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说明

一、定位与适用对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简称《指南》),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

《指南》适用于在我国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教师与学生。

二、目的和任务

《指南》的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

三、编写思路

《指南》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

就学术伦理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已有的共识,着重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和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促使研究者提高修养、加强自律。

就技术规范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的共识和惯例,着重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标准和规则。

四、框架结构

目录

1基本概念…………………………………………………72

2学术伦理…………………………………………………75

3选题与资料规范…………………………………………77

4引用于注释规范…………………………………………84

5成果呈现规范……………………………………………91

6学术批评规范……………………………………………95

7学术评价规范……………………………………………97

8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101

1基本概念

1.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学术共同体

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通常以学科与领域来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延伸出新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

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学者群体。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通常被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学者、专家或专业人员。

1.3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

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

1.4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1.5学风

学风是学术风气的简称,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学风不正指以下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讦的庸俗作风。这些风气不仅表现为个体行为,而且整体性地存在于某些单位、领域和时段,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一部分。端正学风、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任务。

1.6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其动机与情节较学术不端行为为轻。

1.7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例如:(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等。

1.8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例如: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侵占或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2学术伦理

2.1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验证才能被学术共同体最终承认。任何人的研究工作都应无一例外地接受检验。只有经过公开实践的证实,以及经过各种不同观点论争考验的成果,才能在学术上被承认和具有效力。

2.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保障学术成果可靠性的前提,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应有任何不诚实的行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实事求是,一旦发现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和失误,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在自我评价和评议评价他人时,态度严谨、客观公正、真实准确,避免主观臆断,不可掺杂非学术因素。

2.3继承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是积累性极强的科学,认识人类自身和认识社会发展不是几个人和几代人所能完成的,必须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总结规律、提炼理论,使研究逐步接近真理。必须对前人所作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给予信任、加以继承,在前人的终点上寻找自己的起点。继承和质疑并不矛盾。质疑原则要求研究者始终保持对科研中可能出现错误的警惕,并相信对人类世界与社会的认识是要与时俱进的。科学尊重首创和优先权,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研究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先导和源泉,是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制高点,更需要原创性的成果。但是,创新不是凭一时的灵感能够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深入思考、反复实验,然后厚积薄发,最终爆发出潜力。

2.4恪守职责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承担学术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决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不能片面追求个人名利、违背学术责任。同时要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正当行使学术权力,避免对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以及对学术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在学术活动中,研究者应当热爱学术,敬畏真理。不能把学术当成是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而应当把研究作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志向和事业,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学术荣誉,勇于承担学术责任与学术义务,贡献出博大精深、嘉惠今人、传之久远的学术力作。创新需要学术自由,需要宽容失败,需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心。

2.5以人为本

人文社会科学应将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和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学术共同体成员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引证承认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先权;尊重他人对自己科研假说的证实和辩驳,对他人的质疑采取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尊重合作者的能力、贡献和价值取向。

2.6自律与他律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从维护学术声誉和自身尊严的高度,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讲求诚信,把遵守学术规范贯穿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以取信于民,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建设祖国、改造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自己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科领域里,既对本门学科的学术发展负有责任;也应爱护和促进新学科的丰富完善,顾全科学发展的全局,随时调整本门学科在学术整体中的地位;但不能为了个人名利随意跨越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轻率表态,干扰其他专业学术的正常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通过履行学术规范,逐步确立学术创新的高标准,养成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把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达到自由的境地。

遵守学术规范、接受社会监督是学者的责任,他律是学者自律的保障,自律和他律是相互促进的,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律的主要形式包括规约的制定、舆论的监督、学术批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等。

3选题与资料规范

3.1选题的基本要求

3.1.1充分酝酿

选题指的是确定研究范围、对象和主题的过程,有时,选题还包括拟定一个能够准确表达研究内容的标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选题是研究活动正式展开之前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研究活动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题一定要经过充分酝酿。

在选题论证过程中,研究者应当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科进步为宗旨,选取那些真正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课题,避免选取形式翻新而内容空泛的虚假命题。同时,一定要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选题低水平重复。

3.1.2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选题要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判定选题的学术价值,要看该选题是否针对前人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学科的发展;判定选题的社会价值,要看该选题是否能够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对社会发展做出前瞻性的预测,以满足社会需要。

3.1.3了解和尊重既有研究成果

对研究状况的了解是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任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不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和方向,也无从判断自己研究的价值。

在充分了解既有的研究成果之后,不仅应据此为自己的研究定位,找到可靠的起点,而且更应尊重既有的研究成果。从选题阶段开始就要避免忽视、曲解或篡改既有的研究成果。

3.1.4避免低水平重复

学术研究就是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知,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因此,选题应当避免低水平重复前人的研究,即便是研究相同的问题,亦当务求有新的发现。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力图避免低水平重复前人的学术研究,以保障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这不仅是尊重已有研究成果的需要,也是尊重成果应用者和学术同行的必然要求。

选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关键在于要确有可能得出新的发现,或确有可能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即便是与前人研究同样的问题,只要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新知,或者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不能说是低水平重复。那些看似新问题、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如果其成果只是以新的形式表述或综合前人的发现,或者运用前人的成果解决实践中的老问题,其自身并无实质性的发现和创新,那它也只能是低水平重复。

3.1.5注重立意与主题的择定

选题的内涵不只包括一个简单的范围和一般性的问题,还应包括立意与主题。立意是指在研究题目下提出自己论证的主要方向,主题指在研究题目下择定问题的焦点。

研究者切忌在粗略浏览材料甚至没有认真准备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只选定了一个范围就急于定题,以致选题空泛。在搜集参考文献、开展前期调查或前期研讨等过程中,逐步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确定立意和主题时,要注意在研究条件、研究规模和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可行性。有些选题适合大型集体攻关,有些选题适合少数研究者合作研究,有些则适合研究者个人独自研究。要根据这些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选题,确定该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重点。

3.2搜集资料的基本要求

3.2.1充分占有资料

3.2.2审慎选取资料

选取材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环节。对研究资料进行区分和甄别是研究者的重要责任,研究者不应对所有资料都不加区分地予以运用,或者只选取那些能够佐证自己的先验假设的资料,而有意忽视那些不利于证明自己的先验假设的资料。

在资料选取过程中,研究者应当注意分清原创的与模仿的,分清充足的与残缺的,分清深刻的与浅薄的,分清历史资料与现实数据的真伪。对文献资料,要尽量通过不同资料的相互印证来进行甄别;对前人通过调查获得的实证数据,要注意其获取数据的手段是否科学,其获取数据的社会背景与本选题社会背景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在对资料进行甄别的同时,研究者还应注意判断哪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哪些资料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阅读,哪些资料需要进行重新验证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了解自己对因资料选取不当造成研究结论不科学负有责任,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资料失实本身。为了提高自身甄别和选取资料的水平,研究者平时就应当注意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术眼光。

3.2.3综合和诠释资料

3.2.4不断补充和及时甄选资料

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一般都会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一定的假设。研究者应当注意,这种假设有可能对确定立意和主题、研究方法设计、资料搜集和数据采集等,造成一定的预设性影响。

假设不仅需要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进行检验,而且也应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正。研究者应及时地发现和补充资料,尽量防止对先行假设的偏好,避免先入为主的假设对研究工作的消极影响,保证研究过程及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有可能遇到新问题,有些问题也会需要搜集补充新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者还应根据新掌握的情况对资料的真伪和优劣进行重新甄别和筛选。

研究者在确定选题和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应当重视资料的发现、补充和甄选工作,以确保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保障研究过程与结论的科学可靠。

4引用与注释规范

4.1学术引用的作用

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问题的展开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在倡导创造性,但每个人在实际的写作中都难免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采用前人的成果。对于科学来说,“新”总是在“旧”的事物中生发出来的,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引用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每一代的学术工作者而言。判断每一项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是正确地分配荣誉乃至利益的重要前提。学术引用有助于人们判断这项成果的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确立这项成果在学术史上的位置和意义。

4.1.2学术引用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

从学术史上观察,一项成果是否具有原创价值,它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如何,跟它后来被引用的频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一个学者作品被正面引用的频率作为衡量该学者地位与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尽管在某些特定时代,影响引用率的还有学术之外的一些因素,但从长时段的历史观察,一般能够通过引用率的统计得到对于学者及思想家价值的较为公允的评价。

4.1.3学术引用的伦理状况是学术职业化程度的衡量尺度

学术职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学术界能否形成多数人认可和自觉执行的学者职业伦理,引用伦理正是这种职业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学术引用体现了学术界对于前人和同时代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将有效地减少自我作古、无视前贤的无知霸气,形成严谨与谦逊的学术风气。

4.2学术引用的规则

4.2.1引用应尊重原意,不可断章取义

无论是作为正面立论的依据还是作为反面批评的对象,引用都应当将能够说明作者原意的全部语句与段落引全,不可为了以逞己意而曲解引文,移的就矢,断章取义。为了节省篇幅或使意思明确,引用者可以对引文作一定限度的增删。增加的内容可以夹注的方式注明,或加括号表示;删节处通常使用省略号。被省略号连接的部分一般应在同一段落中,超过同一段落应分两段引用。增加和删节均不能影响对作者思想的正确了解。

4.2.2引用应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必要性为限

引用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人文字与作者本人文字之间应当保持合理的平衡,要避免过度引用,尤其是避免过度引用某一个特定作者的论著。过度引用指的是引用他人文字超过自己的论证,或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引用为主。

4.2.4引用未发表作品应征得作者同意并保障作者权益

4.2.5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应将整理稿交作者审核并征得同意

4.2.6学生采用导师未写成著作的思想应集中阐释并明确说明

4.2.7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

通常的引用有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直接引用需使用引号,间接引用应当在正文或注释行文时明确向读者显示其为引用。引用多人观点时,应避免笼统,使读者清楚区分不同作者之间的异同。直接引文如果超过一定数量,应当在排版时通过技术方式(例如另起一段、改换字体等)更为清晰地加以显示。

不少文献存在着不同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页码标注甚至卷册划分上并不一致。因此,引用者必须将所引文字或观点的出处给出清晰的标示,便于读者核对原文。在标注引文出处时,不得作伪。掩盖转引,将转引标注为直接引用,引用译著中文版却标注原文版,均属伪注。伪注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对被转引作品作者以及译者劳动的不尊重,而且也是学术态度不诚实的表现。

4.3引用与注释的内容与格式

4.3.1中文引文注释的必要内容

文集析出文献需注明:作者/析出篇名/文集题名/文集编者/出版者/出版年月/页码;

古籍需注明:原作者/书名/部类名/卷次或篇名/版本;

期刊需注明: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期;

报纸需按顺序标注:作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

4.3.2外文引文注释的必要内容

4.4参考文献

4.4.1著录项目俱全

4.4.2编排符合规范

4.4.3避免多杂和遗漏

参考文献应搜集广泛,但没有必要凡是论著都列入,而是要列入确实有参考价值又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参考过的文献,对不符合学术规范或公认品质低下的论著,除非出于批评的目的,一般不应引用,但不能遗漏重要流派的代表作和影响深远的力作。

4.4.4不可故意回避

也有些学风不正的人明明采用了他人的观点或资料,为了掩盖事实,冒充首创,故意把最应当列入参考资料的文献删除,对应当作直接引文或间接引文的文献有意回避,不作标志,也不出现注释,只列在附后的文献目录中,这属于有意遗漏。如果故意回避的资料数量较大,或是涉及论文的主要观点、方法、证据,则实际上已经形成抄袭,构成侵权。

5成果呈现规范

5.1成果的构成项目

5.1.1标题

成果的呈现形态多种多样,例如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所有学术成果都应有恰当的标题。标题是以简明的词语反映学术成果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是成果内容集中、高度的概括。标题的基本要求是:(1)文题相符,从标题中不但应当看到选题的范围,还应看到论证的主题也就是问题的焦点;(2)显示类型,例如:理论论文(立论或驳论)、学术综述、调查报告······最好在标题中有一定的显示;(3)语句平易,结构清晰;(4)双重重点或附带内容可加副标题。

5.1.2内容摘要

5.1.3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成果中起关键作用、最能代表成果中心内容特征的词或词组。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置于内容摘要的下方和正文的上方。排列时可不考虑语法上的联系,仅仅是将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应在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特殊方法、学术流派等方面选取关键词,选取关键词要注意其代表性、专指性、可检索性和规范性。

5.1.4导语

5.1.5序

序不是成果的必要部分,只是作者自己或他人向读者推介成果。

序应对成果作实事求是的推荐介绍,避免不切实际的庸俗吹捧;序作者未读原文而仅对成果涉及的问题发表意见,应如实向读者说明。

5.2成果的发表

5.2.1遵守法律

5.2.2避免一稿多发

稿件原则上只能在一个刊物上发表,避免一稿多发。鉴于当前不同刊物处理稿件的不同规定,投稿应注意以下情况:

(2)同意刊物转载已经发表的稿件,应明确要求刊物注明“转载”字样,并公开说明原刊载处。

(3)未经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刊登的稿件,可以再次在其他正式刊物上发表。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刊登的稿件再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应征求主编与出版部门的意见。

(4)论文公开发表后收人论文集,应注明原来发表的出处。

5.3成果署名

5.3.1个人论著

个人发表学术论著,有权按照自己意愿署名。没有参与论著写作的人,不应署名。不应为了发表论文随意拉名人署名;主编、导师没有参与论文写作,又没有直接提供资料和观点,不应要求或同意署名。

5.3.2合作论著

5.3.3向资助者致谢

6学术批评规范

6.1学术批评的正当性

6.1.1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

学术批评是学者应当具有的自觉的批判意识和自省意识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在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开展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学术批评,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从学术发展规律证明,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其主要途径之一即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更精确地观察同样或类似的事实,研究不同种类的材料以便进行比较,更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研究方法。学术批评愈有力,学术纪律也愈严格,学界风气也将愈端正。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

6.1.2学术批评是监督学术活动的有效手段

行之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对学者和学术活动的重要他律机制。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正当的学术批评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青的啄木鸟。

6.2学术批评的原则

6.2.1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是学术批评赖以健康开展的前提和规则。把事实摆够,把道理讲透,是学术批评应予坚持的立场与操守。要以明辨是非、追求真理为宗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既要据理而争论,又不失平和大度。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文会友,良性互动。

6.2.2激浊扬清,推介精品

学术精品是学术繁荣的标志,学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应当传播学术精神,敢于破除迷信、揭露谬误、挑战权威,不媚上、不媚俗,不唯书、不唯权,激学海之浊,扬学术之清。

6.2.3鼓励争鸣,促进繁荣

学术批评需要科学的理念和宽松的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批评与反批评。要完善批评与反批评的机制,保障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平等的话语权,反对学术霸权,防止门户之见,杜绝学术压制和学术报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时,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6.3学术批评的方式

学术批评是重要的学术活动,其成果应当受到尊重和鼓励。书评是学术批评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成果。书评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型书评,特别是关于本学科的高质量的书评,不论属于推介性的还是批判性的,都不应被排斥在个人学术成果之外。

书评写作应杜绝不正之风,坚决反对原作者或出版部门为获得某种荣誉预先定调,强加给书评作者,甚至自己写好书评让人署名。

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尖锐的正当批评,不得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对批评者纠缠不休。

7学术评价规范

7.1评价者与评价对象

7.1.1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是同行专家或学术机构对评价对象符合特定学术标准的程度做出权威判断的学术活动。它包括对学术研究者个人或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评估、学术成果的学术质量鉴定、学术成果应获得学术奖励等级的评估、学术研究的立项与结项等过程性评估多种类型。

7.1.2学术评价者

学术评价者即学术评价主体。任何学术评价的最终主体都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专家的评价为“大同行评价”,二、三级学科或更小研究领域的专家的评价为“小同行评价”。

7.1.3学术评价对象

学术评价对象即学术评价客体,主要包括:从事学术活动的个人,从事学术活动的团队,从事学术活动的机构,学术成果,学术研究计划。

7.2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

7.2.2程序正义原则

学术评价程序(包括具体标准)必须在学术评价活动之前确定,并向所有可能的参与者公布。

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程序。一次学术评价活动中的所有评价对象应当遵循相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应当避免非学术因素干扰,包括行政干预、与评价对象利害关系人的影响等。

学术评价活动的组织方应当建立容量充分的专家库,评价专家应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应当建立回避制度,防止评价对象的利害关系人成为评价者。

7.2.3匿名与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学术评价应当尽可能由二、三级学科或专门研究领域的小同行专家来完成。

匿名评审是学术评价的常用方法。匿名评审在项目评审和成果鉴定、评奖等活动中,多采取单向匿名式,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为确保匿名评审的有效性,在评审过程中采用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产生后,或评审成果出版时,同时将专家评审意见公布,以有效督促评审者履行职责。

在小同行范围进行评审时,为避免形式主义,也可直接采用公开评审。

7.3学术评价的标准

7.3.1分类评价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应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评价,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例如,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7.3.2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

鉴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各种量化评价指标应当由各学科专家根据学科特点具体设计。坚决制止“一刀切”式的量化标准。评价论文不以刊物的等级作为成果优劣的绝对标准与唯一标准。评价学术研究者个人或学术团队应当坚持“代表作”评价方式。评价周期不应过短,频率不应过高。

7.3.3保护学术自由

学术评价的标准要保护学术研究者的思考权利,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

对“非共识”的研究项目或学术成果,应淡化研究基础与可行性分析的评价,鼓励探索,宽容失误。

避免带有门户之见的标准进入评价程序。

7.4同行评价专家的基本素质

评价专家发现评价对象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存在妨碍公正评价的其他因素时,应主动申请回避。

评价专家应当认真阅读参评项目的材料,给出详细评语和诚实的反馈意见,不可敷衍塞责,更不可存有偏见。

评价专家应该坚持职业操守,严守秘密,在评价活动过程中,不得透露影响评价公正和学界团结的信息。

8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

8.1学术资源获得

8.1.1学术资源类型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资源包括:学术荣誉、学术身份、研究项目于经费、研究空间及设备等。

学术荣誉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某项学术成果获综合学术水平获得的积极评价。

学术身份是政府部门、有关机构或学术共同体赋予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长期或临时的学术职务。

研究项目通常是指有一定经费资助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所设立各种项目,非政府机构(企业或基金会)设立的项目。

研究空间及设备是指政府部门、学校分配给研究单位的公用研究空间和用以完成该研究的设备。

8.1.2学术资源获得的原则

学术积累和前期成果是学者个人获得学术资源的基础。学术荣誉和学术身份是社会对学者学术水准的认可,要依靠学者长期的努力和已有的修养。研究项目的获得要求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准备,满足一定的学术条件。

学术资源获得要坚持公平竞争原则,要坚决反对不正之风,例如:利用学术职权垄断学术资源,为获得学术资源弄虚作假,通过损害竞争对手的手段谋取学术资源。

8.1.3撰写项目申请书的一般要求

项目申请书一般包括以下要件:立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者的实力、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成果形式、经费预算。

立项必要性着重说明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可行性着重说明项目的起点和各种学术准备条件。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着重说明项目主旨、领域、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展开程序。

成果形式包括专著、工具书、论文、研究报告、软件等。

经费预算要符合研究需要,数量适中,分配合理。

8.2学术权益的自我保护

8.2.1学术权益的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权益包括:著作权、名誉权、荣誉权、学术资源获得权、知情权、批评与反批评权、申诉权。

8.2.2自我保护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术规则来确定和证明自己的学术权益是否受到损害,不得出于私利,借口权益保护而无理取闹,妨害正常研究秩序。

程序正当原则。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确信自己的权益收到损害时,应通过合理渠道、有效程序,向有关机构提出申诉或反申诉。

8.2.3申诉途径和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学术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依存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申诉:(1)向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校领导及学术管理部门提交申诉报告;(2)向教育行政部门、监察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提交申诉报告;(3)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有权寻求社会舆论的帮助,但不可故意炒作或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申诉报告应阐明事实、证据充分、逻辑清晰、要求合理。

2

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波楼

THE END
1.冯契: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同时,哲学家在进行哲学争论时,都把逻辑范畴作为工具,以一定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并驳斥别人。这样,围绕着逻辑方法和逻辑范畴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比如,先秦时期的“同异”?“坚白”之辩,以及贯彻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于“类”?“故”?“理”的逻辑范畴的探讨。这就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765.html
2.分析哲学与现象哲学现象学认识论哲学家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实用主3.分析哲学与现象哲学的比较特征分析哲学现象哲学哲学方法语言分析、逻辑推理、科学方法 现象学还原、直接经验描述、意识分析核心关注语言、意义、知识、逻辑、形而上学批判 经验、意识的意向性、存在的本质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强调实证和科学 不否定形而上学,注重探讨存在的意义和结构哲学目的澄清哲学语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LAGDRV05566W3H.html
3.《鱼我所欲也》简案(精选10篇)[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https://m.ruiwen.com/wenxue/yuwosuoyuye/37464.html
4.毕业论文提纲最新12篇二、论题观点来源: 随着网络的发达,更多的新事物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市场营销和实务存在的基础。基础变了,环境变了,市场变了,随之而来的营销和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透过写博客的形式,介绍销售人自己和销售产品,达到交商友和产品销售的人也逐日增多。由此产生了新的创http://m.yueduku.com/fanwen/tigang/691/691386.html
5.论文提纲格式目录按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顺序分三级层次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4、摘要 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以简要文字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主要结果或结论,字数约为300~500字。 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 https://www.fwsir.com/lwzx/html/lwzx_20240524080718_3851713.html
6.《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精选10篇)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jiunianji/491261.html
7.25,议论文三要素及相互关系如《想和做》,这篇文章的题目就点出了它所要议论的论题,有的文章在开头引入论题,如《发问的精神》。3、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文章还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提出几 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https://www.360doc.cn/mip/812387102.html
8.论文中的引论怎么写(也叫做绪论引言前言).docx引论作为论文的前置部分,是提出论点或论题的过程。通俗地讲,引论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因此,在这一部分,作者要将论文所要论述的观点、主张、见解、道理介绍给读者,回答论文“是什么”的问题。 一些人对引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620/5244134124003244.shtm
9.论文提纲格式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 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https://www.wenshubang.com/jidianyitihuabiyelunwen/421748.html
10.议论文所谓故事式开头,就是开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的一种方法。用故事开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观点,并能激发评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运用故事开头的手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精心选择故事,以利于观点的引出; 议论文 二、因https://baike.sogou.com/v26431.htm
11.论证方法的使用范文(全文)(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https://www.99xueshu.com/w/qhp4k0mvte33.html
12.开题报告范文优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某天在看天气预报时候,播音员善意提醒:明天有酸雨,注意保护皮肤。于是,我们决定研究一下酸雨对人体的危害具体怎样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是怎样危害人体的.。尽自己的力量阻止酸雨的形成和防止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https://www.jy135.com/kaitibaogao/2245272.html
13.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需要的童鞋转走吧王涵1)绪论(introduction)可以是开篇的一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是论文的第一章,其中应对论文的论题、主旨、理论根据、研究目标、论文纲要等必要内容,做一个清楚明确的说明。而理论概述是对论文所依据的理论进行的阐述,可涉及主要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目前理论研究达到的程度。理论概述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包括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9ffec380102v80z.html
14.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说明《指南》的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 《指南》的任务是介绍、说明和解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 三、编写思路 《指南》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 https://paperisok.com/4914.html
15.议论文写作教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议论文写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议论文写作教案1 https://www.unjs.com/lunwen/xiezuo/20221103104500_5852653.html
16.枝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https://zjs.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36f9d708eafc4ccab86634affecb4161&id=1619430413
1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作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https://biyelunwen.yjbys.com/kaitibaogao/423376.html
18.议论文阅读题型总结与方法指南(通用7篇)(1)提出(引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3)是论据,从论据作用答,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引起读者思考(5)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六、某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从四个方面思考答题:(1)判断(往往是不能去掉)。(2)词语常用义和在整个句中含义(3)去掉句意会怎样改变。(4)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或鲜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zgolm0p.html
19.《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一、《教程》说明 1.编写原因: 高中议论文教学,课程教材缺乏比较完整的方法指导体系,市面上的指导用书或在实用性上或在体系上有比较大的缺憾,不能令人满意。 2.编写宗旨: 实用。注重方法指导和强化训练。可供循序渐进式的学习训练,也适用有所侧重的升格型的学习训练。 https://www.meipian.cn/jtots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