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写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的中考英语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用语不地道,中式英语多
二、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式雷同多
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学以致用,所以在书面表达中用好、用对语法知识是保证写好英语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中考英语作文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
(一)时态、语态用错。
(二)基本语法结构不熟练。
选用词语就是要准确表达思想。我们选用词语的原则是:使用有把握的会写的词语,但其含义、用法一定要符合题目意思。很多考生选用词语的错误常表现在: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词义(类)混淆、遗漏词语等方面。其中用词不当是最主要的问题,短语搭配不当现象也相当普遍。
五、审题不慎,粗心失分
六、句子衔接性差,常识性错误多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英语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英语写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针对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探求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现实路径。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学生写作障碍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对所任教的英语系三个班级16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收集到了关于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他们的写作过程以及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同时,笔者也通过与同事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内省自身的写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谈到英语写作经历,仅有4%的学生把写作看成是愉快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则抱着非常无奈的态度,敷衍了事。还有20%的学生承认“怕写作,错误到处都是,很灰心”。还有位学生说“我就不知道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问到对英语写作的看法,觉得写作很“重要”的学生高达78%,“有意思”的8%,“枯燥乏味”“不喜欢”的45%,引人注目的是约85%的学生对写作没有信心,认为写作“太难”。
三、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应对策略
1.选择适当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的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重结果的教学模式、重内容的教学模式和重过程的教学模式。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过程往往被忽视。重内容的写作教学比较注重写作素材的收集。该教学虽可使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还能借助新获取的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但同时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学习者的现有语言能力要求较高,不适合低中级外语学习者。由于写作本身的过程性和我所任教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过程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因为过程教学法将学生和学生的需求置于师生间交互学习的中心。该写作模式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步:写前准备、写初稿、修改、写第二稿、教师批改讲评几个阶段,教学力求营造一种教学氛围使师生能够共享信息,相互帮助,同时把写作视为一个过程,认识到第一稿只是这个过程的开始,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评估,学生能够切实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2.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趣味性与针对性
3.注重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的有效结合
对写作结果的评估也就是学习成绩的评价,结果评估通常以“等级”的方式进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批改学生的每份作业并给每份作业划个等级,学生的作业常常满篇都是教师的红笔,不仅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研究发现,有建设性、鼓励性的反馈,加之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的评估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正确态度。表扬比纠错更重要,过分纠错有伤学生的自尊,在学生几经校稿以后,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反馈。过程评估一般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可由教师进行评估,也可由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也可由学生自评。在互评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问题,这些对互评的成功起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过程教学法的实施运用,写作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即时需求,在写前活动和修改活动中采用的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写作方面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写作逐步完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励和调动,通过写作中的自评、互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锻炼,学生的作文在内容、观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笔者以前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折射着英语教学的力度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实际水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积极研究各家教学法之长,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目前课多、任务重的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与学生切身交流沟通。在认真研究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刘军怀,司保红.学生会写、爱写和能写好的作文题——谈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3]刘红,邓鹂鸣.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2.加强英语写作训练力度,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1.引言
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Boud,1995)然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仍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人们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因而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再加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戴军熔,200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而自我评价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是学生学业能力的最能动的因素(李静纯,2002),因此,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评价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在大学写作课堂中,笔者实施了自我评价项目,分提升意识、参与自我评价和培养策略三个阶段进行(O’Malley1996;Tudor,1996),以便给学生提供参与自我评价的机会,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并且在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写作自我评价项目的实施步骤及常见问题
写作自我评价项目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2.1提升意识阶段
学生对语言及语言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给学生审视这些观念的机会,他们就会坚持原有的观念,而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成功的学习者和不太成功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文秋芳,1996),分析写作学习策略的异同,从而使其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同时反思自己的写作学习策略,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逐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提升意识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有:
(1)有的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失去信心,认为任何方法都无济于事,对此采取漠然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不愿再付出任何努力;
2.2参与自我评价阶段
参与自我评价阶段分两步进行:同伴评价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2.2.1同伴评价阶段
同伴评价是指同班同学对某一个学生的学习、作品或学习过程的评价。同伴评价是一个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部分。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要对整个小组负责,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本小组的写作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参与程度、个人责任、倾听和尊重、提供帮助。
以上活动属于输出性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检验英语写作水平,并促进英语写作标准的内化,是一种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同伴评价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评价难度太大。例如在写作评价中,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指出文中语言方面的错误。这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太低,很难对同伴的表现作出评价。
(2)评价缺少真实性。在写作同伴评价的分析性评分中,有的同学缺少与其他同组同学的协商,导致给出的分数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太过自信,缺少与人合作的技巧,或是缺少责任心;
(3)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较低。在英语写作同伴评价中,性格外向的同学比性格内向的同学参与度高。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实施评价标准前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或者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在同伴评价中,坚持异质小组评价的方式,这样优生、差生可以互相帮助;在小组评价中,每组选出一人任组长,负责监控本组的评价活动,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为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提高其参与度。
2.2.2自我评价阶段
1.佳句摘录,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
Welldone!/Excellent!/Youhavedoneagoodjob./Howcleveryouare!/I’mproudofyou.”笔者相信教师的寥寥数语将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写作热情和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强大内动力。
2.课堂上即写即改,有效指导、及时反馈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课堂上即写即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作文训练和评改中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2.1课堂上限时完成作文。学生限时完成作文的同时,可挑选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例文。
3.善抓典型,小组合作修改,培养协作精神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2英语写作之过程体裁教学法
(1)提出
(2)核心观点
Badger和Whit(e2000)指出,过程体裁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写作需要:关于语言的知识(knowledgeaboutlanguage)——成果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关于写作的语境和目的的知识(knowledgeofthecontextandthepurposeforthewriting)——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语言运用的技能(skillsinusinglanguage)——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第二方面,培养写作能力需要:开发学习者的潜能(learner’spotential)——过程教学法所强调的;为学习者提供输入(input)——成果教学方法和体裁教学法所强调的。过程体裁教学法将教师(teacher)、学习者(learners)和文本(texts)视作三种写作输入源,分别作用于写作的不同环节。写作教学应重视写作的情景(situation),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purpose),并充分考虑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然后再生成正式的书面英语,最后成文(text)。
(3)引入中国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韩金龙教授在《外语界》上发表了题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Badger和White的理论,并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步骤”。此举开创了国内过程体裁教学法研究的先河(。赵霞,2010)韩金龙发现,虽然Badger和White对过程体裁教学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却未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步骤。为填补这一空白,韩金龙总结了一个四阶段的教学步骤,即范文分析、模仿写作/集体仿写、独立写作、编辑修订。他还提出运用该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四项根本原则,为教学应用指明了方面。韩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与教育人士的注意,随后逐渐出现了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各类理论与实证探索。
3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经笔者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理论与应用探索,二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包括了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
(1)理论与应用探索
(2)实证研究
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大致可分为可行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对比研究三类。首先,任荣(2005)对该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仍以14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沿用韩的四阶段教学步骤,最后对实验对象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认为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可行,但也存在着不足。其次,有效性研究。高健、傅克玲和赵耀(2011)通过实验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能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互助学习、丰富学生词汇方面发挥实效;马兰(2006)在韩金龙的四阶段步骤前添加了一个“前写作过程”,通过个案分析与成绩统计实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黄坚和李梅(2012)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过程体裁教学法融入到英语写作课的宏观和微观过程设计,确定了该教学法的现实指导意义。再次,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在将过程体裁教学法分别与成果过程教学法(孙春玲、冯国平,2009)和成果法(姚香泓,2010)相比较的实验中发现,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写作策略、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写作兴趣方面具有优势。
4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发展展望
目前,关于英语写作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已经从大学课堂延伸到了高中课堂,从理论探索发展到了实证研究,从探究“是什么”转变为“怎么用”。当然,当前的研究仍处于逐渐丰富、尚未成熟的阶段,许多理论有待深究,也期待更多、更有说服力的实证结果。展望过程体裁教学法在未来英语教学中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向:
英语写作是语言习得中一个输出的过程,是英语学习者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及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英语写作能帮助学习者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习一门语言输出的检验。因此,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语言综合技能,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掌握语言的情况,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程度和水平。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英文学术论文写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和要求。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绝不能沿着传统的方式循环往复,而是应该探寻在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平台。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更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两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是教师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求,以CBI主题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不同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动态综合应用探索如何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不同具体类型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力争不仅使各种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为更大规模的推广创造切实可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本研究以辽宁医学院研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采用对学生写作文本的分析、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学生写作反思、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力争相对客观地全面阐述研究效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三种不同体裁英文论文的写作培养探究学生在SCI论文写作方面的发展趋向和存在问题。此三种体裁包括研究(实验)报告、文献综述、临床总结的摘要和正文写作。
三、研究结论
1.引言
2.对常见问题的指导性建议
2.2尽量把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开头,使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需要强调的部分让人一目了然。
为什么有时侯中国人写出来的英文句子主要意思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呢?这大多是直译的结果。中国句式的逻辑结构通常是把关键词或重点放在句子后半部分,而正常流畅的英语句式则恰恰相反,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最先出现。如:同样一句话,中式表达会说“Comparedtodogs,catsarenicer”;英语则习惯说“Catsarenicerthandogs”。因此,除非是为了便于衔接前句,最好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前半部。
2.3克服“名词肿胀症”,多用具体的动词、形容词等代替抽象的名词。
何谓“名词肿胀症”?它指的是句子里名词过多,且要位都被抽象名词占尽,导致句子显得累赘,表达不直接。例如下面一句:
a.Theprolongationoftheexistenceofthistempleisduetothesolidityofitsconstruction.
b.Thistemplehasenduredbecauseitwassolidlybuilt.
a句中的四个名词在b句中由两个动词和一个副词所取代,名词当家一变而为动词主宰,句子顿时有了生机。因此,我们主张在论文写作中多用动词,少用名词,多用意义具体的词,少用抽象含混的词。其实,一般的英语修辞书或写作书上也都是这么说的,只是写作者为使文体显得“威严”、“科学”,不知不觉就使用起了抽象名词。
2.4避免出现因使用冗余的修饰语而造成同义堆叠的现象。
2.7在两句或两段之间使用连接词过渡。
2.8避免使用过长的句子,一句集中表达一、两个意思,有时也可用分号隔开。
2.9慎用第一人称,使用第三人称会显得更客观。
3.结束语
要想真正解决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单凭这些建议也是无法治本的,关键还是在于个人英语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有当自己的英文造诣达到一定的深度时,才会感觉豁然开朗,也才能彻底摆脱汉语思维,摆脱写英文不能自如的状态。
[1]Knoy,Ted,AnEditingWorkbookforChineseTechnicalWriters[M].Hsinchu,Taiwan:CWebTechnology,2000.
[2]琼平卡姆(美).中式英语之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