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剑华的一生跨越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等中国20世纪重要的历史阶段,新旧时代的变迁在俞剑华身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俞剑华本人虽然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却兼具时代先锋性和民族自强性,推动着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艺术教育改革的争论中,俞剑华坚定地维护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价值,他提出要以中国画课代替西洋画课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启蒙课程,以实现修养品行、丰富想象力、增强民族自强意识等多重教育意义。他反对为实现改革而过分夸大西方美学的作用,他积极探索中西艺术之关联,提倡实地写生训练,通过师法自然落实中西艺术教育的融合,舍短取长、立足传统,实现中国艺术教育的改良。他还支持兴办各类艺术展览,以打破艺术脱离生活的桎梏,实现艺术大众化,提倡艺术批评,营造全社会美育氛围,陶冶国民审美情操,并通过举办艺术展览的形式促进中外交流,以树立国家艺术的新形象。
小学以前,俞剑华在旧式私塾读书,研习国文、书画,接受传统文化。1912年(18岁),在蔡元培的推动下,民国政府开始实行“壬子癸丑学制”注7,该学制效仿于日本学制,废除了传统的经文课,加入了更多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课程。1915年(21岁),俞剑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手工图画科,跟随国画教授陈师曾、西画教师李毅士、图案学教授郑锦等人学习,接触了西洋画和新学教育,但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国文与中国画,其中以国画教授陈师曾对他的影响最大。
图2《新青年》(第6卷)《美术革命》1918年
在许多留学画家还在否认中华艺术价值的时候,俞剑华已脱离桎梏,他将西洋美学的学习视作艺术经验的积累,他认为中西艺术都是源于各自的国家文明,逐渐发展成熟带有本国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所以想要破解中国的艺术教育的困境,绝不是照搬西洋艺术和日本学制就得以实现的事情。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气性和情操总是无法完全与西洋画相融,只有发展民族的、本土的,才是中国艺术的长久之路,这也是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在俞剑华的倡议下,中国艺术教育界的“叛逆”情绪渐渐缓解。
图3《雁荡纪游图册》(之一)1931年
民国初期,人们批判中国画神似形不似的表现手法是落后的表现,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却也走上抽象表现的现实,印证了俞剑华对中国写意艺术的超前观念,证明了中华传统艺术的深厚价值。俞剑华对新学教育的包容和传统艺术的坚守,创造出适合中国画的新写生法,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实际贡献。
1919年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蔡元培就曾明确表示不论哪一种人,都有时时刻刻接触美术的机会。但是此时中国美育的现状是割裂的,书画是有钱人的收藏品不可与人共赏,建筑雕刻无人研究,寻常市集只能售卖着审美价值不高的花纸。[10]因此普及社会美育就要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成为了不少知识分子的共识,这其中也包括了俞剑华。
图4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美展汇刊》第一期
普及艺术教育的方式,不外乎美术馆、美术刊物、美术讲演、美术展览几种,其中美术展览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宣传形式。而美术展览这一形式是随着西方艺术潮流一并进入中国的舶来品,民国初期大量外国人在华举办艺术展览会,这为国人举办美术展览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模式。[11]受西方艺术展览会的影响,1929年和1937年民国教育部曾分别筹办了全国第一次美展(图4)和第二次美展(图5),反响热烈。在认真参观了全国第一次美展后,俞剑华发表了《从美展大门到中西艺术的混合》一文以表达对这一时期“水土不服”的中西融合作品的不满,“以调和中西艺术自任的诸位大人先生们呀!请您先到美展门口来看一看,要是一座西式房子,中间一个中式大门好看的时候,再劳您驾,回去制作中西合璧的艺术品不迟。”[12]相应地,他也在文中认同了展览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艺术展览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艺术批评的机会,直观呈现出了中西艺术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图5《美术杂志》特辑1937年
在社会美育教育上,俞剑华思考了国民自身和国家形象两个方面,他认为养成全社会美育风气就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他将兴办艺术展览视为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一是为民众带来了艺术批评的机会,暴露出艺术家在艺术探索过程中的缺点。二是改善了国家形象,为民族艺术赢得尊重。俞剑华本人也热衷于参加各种艺术展览会,并积极发表艺术批评观点,对推动现代美育教育,提升国民审美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艺术教育先行者,俞剑华兼顾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勇于开拓,形成兼具先锋性与民族性的艺术教育方法,为现代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开阔了思维。在艺术理论上,他笔耕不缀、著作等身,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工作者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实用型教育人才,引领着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开创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新气象。
作者吴卫1陈静思2(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简介1.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2.陈静思(1998~),女,江苏盐城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级硕士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研究生宿舍10栋,410012。TEL:173526268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