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关“少阴经”与“厥阴经”的记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便已有涉及。后期经过医家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完整的经脉理论体系。通过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记载,发现“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名称、循行、主治等方面关系紧密。因而通过厘清“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两者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1、源起探析
2、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循行分布演变
2.1经脉循行区别联系
《灵枢·本藏》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分布,见表1。
表1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分布导出到EXCEL
文献出处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黄帝内经·灵枢》[3]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着,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扺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后內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黄帝内经太素·经脉连环》[4]其中“挟咽”作“侠咽”“下出腋下”作“上出腋下”“锐骨”作“兑骨”“入掌后內廉”作“入掌內廉”。《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直小指掌后尖骨,谓之兑骨也。“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均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
《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上》[5]“挟咽”作“夹咽”“下出腋下”作“上出腋下”“行太阴心主之后”作“循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作“下肘中內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无“之”字。“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作“心主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下臂”作“下循臂”。
《针灸大成》[6]“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作“脉起心中”“挟咽”作“夹咽”“系目系”作“系目”“下出腋下”作“出腋下”“下肘内”作“下肘内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作“脉起胸中”“出属心包络”均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其支者”作“其支别者”“别掌中”作“从掌中”。
2.2经别循行区别联系
唐初杨上善将“经别”直接视为“经脉”的一部分。《灵枢·经脉》中所述十二经脉学说中确也采用“经别”之论。并且根据记载,十二经别均无病候,因而“经别学说”的建立即“经别”循行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并不紧密,主要是用来完善辅助“经脉”学说。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别循行分布,见表2。
表2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别循行分布
2.3络脉循行区别联系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十五络脉是由“经脉之络”与“五脏之络”构成,其中“经脉之络”包括十二经之络和任督之络。“五脏之络”只有一条“脾之大络”。臧凝子等[7]对络脉学说通过历史源流考究,厘清络脉概念、属性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生理功能。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脉循行,见表3。
表3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脉循行分布
2.4经筋循行区别联系
对于“经筋”的含义,黄龙祥[8]通过梳理“经筋”源流认为经筋学说的基本概念“筋”,统指肌肉及其附着结构,且包括包裹肌肉的外膜。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经筋循行,见表4。
据表4可知,手少阴经筋与手厥阴经筋循行文字中“贲”,《灵枢》《针灸大成》误作“循臂”“结于臂”,语义不通,当据《太素》改作“贲”,贲,膈也。“经筋”指在肌肉及其附着结构的循行路线,因而经筋走行在“表”,即心经经筋与心包经经筋循行并不经过脏腑。手少阴经筋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小指内侧、锐骨,肘、腋,挟乳里,胸中,臂,脐;手厥阴经筋在身体分布情况:中指、肘、腋下、挟胁、胸中、臂。心经经筋与心包经经筋循行路线皆起于手指,少阴经经筋上行“交太阴,挟乳里”继而下行至脐部;厥阴经经筋上行至腋下而后下行“挟胁”,并且在此处的分支亦下行,最后至膈。且二者经筋分布皆与上肢、腋下、胸膈有关。
表4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筋循行分布
3、主治区别与联系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症包括:1)《外台秘要方》卷九记载:“厥阴咳,针灸太陵”即主咳嗽,“太陵”作“大陵”,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2)《医学纲目·烦躁》卷十六记载:“灸刺,烦心有四:其一,取心俞……又云:气乱于心则心烦,密默,俯首静伏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腧是也。”即主心烦、心痛;3)《医学纲目·黄疸》卷二十一记载:“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赤目黄云云。”即主目黄;4)《医学纲目·诸痹》卷十二记载“手厥阴脉是动,则病手心热……是取筋脉之挛也。”即主手心热;5)根据《医学纲目·闭癃遗尿》记载,手厥阴心包经可治疗遗尿。
根据记载可知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皆可治疗心疾、热病、目黄、胁痛、掌中热等病症。其中手少阴心经还可治疗小儿惊痫、情志病、“厥头痛”、上肢病等病症;手厥阴心包经可治疗咳嗽、遗尿等病症。
4、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罗威等[9]通过少阴经脉与脏腑的联系,论述手少阴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手少阴对于冠心病预防的重要作用;袁博等[10]通过临床治疗眼疾案例论述手少阴心经与目系关系密切;谭令等[11]通过“少阴为枢”理论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杨海燕等[12]通过对少阴法的分析去探析少阴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黄海彬等[13]通过少阴论治情志疾患,并且通过临床病案举隅论述少阴在情志郁证方面有更好作用;刘莉莉[14]、徐进友等[15]、王昕等[16]通过研究发现可以从少阴经与神志关系密切,可以治脑部疾患,尤以老年痴呆为主;何素娟等[17]、廖玲等[18]通过针刺实验发现针刺手少阴心经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很有意义;张颖颖[19]通过针刺手厥阴经穴研究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陈立新等[20]通过从手少阴心经循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发现手少阴心经对临床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至关重要;刘四新等[21]、黄丽轩等[22]在针灸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研究过程中发现,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于临床急证昏迷促醒作用效果明显。
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主要应用于脑系疾病:老年痴呆、脑梗死、脑卒中等;情志疾患;五官疾患;心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重症急症昏迷等。
5、结论
参考文献:
[1]赵希睿,熊益亮,王群,等,早期经脉演变浅析[J].中医杂志,2018,59(16):1354-1356.
[2]周丹妮,孙国杰,杜艳军,等.从简帛医书对“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6):1439-1440.
[3]《黄帝内经》[M].杨建峰,主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4:572-576.
[4]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7-81.
[5]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8-40.
[6]杨继洲.《针灸大成》[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1-298.
[7]臧凝子,庞立健,朱凌云,等,络脉学说之源流考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0):51.
[8]黄龙祥.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J].中国针灸,2023,43(8):855-867.
[9]罗威,冯利民.从少阴辨治胸痹心痛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7):1166-1170.
[10]袁博,衣华强.从手少阴心经系目系论治眼睑痉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3):305-307.
[11]谭令,龙霖梓,曲华,等,基于“少阴为枢”理论探析《伤寒论》方对心律失常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1):1769-1772.
[12]杨海燕,金艳蓉,丁喆,等,吴荣祖温扶少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098-1100.
[13]黄海彬,张桂荣,杨忠奇.郁证从少阴论治与临证发微[J].四川中医,2022,40(9):34-36.
[14]刘莉莉.从少阴辨证论治阿尔茨海默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914-916.
[15]徐进友,仲海红.从少阴论治呆病[J].江西中医药,2020,51(8):23-25.
[16]王昕,班璐,杨志宏,等.基于“脉微细,但欲寐也”谈从少阴经论治老年性痴呆[J].环球中医药,2021,14(4):672-674.
[17]何素娟,夏云,吕梓瑜,等,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的影响[J].新中医,2016,48(5):43-45.
[19]张颖颖.针刺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1008-1009.
[20]陈立新,向慧芳,王侠.从手少阴心经循行谈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J].中医药导报,2018,24(24):116-117.
[21]刘四新,崔国胜,刘刚.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5):1029-1031,1036.
[22]黄丽轩,曾自三.针灸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应用于昏迷促醒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40(8):957-959.
[23]贾术永,熊枫,张维波.《黄帝内经》“心主”与手厥阴经手少阴经解析[J].中医学报,2024,39(2):235-241.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提要编纂项目(KJS-ZHYZ-20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