝大多数国民崇羡和信赖中医药。对在全国中医药界有“中流砥柱”之誉的中医师公会有口皆碑。这是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悬壶济世,服务社群而嬴得的声誉。他们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宣传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事业,热心为民众义诊;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壮大中医药队伍。中医师公会属下的中华医院、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和中华针灸研究院4大机构,各自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为民众、为社会作了卓越的贡献。以中医学院为例,从1953年正式成立“中医专门学校”至今,已举办30届,共培养了1270多合格的中医师,这些中医师一直活跃在医坛上,成为新加坡中医界的中坚力量。在学术方面,近十多年来,由于加强了国内与国际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密切了与中医药发源地中国的联系与合作,使新加坡中医药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不懈的努力,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现已成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并倡议组织及成功地主办第一届和第4届亚细安中医学术大会,成为核学术大会的秘书处。

1996年3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举行了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新加坡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简丽中博士讲话表示庆祝,并说,该国鼓励非盈利性的中医团体聘用高资历的海外中医师来新加坡授课或在诊所行医,私人中医药诊所不允许聘用海外中医药师。开始阶段,可以考虑聘请从中国六年中医药学院毕业的高资历的中医师。这些中医药院校是: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

新加坡卫生部非常重视中医药的管理工作,1995年5月,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梁世海担任该协调委员会主任。除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外,新加坡较大的中医药组织还有: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新加坡中医药公会等。新加坡总人口为三百万,华人约占80%。中医药在新加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全新加坡各类中医院、中医诊所和中药店约有一千多家。1994年新加坡从我国进口中药材约五千万美元。

2.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1929年由华侨梁少山、曾有源、黄福等人创建,此为“三·一七”事件之后首家民间中医社团。1929年3月17日,我国南京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中医界纷纷罢工,举行抗议、请愿等活动,迫使政府取销该提案,维持了中医业的生存,新加坡等国更以“3月17日”为中医节。同年,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成立,发行会刊《医药月刊》。

3.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1957年成立。一个名称两个组织。宗旨在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进行科学化研究,汲取中西医学之长,提高临床疗效;其中一个学会下属大众中医学院、慈善医疗院,现有会员80余名;另一学会开办了大众医院、中医学研究会。

4.新加坡针灸与自然治疗协会1973年由洪世忠、爰逊仙教授发起成立,现有会员150余人。研究范围包括针灸与门类繁多的自然疗法。

5.新加坡针灸医学协会1977年、由西医医师和几位针灸师共同发、起成立,现有会员160余名,多为注册西医师兼操针灸术或热心针灸学术研究者。

6.新加坡全国最高理事会1981年成立,发起单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新加坡中药公会、新加坡针灸医师协会、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与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目的是统一协调新加坡中医药业的领导与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争取中医药在新加坡的法定地位,提高新加坡中医界的国际地位,并发展为东盟地区中医药业的中心和学术研究基地。

7.中医药图书馆主要有中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1946年)、同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共藏图书近3万册。中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于1946年由中医师公会学术股筹办。最初名为图书组,收藏一些30年代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医药书刊,仅供会员们查阅,一般不外借。1953年开办中医学院后,开始向师生借阅。60年代初大量购置中国版的中医药古今著作以及部分现代医学书刊。

1979年迁入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后,扩大了服务范围和项目,革新采编与管理体制,正式使用"中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名称。1984年向社会开放。该馆为中医药专门图书馆,藏书资料以中医药学为主,兼收部分现代医药著作,仅有14,000余册,期刊近300种,约5,000册。其中,中医中药期刊近百种。

同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于1978年建立,现今藏书亦达1万余册,医药刊物100余种,并对社会开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正与中国多个传统中医药机构合作建立一个传统中医药资料库。预计在2000年初推出。该中医药资料库将提供包括有关中医药历史、传统草药的疗效、中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等资料。伦国灿在接受当地记者采访时说,设立传统中医药资料库,将使人们更容易通过国际网络获取有关中医药资料。

8.中药组织中药业与中医不可分,所以许多中医药组织内设立中药业分支机构。新加坡中药公会则是独立的中药团体,于1940年成立。截至1990年底已有会员521名。同期成立的还有中药出入口商公会,成员多为进出口批发商。

中医药研究

一个世纪以来,新加坡中医界进行大量临床实践;包括针灸、中药和其他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近50年来中医的医、教、研组织相继建立,并逐步引入现代技术,开展了临床与基础研究。

(一)针灸研究

1.针灸的临床应用

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时,在贫苦劳工中就常用针灸疗法治疗常见病症和跌打损伤。及至本世纪30年代,何傲慈等人开业施针,颇有声望,不久开办针灸学院培养后继人才。1958年12月,当地流行小儿麻痹症,星洲震惊,然西医束手无策,爰请港医孙志仅来新主治此传染重症,针药并用,以针为主,获取显效。自此,针灸科作为医院科室而陆续建立,促进了针灸的临床研究。1961年中华医院率先创设针灸科,1984年,中华医院的三个分院均有针灸科,共49位针灸师完成针灸年门诊量37,348人次。同济医院也较早建立针灸科室,1984年初同济医药研究学院成立针灸研究组,对各种痛症、过敏与瘫痪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取得一些经验,也开展针灸减肥、戒烟、戒酒等临床研究课题。

1980年起,中华针灸研究院加强针灸研究,成立了耳针戒烟组、电针组、激光针组等。比如激光针戒烟完成1,800人次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因激光针无痛感,受到病人的广泛欢迎。

2.针灸麻醉

针麻在1972年前后风靡全球,70年代末在新加坡也有开展。认真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中央医院那祥的西医综合医院。1979年新加坡西排坡中央医院应联合国卫生署之邀,委派麻醉科主任陈承发赶北京接受针蹄培训,为期3个月,随后陈医师携该院20位麻醉科医师施行针麻手术20余例,用于心、肾、脑疾患以及骨伤科手术,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例如1979年在针麻下成功地施行股骨手术的患者,79岁高龄,体虚多病,不宜药物麻醉,选用针麻,术中神志清醒,并与医生从容交谈,术后恢复迅速。1983年有一老者将施行第8次手术,要求摒弃药物,施行针灸麻醉,结果针麻手术顺利。中央医院针麻取穴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针,远近腧穴结合选用,而以邻近穴位为主。3.针灸美容

针灸美容也在一些医院开展,,主要是消除眼角鱼尾纹、额纹以及减肥等,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施针1~3个疗程后可获取显效。

4.针灸的基础研究

1987年,中华针灸研究院院长陈必廉在沪“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腧穴“圆锥体学说”,即穴位在皮肤可能呈圆形的面,但深部则为一点,操针达到该点并经捻转提插才能激发循经传感,进而取得疗效。也就是说,穴位呈倒立圆锥体。面部穴位皮表面积较小.几乎成一圆点,取穴更宜准确,深度适中。

80年代,中华医院用汉语拼音编码制作了针灸电脑软件,收入14经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常见病证治提要和名医的经验。该院陈水兴医师建立了激光针灸戒烟资料库管理系统,将中文CCDOS、中文DBASEIII、英文SED以及DGRAPHIII等软件技术用于现代针灸研究。

(二)气功与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传入新加坡较早,但在民间普及还是近20年。80年代,太极拳与气功得以迅速传播,新加坡各地开办了气功学习班,讲授不同功法.如八卦气功;自发五禽戏、鹤翔庄、中华内外丹功、太极气功十八式、少林气功、十段锦等,名目繁多,有些医院(如中华医院)成立了气功研究组。

民间盛行功法主要有两种,即中华内外丹功、太极气功十八式。1984年,卢华内外丹功研究会会长陈锦星亲自在新加坡马林百列漳滨公园传授功法,从者甚众。气功爱好者们乐此不疲,早晨云集公园,跟随老师学步。1987年,上海气功师林厚省传授的“太极气功十八式”成为流行功法,每于晨、夕,宏茂桥六道公园犬阜坪上总有五六百人,队列整齐,跟着教练员动作。据述,新加坡习练气功者己逾10万人。气功不但健身防病,还能为人治病疗伤。

(三)中医临床研究

50年代,新加坡开展了中医辨证治疗疑难病证的专题研究。1957年,陈建基报道治疗癌症的经验,提出“郁结说”,文中应用中医理论分析恶性肿瘤的成因为气、血、痰三者郁结积聚而成,故临证每以调理气血、化痰通瘀而取效。80年代,杨松年报道治疗艾滋病的经验,认为该病起因于“正不胜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乘虚而人,审国论治或冶病求本,当调理脾胃气血,重建免疫功能。在此前后,同济医院与国立医学院合作开展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应用电子脉傅诊疗仅开设特色门诊,诊断与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一些经验体会。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盛行所谓“包围式”处方,引起较为广泛的临床思考。多数人难于慢火煎药且持续数日,故喜用瓶装中药煎剂或合剂,再者,中医院病人多为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往往身患多病,处方用药也不能过分专一、基于上述多种原因,有人采用多个方剂取药共煎,制成合剂,销路较好,也颇有疗效。以数方之药包围疾病而除之,故而得名。如夏季外感,症见发热头痛、干咳欲呕、溲黄便秘、舌苔干燥、六脉浮大而数者,当届风热表证,宜投银翘散;夹有暑湿,宜用藿香正气散,内有阳明腑实燥屎,必予调胃承气方药。故取三方合一,制备合剂,或稍佐扑熟息痛,病必大愈。如是而设9个包围式处方,常见病可瘥。中医界对此褒贬不一,或曰古已有之,大活络丹凡50余味,香砂养胃丸由数方合一而成,皆为百年效方,包围式处方应为中医发展的产物,或曰用药杂乱,不明辨证;有违医理,也徒增药物毒性,与时代要求低毒自然药品的原则相悖。深入的研究正在进行。

(四)中药研究

新加坡现代药学研究也从60年代开始。1958年以来该国举办了多期"中国医药展览"涉及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1972年起,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班均应有本阜药物研究的论文,登载于“毕业特刊”上,该学院草药组还开展了草药的实验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毒理试验,还热心发掘民间卓药验方。80年代起,该国与我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新药,主要是从中草药中提取抗肿瘤药物,也有一些进展。

1同济医院公元1867年由闽、粤籍侨商何道生、粱炯堂创办,为新加坡最悠久的中医慈善医疗机构。原名同济医社,取“同善同济”之意,公元1892年迁址后改用现名。医院董事会由当地大商人组成。1970年启用新建中医大搂,共11层,配备现代设施,命名“同济大厦”,该医院医生采用招聘办法吸纳或淘汰。每3年招考1次,每次甄选前10名;由医院颁发聘书。此法沿用百余年,行之有效,广招东南亚中医精英,提高了医疗水平,中医师也以获取该院聘书为荣。同济医院不设住院部,年门诊量约7~13万人次,多为华人,也有国内其他民族和国外欧美患者。1983年门诊总量约7879O人次,1989年增至12万多人次,约有14%使用针灸治疗。政府将该院原址作为重点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让人们记取中医正式植入新加坡开端的历史功迹。

2.同善医院公元1881年创办。百余年来,向患者提供多种中医综合诊疗措施,并设有住院部。该院不断增添医疗仪器与设备,重视医生护士的在职培训。近年又增设康复医疗器材,施行康复治疗。同善医院科室齐全,其中骨伤科、痔瘘科和推拿科更受欢迎:著名中医师、前中医师公会会长饶师泉也在同善医院施诊并负有管理义务。1987年6月该院承办新加坡中医药机构代表座谈会暨"新加坡中医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饶师泉主持会议,该院陈来金代表医院董事会致词。

3.广惠肇留医院(中医院)1910年由广东省的广州、惠州、肇庆籍华侨集资创办。最初只收治三府籍的患者,后来向各族居民开放。创办时全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目前,该院拥有425张病床,分设中医部和西医部。

4.辉华针灸医社1936年由方展伦、陈志群联合创办,是目前新加坡第一所针灸医院兼针灸学院。

5.中华医院1952年由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开办。初名为中华施诊所,设备简陋。1956年迁址、扩建并易为现名。现为新加坡规摸最大的中医慈善医疗机构,有义务医师近200名,日门诊量在5OO人次以上,年门诊量20万一40万人次。1961年3月17日中医节,该院第一分院揭牌,内设针灸科。1967年又有第二分院开诊。该院于1960年成立中华医学药物研究院,1980年更名为中华医学研究院,开展中药的成分提取,研制中成药,也开展中医有效方剂的临床研究一该院学术委员会贞责医、教、研工作,设立了伤寒、温病、病案、会诊、现代针灸筹研究组。

6.佛教施诊所1969年由新加坡佛教总会创办,并于l972年、1975年分别增设了第一、第二分院。全职医师11名,兼职医师百余名。资料显示1989年共诊治病人253,851人次。

8.云英中药施诊所1971年由新加坡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张道明联合刘炳坤等9人共同发起创办。诊所规摸不大,但医疗水平较高,年门诊量2万人次。

9.友谊针灸医疗院1983年11月由戴崇武联合一群年轻中医师而发起创建。该院及时吸收中医学新进展,推广应用新法,尤重视针灸学科的创新,先后开展了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刺激结扎、穴位穿线、割治、挑治等疗法。针灸的一些流派如耳针、电针、激光针、手针、头针、足针等均曾付诸实践。

10.中国中医秘方治疗中心1995年5月,青岛中医秘方研究院、潍坊开发区糖尿病研究所在新加坡创建的"中国中医秘方治疗中心"开业。世界卫生组织(WHO)驻西太平洋地区官员陈恳先生认为“中国中医秘方治疗中心是一所齐全的综合性中医诊疗服务水平”。自1994年以来,新加坡卫生部传统中医药委员会要求该国中医界联合,成立中医团体联合委员会,共同讨论旨在发展新加坡中医事业的现行中医师资格鉴定系统以及如何培训中医、如何提高该中医水平等问题。最近,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等8个较大的中医团体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通过了《章程》,今年5月这新成立的委员会召开了制订中医行规的会议。通过与会代表的协商讨论,会议决定在原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于1991年制订的行规准则基础上,划拟了《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行规准则》。

THE END
1.送给中医爱好者150个中药秘方临沂孙大夫有一个专门治疗手蜕皮的中药秘方,该秘方用中药公丁香、红花、黄精、黄柏、花椒、藿香叶、大黄、白矾、狗脊、苍耳子、金钱草、白芷、五倍子、苦参、当归、白矾、冰片各200克,甘草500克,维生素C100片装的100瓶,将上述药品粉碎加75度医用酒精12公斤浸泡半月沉淀滤渣而成。我一般装50毫升小瓶备用。用时滴上几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824/21/9049746_992475467.shtml
2.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调研组中药品种权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5)对于向国外转让中药保护品种以及中药保护品种在保护期内向国外申请注册的限制规定,类似行使《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资源提供国对他人获取、利用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知情同意等权利。(6)对于中药秘方采取商业秘密手段保护是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授权各缔约国遵守遗传资源提供国国内立法的原则。http://ipc.court.gov.cn/zh-cn/news/view-1525.html
3.中国中医药网《中国中医药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医药行业唯一的权威性大报,创刊于1989年1月2日,已正式发行27年,全彩印刷,对开八版,逢周一、三、四、五出版发行。科研机构,数千家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保健品企业,20000家药店和近10万大众订户,不仅是医疗行业的大型http://www.cntcm.com.cn/
4.图书馆新到图书推荐专题(二)《关节炎奇效良方》系统总结了今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关节炎疾病的经验良方,包括风湿性关节炎,股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的有效方剂300余首,内容选择精当,实用性强,充分反映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炎的最新进展,是临床,教学,科研极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同属也可供广大患者参考。 《古今中医效验秘方宝典》https://tsg.qlmu.edu.cn/info/1043/1872.htm
5.科学网—失眠健忘;腰腿疼;糖尿病;中医博客;手脚冰凉(四红汤);退烧治疗失眠秘方全文摘录如下:黑芝麻50g,核桃仁50g、(干)桑叶50g,蜂蜜若干。制药方法:把前3种中药先放入捣蒜的臼子捣碎,然后用蜂蜜调和之后,用手团成丸子,每天吃1~2个,长期坚持吃。从电视画面上看,丸子的直径大小也就比现行的一元硬币大一点的样子。据“周总理”自己讲,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治疗失眠有奇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382-644912.html
6.中医栏目–第13页–红色江山网艾氪新的主要成分为中药生物材料活性酶、其在溶质酒的作用下能快速被身体吸收并发挥作用。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和大量的毒理学实验发现,艾氪新同人体基因、细胞及组织有极强的亲和作用,长期使用无任何毒副反应。 2.艾氪新对人体病变组织具有靶向性 艾氪新在人体内可以自动识别病变组织,即对人体内正常基因、细胞及组织无http://www.crt.plus/category/1%E3%80%81%E4%B8%AD%E5%8C%BB%E6%A0%8F%E7%9B%AE/page/13
7.张恩欣医生的科普号的文章/病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Friedman博士及其同事利用Kaiser医疗集团药学数据库和癌症登记库1994~2008年期间的资料,开展了这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评估4类降压药与唇癌之间的相关性。上述数据库涵盖了旧金山和加州中央谷地区的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居民。由于非白人中唇癌病例数很少,因此本项分析仅针对白人患者。此外,HIV感染者和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https://jiankanghao.haodf.com/166163/wenzhang.html
8.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广东省献方,广州中医学院,献方运动,广东省名老中医,秘方,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572-1020021908.nh.html
9.中医的图书2000本《内经”刺络类编》 《《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一 伤寒海底眼》 《高等针灸学讲义_》 《个人图书馆》 《各家针灸医籍选》 《古本难经阐註》 《古本气功经典丛书 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灵枢经脉翼》 《难经本义》 《伤寒溯源集》 《伤寒析疑》 《伤寒心悟》 《伤寒新释》 《伤https://www.dxy.cn/bbs/topic/5329234?onlyHost=1
10.泉州先生刘德桓:杏坛耕耘四十载妙手造福千万家但当时福建医科大学的老师们循循善诱,懂得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校址当时位于现在的华侨大学校区内。我们宿舍后面是一座小山丘,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趁6点半早锻炼之前这段时间,拿着课本到后山背课文、歌诀;晚上吃完晚饭就拿起书包和同学到图书馆看书。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2-07/08/content_7150621.htm
11.媒体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系统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就中医药古籍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并对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及“十五五”中医药古籍工作规划提出建议。 本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协办。 会后还召开了为期两天的2024年度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https://www.cacms.ac.cn/media_doct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