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以盛产瓷器闻名中外,于是其他国家就称中国为瓷器之国。China
taocijianding
陶瓷鉴定
AppraisalofPotteryandPorcelain
传统的方法以目测为主要手段。考古发掘出的陶瓷,要对地层、墓葬形式、葬式和同出土的其它实物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已有科学定论的遗址、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进行器物排队和分析比较,同时参考考古发掘报告和专门著作后作出判断。
鉴定传世陶瓷,首先要吸收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成果,选择有可靠地层、年代的文化遗址、窑炉遗址、墓葬出
便携式显微镜进行陶瓷鉴定
土的陶或瓷器(包括标本、残器)作标准器,也可用经过验证的陶瓷器作标准器,与需作鉴定的陶瓷的胎质、器形、装饰、成型工艺、装烧、釉彩、纹片、纹样、铭款,乃至手感轻重、敲击音响等各方面,作综合的观察和验证,有时还需参阅鉴定陶瓷专着、考古学著作、陶瓷史、历代纪年史、地方志和笔记杂着、图录图片等资料。
鉴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需首先了解我国各地区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及出土陶器的胎质、成型工艺、窑炉装烧、器形装饰等特点。如黄河流域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器为手制,以椭圆形波弧纹深腹盂为典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泥条盘筑、慢轮修坯成型,外表彩绘,以彩饰盆罐和尖底水瓶为典型;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陶器为手制的夹炭黑陶,以三足器为典型;山东、苏北一带大汶口文化和其继承者龙山文化,制陶由慢轮修坯到快轮拉坯成型,陶器匀薄规整。典型器如大汶口的白陶和龙山文化的蛋皮黑陶杯、罐。此时期窑炉为升焰型,温度不高,陶器因受热不匀出现生烧和窑裂,废品率高。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陶器渐为铜、漆、瓷器取代,除特制大型器和建筑材料外,实用价值渐居次要地位。各时期陶器的器形与装饰,均受其他器物影响,尤其是瓷器。
鉴定瓷器与鉴定陶器一样,鉴定工作者必须熟悉各地区、各窑口或窑系瓷器的胎、釉、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磁州窑白地绘黑彩,耀州窑刻划花,定窑印花,德化窑瓷塑。同时又不可忽视因技术交流、相互摹仿和时代艺术风格诸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瓷器在器形、纹饰、釉彩等方面出现的相同和相近之处,如宋元之际形成的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另外还应注意到铜器、漆木器、金属器以及绘画、雕塑、织绣,对陶瓷的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影响。
瓷器的精与粗,取决原料和对原料的加工,也因成型工艺及窑炉焙烧诸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南宋官窑瓷因瓷土含铁量高,便出现“紫口铁足”。明曹昭的《格古要论》说定窑瓷“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明永乐时的脱胎瓷,因瓷土质优,淘炼工细,坯体旋削技术高,窑炉温度和还原气氛适宜而萤白如蛋皮。因此观察胎质的精与粗及其变化,是鉴定工作的一个方面。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或窑系烧制的瓷器,大体符合器形演变的规律。琢器类的瓶、壶、罐由低矮向挺拔发
便携式显微镜进行陶瓷鉴定(3张)
展,如鸡头壶:西晋时小头短颈、鼓腹平底;东晋则鸡冠、壶身加高,颈部加长,出现鸡尾形执柄;南朝冠与身更高,颈部较前更长,执柄高过壶口;隋代则鸡首昂起,挺胸作打鸣状,身更瘦长,柄端有龙形贴饰。圆器类碗、碟、盘的足部,由实饼向假圈足、再向经过抠旋的圈足演变。因此,分析瓷器器足的高、低、深、浅、撇、敛、施釉情况,掌握器形的演变规律,是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
装烧方法不同,瓷器上留下的痕迹明显不同,如汝窑瓷因底部满釉支烧,留下细小的芝麻挣钉痕;定窑碗、碟因覆烧而芒口;叠烧的瓷器,则内底有支垫痕及刮釉涩圈。装烧方法留下的痕迹,是瓷器鉴定时不可忽略的佐证。
瓷釉的色也是由单一逐渐发展成多色的,如汝、官、哥釉出现的“鱼子”、“百圾碎”、“金丝铁线”;钧釉的“蚯蚓走泥”。瓷釉产生的窑变如钧窑的玫瑰斑、黑釉出现的“曜变”、“兔毫”、“油滴”等,鉴定时则须了解其成因,观察其特点。
明以前瓷器,极少数有铭记与款识。明以后出现常见的纪年款、家堂款、吉语佳言款等款识,书款位置多在器底或器口沿。明代纪年款有“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特点。鉴定瓷器,铭纪与款识是重要的依凭,明清瓷更是如此。
以上目测手段鉴定陶瓷,有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特点,要求鉴定工作者在接受行家里手口传身授经验的同时,必须要亲自实践,要脑、手、眼并用,去认识和接触陶瓷。接触的陶瓷越多,积累的鉴定知识越丰富,鉴定能力也越强。
从20世纪50年代起,科技工作者逐渐使用现代科技方法鉴定陶瓷,如用碳14测定法和热释光检定法测定陶瓷的时代;用电子显微镜和手持式显微镜,检定陶瓷的质地和结构;用制陶瓷的模拟实验,断定烧制温度等等。
我国古陶瓷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科技内涵丰富。因此,它有着极高价值。正因如此,一些不法者在疯狂盗掘、走私古陶瓷的同时,还大量仿制历代名瓷、烧制伪赝品。由于不法者在仿制过程中借用高科技手段,使一些高仿赝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对此,如何准确地、无损伤地鉴别它们是仿制品、出土品、传世品,以维护国家和个人利益,打击不法行为,已迫在眉睫。
而相对古董、陶瓷等古玩,因其外观的多样性与不规则性,一方面要求显微镜有很好的调焦设计,以便适应
Anyty(艾尼提)显微镜陶瓷鉴定[1]
不规则面的调焦观测;另一方面需要相对较大的倍率;而且,因现在古玩交流、拍卖交易的火热升级,需要现场观测与鉴定,所以,要求anyty显微镜是便携式的,可随时随处进行显微观测。[2]
已往,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方面来鉴别、判断,而若对古陶瓷的色釉、胎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其烧成温度、烧制氛围进行测试,大都会对古陶瓷器物造成损伤。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瓷,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了。再者,传统鉴定方法,无法确定胎、釉成分;对器形、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从这几方面看,建立科学的古陶瓷鉴定体系已势在必行。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正如著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研讨时所言: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他们。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汪庆正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来告诫大家,在文物鉴定上,谁要是说“百分之百地正确,永远不会出差错,那是吹牛!”在古陶瓷鉴定上更是如此,“我们有前车之鉴呀!”尤其是现在,如果不使传统的鉴定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不建立起古陶科技鉴定体系来,那么,“弘扬祖国陶瓷文化,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大话。”
面对火爆异常而错综复杂的古旧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旧瓷器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白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摩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老东西’虽然不多,但质量不错。可见金华的民间收藏有一定的基础。”在上周日举办的全球通艺术沙龙春季艺术品鉴赏会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华的个人收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佩兰说,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因此,如何辨别真假瓷器很有必要。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叶佩兰说,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在今天假古董泛滥时期,如何去研究和鉴定古陶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定是对象每个历史时期的新产品,以及后代仿前代的作品,在鉴定古陶瓷的过程中,鉴定是基础,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内涵,都有精粗,新旧之分。但如何去识别,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都有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个人体会。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不可能在实践中一蹴而就地符合客观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这一段哲学道理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鉴定古陶瓷的过程。平日所说鉴赏古陶瓷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说要有一定的“品味”能力。而“悟性”、品味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认识而得来的,传统的鉴定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反复认识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论是真品还是赝品,都要广泛、经常、反复地接触,以提高自己判别真伪和优劣的能力。每当在触摸和观察中要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工艺家和艺术家所赋予的灵气、知识和艺术素养,有了灵感也就能鉴别了同时要多看书,多参观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例如可以同时对一件清康熙青花瓷器、一件晚清仿康熙青花瓷器、一件现代仿康熙青花瓷器作多年的反复比较认识。观察的结果应该是康熙的釉面坚实青花色鲜亮、深沉.纹饰生动:光绪仿者地釉松软青花呈色“洋蓝”飘浮纹饰板滞;而现代仿品地釉洁白,青花呈色鲜艳纹饰精美漂亮。这就是一种灵感也就是“悟性”,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得出来的。有条件的年轻博物馆工作者,应系统地学习古陶瓷发展史掌握各个时代创新品种和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深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例如彩瓷的“晕光”(俗称蛤蜊光)新老作品都有此现象我们要研究的是新老作品晕光的区别。彩釉表面的.光从唐三彩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直到明清两代彩陶的表面往往发现有“彩虹”般的晕光。老器物上的晕光是因为器物年久受空气中氧化作用,在彩面上出现的是金属氧化物呈色的光泽五颜六色犹如彩虹感光感柔和浅淡但也不是件件都具有此现象。现在仿品彩器中,彩面蛤蜊光有的鲜亮有的污涂,仔细观察可发现是人为所致。
现代作伪手法多多,我们要研究它,但前提是找机会多接触老东西。老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是自然随意、成熟的古朴美。掌握了这种感觉即使没见过的东西,也是不难区分新与旧的。假品、仿品再好,也是无法再现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切忌抱着赝品对粉书本与真品“共同点”。按图索骥。再听新编的生动的流传故事,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又怕失掉良机,从而上当。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搞鉴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还要注意考古发掘资料的累积,古墓葬、古窑址、古窑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现的文物,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这些都有确切年代,是鉴定工作国可*的标志,也是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目前鉴定古陶瓷的方法,除凭传统经验外还有几种科技方法:热释光测年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碳14断代技术等。这几种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推广到文物鉴定工作中,但因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出现过错误的判断。直到今天,科学仪器鉴定还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要与传统经验鉴定相结合,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鉴定结果。
传统经验鉴定强调“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即古陶瓷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陶瓷发展史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古陶瓷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作出判断。一般这种鉴定的方法称为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研究者经过相当长的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科学的。只有掌握了真品五大要素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去鉴赏.才能有很好的“悟性”。当今社会上造假仿古泛滥,目测手试法牢牢掌握极为重要。
“五大要素”的特征是鉴定古瓷的依据。中国至今有两千年的烧瓷历史加何掌握和熟悉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笔者初到北京故宫.孙瀛洲老先生除传授经验外平日谆谆教导我们学习鉴定必须做到“三多”多看、多问、多比:“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三心”细心、信心、恒心。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诀窍。多年下来.我们就可以积累下大量的鉴定知识,渐渐地都储存在大脑里。人类的大脑犹如一台活的计算机。平时不断储存信息资料一旦需要,通过感觉器官表达出来。当然,如果脑海里储存的资料不丰富,就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反之,储存的资料越丰富,出现错误判断几率就越少。
总之“五大要素”的特征是从事古陶瓷专业人员或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武器掌握它才能搞好鉴定,不懂鉴定就无法谈鉴赏。要想熟练地掌握好鉴定,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要有科学的态度需要新旧全面研究,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