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质(精选5篇)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2“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6“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2.1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人文素|教育就是通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播、环境的影响和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的方式,使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气质、修养,最终沉淀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人文教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过分强调科学的作用,人文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造成了现在人们人文素质的缺失,而这一情况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近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遗产。这些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仍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对于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心理,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明显的优势。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2.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当前,教育界普遍认识到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不懈努力。大学生自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普遍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适应能力差,缺少对问题的正确把控,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挫败感,不能有效调节。人文精神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学习讲究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缺乏人文关怀,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理想、信仰和价值观迷失,生活缺乏目标。趣味庸俗化,沉迷于网络。道德水平降低,缺乏文明素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环境和人的互动角度出发,分析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的原因。这三个原因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不能单独看待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1.社会影响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弥补人才断层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保证经济快速的发展,学校不得不把知识作为经济建设的工具教授给学生。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工具功能,而轻视了教化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形成,科学技术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人们开始逐渐背离人文学科。曾有这样一句民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接下来的“计算机热”“经济热”以及现在的“公务员热”等,都反映了人们趋于功利化的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各种各样的思潮涌入国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从远古时代多姿多彩的文化源头,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从唐宋时期的全面昌盛,到明清时的大总结,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其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和蕴藏的人文精神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都有很高的价值。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尚统一的国家观、天人协调的发展观、公平正义的社会观、诚实守信的人生观[2]。其中以义利合一为基础的价值追求,对学生形成现代社会共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我德行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心理方面,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人际交往方面,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人格方面,人文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觉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自我认识方面,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改革开放中了解自己,改造提高自己[4]。审美方面,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5]。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目前,我们可以从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引导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1.提高整体认识,深入挖潜资源,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理工科院校必须高度认识传统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学师资。同时把分散在各部门学有专长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整合,在机构上确定其地位。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兄弟院校资源,跨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2.整合学校人文素质资源,改善课程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增加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模块设计,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特别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学分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广泛开展博雅课程。建立人文素质教学评价体系,把人文素质教学考核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中去,人文素质教师的晋升和晋级比照专业教师进行[1]。

3.充分重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体性,激发其培养人文精神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正面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产生明确而热烈的学习动机。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先进模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需求,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塑造校园文化环境,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的建立,在这个平台上实施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想。

加大学生参与实践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传统文化对提高理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也做了充分的讨论。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笔者认为今后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_冬至都有哪些风俗”,欢迎阅读与借鉴!

冬至的文化习俗1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有的在这一天“晒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了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地冬至饮食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饺子,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而南方则吃汤圆、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汤圆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的文化习俗3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饮食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现在,我们共同阅读全国各地冬至有什么不同的饮食风俗。

北方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合肥南瓜饼

冬至过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并且还有一句谚语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说过了冬至,就会夜短日长了,

冬至的文化习俗4霜降刚刚过去,接下来,我们就要迎来今年的立冬时节了,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时节习俗都有哪些吗各地的立冬时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吗

立冬时节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的比喻。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习俗主要是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至的文化习俗5冬至

冬至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温馨小贴士提醒您:

1.怕冷与饮食中缺少无机盐有关,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

2.冬季保健应适当吃“冷”,常饮凉白开水有预防感冒之效。

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

3.香菇味道鲜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还能阻止血管硬化。

4.冬季常吃萝卜,可达到止咳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

5.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等,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润肺之效;

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因此,冬季适当增山芋、藕、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热量,经常食用也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

6.冬天想通过食物“保暖”,不一定非要多吃性热的食物。

低温会加速体内维生素的代谢,饮食中应及时补充。7.冬季早晚温差大,要及时增加衣物,防止受凉。常吃些大蒜可以预防感冒。

8.积极参与健身运

动,慢步、爬山、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身体得到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冻疮应多参加各种运动,经常搓手、跺脚。

9.冬天适当吃点凉菜还有利于减肥。

由于天冷人们喜欢吃油脂多、高热量的食品,加之户外活动减少,因此易发胖,除了注意体育锻炼外,适当吃些凉菜,能“迫使”身体自我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音乐文化进入高校课堂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种类异常繁多,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泛,本文仅对在标志设计中常用的汉字、书法、篆刻和图案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陈述。汉字是集象形、会意、审美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迷人的艺术魅力。汉字的“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书体,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视觉美感,都具有典雅秀丽、潇洒飘逸的审美价值,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我国篆刻艺术丰富多彩、流派纷呈,风格独特,意味深长,人们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传统图案是繁若星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颗闪耀之星,传统的龙凤纹、祥云、如意、盘长等图案都是象征吉祥的图案,不但具有形式美而且具有意境美。诗人画家“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后人注重对图形的视觉意象进行创意和想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和灵魂。

二、标志、标志设计与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

标志是一种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造型,它是一个产品或企业的象征。标志涉及政府机构、学校、企业、文体活动等社会各个层面,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标志设计是一种平面设计,是一种用特殊文字或图形来组成特殊符号,以此来表达具体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载体,延续标志设计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功用性、显著性、识别性、艺术性、准确性和持久性等特点,标志有商标、徽标、公共标志等。标志设计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标志设计传达出形式美,形式美是标志设计最基本的反映。当人们看到这个标志,从形式上就知道这个标志代表的企业或组织团体,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标志设计传达出意境美,标志图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视觉语言在意象上有深刻的意蕴内涵,提炼了客观事物的精神和内涵,在精神和文化上赋予它生命和灵魂,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现代标志设计传达出更多的是它的综合美,是一种取其“形”、延其“意”的综合美。在方寸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传递着明确的信息。现代标志设计注重创新、追求新意,体现“变革”的美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树立我国是文明古国、文明大国的国际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内涵,重新演绎,创造创新,设计出极具现代感和形式美的优秀作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个载体上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作品的思想灵魂和文化品位,能体现标志设计的创新性和标志符号的先进性。设计师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寓意、神韵,进行再发现、再创造,以延展外延提升内涵,并将其融入现代审美的视觉模式之中,赋予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内涵,使其既保留传统的艺术神韵,又体现现代的时代内涵,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空间,提升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

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势、义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一)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形”

(二)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势”

(三)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义”

中华民族有追求圆满、吉祥的心理,传统文化元素都具有很深的寓意,因而现代标志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义”,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标志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现代标志设计应该以“以意制形,以形取意”,注重精神内涵,寓神于形,形神兼备,作品形象重在妙而有神,妙而有义,力求通过标志来传达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古老的“太极图”是最经典的图形符号,以相互依存的图象来抽象表达“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现代标志设计在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不仅要使标志外形具有美好的欣赏价值,而且要使标志图形里面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靳埭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是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吉祥寓意的一个成功范例。香港荣华饼家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标志中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牡丹花象征雍容华贵,牡丹花与明月共同寓意为花好月圆、吉祥如意。荣华二字是书法,笔画是不规则的弧线,像牡丹花的花瓣。金色的花和蓝色的饼充满着吉祥、传统和现代气息。

THE END
1.新民特写看,图书馆“加油小站”的三种表情福州路655号黄浦区图书馆,进大门右转,再推开一扇门,暖意融融,“加油小站”到了。“加油小站”,大名“图书馆就业创业服务站”。今年,黄浦区在全市首创图书馆里的“加油小站”。昨天下午,“书香黄浦·图书馆×就创”年度发布会在黄浦区图书馆举行。亲切、幸福、热情——“加油小站”的3种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图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51547996041314&wfr=spider&for=pc
2.图书阅览室标志牌图片免费下载图书阅览室标志牌素材千图网为您找到944张图书阅览室标志牌相关素材,千图网还提供图书阅览室标志牌图片,图书阅览室标志牌素材, 图书阅览室标志牌模板等免费下载服务,千图网是国内专业创意营销服务交易平台,一站式解决企业营销数字化、协同化,实现营销转化效果增长!https://www.58pic.com/tupian/tushuyuelanshibiaozhipai.html
3.图书馆标识设计图书馆标识模板图书馆标识图片觅知网为您找到7965个原创图书馆标识设计图片,包括图书馆标识图片,图书馆标识素材,图书馆标识海报,图书馆标识背景,图书馆标识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图书馆标识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https://www.51miz.com/so-sucai/3870342.html
4.微信公众号韶院图书馆科技楼建筑小清新风格推文模板SHAOYUAN antiquated 01 00 JOKER相机下的韶院 从来不是那作为韶院标志的 图书馆科技楼等等建筑 她喜欢韶院那一份 静谧陈旧的感觉 所以看她的照片总能发现 韶院不一样的味道 The slogan 注意安全 禁止停车 时速20 是韶院不能没有的 标志牌 虽然它很普通 https://www.weixinhow.com/post-72612.html
5.交通安全标志牌图片及含义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交通安全标志牌图片及含义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4668820
6.重庆图书馆logo图片世界著名的重庆图书馆品牌,中国文字的“重”字左半边与“图”字右半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重庆图书馆”缩写的一枚古印。 该标志整体造型层次分明,像一本一本重叠的书籍;线条错落,又像知识的迷宫。该标志由红色和黑色两部分组成,“图”字右边外的“ ”和重庆图书https://logo9.net/works/12501.html
7.图书馆logo素材网站图片免费下载图书馆logo设计教育培训机构招牌门头图标 1 双子设计 西安1975品牌设计 諠諠她爸比 葛多 书店品牌设计 书店LOGO 书店vi设计 图书馆LOGO vi 2020 郑昌洪品牌vi包装 5thEle 包雨欣 橘子扒了 LOGO123标志 Fishw_w 小小小鱼呐 平平无奇的小q 甲甲工作室 https://www.zcool.com.cn/tag/ZMjM5NzIw.html
8.上海图书馆logo设计含义及文化品牌标志设计理念新标志由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他以“东情西韵”的设计风格享誉国际,而VI系统则由上海设计师沈浩鹏完成,他曾为本地多家公共文化机构贡献过精彩的创意.标志以弧形线条构成书本翻页的意象,顶部似有一只从书本中振翅飞出的小鸟,因为充满智慧而显得自在从容,寓意上海图书馆将传承过去的成功经验,拥抱未来的智慧发展,以科技https://www.3wen.com/wenzhang/id/7810.html
9.图书馆标志的简笔画简笔画图片大全幼儿画图书馆简笔画 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简笔画 图书馆简笔画儿童简易的图书馆绘画小学图画图书馆怎么画 图书馆怎么画简笔画 四川图书馆 建筑创意画四川简笔画 我心中得图书馆简笔画 图书馆内的场景简笔画的画法图片 简笔画图书馆警示牌 图书馆里面的样子简笔画 展开更多看https://www.puchedu.cn/jianbihua/a56cd68fbc7bde68.html
10.国内外知名图书馆的logo设计都在“图”什么创意?前段时间,东莞农民工在图书馆留言栏写下的一段话“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你”让许多人为之感动。博尔赫斯曾说“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是这躁动社会中一个安静的避风港,平等博爱地对待每一个爱书之人。喜欢看书的你,有https://www.canva.cn/learn/well-known-library-logo-design-ideas/
11.图书标志图片图书标志素材图片大全摄图网汇聚图书标志图片大全:图书标志素材、图书标志高清图片、图书标志背景图片等。你可以找图书标志设计灵感、摄影创意,我们欢迎您下载图书标志vrf正版授权图片,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tushubiaozhi.html
12.(精选)应急演练活动方案(三)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要设置标志牌,基本要求为:长方形,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平方米,材质较硬,标注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文字,可配图案。标志牌要牢固树立在应急避难场所内适当位置,高度适中,平时不得移动。 (四)制定疏散方案。学校要制定疏散方案,明确疏散方法和注意事项,细化每位教职工职责分工https://www.yuwenmi.com/fanwen/huodongfangan/5198379.html
13.山西省图书馆发布全新LOGO山西省图书馆标志以正体“书”字为载体,以建筑特有的书籍剪影、汾河沉岩为元素。自下而上层层书卷图形承载着三晋文化精粹;中部条条横线象征侯马盟书;建构于历史之上是“e”形符号,展望信息时代。从远古至当代星火辉映,承上启下传承文化三晋。 在标志中部由首字母“S”勾勒出一幅抽象的山西地图,上下相连的线条正是https://www.logonews.cn/shanxi-library-new-logo.html
14.陈幼坚为上海图书馆设计了新LOGO!被网友吐槽不如原版?这也是陈幼坚擅长的部分,就是通过结合现实元素打造一个极具含义的超级符号。而大师的作品多多少少会存在争议,但先不说整体设计得如何,至少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向大众展示了上海图书馆的标志元素以及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对知识包容的形象。 最后,还是来看看大师的释义吧。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0371593954208
15.图书馆标识图片图标元素设计元素图书馆标识图片,EPS 标识 标识标志图标 标志 卡通 矢量图库 示意图 图标 小图标 指示牌 图书馆标识矢量素材 图书馆标识模板下载 图书馆标识 图标 标志 标识 示意牌 指示牌 示意图 指示图 卡通 矢量 标识标志图标 小图标 图标标识 矢量图库 eps psd源文件 其他psd素材 平面广https://www.photophoto.cn/pic/03120806.html
16.市桥烟火气,“走”出老城区的味道丨“禺”见美好citywalk网红塔式图书馆“好出片” “荔湾有西关,番禺有西坊。”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从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商、旅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同样的蜕变,也在番禺的老城区里上演着。 位于市桥街道三堂社区的西坊大院文创园,前身是番禺区地方国营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国营食品厂(后更名为番禺县保健食品厂),https://panyu.xxsb.com/content/2023-08/17/content_216544.html
17.浙江图书馆形象标识(Logo)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公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品牌形象日益成为吸引读者、促进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展现浙江图书馆的现代化、国际化形象,提升品牌识别度与影响力,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开馆一周年之际,特启动浙江图书馆形象标识(Logo)设计方案全球征集。 http://xingxiancn.com/article/32120
18.2023冬季越野赛策划书(精选4篇)教师: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环规院广场—北门—起点(共一圈)学生:男: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环规院广场—北门—起点(共两圈) 女: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环规院广场—药学院楼前(一圈半多) 七、活动流程 1、活动前一周校公共体育部向各院教师发放比赛通知,传达活动内容及思想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x9kca30.html
19.带问号的图书图标正版高清图片下载视觉中国提供带问号的图书图标正版高清图片下载和版权授权服务,可用于广告设计、配图、壁纸等场景,作品编号:VCG211236982697,尺寸为76.20 x 76.20 cm (30.00 x 30.00 in.),更多百科全书图片,书店图片,问号图片,文学图片,图书馆图片,尽在视觉中国VCG.COM版权图库。https://www.vcg.com/creative/1236982697
20.自行车标志CAD2024年自行车标志CAD资料下载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设施带是指路侧带中为行人护栏、照明杆柱、标志牌、信号灯等提供的设置安装地带。 设施带上铺设的路面不计入人行道宽度。 在人行道上挖的树穴,其宽度也不应计入人行道宽度。 若在人行道一侧设置自行车停车带,其宽度不能算入人行道,用地应计入停车场用地(S42)。··· 第四节 路侧带设计https://www.zhulong.com/zt_xr_3002262/detail39872995/?louzhu=1
2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标志logo设计,品牌设计vi策划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标志logo设计,品牌设计vi策划logo标志下载: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创于1950年,权威的地理知识类刊物,其刊发的文章和图片常被各大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多家图书馆已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https://www.thekeybrand.cn/11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