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介绍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学术思想、方法;重点人物及其当时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重点剖析该学科的文化根源、文化特色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本课程的开设将使学生对中医药有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既为我们先辈创造这一人类宝贵财富而自豪,又能深刻思考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学科如何面对现实,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等重大问题。它将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和科技成果,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批判地继承能力的培养。
将从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医药经典学术思想、名医名家的求实精神和思想美德等角度介绍中医药学科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研究和利用价值;理解中医药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及其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思考当今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等中华魂宝。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主体意识感。学会多角度、辨证地观察和分析自然、社会科学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综合分析、判断及学习的能力,并树立良好的生命道德观与和谐人生的健康观。
本章介绍通识教育目标、理念和本课程的由来;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考核方式及注意点。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定位。
从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定义或涵义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
什么是中医药
为何要谈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程主要内容
本章通过一些实例从公众支持和反对两个不同角度认识中医药;进一步从中医药学起源、中医药理论概要的科普水平认识中医药学的历史和主要理论。使学生对中医药学有初步的了解。
本节从针灸乃至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事实及一些案例,讲解中医药特色和对中医药疗效的肯定。使选修学生认识中医药学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历次反本节对或取消中医药的风波和批评中医药学的诸多历史名人观点,讨论中医药面临的生存危机,引发学生思考中医药的局限性及如何发展中医药学和文化传承。
传说从上古时期传说、春秋至秦汉中医药理论奠基到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集成的脉络,探讨中医药的兴衰。
本章通过介绍中医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药性理论,使选修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根基有初步认识,并在学习中了解这些理论的优势和不足。
本节从阴阳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到最终被中医药学吸收、应用,使选修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阴阳思想的本质,并通过探讨其他学科阴阳思想,让学生明白阴阳思想不是中医药学独有,也非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利。
本节通过对五行的起源、发展,事物五行属性分类、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及中医应用的案例介绍,使选修学生明白“五行”是研究复杂事物间关系的众多模型的一种,在认识自然、人体健康方面有一定价值,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本节通过中医脏腑经络系统的简要介绍,使选修学生了解中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采用的是按照功能分类建立起来的脏腑系统模型及各功能器官、附属组织间沟通、传导的网络系统,特别是经络尚需要新的科学思维指导研究。
本节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特点及毒性概念的介绍,使选修学生理解中医对药物的认识和描述,区别毒性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本章从中医药的视角探讨中国早期的易文化和后来形成的三大主流文化儒、道、释在中医药学科的积淀,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精髓。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中医药文化。
本节主要讨论易文化核心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医药学萌芽、奠基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易文化不等于巫术,更不是骗术,其阴阳、变化的思想在人体健康认识和管理领域仍有重要影响。
本节主本节重点讨论儒学思想中的“仁爱”、“致中和”思想在中医药里的体现和价值。使学生明白和谐人生设计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本节还涉及到儒学思想中生命关怀的有关看法及其与中医药学的一致性,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养。
本节从佛教的传入及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和传播。特别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临终关怀。
本章从中医天人观和生命观入手,探讨中医对人体健康的一些重要看法。进一步从古今名医名家的思想、故事展现中医思想特色。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中医药特色和文化。
本节主要介绍上古至秦汉时期主要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特色及医药学贡献。使学生领略中医药起源和奠基过程中,这些伟大医学家的突出贡献,理解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本节介绍唐代以来重要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思想特色和突出成就。使学生理解中医药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本章从中医药养生、治未病思想源流探讨养生概念。进一步从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不同层面进行简要讨论。最后讨论“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目标,规划和谐健康人生。
本节主要介绍中医药养生、治未病思想的文化和医药学背景。回答何为养生?何为治未病?探讨养生目的和范畴。让学生明白养生的重要性,学做健康的人。
本节重点从顺应自然、动而中节、注重调摄精神和三因制宜四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使学生正确把握养生之道。
本节侧重从常见中医药养生方法探讨不同养生方法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养生的方式方法。
本节进一步探讨一些具体的中药实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应用和对养生文化的贡献。使学生明白养生就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深奥的道理。
本章从中医药产品文化特征,及部分中药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一些常用中药功效及文化背景,提高对中药文化的兴趣。
本节重点讨论中医药产品创造、创新的文化基础。使学生理解文化在产品研究开发、创新中的作用。
本节选择蚕桑中药文化,姜、桂医药文化及车前等3味平凡中药的不平凡作用,引导选修学生认识中药文化底蕴。
本节从医草、仙草,植物药活化石银杏,金石医药文化和女科草药四方面认识中药文化,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药过程中,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发现中药的价值。
本章分别从文学作品里的中医药,世界传统医药视野的角度对中医药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学特色思维,讨论并辨析当前对中药毒性问题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客观看待中医药的地位和存在的挑战。
本节从诗词、对联、小说、谚语等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药入手,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思考当今中医药传承面临的文化环境影响。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里中医药知识的局限和艺术化处理,不可盲目偏信。
本节主要介绍中药毒性概念、常见毒性中药毒性及中毒原因分析。通过2例引发国际争议的中毒事件,探讨和反思如何辨析中药毒性问题。使学生学会如何辨析中药中毒现象的本质及如何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本节从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等角度认识中医药学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学的差异性。
本节通过与两河流域传统医药,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以及玛雅传统医药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只是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思想理论比较完整,依然在发挥中药作用的传统医药,应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本章以傣族医药文化特色为例,简要介绍中医药文化之外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学生了解外国更多地传统医药文化的存在,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传统医药文化的互通。
本节主要介绍傣族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和宗教信仰,重点剖析包括傣族医药学的傣族人民的文化特色。
本节主要从傣族医疗机构和产品特色介绍傣族医药的地位和优势。
本节从傣族的竹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贝叶文化等角度探讨傣医药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