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重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B第二语言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B第二语言C母语(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B外语C目的语(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B外语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B外语C目的语答案:(1)A(2)B(3)A(4)B(5)C2.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B对外汉语教学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母语与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外语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近几年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势。

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学习环境的不同来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

“第二语言”专指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外语”指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这种区分很有意义。

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常常与“第一语言”和“母语”相对。

往往指“第二语言”和“外语”。

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

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海外的同行们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称之为“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华文(语)教学”等。

而我们则把海外的这种教学简称为“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言学这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或者说是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的研究。

他和一般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简称TCFL(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这一术语强调其与对国内的汉语教学的不同性质,即把汉语当作外语来教,来学,也就是说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等外语一样。

第一章1、官能心理学:沃尔夫;诞生语法翻译法。

2、内省法心理学:冯特;诞生直接法(用外语教外语原则,以“音响感觉”为基础)。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S-R;诞生听说法和视听法。

4、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

奥斯贝尔: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乔姆斯基:规则性和创造性是语言的两个重要特征。

5、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

沉默法:加诺特。

社团学习法:又称咨询法。

6、记忆理论和全身反应法: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学手段是运用理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以祈使句为基本模式的课程计划决定。

7、习得理论、监控理论与自然法:以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等为主要理论基础。

8、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9、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章1、学习的外显行为:学什么和学得怎样。

知识性(语音知识、词语知识、语法规则、文化常识)技能性(听、说、读、写)。

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通过测试衡量和评估学习成绩。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经历理解、巩固、记忆、积累过程。

3、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4、技能的保持:过度学习、动作连续。

5、技能的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三章1、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2、言语知觉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听觉阶段、语音阶段、音位阶段。

3、图式: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故事图式。

图式的作用:在阅读之前,图式起到预期作用;在理解过程中,图式成为意义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之后,图式对信息的储存提取起到组织作用。

第四章1、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保持、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按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3、记忆按活动特点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对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

P4教学与教育P8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P9(任务=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P9学科体系P15重要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P21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共6点)P21—P22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三个争论:“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应用语言学学科”论: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

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一.绪论篇(10.01)(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2.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母语: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3.关于学科名称的讨论受历史沿革、约定俗成等因素上的影响,大致有“对外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语言教学”这几种主流说法。

4.对外汉语教育的的学科任务: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教学实践三部分。

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

学科理论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5.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首先是语言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有语言的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已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6.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学科定论的市场在不断缩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得到纠正,“应用语言学学科”论说法日益受到挑战。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10.03)1.1949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可见一斑,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则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3、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5、西方学者们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两个概念作了分工:“第二语言”: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外语”: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外语。

6、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①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②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优点:①基本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②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①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②只适用于中国人2、汉语教学定义清楚,在国际场合运用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优点:从学术上较能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不仅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还能体现出它与其上位学科----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关系。

缺点:名称太长,不上口。

4、应用语言学这是使用的最早、最普遍的名称。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相对,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词典编纂学、机器翻译学,乃至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名词解释1、运用分析: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4、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5、习得: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6、语言学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8、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9、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二、简答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专门的学科是指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绪论篇第章对外汉语教育是门专门的学科第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语教学中有关语的个基本概念1、按们获得语的先后顺序区分第语:出以后先接触并获得的语;第语:们在获得第语以后再学习和使的另种语。

2、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外语:指外国的语。

3、按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这术语与“母语”可以通;本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

4、的语:指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

5、西学者们从有语学习环境的度,对“第语”和“外语”两个概念作了分:“第语”:凡是在该语使的环境中学习的的语称为第语;“外语”:不在其使环境中学习的的语称为外语。

6、义的“第语”:是指任何种在第语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的语,包括外语;狭义的“第语”:①第语以外的本国通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不包括外语;②指在该语使的环境中学习的的语,包括部分外语。

、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优点:①基本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了泛的影响;②简洁上、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①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语教学。

②只适于中国2、汉语教学定义清楚,在国际场合运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语的教学优点:从学术上较能精确地指称这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不仅能涵盖第语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还能体现出它与其上位学科----整个第语教学学科的关系。

缺点:名称太长,不上。

4、应语学这是使的最早、最普遍的名称。

义的应语学:与理论语学相对,指把理论语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法应到其他学科领域,从产的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语学、病理语学、数理语学、计算语学、词典编纂学、机器翻译学,乃社会语学、理语学等。

第三章语言学基础一.语言的特征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存在言语之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划分了语言和言语)3.语言有生成性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和技能课的特点)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尽量用语进行教学,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和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学习。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琼斯奠基人丹麦拉斯克、德国格里姆和葆朴德国施莱赫尔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2.结构主义语言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3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化了的语言规则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

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4.功能主义语言学英国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1.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2.海姆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卡纳尔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3.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控制、交往、表达个体、启发、想象、信息、观念、交际、话语功能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果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教育目的: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应当针对其特点、在不强加于人的原则下结合德智体美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目的(交际兴趣文化):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1、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双语?请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比方在中国,汉族的孩子出生以后,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外一种语言,在中国,汉族孩子入学以后还要学习英语、日语等别的国家的语言,也可能学习蒙语、藏语等本国其它民族的语言,这也就是他的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和母语一样吗?第二语言和外语一样吗?请举例说明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对于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语言有可能是居住过的语言而不是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

第二语言不一定能就是外语;以国外移民为例,其子女入学后开场学习的第二语言可能是他的母语。

3、本族语和母语一样吗?非本族语和第二语言一样吗?请举例说明。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比方,对我国蒙族来说,蒙语是本族语,也是母语;汉语则是非本族语,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但绝不能称作外语。

如果汉语是在掌握蒙语以后才学会的,就可以说是他的第二语言。

4、什么是目的语?目的语和第二语言如何区分?请举例说明。

目的语这是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管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关于区分两者,首先先了解"第二语言〞的含义,广义上说"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需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局部外语。

5、学科名称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4〕应用语言学〔5〕外语教学法〔6〕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7〕第二语言教学〔8〕汉语国际教育〔9〕汉语国际推广〔10〕国际汉语教育〔11〕对外汉语教育学这11种名称你认为哪种最适宜?为什么?我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一名称比拟适宜。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期中考试第一章重点:学科性质、学科定位与争论1、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2)母语和外语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4)目的语5)总结一下广义、狭义的第二语言2、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应用语言学5)外语教学6)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7)第二语言教学3、“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4、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5、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及提高教学效率。

6、内、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3)学习与教育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要研究这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也要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外部因素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非常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

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正政策等。

7、教与学的全过程,指学习者从零开始到接近标准目的语的整个过程中其汉语水平发展的各个阶段教与学的特点与规律,也包括每个阶段总体设计等四大环节的内部规律及相互关系。

8、对外汉语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外部因素即其之间关系,其核心部分是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既体现了学科的内容及学科的性质特征,同时又能为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整个学科建设指明方向。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理论基础。

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于1950年,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1、初创阶段:(1950-1961)以语言知识为主要的教授内容。

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拉开对外汉语教育的帷幕。

1958年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汉语教科书》2、巩固阶段:(1962-1966)以语言知识为主要的教授内容。

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高校,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

3、恢复阶段:(1972-1977)提出“实践第一的原则”二、70年代末至今“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P44)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以及“交际性”原则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1979年9月正式出版的季刊《语言教学与研究》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创办的会刊《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1987北京语言学院创办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刊物《学汉语》。

1984年6月北京语言学院在原“编辑研究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专门出版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和华语教学出版社1987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会长:朱德熙1988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汉代胡僧翻译佛经的方法:外国僧人口述汉人笔录成书。

产生反切法代替直接法隋唐时期日本和朝鲜向中国派往大量留学生僧人学习汉语《老乞大》和《朴通事》产生于元末明初,辽东一代,是旧时高丽和朝鲜人为学习汉语编写的教材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1、定义:语言能力是指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

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即语言能力的外化。

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范畴,语言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2、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书面语言的)文字。

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使用的规则。

3、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言语交际技能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4、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语言言语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语用规则言语交际技能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

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

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

伦尼伯格在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也叫“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用筷子吃饭)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获得分为: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1缺少第一语言的习得,获得的语言只能是简单的基础的2缺少习得的第二语言学习获得的语言往往不怎么具备交际性3其重要意义在于两者的紧密结合习得(acg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与学习的不同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

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则。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2、先天论3、认知论4、语言功能论1、刺激——反应论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2、先天论(P161)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以其于80年代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

乔氏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LAD的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实际接触到的语言核心部分进行参数的定值。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假设——验证的过程。

3、认知论认知论的基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4、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应看成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中介语假说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A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C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中存在一定偏误,但并非都是错误的,正确成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E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产生原因:1可能是第一语言影响无法消除;2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不妨碍交际;甚至可能也得到过积极的反馈,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3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4、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

A、习得与学习假说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

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D、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意义和局限:公式“i+1”中的i表示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

克拉申认为,“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学生习得语言的途径就是通过“可理解”的语言的输入。

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i+0或i+2及2以上的内容,就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i+0的内容太容易,i+2及2以上的内容太难理解。

、普遍语法假说有实验证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可以再定值。

THE END
1.数学方法论选讲第一章引论1研究数学方法论的意义和目的 什么叫方法论?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把某种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作为讨论对象的一门学问。英文methodology一词又译为方法学。如所知,各门科学都有方法论,数学当然也有它自己的方法论。 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等法则https://blog.csdn.net/mathsoperator/article/details/657953
2.《Linux操作系统编程》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学习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特征、功能以及操作系统结构。 学习要求 了解: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操作系统的发展及各类型的含义。用户接口的意义和类型、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操作系统的功能模块。 https://blog.51cto.com/u_15746412/7002174
3.论文写作技巧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https://www.ruiwen.com/lunwen/8124250.html
4.数学教育毕业论文11篇(全文)4.引论 (引言)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类型的论文, 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引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2) 文字力求简明扼要, 只要点明即行, 不必多加铺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blkfpcu.html
5.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什么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2ec447733bac935cbd2206ac.html
6.论文报告摘要都是什么论文报告摘要都是什么 问:论文中的摘要是指什么? 答:摘取精要也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说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答: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https://www.37lunwen.com/article/035c48c076ce891f970badc5.html
7.日本留学申请书15篇4.引论 这部分一般应概述以下问题: ①说明确定研究这个问题的理由或目的。 ②说明这个问题的背景。 ③提出需要论证的问题,并说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 5.本论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中心内容。关键在于论证,即详细地阐明作者研究的问题,特别是作者提出的新颖的、独创性的见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证明和反驳两类。证明有举https://www.jy135.com/shenqingshu/626816.html
8.婚姻辅导第1讲:神设立婚姻的目的在日后等学习中希望大家做到两件事: 1、内省 2、实践 愿神祝福大家的婚姻享受爱与被爱、服侍和被服侍、实现神设计婚姻的目的,让我们的家庭成为神荣耀的见证。 佳璐老师 ■基督教东北神学院毕业 ■琴瑟和鸣人际沟通指导师 ■沙盘游戏指导师 ■国际心理咨询师http://m.beixuanzhijia.com/cn/nd.jsp?id=276
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精选10篇)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https://www.yuwenmi.com/jiaoan/jiunianji/491261.html
10.大学调研报告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研究空白,理论依据,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 五、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https://www.oh100.com/a/202401/7593401.html
11.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引言前言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450a914aef4403fb5eb062ea7ced4b7.html?fm=bd54e01561e1080ed668ec2af0a6db0192
12.大学心理降主题班会教案(精选21篇)七、活动目的(效果):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八、活动内容(程序): 1、主持人向同学介绍5.25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由来:5.25心理健康日:为引导大中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xx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https://m.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109162927_2222138.html
13.议论文的教学反思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xuefansi/85154.html
14.绪论写信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着重点也便自然会有差异。教牧书信是保罗后期的作品,当时教会里的异端甚为嚣张,因此保罗特别着重正统教义的保存及留传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有些在其它书信中特别着重的教义,在教牧书信中少有提及,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教牧书信的主要目的不是讨论教义问题,而且保罗不是在每一卷书中都把http://www.zgaxr.com/book/008/054/66.htm
15.法学本科论文(通用8篇)这里的积极主动并不是说法院应当主动干预,主动要求他人参与诉讼,而是指在某些方面,诸如案件十分新奇,现行法律尚未规定,或者案件影响重大、民众关注较高等的经济公益纠纷,而现行的制度尚不足以很好地解决时,法院可根据立法目的,借鉴国内相似先例,或者参考学者学说等寻求依据和法理支撑,从而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https://mip.wenshubang.com/faxuebiyelunwen/43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