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大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文凭真是表面的东西,是初次见面、或者抛砖引玉的铭牌。但在真正的人生“马拉松”旅程中,一个人的内质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发大财比有了文凭更肤浅,所以读书的目的最终是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眼前的景象也更为绚丽,也更为高远。
02、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人自以为是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的生活。
自以为是的人自然都是肤浅之人,不读书就无法真实的自我。读书会使人正确认识到自己,它能让人更加谦虚、不自满。同时读书的作用是为了在不自以为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自己的平台,一间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房子”,有内在的思考和生活。
03、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诗和远方”既然不能像鱼和熊掌兼得,那就从书中获取吧,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代劳。那里面有你和真正的心灵交流,不止见得广袤山川,亦能发现见得山川时的第一视角和震撼心灵。自己的脚步到不了,已经在书中为你备好,请快些上路吧!
04、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石头,然后建造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现在的成就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得来的。所以读书也是将前人的智慧变成自己成长最快的途径,中国作家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大量阅读前人的著作不无关系,据说他小时候把身边的书都看完了,无书可读的时候甚至读字典。长大后去部队,把军队图书馆里一千多册书都读完。难不成集了众家之所长,用先贤的思想建造起自己的文学“殿堂”,才终于成功。
05、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06、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
读一本书,叫人不自满。阅读更使人谦虚谨慎,豁达开阔。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博学了,人性里的固执和偏执自然也就“逃跑了”。
07、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是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一个富有学养的人,自然都是书读得多的人。前苏联文豪高尔基说过,“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无论读过的书记得住与否,但凡读过,它都会成为一个人精神的一部分。书籍既是人们的好朋友,又是良师益友。也有哲人说过,读一本书就像是和进行深度的精神交流。所以多读书,人也越敏智,越有气度和修养。即便是提笔写作也可信手拈来,就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过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08、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言,人类都是从野蛮时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来。文明的创造和形成使得人比其他物种更能适应环境。这之中也意味着是人类的文明让人们成为继恐龙之后再活跃在地球的最高智慧群体。这一切都得益于书籍或文字文明改善了人类初生时的落后和愈笨。书犹药也,不仅可以医愚,还可以进化文明。
09、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谈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在文明时代的基础上,只有持续读书学习,人们才能变得更加优化。读书使人脱俗,它能让爱人之间在将来的生活中不止谈些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粗俗不堪的肥腻,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正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的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劝学诗》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