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15日,“《伽达默尔著作集》新书发布会暨伽达默尔哲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在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内涵与理论特征、伽达默尔哲学与中国哲学、伽达默尔与现象学的重要关联等议题展开研讨。
01
从诠释学的兴起
审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洪汉鼎将诠释学视为“做哲学”的解释学科,认为它代表了一种当代哲学方式和生活态度。一方面,解释已经充实了认知空间;另一方面,诠释学意义上的解释不仅仅是对实在的客观反思,还包括改变和改造实在。改变世界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解释,而这一过程的前提是澄清“解释世界”。
02
开辟当代诠释学的中西互观视野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能为认为,诠释学的哲学反思为东方思想进入世界哲学提供了基础。中国思想文化以实际生命经验为出发点,其哲学范式是实践哲学,而非纯粹的理论哲学,追求理智与政治、伦理的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汉语言形式在解释活动中,同样创造着普遍性的理解,使事物的普遍性和意义得以呈现、显现。这些观点彰显了中国思想文化在世界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中国有着悠久的经典诠释传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提出,伽达默尔通过视域融合解决了诠释学追求文本原义的问题。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形成了汉学与宋学两种典范形态,表明文本的意义并非静止、固化的,而是在解读过程中不断展现、敞开的,使文本能够与现实相连通,最终在现实的淬炼下,成为活力不竭、亦古亦新的经典。这一启示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念高度契合,而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同样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挖掘,从而在全球文化视野下实现转化与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宋宽锋提出,当代中国的形而上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中西古今思想的构建。研究者对中西形而上学史的整体性理解,内在地影响着形而上学的当代中国重建视野及其价值。部分观点存在误读,将黑格尔视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这一观点忽视了后黑格尔时期西方形而上学的转型与演进,同时也未能合理解释形而上学史中存在的实质性差异。
以伽达默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诠释学理论兴起后,虽然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青睐,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质疑。其中,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否存在相对主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崔平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之所以陷入文本意义的历史相对主义,是因为它未细致审查解释活动的主观能力,忽略了解释对象的特征。为避免这一问题,应通过对概念存在的本体论分析,明确概念意义模型,划定解释的空间,确立解释的权利原则,并区分概念解释的类型,从而恢复解释的确定性,确保文本原义的复活。应鼓励重建一种能够摆脱相对主义、走向确定性的全新解释学,为解释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提出,如果否认文本的本义,将会消除文本的不可替代性,而诠释也将无从谈起。相反,追求本义的本体论保证能使诠释更加有效,从而避免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而不同的诠释则具有不同的价值。
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