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3、体验营销的运用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从“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入手”,推动新课程开展。
根据课型特点,从诗歌、古文、活动课三种课型出发,从形式上予以突破。
(1)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大自然感悟秋天并拍摄剪辑。
在《秋天》一课的设计上,老师带领同学走入大自然,学生拍摄寻访秋天的全过程并进行剪辑,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对课文的鉴赏领略和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式行进成为这节课的教学双线,这是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上的一次成功。
(2)教学形式多样,凸显“感悟体验”。
(3)营造氛围,平等对话。
在《论语》这一课的设计上,注重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对话的开展。在古筝声中,在错落有致的自由散读声中,浓浓的古韵在课堂中弥漫开来。在充分把握课文基础上,根据自己经验谈谈感悟,故事、漫画、小品、诗词、格言,学生们娓娓道来,课堂成了人生哲理交流的平台。
(4)走向生活,展示个性
《说说我自己》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会竞选”“模拟学校招聘教师,校长点评招聘会”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在同学们的自我展示和同学评价中认识自我,加强沟通,课堂成了展示个性,认识自我的舞台。
在形式探索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更为深入的阶段:从挖掘文本内涵入手,深化新课程内涵。
(1)追求内容的丰富、视野的拓展。
在设计《女娲造人》一课时,我们设想:一个经过改编的神话故事,内容本身没有挖掘的价值,但以此为本,引领学生走进神话的大门,里面的世界将何等宽广!在老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们对文本和文本外的探索愈来愈深入,学生们脑海中留下了一串串问题:《女娲造人》古今版本多变,每一改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十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造人用的都是一种原料“土”,东西方神话中的女性有何不同等等。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
(2)追求思想情感的深度。
在设计《信客》一课时,从三个层面切入:(1)信息、信用、信念。(2)文本对比(3)将人物置身于时代。这样,文本与延展交融、人物与时代纵横,使课堂教学厚实化、文学化。
在课堂设计上,层层推进:(1)抓住要点,梳理文本(2)于看似平淡处设疑。
(3)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4)比较阅读,使文本向纵深挺进:比较臧克家《三代人》、史铁生《命若琴弦》,探讨“两代人”职业命运的代代相承图。(5)提供时代背景,在时代的坐标上探讨人物命运。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密集,学生的收获颇丰。
二.支教交流,在碰撞中领悟教学真谛。
(1)主动出击,接受专家指教。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教学研讨。孔晓玲、李明、劳新华、郑怡、王旭东、李昕霞、饶美红等老师分别在各级各类的交流活动中开课,参与人数面广,涉及各个年龄层面,效果好,反响强。其中郑怡的《珍珠鸟》代表上城区参加了杭州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展示”活动。李明的《安塞腰鼓》王旭东的《信客》参加宁波杭州四校“课堂新韵”活动。王旭东的《信客》参加由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郑怡的《散步》参加由上城区教研室主办的杭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孔晓玲的《女娲造人》参加区“陶研会”组织的研讨活动。
(2)提供机会,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三。提供契机,促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语文组的生力军。他们专业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教研组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尽快促成专业成长,是教研组工作的一个重心。
(1)集体备课,在交流中促成专业成长。
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根据工作重心的不同,或专题式研讨,或集体备课,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无论是来自教学师傅的指点,还是来自备课组同仁对教学探讨,都成为他们成长的养料。
(2)开展活动,在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热情,以“整体推出”的形式展示教学风采。在集体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锤炼。《秋天》《安塞腰鼓》《论语》《说说我自己》《珍珠鸟》等一系列的公开课获得广泛的好评。
(3)提供舞台,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组织“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浙江省多媒体案例评比”,“上城区作文案例评比”、“区中小幼教学论文评比”“省市中语会青语会论文评比”等等一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展示教学个性教学特长的通道,使其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1)课题论文
暑假期间组织全组的老师撰写论文,提升将教学实践转化为论文的能力,加强交流,进一步提升本组的教学教研能力;王旭东老师、孔晓玲老师、饶美红老师承担区《自主学习》的课题;多位老师承担学校的省市级课题,初二备课组实施《皇城根文化研究》课题。
(2)教师成果。
(3)学生成果。
(4)课外活动。
(5)媒体报道
《文汇报》《每日商报》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我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报道;《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报道了我组开展“探寻皇城根文化”“杭州电视台”播出我校“语文课改”情况。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论文化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湖南:临澧破获特大假冒商标案
日前,湖南省临澧县公安局在省公安厅和常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指挥协调下,成功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1亿元的特大假冒“爱马仕”注册商标案,打掉犯罪团伙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捣毁生产、储存、销售窝点5处,缴获各款假冒“爱马仕”包具4000多个及大量商标标志、原材料、生产工具等。
在抄袭风盛行的家居行业,不少大牌企业都曾遭遇过被“山寨”的厄运,维权难成为长期困扰家居行业的一大难题。近日,“北京家居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在北京举办。据协会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协会将建立12330工作站,专门针对家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援助,帮助企业以法律为武器打击“山寨”行为。
山西:组织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培训
山西太谷饼、太谷壶瓶枣干枣、太谷壶瓶枣鲜枣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后,提高使用、管理水平成为重要课题。山西省太谷县工商局近日对41户初具规模的太谷饼、太谷壶瓶枣生产加工企业就如何正确认识、规范合法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行了集中培训。
甘肃:电力专利数累计达110项
湖北:四千专利项目助近百高校毕业生创业
广东:
佛山陶协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培训会
内蒙古:呼和浩特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外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扩展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使学生在外文资料查阅、阅读和翻译,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二、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
(一)方式:
1、由教研室安排教师做“怎样写毕业论文的报告”,详细介绍撰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初步确定论文的方向。
3、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论文选题,在教研室汇总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题参考。
4、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按学院所提供各专业论文参考选题确定题目,也可自选题目,必须报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开题。原则上学生不得跨专业选题。
(二)范围
英美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语法、词法、修辞、语义、文体等)、翻译、国际商贸、国际商务、旅游、外语教学法等。
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长度不少于3,000英文单词。
2、论文结构包括:
1)标题(title)
2)作者署名(nameoftheauthorandtutor)
3)摘要(abstract)(150—200词,中英文均要)
4)关键词(keywords)(中英文均要)
5)正文(body)
6)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3、摘要(Abstract)通常为一个段落,长度不超过300个单词。
Abstract通常要回答如下问题:
(1)Whatisthegeneralknowledgeofyourtopicintheacademicfield
(2)Whatresearchtopicisthepapertofocuson
(3)Whatmethodormaterialdoyouusetosupportyourmainpointofview
(4)Whatconclusionwillyoudraw
(5)Whatisthemaincontributionofthepaper
4、关键词(Keywords)3至5个。除专有名词外,其他词不用大写,词与词之
间以分号隔开。
关键词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常出现在标题与摘要中,多为名词,如用investigation而不用investigate。
5、引言(Introduction)
6、在引言(Introduction)与结语(Conclusion)之间的正文部分应分若干章节。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如有注释,应为尾注。注释应编号,并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8、参考文献数目不得少于5篇。排列采用以下格式:
1)参考期刊排列顺序为: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
2)参考专著排列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9、论文为Word形式打印稿,纸型为A4,单倍行距,英文用TimesNewRoman
字体,中文用宋体。
10、字号要求:大标题为3号字加黑,小标题为4号字加黑,正文、注释与
参考文献为5号字。
11、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自觉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虚心接受教师指导。
12、按要求打印装订并上交。装订顺序为:
1)毕业论文封面
2)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毕业论文指导书
4)目录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6)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7)正文
8)致谢
9)参考文献
13、进度安排:
1、确定选题第1周(09年2月22日前)
2、论文提纲第2周(09年3月1日前)
3、完成初稿第3-5周(09年3月22日前)
4、完成定稿第6周(09年3月29日前)
5、上交论文第7周(09年4月5日前)
14、注意:
1、目录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用1.5倍行距,4号宋体。
2、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各占一页,按一级标题标示。
四、上交要求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样文如下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1引言2
2企业文化的内涵3
2.1文化和企业的定义3
2.1.1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3
2.1.2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4
2.2企业文化4
2.3认识企业文化5
2.4企业文化的功能6
3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7
3.1组织创新的内容7
3.2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7
3.2.1影响组织结构创新7
3.2.2影响组织流程创新8
3.2.3组织制度创新8
4结语9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众多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根本,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文中首先给出了企业和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其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主要功能,最后揭示了组织创新的内容,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组织制度等三方面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组织创新
Abstract(用TimeNewRoman字体)
KeyWords:culture,corporateculture,Systeminnovation
1引言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企业文化。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2企业文化的内涵
2.1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经济组织实体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以行政组织手段替代市场交易来协调生产的功能,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态。
一般地说,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其二是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2.1.1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法律形态,这就是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种界定的依据是法律认可的企业产权制度,感情。。。。。。
(以下略)
4结语
二十一世纪,一个最响亮的词语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而企业文化又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企业若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创新思想相融合,发展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文化与创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致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在我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大学阶段同时学习到工科、管理两个学科的知识,是我一生的荣幸与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师长。
参考文献
[1]罗仲伟.托起辉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2]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3]威廉?道芬内斯,科林?L?普赖斯.21世纪CEO的经营历理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4]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艾伦?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埃尔文格?罗赫拉.企业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7]窦立夫.论组织效率变革策略(科学学研究),1995(2)
[8]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1992(2)
[9]梁镇,赵国杰.企业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10]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3)
[11]PF?德鲁克.创新与组织.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12)
[12]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颜光桐,刘正周等.企业再造.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4]周振华.企业改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