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论文(通用6篇)
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肢体语言与变换的节奏进行美的绽放。舞蹈审美作为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审美特征。本文结合舞蹈艺术的发展,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舞蹈审美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
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
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
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4]兰宏建.现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摭谈[J].群文天地,2012(11):145146.
[5]马虹.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意蕴[J].大众文艺,2011(20):9394.
摘要: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因而与音乐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有着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舞蹈以优美多姿的形体动作为语言,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向人们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舞蹈是塑造形象的动态艺术,每一个动作姿态都体现着多样的形象特征;舞蹈是反映生活的生动表现,每一个动作姿态都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舞蹈是音乐形象的外在体现,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充斥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舞蹈是内涵丰富的表达艺术,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当作是丰富内涵的具体表达。
关键词:舞蹈;审美特征;艺术探析
一、舞蹈艺术是优美多姿的形体语言
舞蹈艺术以优美多姿的形体动作为语言,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向人们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舞蹈,是一种形体动作、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所谓舞蹈语言通常就是指一些有节奏韵律和有组织变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舞蹈与其他借助外在道具和环境的艺术种类不一样,舞蹈的表现手段主要是人体及人的动作、表情本身,是舞蹈演员所表达的舞蹈语言。因此舞蹈的动作姿态是优美的,其中包含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和内涵,而且在不同的观众眼中舞蹈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舞蹈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舞蹈语言具有流动性,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舞蹈的动作即舞蹈语言是由一系列有节奏和情感的动作集中展现的,与音乐一样是极具流动性的,因为舞蹈语言不可能只停留在某一个动作上面,这对于舞蹈的完整性和表达性是相悖的。因此,舞蹈语言舞蹈动作是具有流动性的,是一种自然流畅的美。
人的肢体语言往往是为了表达各种情感和需要,在舞蹈艺术中,人的情感会自然地通过演员的动作和姿态流露出来。舞蹈还是表情艺术,它通过或刚或柔或收或舒的优美动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传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展现艺术形象的特定性格和心理活动。而这就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例如古典芭蕾舞台剧经典中的经典《天鹅湖》,便是以芭蕾舞的曼妙动作为语言,表达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深刻思想情感。《天鹅湖》配以节奏不一的音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和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活力都为这个舞蹈表演带来了别人的柔情和优美。《天鹅湖》是芭蕾舞的经典剧目,又芭蕾舞又是舞蹈中动作极为温婉优美的舞种之一。姿态优美的芭蕾舞步以及纯洁感人的故事内容,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为观众奉上了一出优美感人的视觉盛宴。
二、舞蹈艺术是塑造形象的动态艺术
舞蹈艺术是塑造形象的动态艺术,每一个动作姿态都体现着多样的形象特征。舞蹈是靠舞蹈演员的动作姿态以及微妙的表情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舞蹈艺术语言是具有流动性的,而这种流动性为舞蹈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创造了可能性,也使得舞蹈艺术更趋于完整。舞蹈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是整个舞蹈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关键,是人们欣赏舞蹈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整个舞蹈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而舞蹈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舞蹈动态动作语言的完整表达,而舞蹈动态动作语言的完整表达是依靠舞蹈动作的流动性来完成的,这就是“动态”的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塑造形象的动态艺术。舞蹈艺术通过舞蹈演员的一系列的连贯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动作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是舞蹈动作的表达内容之一,是舞蹈艺术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的凝聚。舞蹈艺术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根据舞曲的内容伴随着音乐而塑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其艺术形象以鲜活,从而使观众的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来自内心。
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教育,高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都开设舞蹈艺术专业。教师要重视舞蹈艺术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按照舞蹈艺术的特征和功能设计教学方案,使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大学生的情感更加高尚,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也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舞蹈艺术概述
舞蹈艺术的历史非常久远,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舞蹈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通过演变,形成了现代舞、民族舞、古典舞、爵士、芭蕾和街舞等丰富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的编排方式和演绎风格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通过人体动作传递舞蹈作品的主题,表达舞蹈作品的感情,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升华,具有深刻的审美艺术特征。舞蹈艺术的审美构成要素包括舞蹈内容、舞蹈形式和舞蹈情感。其中舞蹈内容包括舞蹈题材、舞蹈主题和舞蹈意蕴;舞蹈形式包括人体、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比较丰富,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的享受,同时情感上也能得到熏陶。对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有助于观众提高对舞蹈作品的鉴赏水平。以下主要探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比较强。舞蹈艺术最先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掺杂的丰富的情感。因此,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抒情性较强,可以表达人类情感。舞蹈者通过肢体传达语言,进而抒发某种情感,可以使观众通过舞蹈感受到某种深刻的情感。因此舞蹈动作不是机械化的简单动作,其动作的感情色彩比较浓烈。
(四)舞蹈艺术具有节奏性。构成舞蹈艺术的三要素包括节奏、表情和动作。完整的舞蹈必须包括这三个要素,三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舞动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节奏感,因为舞蹈是在动作、音乐和伴奏下形成的,所以动作必须符合音乐的节奏感。
三、总结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是人类艺术之一,通过动作、表情和节奏表达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此舞蹈作品能让舞者表达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感受舞蹈之美。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的发挥有所帮助。
【摘要】舞蹈艺术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舞蹈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创作者应当将舞蹈艺术中的感受层面及艺术层面进行相互融合,本文对多维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审美观进行了分析及探究。
【关键词】多维视角下;舞蹈艺术创作;审美观
一、在社会角度下的舞蹈创作审美观、专业审美与公众审美的标准对接
(一)审美标准高品质的舞蹈作品的产生是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这不仅需要舞蹈创作者的精心编排,更需要创作者将舞蹈所要表达的美感与音乐进行巧妙完美的结合,使音乐带动舞蹈动作的缓缓推进,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强大震撼力,并达到其审美标准。在对舞蹈动作进行质量评价时,不仅涉及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性的审美角度,更涵盖了社会上的观赏者也就是公众角度的审美,因此舞蹈创作者在进行舞蹈编排时,需要将二者的审美标准进行融合,使其能够达到上述两个角度的审美标准。
(二)专业审美专业审美实质上就是以舞蹈专业角度出发,对舞蹈作品进行评价。而艺术则是各类审美活动最生动形象的高水品表达内容,因此艺术作品的创作则更加需要具有高水准,并且能够承受的住专业的评价。虽然艺术表达方式存在着多样化特点,这就使得艺术美感的掌控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环节,普遍存在着较为一致的认知点,也就是艺术作品的难度系数,这就说明舞蹈音乐的编排具有吸引人的特点,并且作品的动作难度指数相对较高,如果舞者的专业性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以身体的律动将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并以音乐为背景将美感表现出来。
二、在欣赏角度下的审美观,三层审美需求的递进
(一)肢体动作美舞蹈美感及情感是通过肢体表达出来的,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是舞蹈艺术要素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观察及欣赏时,就可以以动作为出发点。肢体表现力在舞蹈中不仅可以作为舞蹈内容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宣泄及表达,这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舞者可以通过将动作进行转变将舞蹈诉求表达的淋漓尽致,一名优秀的舞者不仅能够将静态物质进行表达,例如:山川、河流、太阳等,还能够在表达舞蹈内涵时将情感变化进行融合,使舞蹈内容更加丰富。
(二)音乐结构美音乐在舞蹈创作中同样是极其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观赏者会被音乐带入创作者设定的情境下,而结构是组成艺术主体的关键点,不管舞蹈的应用音乐背景是何种形式的,结构的合理及有效安排都会对舞蹈的完成质量造成直接影响,优美的音乐结构会使得舞蹈表现力更加具有观赏性。音乐结构的创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舞蹈内容为主体,对音乐段落结构进行合理性设计。舞蹈种类的多样化就使得音乐需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特点,通常情况下只有一段形式的音乐结构对音乐内容的表达是较为单一的,不具有变化性特点,但是这并不会对音乐内容的传达造成阻碍,而逐渐增加的段落式则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特点,并且能够将舞蹈所要叙述的故事进行展现;第二种是对音乐旋律进行结构设计,这是舞者情感起伏及事件陈述的牵引线,观赏者可以根据旋律的变化感受到音乐主体的转换;第三种是以情感为主线,将音乐结构进行设计。舞者的情感传递是以音乐为基础进行的,音乐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情感的强弱,使舞蹈内容更加主次分明的深入人心。
(三)精神内涵精神内涵实际上就是观赏者通过对舞蹈所表现出的内容进行理解所反映出的心理认知体会,是思维及思想的能动性表象,代表着观赏者对舞蹈的理解程度及精神内容的消化及领悟力。舞蹈创作及编排的'合理性及细化水平、与观众对舞蹈内容的欣赏认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着观赏者获取精神内涵的审美感受的高低。舞蹈艺术对于观赏者的审美观是意境三层递进的过程,对舞蹈内涵的感官认识更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的。观赏者在进行舞蹈欣赏及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舞蹈背景,其次在音乐的配合下进入舞蹈情境中,感受舞者动作变化所表达的内涵及情感。
三、音乐美学角度下的审美观,三要素构建出的动静虚实
音乐美学在行业中的三要素的标准内容较为一致,也就是意识、行为及形态,这不仅能够在舞蹈中得以展现,更是与音乐水平不断进步共同存在的,贯穿于审美始终,并且这三个要素之间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的,可以在任何音乐形式下存在,并音乐美感传递出来。舞蹈艺术的表现是具有实时变化性的,在经过幕后工作的艺术加工后,舞蹈展现内容也就得以体现,这就可以使得观众能够对舞蹈艺术形成美感认知,而舞蹈的最终表现是完成创作及编排的过程。舞蹈形态的差异性可以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不同舞蹈艺术之间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舞蹈的种类是在长期的内容及精神文化延续而来的,因此对舞蹈的审美不仅是对舞蹈本身的审美,更是对舞蹈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世界的审美。三要素共同组合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可以动静结合的将审美价值进行体现,从而使艺术的真正魅力得以体现。
一、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一)韵律美
舞蹈通常都是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通过肢体的表情、造型、舞姿手势等,配合良好的韵律,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从舞蹈的节奏感、协调性中体会舞蹈的韵律美,并且在和表演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的时候,能够增强生活的美好愿望,从而美化生活。韵律美主要是体现在舞蹈的气息和声韵进行了融合,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感情的依托,从而体现情感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韵律美贯穿在舞蹈整个过程中,对于人们的审美提高意义非凡。
(二)造型美
二、舞蹈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一)舞蹈是审美价值主体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都是审美价值的主体,通过主体价值标准,来衡量舞蹈形式的好坏。舞蹈的这两种主体形式造成了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能够让观众和表演者在心灵感悟方面达到统一。审美价值主体之间的思想认同、气氛渲染和情感交流,都是审美价值的进行方向。每一种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都是审美价值的大小,所以要加强舞蹈艺术之间的审美行为,有行为的需求者和发生者。
(二)舞蹈是审美价值客体
舞蹈审美价值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应,在舞蹈审美价值客体中,主要是舞蹈艺术中原创出来的能够被观众接受的对象,这种主体和客体对应的关系,能够实现舞蹈本质上的情感交流,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审美价值体系中,客体的中介特征会受到审美主体的影响,通过一种形式传递为另一种形式,能够加强大众对舞蹈的认同和理解。审美主要是包括潜能性、内涵性和现实性,观众在进行欣赏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舞蹈形式的观看,掌握直观的体态符号,直接影响审美价值的体现。舞蹈的审美形势推动了精神文明和艺术形式的发展,舞蹈的编排者考虑表演者和观众双重作用,能够创造出更加贴近生活的审美价值。
舞蹈艺术形式在观众审美提高中具有先进的意义,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动作、表情、音乐等方面综合配合,进行动作美、韵律美、造型美之间的提升,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审美价值。舞蹈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对于精神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促进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的审美价值,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
[摘要]
[关键词]
人体审美舞蹈艺术
一、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境域下,舞蹈的选材、表现主题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社会性。
在现象学的语境下,舞蹈的社会性受制于历史性此在。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现样态”。[2]舞蹈产生初期,自然对人的规定是绝对性的。这一时期的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一般都是对狩猎及劳动生产过程等的再现与摩仿,充满着粗犷与野性的特征。恐怖、血腥、残酷、昏暗的场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场的自然的强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对自然顶礼膜拜。商周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发和觉醒,人试图冲破自然对人的规定性,人开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如巫舞,先前只是娱神的舞蹈,此时也成为娱人的舞蹈,并越来越看重舞蹈技艺本身。至汉,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反映在舞蹈上为盘鼓舞的出现,盘鼓舞的场面壮观,舞蹈动作难度高,既要掌握好力度,又要控制好身体,以达到高纵轻蹑的舞蹈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宗教盛行,舞蹈成为宗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生动向上的气象,舞蹈的发展趋向于形式和细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细琢。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绵婉转是这一时期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唐朝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全面发展。舞蹈也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呈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既不像周代乐舞那样依附于政治,也不像汉代舞蹈融于“百戏”。它形成了自身的分类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健舞”两大类。“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健舞”,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术水平要求颇高。唐代也是古代“燕乐”舞蹈最为繁荣的时期,“燕乐”用于宴享典礼活动,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此外,唐代还无所顾忌的吸收了外来舞蹈艺术的精华,如龟兹乐舞,其特色体现在体态造型上:上身裸露、丰乳细腰。自宋以降,舞蹈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越来越难以撑起独立的旗帜,逐渐衰微,并且最终被戏曲艺术发展的潮流所吞噬。明清是不作为的时代,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销声匿迹了。
尽管如此,舞蹈的艺术生命还没宣告结束。其历史性主要表现于它的具体存在形态和方式随历史境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异样的风貌。当下,舞蹈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现代舞。现今,我们把古典舞蹈作品称之为艺术品,这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即古典舞蹈作品本先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它才成为艺术作品。
二、质料、形式及其在身体游戏中的合一
物被设置于舞蹈作品之中,这些物在进入舞蹈作品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即手前之物。在制作中,道具和人体等被制作者摆弄、把玩与欣赏。这时,物的对象化被消解了,物不再是手前的对象物,而是手上之物。手上之物是与此在共在之物,是人沉沦于世所关切之物。同时,手上之物是制作者的把玩之物,是供人玩赏之物。并且,物与人都被遮蔽在世界之中。进入舞蹈作品之后的物,已成为作品,它既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舞蹈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然,舞蹈自身形态、构图与观念的新变化,都会在作品中得以表征。“物以各种形态存在,这些不同的物态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人打交道,都从特定的维度去关涉物之物性。这种关涉既有遮蔽,又有显现。”人们在制作舞蹈作品的活动中,却极难把握物性自身。传统美学的质料和形式等范畴也不能切近物性,因为“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规定性。”〔3〕
三、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身体性
但是,纵观舞蹈的历史沿革,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娱乐或观赏性的功用愈加明显。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的审美性具有以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是舞蹈采用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动作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画面队形这些舞蹈形式美的要素,都是以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质料的。
(二)舞蹈的审美性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舞蹈的艺术形象是直接为观众所感知的。如我们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人幕一拉开,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队形、画面的不停顿流动,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一下子就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人脑,形成一种舞蹈形象的表象感知。这一般不必经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美的感受。这种舞蹈自觉性,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立即做出的审美判断,好像完全是一种感觉的自接反应。其实每个人的这种自觉的审美判断都是建立在他过去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积累的自然结果,这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舞蹈文化素养、舞蹈审美能力和舞蹈审美水平。
(三)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由于舞蹈是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因而也就决定了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它以人体形式美为媒介,来抒发和传播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形式美的表现目的完全不在于炫耀技巧,取悦观众,而在于完美地体现内容,并与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如果片面地追求形式美,那么势必导致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邪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形象。正是通过舞蹈形象,抒发出编导家的感情,体现出本阶级、本民族、本时代的审美理想。舞蹈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竭力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外化”为可以感知的舞蹈形象。这个形象是动态形象,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建立在知觉(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转瞬即逝,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最后完成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四)舞蹈的审美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凝练性。舞蹈既然是采用人体为主要表现手段,那么就决定了舞蹈动作必然追求高度的概括与凝练,一抬手一投足都应具有宽泛的涵义。从历史上看,舞蹈动作姿态大都源于生活,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但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写实的、再现性的动作姿态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性的符号,成为一种凝练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而规范化产生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和成果三者都是人本身,都离不开人体。舞蹈作品是编导和演员共同创造的,而每一次表演又都是演员舞蹈美的再创造。舞蹈中的游戏之于人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舞蹈审美游戏里,“人成为了自由的人和真正的人”。〔4〕在舞蹈作品中,这离不开艺术,因为“艺术的本性是诗”。〔5〕人戏于天地间、诸神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人之本性偏离了人的本性生存境况。因而,人处于被束缚状态,这些被束缚状态涉及众多方面与层次,人也与真正的自由相去甚远。舞蹈就是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自由的一种游戏方式。
四、舞蹈艺术世界及其在遮蔽中敞开
因此,舞蹈也是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的一种敞开,但其敞开不是自然而然地完成的。世界是在遮蔽中敞开的,世界的敞开时常就是一种遮蔽。作为敞开的遮蔽,在敞开世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遮蔽了世界。舞蹈艺术也同样关联世界自身的敞开与遮蔽。舞蹈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切近世界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2]董志强.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M].人民出版社,2002.
[3]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张贤根.民间工艺审美的现象学阐释--以土家织锦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04.
[5]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尚端武,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美学及设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