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香蕉持续一个月滞销,收购价低到每斤2—3毛钱,还有10到15天就进入成熟期。香蕉种植投入成本高,很多农民都是贷款种植。香蕉烂在地里,农民血本无归啊!求各位媒体朋友转发,求微博里大家帮忙想想对策!海南蕉急!蕉农焦急!”(此贴有配图)
社会动员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赋予集体行动以具体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通过搭建集体行动框架,明确行动的价值诉求和终极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创造出一系列用以同参与者进行沟通互动且具有一定工具性意义的符号文本。在“海南蕉急”微博动员过程中,媒体通过搭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的主导框架,使议题成功进入公共话语范畴中,后在不同阶段根据动员需求,选定中层框架并在其转型过程中完成议程衔接。而组成这一整套完整体系的初级框架,则经过媒体富有针对性的包装和渲染,起到引导舆论走向的关键作用,最终帮助动员者掌握了对信息场域内公共话语的主导权。可以看出在搭建集体行动框架的环节中,媒体很好的发挥了其对于议程的掌控和对于文字的把握功力,“如果没有媒体与互联网之间在议题建构、信息传播、在线集体行动维持上的合作和互动,互联网则难以克服多元化信息对动员的冲击”【8】。
三、从情绪凝聚到付诸行动
(一)获取社会信任
3.组织方信任方面,尤其是涉及到筹集资金等实质性资本动员,必须首先确保公众对于组织者自身廉洁性的承认,关键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对质疑的有力回应是十分必要的,而“海南蕉急”微博中信息帖、互动贴、澄清贴则起到了上述作用。此外,通过与其他具有权威性质的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如省级卫视知名栏目、具有高社会诚信标准的网络商业平台等,并在恰当时机将行动掌控权“隐让”给对方,在筹集社会资本阶段采取保持一定距离的淡出和避让策略,可以很好的为组织者自身廉洁性正名。在“海南蕉急”微博动员进入到借助商业平台团购香蕉的资本动员阶段,微博本身逐渐让出了操作网络动员的主导性角色,成为辅助团购平台发布最新消息的布告工具,不参与资金的收纳和后期处理。
(二)平衡参与者的成本付出与收益获取
(三)化解场域内的搭便车心理
1.一种持久的群体命运感,这不仅有赖于组织内容集体认同感的夯实,同时也需要动员者必须想办法令成员重视集体行动的力量和作用,即集体行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需要每位成员努力投入精力来协作。共意性动员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拥有广泛的制度性支持,但这同时也容易令内部成员忽视经营行动组织本身。为避免外部资本的赞助阻碍集体行动动员的有效性,“海南蕉急”官方微博在与网友进行舆情互动阶段,弱化了政府对受灾蕉农进行救助的信息,从而保障微博救助纯粹的民间性和草根性,令网友感受到一种参与集体行动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强化参与者对于群体力量的认知与认同。
2.相信群体行动作为一种策略的可行性:上文中已分析到,媒体作为网络动员的组织方,在策略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目标指向性上,都较其他类型的集体行动动员者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在“海南蕉急“微博动员的后期阶段,行动的重点开始从线上的意见集聚和虚拟声援转移至线下的团体购蕉。为降低共意动员的负面因素影响,动员参与者贡献金钱救助受灾蕉农,媒体微博最终寻找到知名网络团购平台作为合作伙伴,完成资源动员过程:媒体利用自身公信力和事实呈现手段搭建出网民对集体行动的初步信任,嫁接网络商业团购的特点来平衡参与者的成本付出和收益获取,在富有诸多情感色彩的微博信息传播场域中,逐渐化解了网民的搭便车心理。从真实信息的发布,到合作对象的选择,再到动员策略的制定,一系列动员手段的应用,体现了媒体作为集体行动组织者的良好驾驭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1】贝尔特·克兰德尔曼斯.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3.
【2】贝尔特·克兰德尔曼斯.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4.
【3】西德尼·塔洛.心智、政治文化和集体行动框架:通过行动建构意义[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4.
【4】西德尼·塔洛.心智、政治文化和集体行动框架:通过行动建构意义[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4.
【5】西德尼·塔洛.心智、政治文化和集体行动框架:通过行动建构意义[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6.
【6】章友德、周松青.网络动员的结构和模式——以“小雪玲救助案”为例[J].北京:政工研究动态,2008(8):9.
【7】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哈尔滨:公共管理学报,2009(10):96-128.
【8】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哈尔滨:公共管理学报,2009(10):96-128.
【9】迈克尔·史华兹、苏瓦·保罗.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意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2.
【10】迈克尔·史华兹、苏瓦·保罗.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意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1.
【11】迈克尔·史华兹、苏瓦·保罗.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意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7.
【12】迈克尔·史华兹、苏瓦·保罗.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意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A].艾尔东·莫里斯、卡络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