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

导语:在古代诗歌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一、审诗歌的题目,把握其中包含的丰富信息。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所描写的对象,那么学生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送”点明了什么事件,“孟浩然”点名了送别的对象,那么孟浩然和李白是挚友,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方面的知己,孟浩然的离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难过的事情,真可谓“人生得一知己难矣!”。诗歌题目中的“之”是一个动词为“到”或者“往”的意思。“广陵”为到的地点。看完诗歌的题目基本上就会了解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了。诗中很自然地写出当时见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者暗示了某种感情,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角度入手,去理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诗歌意象来传达情感的。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看到这个诗题中的“忆”字,学生就会明确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结合诗题再看诗歌中的内容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杜甫这样一位大方之家,诗中未题一个“忆”字,只描绘了一番边秋、露月,叙写了一遍有弟无家、寄书不达的形势,其焦忧之情、思念之切尽显。可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诗歌的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准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解读。这里所谈的背景包括诗人物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借助背景,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易安居士李清照笔下的作品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他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就是写于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学生如果清楚的知道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那么就会很好的理解两首词各自不同的特点,准确把握词所抒发的情感特点。

三、深刻w会字句,品位诗歌语言魅力。

1、正确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中的用典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出处的,课本一般会有注释。对于这类典故,学生要强化记忆,掌握典故的由来和内容,避免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另一种是课本上无注释的,它是是古典诗歌中许多常用的意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了典故的功能。

2、把握诗歌中的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一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学生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王维“日色冷青松”;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诗句中的“冷”、“暗”、“红”、“绿”、“老”、“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各的妙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

摘要:中国诗歌语言从《诗经》时代开始,到魏晋发展至鼎盛的唐代,直至明清、近代,每个时代的诗歌语言特点各有千秋。其语言以质朴自然为主,但因时代不同,或,乐而不;或,哀而不伤。唐代诗明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巅峰,其语言最为完美,“华声”是其特点的高度概括。封建时代的诗歌,清时代遭遇文字狱之灾,诗歌语言不能自由发展,现代诗歌语言由于西学东渐,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中国诗歌语言形式变化,但其内在思想即使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依旧是中国诗歌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中国诗歌;语言;诗学思想

一、中国诗歌语言

(一)中国诗歌划分

中国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通常当人们提及中国诗歌是,大都想到是古代诗歌。中国的古代诗歌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两种诗歌的概念是在唐代形成的。

古体诗包含了古诗、楚辞、乐府诗,而“歌”“歌行”“引”“曲”“呤”等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语言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律诗的语言讲究格律且要求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古体诗语言的自由,成就了其豪放大气;近体诗语言的讲究,将语言雕琢得玲珑有致。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美

中国人说话要求语音美,说话的内容也要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发展至今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成就了整个汉语。于坚在《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8》的《代序》)一文里认为:汉语是诗性语言,具有天然的诗性特征和历史意识,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本世纪最后20年间,世界最优秀的诗人是置身在汉语中的。[2]可见,即便是现代汉语,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精华部分早已烙印在其中,就像紫檀木中的金星,隐隐发光。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美,这种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历代诗人所遵循的韵。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押韵或不押韵中变幻莫测,美不胜收。为求押韵,作诗时的讲究也多,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近体诗在韵的追求上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同时还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而古诗允许中途换韵,少了一分可以,多了一分潇洒!

(三)、中国诗歌画面美

中国古诗虽然在语言上要求语音押韵,朗朗上口。但古诗的美不仅仅是听觉上的,还是视觉上的,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视觉之美,让人目不暇接。诗歌在语言方面要达到精美,这种“精”便可以与古代律诗在音韵上的追求契合。诗人为了能找到一个字能既达意有符合韵脚,可谓是倾尽其心思。“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江南春天的无限生机跃然纸上,让读者最忆是江南!

王摩诘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连现实主义代表杜子美的诗句也能在忧国忧民的同时照顾到审美的要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句诗中可以体会到杜诗的用词特点整体的画面感。两句诗出现了碧绿、洁白、黛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映“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对比鲜明,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象就在眼前。逾白与欲燃又是一个趋临动态的词,给人以跃动的想象感,诗句顿时有了生命,值得品味。透过语言文字,诗歌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

语言文字要抒发诗人胸臆,除了直接描写画面,还会运用到各种手法。用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角度看,古代诗歌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还是不少。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活用后的词性与“吟”是对仗的关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诗句“开轩而场圃”,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这些词的活用,一字生辉,又如马良手中之笔。

二、中国诗歌中的思想

(一)社会现实的体现

若诗歌艺术只一味地咬文嚼字,或是远离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这些诗歌虽然对诗歌的发展还是有过作用的,但是终将被淘汰。唐初,盛行的上官体诗歌,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韵辞藻之美。事实证明这些诗歌的生命力并不强。

(二)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代名词,现在已经不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它的内容太多,太广。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诗歌在思想、语言、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论语》、《孟子》等等儒家经典,将儒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孔夫子所奠定的分析文学论著的方式、诗歌语言的方式都植入到中国诗歌中,中国诗歌深深烙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汉末魏初,“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大背景下,文人诗歌创作是“五言腾踊”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等“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缔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学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描写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例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歌。“三曹”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七子”中最有成就的是王粲,其《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这些诗歌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儒家文化的核心。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要把握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表明古代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认真学习古代诗歌,背诵课内外近百首古诗,积累语言运用材料,提高语感和领悟能力,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全方位地开展初中古代诗歌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平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对古诗进行积累,首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就提醒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让他们了解这种优秀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平时可以讲一些关于著名诗人的传奇经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在折服之余自觉地把诗词积累进行到底。

有了兴趣,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诵读积累、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等。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及诗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积累才不会是机械的重复。

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古代诗歌进行积累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古代诗歌的教学局限于课内,应当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可以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把他的《望岳》、《登楼》、《石壕吏》都结合起来,进行简要的讲解,让学生对杜甫坎坷的一生,昂扬的斗志,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读一下他的《将进酒》,体会其神奇夸张的想象,豪放不羁的风格,领悟些许“诗仙”的神韵。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诗歌的顶峰,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形式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在内容上,作者们更是以广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热情,抒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人的悲欢离合。他们或歌、或颂、或叹、或惋、或喜、或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这对于培养学生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和欣赏呢?

(一)、制订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设计感悟和欣赏过程

1、欣赏首先要立足于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诗歌教学过程始终的。

2、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或让他们调动平时的积累,互相展示切磋。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诗歌中较生僻的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望岳》一诗,篇幅较短,诗眼就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总之,对诗歌的理解要立足“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了。因其“意无穷”,所以在分析、理解诗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字字句句统一答案,译成现代汉语要留有余地,也就是为学生独立欣赏诗歌提供空间。

3、有针对性地进行鉴赏能力初步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的诗句。所谓优美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僧敲月下门”之“敲”,这些字,要分析其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孤烟直”、“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艺术特色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具体到每首诗,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所选诗歌《关雎》、《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和一唱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李白的《将进酒》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这样一来,学生心中的美的蓓蕾就会催开,对诗词的赏析就会水到渠成。

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别人的思想,性格,同时也向别人推出自己。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的使用古代诗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关键词】诗歌鉴赏;复习;方法;羁旅行役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部分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并提出新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得心应手。

一、高中诗歌鉴赏的复习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很多教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按部就班地复习,辅之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我也曾经这么做,但复习的效果不佳。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太慢,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二、提出新的复习方式

1.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这一阶段要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有助于他们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宏观认识,可以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诗歌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为六种题材:送别抒怀类、羁旅行役类、边塞军旅类、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类、咏物言志类。

三、举例说明复习思路

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设计的复习思路。

1.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2.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3.总结羁旅行役类诗歌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会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

(3)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和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关键词】古典诗歌《游子吟》不可译性措辞音韵

一、引言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的措辞、韵律给古诗英译带来很大困难。中外学者称不译中国古典诗歌。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其在措辞和韵律方面的独特性,使得译文不能完美再现古诗的美。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措辞不可译

中国古典诗歌言简意赅,具有朦胧美和意境美等特点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些特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在措辞和韵律等方面造成了不可译性。在此从措辞和韵律因素两方面,以《游子吟》为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中国古代诗歌对于选词极为讲究,对于词汇的翻译,诸多大家仔细推敲,还是无法译出原文的味。以《游子吟》为例:

Version1

TheSongoftheWanderingson

Threadsfromthehandsofadotingmother

Workedintotheclothesofafar-offjourneyingson

Beforehisdeparture,weretheclose,finestitchesset,

Lesthaplyhisreturnbelongdelayed,

Theheart-theinch-longgrass-

Whowillcontendthateitherrepay

ThegentlebrightnessoftheThirdMonthofSpring

(Tr.AmyLowell)

Version2

SongofaRoamer

Thethreadsinakindmother’shand-

Agownforherboundforafar-offland.

Sownstitchbystitchbeforeheleaves

Forfearhisreturnbedelayed.

Suchkindnessasyonggrassreceives

Fromthewarmsuncan’tberepaid.

(Tr.XuYuanchong)

原文中“t迟归”一词中,“迟迟”运用叠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出母亲担心儿子晚归。Lowell译为belongdelayed;许译为bedelayed,二人译法大同小异,只给出诗歌的含义,没有把原文的叠字译出,失去了诗歌的“味”无法再现原文。其次,在三四句中“密密缝”和“迟迟归”完美的动词对仗,可谓一大特点。在Lowell的译文中为theclose,finestitchesset和belongdelayed把“密密缝”的动态转化为了静态;许的译文为sownstitchbystitch和bedelayed。许的译文用了动态并且把“密密”译为“stitchbystitch”与之对应,但是“迟迟”却译成叠字。汉语是声调的语言,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中国古典诗歌对韵律、平仄和押韵有严格规定。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英语较少用韵脚,中外译者只译出原诗的意思,而诗的韵律之美却难以表现。《游子吟》的声调是: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由此可以看出平仄在古诗中交错使用产生抑扬顿挫之感,构成音韵之美。在Lowell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版本中注重用抑扬格构成押韵,无法表达出古诗声调带来的美感。

三、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意象不可译

中国和西方在诗歌创作手法隐喻意象方面有很大差异。例如,“慈母手中线”中的“线”古典诗歌中暗含留恋或牵挂的意思;而在英文中‘thread’却无此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古典诗歌中“寸草”和“三春晖”有独特的含义。“寸草”指小草,象征着子女;“三春晖”中三春指的是孟春、仲春、季春,晖指的是阳光;“三春晖”象征着母爱犹如春天和煦的阳光。中国读者看来,读到“寸草”和“三春晖”就会明白诗歌是对母爱的歌颂。而在英译时,“grass”和“brightnessoftheThirdMonthofSpring”英语国家读者心目中就是草和三月的阳光和母爱毫无关联。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中国古典诗歌在措辞和韵律等方面不可英译,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原文的缺憾美,很难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朦胧美和意境美表现出来。在中外大家努力下,还是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程颖,詹星.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314-315.

[2]刘莉.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研究[J].语文建设.2014(01):74-7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作为我国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所特有的特点,但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求我国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重视古代诗歌的教育,促进我国古代诗歌的进步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并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以审美的方式优化诗歌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最终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诗歌教学方式。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语文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人格美的目的,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同时又要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2、高中古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古诗审美教育发展的策略

1、审美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审美教育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育理念,是审美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些事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只有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中,才能使学校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引导―感受法

结语:古代诗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起着抚慰人灵魂的作用,它的存在也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民族史成长变迁的印记,是历史的记录与表达,积淀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今天古代诗歌流传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却存在着对诗歌的表浅认识与解读,缺少对诗歌精髓的吸收,这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与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

[1]严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诗歌用词精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传递着作者的深邃情思与丰富的想象,很能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用特有的韵律、节奏与表达艺术,影响和感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如果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欣赏、评价会感到困难重重。我认为,我们学生鉴赏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把握创作意图

二、捕捉意象,认清诗歌类型

三、理解意境,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的意境指诗歌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就是诗歌中意象表达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思想内容。从诗歌的意象到意境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家或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语言、创作的诗歌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杨万里清新壮丽“小荷才露尖尖角”,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而一些著名诗歌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特点,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通过这些诗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理解其意境,明白诗人创作的意图。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风格是冲淡清远,语言是清新自然,表现真率自然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总之,我们对文字精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的古代诗歌学习,要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类型的特点和常见的表现手法,要学会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境,通过知人论世、外引内联地深入浅出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建泉.浅谈培养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比较鉴赏[J].现代语文,2011(07).

THE END
1.功能和作用的区别举例功能和作用的区别举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功能和作用这两个概念。虽然它们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它们的含义和用途却有所区别。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举例来详细说明一下它们的区别吧。 功能的定义 功能是指一种事物所能够执行的具体的操作或任务。举个例子,手机的功能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等。手机可以通过这些功能来https://www.uslshop.com/gongxiaozuoyong/139060.html
2.功能和作用的区别功能和作用的区别 功能是作用产生的内部根据和前提基础,客观需要是测评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作用就是测评的功能与客观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实际效能。 1、功能:所赋予的用途。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2、作用:所赋予的用途加被额外开发的用途。作用从广义上讲,如果做了某些事或者某些物品在另外一件事上http://m.chusan.com/zhongkao/72591.html
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https://mip.ruiwen.com/zuowen/shuomingwen/920093.html
4.Java208道面试题,大厂不是梦,好东西就要让更多人看到112、请解释自动装配模式的区别? 113、举一个用 Java 实现的装饰模式(decorator design pattern)?它是作用于对象层次还是类层次? 114、什么是 Spring 框架?Spring 框架有哪些主要模块? 115、使用 Spring 框架能带来哪些好处? 116、Spring IOC、AOP举例说明 https://blog.csdn.net/IT_LaoFan/article/details/122116290
5.安徽教师考编教综考前背诵汇总—心理学其中, 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 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起辅助作用。 32. 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 答:(1) 动机功能: 激励活动, 完成任务。 (2) 调控功能: 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 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 认知活动具有瓦解功能。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85770516422098
6.软件工程腾讯云开发者社区18、活动图与状态图的区别? 19、试分析结构化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请说明判定表的作用及其结构。 21、请给出软件工程七条基本原理中的任意三条基本原理。 22、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征是什么? 23、某学校开发了学生网上选课的系统,学生在网上查找到希望选修的课程,并查看是否还有名额,若有名额就输入学号,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373361
7.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熟悉受体的概念及功能,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动作电位的传导。 3.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局部电位的特点,骨骼肌的收缩原理,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能力要求 1.能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物质的细胞跨膜转运方式; 2.能绘制出肌细胞的内部结构模式图;利用肌细胞结构图阐述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3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8.htm
8.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实用型)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https://m.renrendoc.com/paper/128452467.html
9.00633新闻学概论应用:分析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的多层性。 (五) 新闻事业是高度组织传播的系统 领会:新闻事业高度组织化的表现 识记:通讯社的定义及其特点 领会:通讯社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第十章 新闻自由 本章阐述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其性质,区别资本主义的新闻自由和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阐述新闻https://www.jseea.cn/webfile/selflearning_jcdg/2007-12-07/5579.html
10.对2018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修改调整部分的比较与理解B.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加:顿号)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加“段”的理解——后面几处,包括例证性试题中的“说明”,都相应改了:今年特别关注“段”的作用?实际上在以往的考试命题中,已经体现、落实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考点,即不仅考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https://jyj.huangshan.gov.cn/jyxw/qxdt/8630498.html
1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2.生物实验教案(精选8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https://www.unjs.com/jiaoan/shengwu/20210312155020_3243727.html
13.生物实验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实验教案 1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10304114153_818605.html
14.LiteGearsLiteGearsOnlineHelpandDocs所以,加密软件也通常叫做”数据防泄密系统“,其功能并不仅仅是文件的加、解密。 ——通常默认的文件打开方式在加密软件内部已经做好了权限设置,比如,默认已允许SolidWorks打开.sldprt文件,或者默认SolidWorks可以打开所有加密的文件(不同的公司或者加密软件采取的设置不同,这里仅举例说明)。而未被设置为允许的程序则默认http://help.litegears.com/en/author/litegears/
15.生物知识点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两层磷脂分子和一些蛋白质分子,细胞膜表面有糖被。糖被的组成及作用?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生理特性:对进出细胞的物质具有选择性,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选择透过性膜定义? https://m.pincai.com/article/2471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