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迪杜保瑞中国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及衍化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01江西

作者简介|PROFILE

张雅迪: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关键词:自然;内涵:衍化

全文

一、“自然”词源探析

要想真正理解“自然”的涵义与起源,必须追溯到中国古代汉字造字法,那里蕴含着没有被“编辑”过的“自然”的原初、原本、本始之意义,从哲学语义学角度看“自然”,必须追溯到古代“自然”之真实本意。此外,还必须把自然“单元—概念”与自然“大观念”联结起来,才能较为全面把握“自然”之概念,才能领会、表达哲学上具有丰厚内涵的“自然”观念。

(一)从造字法理解“自然”

从汉语词法角度也即文字发生学方法讨论“自然”是一种传统方法。“自然”是一个合成词汇或者说是两个单纯词,由“自”和“然”组成。“自”之涵义是“鼻”,《说文解字》曰:“自,鼻也。象鼻形。,古文自。”“自”就是“鼻”,涵义主要有两种:

1.“自”是始、原始、本初、原初的意思,汉语里有鼻祖的词汇,就是开始、原初之意。《说文通训定声》曰:“自之通训当为始……《方言·十三》,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自”之中有始、原始、原初之意,已经相当接近原始、本来、未经加工过、粗野之意,与现代“自然”涵义有点接近。

2.“自”有我、自己、从等多重引申涵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以鼻训自……今义从也,己也,自然也,皆引申之。”段玉裁这段话中“自”又有三种涵义:(1)“自”有从的意思,即从……到……、从……开始的意思,这层涵义与自然关系不大;(2)“自”有我、自己之义,这层引申涵义与现代“自然”之涵义有重合和交叉的部分,并值得更深入探讨,“自”就是“鼻”,“自”的象形所描述刻画的就是人面部鼻子的图形,这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可以意会出来,也就是“我”之意,并有俗语“指着鼻子骂”,意思是“当着我的面骂”;(3)“自”直接解释为现代“自然”之意,这一解释都出现在段玉裁之后,很明显段玉裁、朱骏声等都是清代人,至于1840年之前是否受西方文化影响还不能断定。

“然”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然,烧也,从火肰声。,或从艸、熯。”然”字的本原涵义是燃烧、烧烤,但现在已经转为虚词来使用,等于“如此”“这般”“这样”“诺”等。段玉裁注曰:“通假为语辞,训为如此,尔之转语也。”杨树达认为可把“然”字翻译成“如此”“如是”等。杨伯峻认为“然”字可翻译成“是的”“对的”等,与“诺”“许诺”“应允”相近。从这些解释看,“然”与“自然”没有必然之涵义上的联系,仅表示一种状态、现状的态势刻画。其实应该把“然”字作为一种抽象大观念看待,“然”是《老子》中出现的“化”“朴”“正”“富”等字之抽象与代表。把“自”和“然”合起来,成为“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一书中。

通过上述分析,“自然”有两种基本涵义比较有意义、对后世的语义有影响:一是原始、本来、本初的样子;二是自己所是、我之所是,如自己所愿的样子。就文字发生学而言,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发现“自然”蕴含着现代“自然”“大自然”“自然界”之意,到魏晋时期阮籍著述中才有表示自然界之涵义,即“自然”完全表示自然界之意在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中是比较少的。

从文字发生、造词上分析得来的结论,还不完全可靠,还需要进一步对“自然”一词进行词法、语法方面的分析。

(二)从词法理解“自然”

从词性角度讲“自然”主要有四种词性解释:一是形容词,二是名词,三是副词,四是状词。有学者主张将“自然”理解为形容词“自然的”意思,汉学家葛瑞汉也认为“自然”可译为“spontaneous”。刘笑敢认为将“自然”看成名词比较好,因为在《老子》一书中“自然”出现五次,“不仅是一般的形容词或者副词,而且具有了哲学概念的意义”。日本学者大都认为“自然”应为副词,与“泰然”“漠然”等词相近,在语法上产生于中国上古时期。最后,陈鼓应认为“自然”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而是状词,即“'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从词性角度分析必定引向词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是形式、结构上的,不涉及具体字义内涵。

从文字发生学、词法方面分析“自然”的内涵,“自然”概念之原始、原初意义可得到初步揭示。但必须承认这种方法仅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用西方现代分析法、词法学理解“自然”概念确实更细致,但要深入理解、深度挖掘老子“自然”之意蕴、旨趣与中国古典“自然”概念的丰富内涵和来龙去脉还得回归老子,即一种与作者、与历史的“视域融合”。

张岱年否定仅从词性角度理解“自然”,他说:“前人多理解自然为一名词,谓道取法于自然,此大误……自然皆系自己如尔之意,非一专名,此处当亦同,不得视为一名词,其意谓道更无所取法。”这里张岱年采用的是综合方法,可见不仅可把“自然”看作一个现代词汇,还可看作一个短语或短句,把这个短语放在更大的“森林里”——句子中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概念。

二、“自然”概念的哲学内涵

把“自然”放在句子中理解需要阐明“自然”概念中有“自”之指代功能,“自”天然蕴含“自、我、自己”之涵义,这既加深了“自然”的内涵深度,又增加了理解“自然”内涵的难度。“自”是一个反身代词,这是一特殊语法。说它特殊是因为理解“自”既可从形式、结构、位置上理解,又可从“自”的内涵意义上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自然”之内在性揭示出来,把“自然”的根源性内涵毫无遗漏地开显出来。

(一)语法中“自然”之哲学内涵

1.“自然”哲学内涵体现在指代功能上。“自”有指代功能但不能独立使用,即“自”要表达指代功能时必须与另外一个主语同时出现,或即使不出现显现主语但必须有潜在主语,能让人知道主语是谁。“自”必须与逻辑主语同时出现,否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指代不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一例,这里“自”就是“君子”。“君子”和“自”相互指代、合二为一,是一种复指。还有一种逻辑主语不出现但能明显知道主语是什么,例如“自力更生”的逻辑主语是“人”“君子”“圣人”或是前面提到的某人等,即逻辑主语是普遍、开放、不特指的,任何人都可充当主语,在抽象意义上使用。还必须明确“自”可指代主语亦可指代宾语,这需要根据句子之意判断,不可一概而论。这一点也正是对“自”与“然”词性分析中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的贯彻与深化。“自”的指代功能是从形式上解读“自然”在句子中的意义与哲学内涵。

2.“自然”哲学内涵体现在消解功能上。“自”的消解功能,即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消解于无形之中,从而返回主语自身。“自”具有消解主、客二元之作用。每当人们谈论“我”“你”“她”时,就明显存在一个不同于“我、你、她”的人或事物,人主观意识到自己独立于他人、他物时,人的主体性、自性就展现出来了,但谈论“自”的时候就没有主与客、一人与另一人相对立的关系,即“自”的反身代词语法把“自”与“然”的关系融合起来,把主谓关系与动宾关系统一起来。“自”之消解功能是从内容、内涵深处解读“自然”的哲学内涵。

(二)《老子》中“自然”的哲学内涵

下面把“自然”放在句子中,挖掘“自然”哲学内涵。“自然”二字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并出现五次,分别是:功成事遂,而百姓曰:我自然矣(第十七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第十七章、二十三章、五十一章、六十四章“自然”之“自”处于宾语位置,“自”指代“我”“百姓”“万物(包括人)”等活生生的人与极其抽象的“道、德”,是对“人”之重视和强调,把人的地位凸显出来。换句话说,强调人之自然的主动性、能动性,顺自然之势而为。从“自”与“然”的关系看,发挥实词意义的是“然”、“然”之状态,“自”之指代功能随句子不同而变。《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之“自”处于主语位置,是“道”之反身指代,“自然”是一种状态与过程,“道”自己之状态与过程,是一种回归和复归。可以说“道法自然”既强调“自”,又强调抽象的“然”之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无因无果、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是“道”。

从《老子》中出现的五次“自然”看,“自然”是人之自然、道之自然,对人予以强调和突出。“万物”之自然中还包括“人”之自然,总体看《老子》中人之自然的成分要多些,从人出发又回归到人,从《老子》中可体会到人是万物之尺度。

单分析《老子》中意义最深刻的“自然”“道法自然”还不够,还要分析《老子》句子中与“自然”结构相同的“自化”“自宾”“自正”“自化”“自知”“自爱”“自见”“自矜”等一系列词汇,从而全面把握中国上古时期的“自然”观念,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可理解为“大观念”,是“自化”“自宾”“自正”“自化”“自富”“自朴”“自是”“自见”等“单元概念”的抽象观念,这些词汇构成一个“语群”,“自然”是这一“大观念”的代表。只有分析和理解这一“大观念”才可较好理解“自然”概念。

此时,“自然”之内涵、大观念才逐渐显露出来,不仅代表“自然”“道法自然”“万物自然”等大观念、大概念,而且代表“自化”“自均”“自正”“自富”等单元概念。“自然”是一个综合、抽象的概念,用“负底方法”来讲,老子之“自然”不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之“自然”,不是自然界之“自然”,不是物质界万事万物之“自然”,也不是自然规律之自然,而是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是“道”。既然“自然”不是具体的,那一定是抽象的实在。老子之“自然”含有“道”之抽象意义,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老子之“自然”游刃有余,这与今天之“自然”差异很大。

总之,通过分析“自然”造字法,“自”有两种意义:“本始、本原”和“自己、我”。“自”的“自己、我”的意思延伸在句子中,“自”有反身代词的功能,由此“自”可指代主语(当然有时是潜在的主语,有时是显在的主语),亦可指代宾语。当“自”为主语反身代词时,“自”表达的内涵是一种状态、万事万物之状态(包括人的状态),因为这时所强调的是“然”之状态,或“化”或“朴”,或“正”或“富”。当“自”为宾语反身代词时,所强调的正是“自”的地基意义(“我、自己”),“自知”“自爱”,知道自己、爱惜自己。这时,“我、自己”之主体性表现出来,人的主动性绽放出来。老子之“自然”有两个面向:一是原始、本始、本初、原来之状态,二是“我、自己”之自性、主动性,也即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两者不可偏废。

(三)“自然”哲学内涵深化——道法自然与道之自然

老子“自然”之内涵已经清晰,“道法自然”就可以理解透彻些,如果用已有不加辨析之现代“自然界”观念理解、意会老子之“自然”就会产生误解,如果用包含两层哲学意蕴的“自然”概念理解老子的“自然”,就在内在知觉中有与以前不同之理解与认识。从“道”之本体论意义上,“道法自然”的“自然”就是“道”,“道”也就是自然,“道”是万物的本初、本原,这个万物包含自然界和人类,两者各自按照各自规律行事就是自然,也各自相安。“道”是万物之最高存在——“先天地生”“象帝之先”,也即道生万物,“道”不可言说,只可意会,但“道”又是存在的。“道”曰之为“大”,王弼注说:“言物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老子》二十五章注)“道”又融入万物之中,“道”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万物的外在实体,否则就会产生像“上帝”“神”之类超自然的存在,即不能把“道”与“万物”对立。道法自然是要效法自身,回归自身,回归“道”,“道可道,非常道”,也必分析道与自然。

道之“自然”,“自然”是“道”之价值与规范所在,“自然”是“道”的活动延续与延展,是“道”之活动的展开。人之自然的主体能动性是第一位的,体现了人对当下现实境遇与存在者生活状况的人文关怀。只有人才有观念、思维,才确立了“道”之根源性观念、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才去尊重“自然”之自己而然,才去持守道、自然之本性、把人之本性凸显出来。人之自然是自由自在的,精神上是独立自主、随心所欲的,不需要刻意为之、矫揉造作、改变不应当改变的环境、盲目追求外在物之成功与声誉,这样之“自然”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结果,是一种绝对的自在、自性和无为,这是老子所着重之处。“自然”之“我”有一种主动自我决断之意,从《老子》文中可读出积极之“房谋杜断”,这不是一种被动式、没有自我的探求,而是一种积极顺“自然”之刻求,是一种顺“命”,主动无为,因此,人之积极主动意义十分明显。说中华民族之性格是内敛的实为不确,只不过中华民族性格中“我的精神”没有发挥出来,身上的标签成为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像葛瑞汉所说“当我们刻板地进行划分误导了我们判断的时候,某物永久成为出于暂时方便命名给它的称谓,结果思想出了偏差”。

总之,不论“自”在句子中是主语还是宾语,不论“自”之反身代词用法所包含的是指代功能还是消解功能,都殊途同归——人的自由、独立精神须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化为“一”焉。人之自然——人的主体精神与自主精神才是理解自然之关键所在。没有人之精神的自然是暮气沉沉的一潭死水。而人之自然的主动性、理性与实践又十分重要,离开或忽视这层含义(“我”“自己”“鼻”之义),物之自然可能会偏离主要方向,甚至走向邪道。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之自然是物之自然的制约,即道之自然。

三、“自然”概念的衍化

“自然”内涵在后世传承中不断衍化与层积,并随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衍化与窄化,甚至走向对立面。“自然”概念历经先秦、两汉、魏晋直到现代,需明晰不同时期“自然”之内涵,思索现代“自然”概念增添了什么又缺了什么。由于“唐宋至明清,对'自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故下文从先秦老庄开始,延及两汉《淮南子》《论衡》与魏晋时期,讨论“自然”内涵之衍化问题。

(一)“自然”的内容细化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成为主流,道家隐退。道家“自然”概念也随之细化,只剩下物之一面,成了只重视“物”的代名词。“人之自然”中人的因素消退,人的积极主动方面与消极被动方面都消失了,人的“无为无不为”含义隐匿了。“物之自然”的本初、本原、原初内涵凸显出来,变化的原因:一是人们对“无为”之消极理解;二是皇权需要;三是儒家积极打压。儒家刻意提升“天”之地位,提倡“天意”“上苍之安排”,把“天”中蕴含的人、神的主动性凸显出来,强调君权神授性。“天”之物的方面被“自然”所“吸收”。儒家并不主要突出大自然、物之本性,把这些概念与内涵抛给道家之“自然”,是有意为之。道家“自然”内涵趋于细化,“自然”概念“人之因素”被儒家所吸收,儒家“天”之“物的因素”被道家接受,这种接受含有“被动”与“误解”双重因素,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当然道家“自然”概念之“自、亲自、人之主体性、自性”在这一时期也会时时出现,并未消失殆尽。

汉初道家“自然”内涵发生第一次变化,是由“道之自然”细化为“物之自然”,“自然”内涵之两个面向被细化为一个面向。道家“自然”概念细化的特点是“自然”与“天”之内涵的互动、互调。同时需承认“自然”概念的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历史之“自然”的选择。

(二)“自然”的内涵窄化

道家强调“物之自然”宇宙生成论的目的是回应儒家的“天意”“天人感应”“君权天授”学说,意在用经验之普遍常识打破儒家的迷信、谶纬学说,让人们不要迷信“天的眷顾”,而要相信物之自然,是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由此,“自然”内涵发生第二次衍化,且是在“物之自然”内部发生,这条窄化理路不但制造了“物之自然”内部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的对立,而且割裂了“物之自然”与“人之自然”,最大的特点是道家主动窄化“自然”内涵。

(三)“自然”的反复与深化

魏晋玄学从老庄中继承了“物之自然”的本体论、宇宙生成论观点。王弼对《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注:“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在这里王弼辩证看待“有”与“无”,认为天下万事万物“万有”之同一性在“无”。“无”是本始、根本,“无”之抽象性规定是以成就有之规定性。王弼所着重的是“有”“无”之变与抽象性规定,讨论的是“自然”本体论,由此引出“崇本举末”思想。王弼还对《老子》作注“万物皆由道生”(《老子》三十四章注)。这里王弼所着重的是“生”的问题及由何“生”的问题,没有超出“宇宙生成论”藩篱,由此引发“崇本息末”思想。王弼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由此决定其对“自然”理解有两个支向:“一支是更加崇尚自然,强调事物的统一性,主张'崇本息末’;另一支是强调的万物自生,注意到事物的特殊性。”不论王弼怎样讨论“崇本息末”“崇本举末”,都是一种“贵无”思想,把“无”看作很重要的基础概念,一切皆由此产生,这也深化了对物之自然的讨论。

阮籍、嵇康发展了王弼的“崇本息末”思想。其观点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生发出来,一方面反对两汉以来神话化的“天意”、谶纬、迷信,另一方面是对王弼“体用如一”“本末不二”的不满。嵇康、阮籍主张尊重自然,反对儒家名教的“三纲五常”。儒家名教巧立名目纲常、名分、物质利益,人们为了争夺这些虚名不得不费尽心思、智慧,导致私欲膨胀。因此,嵇康、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把自然看得比名教高、看作本,正如老子所主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第三章),把“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也就自然否定了王弼的“体用如一”思想,用王弼之矛攻击王弼之盾。阮籍的“自然”观念还透露出另外的信息:“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自然一体,则万物经其常。”(阮籍《达庄论》)阮籍把自然与天地等同,故张岱年说:“阮籍以自然表示天地万物的总体,可以说赋予自然新的含义。近代汉语中所谓自然表示广大的客体世界,自然的此一意义可谓开始于阮籍。”这是“自然”概念涵义的第三次衍化,在阮籍那里“自然”仅指大自然。

(四)“自然”的形而下化

魏晋玄学的“自然”概念是在“物之自然”范围内讨论“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对物关照很多,对人之关照是在“物之自然”范围内,是消极无为的。魏晋玄学认为人必须顺“物之自然”,人不可能在天地万物中有任何作为,最终人的主动性滑向“命”——“天命”。“自然”的“人之自然”观照与自主性消失了,“自”中“我”之作用、主体之作用隐匿了。虽魏晋时期“自然”观念上承老庄,在反对儒家的“名教”教化、谶纬迷信中稍胜一筹,但“自然”内涵在魏晋时期有进一步形而下化之趋向。实际上从阮籍、郭象的言说中可以看出:“自然”之大自然、自然而然内涵开始上升。道家“自然”观念中“人之自然”的涵义反而被儒家思想所俘获并得到长足发展。“自然”中“物之自然”与“人之自然”在这一时期还是时有交锋,犹豫难断的场合还是不少,但总体“自然”观念的形而下化趋势已不可避免。

从唐宋时期一直到清代,“自然”概念没有发生大变化,内涵上也没有被赋予新的意义,沿着历史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窄化。仅清代戴震提出了“必然”,沿着魏晋“自然”概念的衍化路向,进一步窄化,提出“自然”与“必然”之范畴。“自然”与“必然”是一回事,但“自然”是事物原始发生并最终向着“必然”的一个过程,戴震说:“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孟子字义疏证》)可见,“自然”几乎相当于自然规律与客观规律的一个过程之意。其实,这种自然涵义并不新鲜,在魏晋时期“自然”包含这一意思,但不明显,汤用彤指出魏晋时期“自然”有四义:“非人为、本性、定律、偶然(突然)。”由此,清代“自然”观念相较于先秦、魏晋时期,在内涵上进一步泛化,为近代接受西方“自然”概念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自然”概念逐渐窄化和形而下化,最终尘埃落定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语义——既是哲学概念又是日常用语。

四、结论

扫码阅读全文

原文《中国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及衍化》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第11-23页)。若下载原文请点击:

THE END
1.AHNERUM是什麼字體?眾識社區識字體網Jura SemiBold 87.1% 免费可商用 Cobol-Bold 84.1% 商用须授权 Gilmer Regular 84% 商用须授权 Today Norms Regular 83.9% 商用须授权 Jura Bold 83.8% 商用须授权 Circle Book 83.6% 商用须授权 Optiko 83.4% 商用须授权 ChiselNormal 83.4% 商用须授权 FSHackneyWeb-Regular 83.4% 商用须授权 FShttps://hant.m.likefont.com/community/112822593/
2.出土文献文字释读中的意义问题出土文献文字释读中的意义问题 作者:来源:文学院点击率:11 更新时间:2024-12-12 学校部门 学院链接 学院黄页 苏州大学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电话:0512-65880500 传真:0512-65880517 邮编:215123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xy.suda.edu.cn/54/d6/c13057a611542/page.htm
3.探析的解释探析的意思汉典“探析”词语的解释探析 条目探析 拼音tàn xī 词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 探析词语解释 解释 探讨分析。 ? 汉典 探析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探析 探析就是探讨分析。 ? 汉典https://www.zdic.net/hans/%E6%8E%A2%E6%9E%90
4.探析是什么意思探析的解释是什么探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探[hao86.com好工具]讨分析。 网络解释: 探析 探析就是探讨分析。 探析造句 通过对法人财产权的探析,旨在说明法人财产权的内涵、特征和法人财产权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从外显的拳种流派、内含的武德修养、呈现诗意审美的艺术化倾向等三方面,探析了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d2e5d43ac9d2e5d/
5.探析探析怎么念探析的解释探析 首页>汉语词典 《探析》 词语探析 拼音tàn xī注音ㄊㄢˋㄒㄧ 解释探讨和分析(多用于文章标题):《人口学难题~》更多:https://www.bmcx.com/。 其它“探”字典“析”字典https://cidian.bmcx.com/22416434274675511468733__cidianchaxun/
6.化身成羊:关于羊的词群探析英语羊词源化身成羊:关于羊的词群探析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像主神宙斯,或者基督教义中的上帝,通常都有化身成羊的形象。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 一、什么是神话(myth)? . 神话,正式的用词是 mythology: mythology n.神话;神话学;错误的观点;某文化的神话;虚幻的想法https://blog.csdn.net/nshkfhwr/article/details/140175178
7.innovationalinnovational如何读,innovational是什么意思,innovational词根,innovational英英释义,innovational同义词,innovational词源英文解释,innovational儿童词典英英释义,https://www.yswxk.com/en-detail/13ed09452348e30f04e429b2c4bc1aa9
8.探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其影响论文(精选8篇)探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其影响论文 摘要:汉语曾给日语带来极其巨大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日语借词被大量引进汉语中,如“社会”、“物语”、“人气”等,对整个汉语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基本构成方式,并考察其对现代汉语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03zh4qu.html
9.conveyable是什么意思,conveyable怎么读,conveyable翻译为:可搬运conveyable conveyable是什么意思,conveyable怎么读语音: 英音[k?n'veb?l] 美音[k?n'veb?l] conveyable 基本解释 adj.可搬运的,可传达的,可移动的 中文词源 conveyable 用法和例句提示:点击例句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https://fy.tingclass.net/w/conveyable
10.geminate是什么意思,geminate怎么读,geminate的意思是:成双的geminate 叠音的 来自PIE*yem, 连接,配对,词源同join. 此处用于语言术语。 geminate 的用法和双语例句“点击”或“选中”例句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State adjectives of nouns as geminate roots . 名词作叠根的状态形容词探析。 Metal cleaning performance of geminate sulphonate surfactant was studied . 研https://fanyi.kkabc.com/ci/geminate
11.读这本书时,总会想起五条人那首《城市找猪》(田园诗与狂想曲)书评全书阅读笔记序言:“前近代”研究的当代意义本书成书于80年代作者在陕西师大任教期间,序言分为7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成书的背景与过程,立论扎根于当年在各县市档案馆关中土改前后以及清代乡村社会的资料。强调了本书的特点:较早在人文学科中采用计量研究方法尝试。第二部分:阐述了赵俪生教授的学术思想。马克思“亚细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25061/
12.诫勉词源探析与诫勉制度的形成发展理论诫勉词源探析与诫勉制度的形成发展 从词语和制度演变角度探究,“诫勉”一词在近代以前就多有使用,但并不指向特定的行为模式,随着当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才使“诫勉”有了特殊的制度意义和制度形态。 在古汉语中,一词往往有多个义项,为了加以区别,就依其中某个词义再造出后起字,“戒”和“诫”就属于此类同源https://www.tjjw.gov.cn/html/lishiwenhua/2019/08/25/60785.html
13.银行从业词源探析:关于冰淇淋你不知道的6个冷知识词源探析:关于冰淇淋你不知道的6个冷知识 小编导言:当你手拿冰淇淋筒,舀出一勺冰淇淋,放进口中,享受着这甜蜜一瞬,你一定会说“对于冰淇淋我无所不知”,然而,对于冰淇淋,有一些语言学方面的问题,或许你未曾留意。唉,我们不怪你——这才有科普的必要嘛~http://m.hujiang.com/en_yinhangcongye/p740156/
14.“媒介化”词源探析理论视 里予 ● 张宏莹 “媒介化’’词源探析 “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主要是用来理解媒介对文化和 社会的重要性。挪威传播学者郎白①指出,“媒介化”是指在 这个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社会变迁以及在这些转型中媒体和中 介传播的作用。在晚期现代性阶段,“媒介化”几乎影响了社 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https://doc.mbalib.com/view/2c4081909a1ee9cce782647b787b6a8f.html
15.中西方“教育”一词的不同语境就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体上的。 二、“教育”一词在西方的词源探析 西文的“教育”,英语为“education”,法语为“éducation”,意大利语为“educa-zione”,西班牙语为“educacion”,德语为“Erziehung”,俄语为“BOCΠИTaHИe”。这些词全源于拉丁文“educare”https://www.jianshu.com/p/f98151968bfd
16.国有资产所有权浅析(精选10篇)三、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的适格主体探析 由于国资委本身的特殊性质,致行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难以发挥资本应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背离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的适格主体进行讨论分析。在此,本文认为可以由全国人大设立新的直属机构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具体分析如下: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857315.html
17.意识形态网络管理制度9篇(全文)2.在网络语言体系中,“推墙”的意思是()。(4.0分)A.推倒一堵墙 B.克服困难 C.促进交流 D.推翻共产党领导 我的答案:D √答对 3.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党委(党组)承担的是()责任。(4.0分)A.主导 B.主体 C.配合 D.辅助 我的答案:B √答对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8c894hn.html
18.有毒词源探析,为何流行网络用语?有毒词源探析,为何流行网络用语?收音机 小米 小米 网络收音机 查看全部6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生化危机粉丝 英雄联盟中被残血反杀后的自黑用语,逐渐演变成网络上通用的吐槽词汇 有用(0) 回复 举报 相关问题 幸村生涯终战实录,真田丸剧情如何落幕? 7921 浏览 5 回答 《命运2》故事背景详解及游戏模式试玩https://wap.zol.com.cn/ask/details_26774378_4621624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