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摆脱贫困》用典及其现实意义

《摆脱贫困》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寄意深远。而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从中折射出习近平的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概括而言,其用典有以下三大特色:

1、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

2、以古代名人的政绩观召唤清政为民的干部作风

《摆脱贫困》引用典故,涉及的古代名人很多,有诸葛亮、范仲淹、包拯、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居正等,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是苏轼。习近平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晁错论》)苏轼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三次大的贬谪生涯,但他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这些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因此苏轼等古代名人赢得了总书记的青睐。

3、循“道”而动,推“墨”实干,依“法”理政

儒家经典之外,道、墨、法等诸子的经典语录也是《摆脱贫困》的高频词。如引用道家“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辩证思想说明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借墨子之语“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肯定“老实人”;借包拯之语“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证明执法严明正气就会上升等。习近平认为官员只有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最终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

二、《摆脱贫困》一书的用典举要

(一)敬民篇

1、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1990年4月,《把心贴近人民》,《摆脱贫困》第60页

释义:本句出自唐朝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之十九。元元:指百姓。忧济:关心、救助。意思是,圣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要关心、救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习近平认为,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只是这些官员依然视自己为“圣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2、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摆脱贫困》第16页

释义:本句是对明朝张居正的“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的化用。致:达到,实现。理:太平,安定。要:关键。意思是,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张居正的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

3、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释义:本句出自北宋苏辙《上皇帝书》。意思是,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样。爱人民,是古今中外对于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真正将人民疾苦放在心中,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注定了民生问题将长期是官员的“腹心之疾”,群众利益无小事。

4、以百姓心为心。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摆脱贫困》第17页

释义:本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原典:“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说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统治者,要做一个“圣人”,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永远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去决定自己的意志。这就叫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这样,我与百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距离才能消除,从而达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5、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990年4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摆脱贫困》第208页

释义:本句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意思是,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这段话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的问策。他的回答是:“爱民”。怎么做?他举出了反例:让农民错过农时、赋税过重、徭役频发、劳民扰民。在农耕时代,是否按照农时耕作,是农民一年生计的决定因素;赋税和徭役的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负担轻重。而在今天,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给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民间的创造力涌流,取消各种条框与限制,不与民争利。

6、得民心者得天下。

——1990年2月,《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摆脱贫困》第26页

释义:本句出自战国《孟子·离娄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三国时的司马懿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得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0年2月,《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摆脱贫困》第27页

释义:本句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也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此典源自齐宣王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当今,“国富”不等于“国强”,如果国防不巩固,国民沉醉于和平安宁生活之中,即使生产发展了,也有可能毁于一旦。这句名言还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8、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释义:本句出自明顾炎武诗《秋山》。意思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人人皆知,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样的政权?从勾践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是愿意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紧密相连,为群众谋福祉的政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当下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因为扎根泥土,深入群众。

(二)为政篇

1、官之至难者,令也。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32页

释义:本句出自明海瑞《令箴》。意思是,最难做的官是县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县一级工作承上启下,既需对上负责,又与老百姓距离非常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宰相起于州郡。

释义:本句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3、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36页

释义:“临大事而不乱”,出自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出自苏轼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皇帝代拟的圣旨《陈侗知陕州制》。“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是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的处事态度。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面临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这里显示的不仅是胆量、毅力,还是经验、才干和公心。苏轼的这一观点秉承了其父苏洵的思想。苏洵在《权书·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另类表达。

4、听其言而观其行。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1页

释义:本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认识人的原则,就是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俗话讲,“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人的认识,如果仅仅知道人的音容笑貌、仪表言谈并不难,困难的在于去全面认识其素养、道德品质。外在的言语与内在的品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观察一个人必须从观察其行为入手。孔子的这句话是他在实践中得到的真实体验。孔子也是在此立教以警示众弟子,使他们慎于言而敏于行。

5、苦之以验其志。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1页

释义:本句出自战国《吕氏春秋·论人》。书中提到八观六验,从外观察分析人才的利弊得失,度权量能,进而用人扬长避短,才尽其用。当一个人处境顺利时,观察他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处于显贵地位时,观察他推荐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富有时,观察他养的是哪些门客;当一个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观察他采纳的是哪些内容;当一个人无事可做时,观察他有哪些爱好;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观察他讲哪些东西;当一个人贫穷时,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当一个人地位卑贱时,观察他什么事不会去做。使一个人高兴,借此考验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讨好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什么癖性;使一个人发怒,考验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个人恐惧,看他能否坚定立场、凛然有为;使一个人哀伤,考验他的为人;使一个人痛苦,考验他是否有志气。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990年4月,《把心贴近人民》,《摆脱贫困》第61页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2页

释文:本句源于唐代魏征所说,见于《贞观政要·诚信》。原典:“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意思是如果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8、治乱绳,不可急。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33页

释义:本句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龚遂传》。意思是,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理的耐力。

9、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990年3月《秘书工作的风范》,《摆脱贫困》第47页

释义:本句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比喻做事前期准备充分,后期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也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10、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

释义:本句出自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二策》。意思是,不培养人才却想要寻求贤能的人,就好像不雕琢玉器却想要使其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强调的是领导者想要有人才可用,平常就必须重视培养人才。习近平认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是善于培养人才的,因为是否重视培养人才是关系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培养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

11、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4页

释义:本句出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张共字大成序》,是作者于嘉祐元年(1056年)为越州张推官所作。专:专制,专擅。共:共同协力。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没有不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这句话着重阐明了建功立业之时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以及专擅狭隘的危害性。司马光认为,专擅就势必褊私狭隘,褊私狭隘就众叛亲离,众叛亲离就陷入困窘;反之,协力就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一定成功。

12、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1990年4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摆脱贫困》第205页

释义:本句出自宋朝宋祁的《直言对》。操,持有。处在安定的形势下而忧念危亡,就永远不会危亡;守着大治之局而思虑混乱,就永远不会混乱。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任宁德地委书记,在谈论闽东要珍惜稳定局面时,指出安定方能兴邦益众,动乱则将祸国祸民。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可忘记危险的存在。这句话对于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政党——共产党,是最清醒的认识。纵观建国65年的发展,改革开放36年的历程,党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党也异常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中国的发展就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这句话与习近平后来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苏轼《晁错论》)都体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1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89年1月,《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摆脱贫困》第114页

释义:本句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当年的楚国先民,就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创建了楚国,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习近平认为干部群众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蓝缕”是一种锐意进取、革故鼎新、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幅昭示民族灵魂的壮美画卷。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5页

释义:本句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将领可以被俘虏,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这里的“志”是“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极情绪,领导干部胸中要有一点“志气”,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否则难以担当得起历史的重责。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90年4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摆脱贫困》第211页

释义:本句出自《论语·为政》。知:通“智”。意思是,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常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16、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释义:本句出自战国《墨子·修身》。意思是,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17、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1990年3月,《秘书工作的风范》,《摆脱贫困》第50页

18、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990年2月,《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摆脱贫困》第173页

释义:本句出自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劝兴》。意思是,敬重教师,勉励后学是建国的根本,培育贤才是从事政治的首要任务。该名句论述为政治国必先抓好教育的道理。作者看到贤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而贤才的产生在于教育,因而“敬教劝学”被提到“建国之大本”的高度。谈到教育,该名句又把它分为“教”与“学”两个范畴,二者并提,说明不可偏废;“敬教”必须“劝学”,“兴贤“必须“育才”,说理透彻,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990年1月,《闽东之光》,《摆脱贫困》第24页

20、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40页

释义:本句出自北宋包拯《上殿札子》。包拯,北宋著名的司法、监察官员,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被百姓誉为“包公”、“包青天”。《上殿札子》上呈宋仁宗皇帝,针对有法不依、执法不明的弊端,包拯指出法令是固国之本,颁行法律一定要慎之又慎。他劝说宋仁宗道:“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意思是,只要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感化的人民。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及其执法如山的法治实践,给后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借鉴。

(三)廉政篇

1、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摆脱贫困》第13页

释义:在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其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是对上联的化用。内乡县衙还有许多楹联、匾额,其语言朴实,含义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这副楹联的上联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意思是:要重视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真廉洁者,从不言贫;真勤政者,从不言苦。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才是为官从政之本。

2、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1988年9月,《弱鸟如何先飞》,《摆脱贫困》第9页

释义:本句出自《孟子·告子上》。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权财双收,是不可能的,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这一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所追求,必定会有所失,有舍才有得,选择权在于自己。“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旦选择当干部,就必须坚持秉公用权、勤政廉洁,“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89年1月,《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摆脱贫困》第79页

释义:本句出自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苏东坡清高情怀的真实展现。在古人看来,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大凡清廉的官员,都把以权谋私看作是极大的耻辱,悚然自惕。这句话告诫领导干部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守住清廉的为官之德当从慎“微”开始。要做到在薄礼面前能“见微知著”,在问题刚刚露出点苗头时,就能透过“利于小者”的表象洞察到其“必害于大”的后果,从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党员干部要做到即使身处钱山钱海,也能守住本心,洁身自好。

4、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1990年2月,《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摆脱贫困》第28页

释义:本句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通过的,不过此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5、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1989年1月,《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摆脱贫困》第75页

释义:本句出自《名贤集》。意思是,执法的人只要不违良心,秉公执法,就会使各种法规得以贯彻。《名贤集》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通俗读物,书中收集了历代名人名句或诗句、谚语等,作者和年代不详。“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古时的秤砣上凛然刻着这八个大字。“寸心不昧”就是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就是要不谋私利、清白做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只有“寸心不昧”,方能“万法皆明”。党员干部应该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照清自己,照亮灵魂。

6、诚于中者,形于外。

释义:本句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上看出来。有的人可能在言辞中处处粉饰自我,但其品行终究会在行动中暴露出来。不少涉及贪腐的官员被抓后,人们往往发现,此前不久他们还在大谈特谈为官清廉之道。勉强伪装可以蒙混一时,却终究难免百密一疏,如果长期心口不一,在其气质上、行为中也会有所异常。

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摆脱贫困》第18页

释义:本句出自三国诸葛亮《自表后主》。意思是,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帛,外面有剩余的财物。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不但不贪,还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对当下的领导干部提出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四)辩证篇

1、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1990年3月,《秘书工作的风范》,《摆脱贫困》第51页

释义:本句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六回》。书中,秦穆公问大臣蹇叔:怎样才能称霸天下?蹇叔回答,要称霸天下,必须做到毋贪、毋忿、毋急这“三戒”。并指出正确的方法:“审大小而图之”、“衡彼己而施之”、“酌缓急而布之”。他告诉穆公,如果能审视目标的大小量力而行,何必还要贪呢?如果能衡量敌我的力量对比采取行动,何必气忿呢?如果能斟酌情况的缓急处理问题,何必着急呢?如果做到这“三戒”,离称霸天下也就不远了。“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这两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要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为后人补句而成,对仗工整,意思互补。就是说,要沟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达、内外有别,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睫在眼前犹不见。

——1988年9月,《弱鸟如何先飞》,《摆脱贫困》第3页

3、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1988年9月,《提倡“经济大合唱”》,《摆脱贫困》第12页

释义:本句出自战国尸佼《尸子》下卷。意为:只见到千里马身上的一根毛,是不能知道千里马的形状的;只见到画上的一种颜色,是不能知道图画之美的。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而缺乏宏观把握。这种认知上的片面性,只能导致偏于一隅,而暗于大理。尸佼的这一思想,与孟子的“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庄子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先秦道家著作《鹖冠子》的“一叶蔽目,不见太(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如出一辙。充分体现了《尸子》一书博摄杂糅、兼综并取的杂家特点。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90年1月,《闽东之光》,《摆脱贫困》第22页

释义:本句出自苏轼《题西林壁》。该诗是作者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32页

释义:本句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习近平引用这个名句,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能就在如何落实好一个农民工的工资,解决好一个儿童的上学,帮助好一个青年的就业之中。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9年10月,《困境的突破》,《摆脱贫困》第137页

释义:本句出自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为诗中颔联。描写了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然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989年12月,《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摆脱贫困》第155页

释义:出自《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础。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三、小结

通过对《摆脱贫困》用典特色和内涵方面的学习,我们所获得的最深感触和最大启示是:

(一)《摆脱贫困》一书善于用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体现了总书记高超的思想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爱民情怀。

用典背后是“治世。习近平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他又能够赋予这些经典以时代性,以古鉴今,生动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深植内心的爱民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

一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善于从全局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他引用“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说明在行动中需要考虑大小、缓急、上下、内外等诸多因素,实际就是强调从全局、从整体看问题的重要性;引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强调要善于谋划,善于以近见远、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提高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二是深植内心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引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等名句,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他后来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都是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体现。

三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习近平同志引用“居安而思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等经典名句,强调只有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提前管控,才能“防患于未然”,指出了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应当持有的态度和作风,以及应当树立的思考方式。

四是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引用“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等名句,强调求真务实的重要性。2012年,他履新不久就赴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深圳,重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勤勉务实的作风,进一步体现在带头提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体现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心,体现在扎实推进改革的步伐上。

五是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中国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从现代视角理解,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样是党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在《摆脱贫困》中他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寸心不昧,万法皆明”等名句多次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要注意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众所周知,习近平一贯关心、关爱青年学生,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工作。不论是身处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位,还是二十多年前任宁德地委书记之职,他用他最实在的行为与质朴的语言,给青年学生带去最真诚的鼓励。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宁德师专与师生座谈时,他说:“青年学生要注意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唐太宗李世民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国家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历史中有许多“营养价值”高的东西值得吸收学习,对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希望青年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开阔他们的胸怀。他所提到的中国历史的营养,自然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先贤先哲们的经典语录。

又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看出他对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殷切希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当代大学生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够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出新的灿烂篇章。

THE END
1.“不忘初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不忘初心”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忘初心”会被那么多人认同,就像“人生若只如初见”,说的好像也是这个道理,而作为如今的我们,“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对我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对“不忘初心”这四个字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解,我曾一度将“不忘初心”当作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一个人怎么https://www.jianshu.com/p/2ef0d2ea20e6
2.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有什么区别都是什么意思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理论意义是指能够通过理论论证得出的,来自于理论,还能应用于理论实践意义是指能够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现实意义是指符合时代特点和形势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兼而有之.只是个人的浅见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更多答案(1)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32db206588334dec65e2af183b34cc0.html
3.墓志铭是什么意思墓志铭的志和铭的现实意义墓志铭是什么意思-墓志铭的志和铭的现实意义 墓志铭的“墓”是坟墓的意思,墓志铭的“志”是记叙、记录、记载的意思,墓志铭的“铭”是歌咏、吟念、唱和的意思。 用一块石板,将逝者的生平、德操、功业、贡献等刻在上面,然后用诗体韵文或赋体文或骈体文等进行唱和褒扬。https://www.dzwwh.com/45118.html
4.现实是什么意思现实的解释是什么现实的意思 词语解释: 现实xiànshí (1) 客观存在的事物 例 客观现实 英 reality;actuality (2) 合乎客观情况 (hao86.com好工具)例 现实意义 英 real;actual 引证解释: ⒈ 当前存在着的客观实际;事实。 引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处现实之世,而有勇猛奋斗之才,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e322e43ac9e322e/
5.什么是实际意?什么是实际意义爱问知识人实际意义就是一个观点在可观察范围内可验证的内容的意思。现实意义是可以起到实际作用,对现实生活有帮助https://iask.sina.com.cn/b/1SUimQStVrOr.html
6.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意思现实意义是指运用方面的意义,比如说可以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课参考,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等等。 问题二:什么叫“理论意义”?它与现实意义有什么区别 理论意义是指,一个事物对于理论思辨理论思维理论思考理论建构理论突破所具有的意义。 理论意义的作用是指向理论的,不同于对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认识改造。 https://www.yb02.net/article/78589f18810e242ca8d73145.html
7.履约保证金是什么意思七、履约保证金的现实意义 不少采购机构在标书中注明投标人中标后投标保证金将自动转为履约保证金,一旦投标保证金金额偏少时,转入履约保证金阶段还要补交。按照“18号部长令”规定的“5日内退还”,按照标书规定,又必须在交纳履约保证金后才能退还投标保证金,来回折腾,办事效率不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投标过程未发生https://www.64365.com/zs/750025.aspx
8.虚拟现实什么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什么意思VR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虚拟环境中,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感觉手套,可以学习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对虚拟的人体模型进行手术等。 模拟训练一直是军事与航天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为VR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游戏/艺术/教育 https://www.ali213.net/vr/baike/2161.html
9.论文中的研究意义是什么意思论文中的研究意义是什么意思 研究意义,指的是一项研究它所具备的意义,在论文中阐述研究意义时,我们可以先从现实问题分析方面入手,指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研究它的必要性,然后再阐述理论或实践意义,来表明自己的逻辑。 在实际撰写研究意义时,可以参考以下角度:https://www.duyan.com/news/paper/115.html
10.已婚的女人梦见自己怀孕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妇产科问题描述:已婚的女人梦见自己怀孕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医生回答(1)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指导意见:已婚的女人梦见自己怀孕了,一般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状况进行判断梦的意思,梦一般都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可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已婚女人梦见自己怀孕,多半是因为自己想有一个孩子,或是自己https://m.bohe.cn/iask/mip/n91ju722kripmup.html
11.价值观的社会意义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https://mip.oh100.com/a/201703/495234.html
12.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五个论断及其现实意义邓小平关于改革性质和方向的这些论述,虽然都是二三十年前作出的,但其理论光芒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而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实践的检验反而更加鲜亮。今天重温这些论述,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特别是有助于澄清在“不争论”、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719-30946715.html
13.从《将进酒》看现实的警示意义从《将进酒》到李白之死,说说酒文化陋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名篇,喜欢书法的朋友也常常以这首诗为内容创作。这里,人们喜欢的是《将进酒》的壮志豪情和李白的超然洒脱。我也非常喜欢这首诗,并经常写这首诗用来送朋友,我也很敬重李白,原来年轻善饮之时,也常常https://www.meipian.cn/3cu6knfp
14.扫黑除恶应知应会内容18、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刺激,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及社会管理能力的局限等因素,黑恶势力的打击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一些地方、行业领域滋生蔓延,并呈现新动向。 主要表现:1.向政治领域渗透。企图操控或把持基层政权,捞取政治资本和政治光环https://www.huaibei.gov.cn/xwzx/ztzl/jqzt/zyshceddzzhb/lmy/17602791.html
15.这是什么意思?(豆瓣)画中的苹果意味着什么? 9 你能弄清这些黑点的意义吗? 11 这是什么? 13 ··· (更多) 原文摘录 ···(全部) 现实的可能性为我们设下限制,而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就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了。对不可能的沉思正是智慧与想象力的释放。或许忽略“请忽略”这句话是不可能的。或许认识一切是不可能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50850/
16.现实意义英语怎么写什么意思?在线翻译汉字拼音转换汉字笔画查询在线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计算题大全 现实意义.. 翻译 原文(简体中文): 现实意义更多:https://www.bmcx.com/ 翻译结果(英语)1: Practical significance更多:https://www.bmcx.com/ 翻译结果(英语)2: Practical significance更多:https://www.bmcx.com/ https://fanyi.bmcx.com/h1134r497qfk2myz__f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