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一故事——游腾冲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民国和顺乡腾冲市和顺古镇

游览今年初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留下了不少深刻的记忆。不仅仅是因为和顺古镇风景优美,更重要的是古镇还有艾思奇纪念馆、家风文化长廊等经典景点,让游客们到此不仅能够欣赏和顺古镇大美景色,同时也能够受到理想和家风教育。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按照自己的认知,自己先写了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游记、现在写家风文化长廊游记,最后才去完成和顺古镇游记。

和顺家风文化长廊,位于景色秀美的野鸭湖畔,依山而建。长廊全长有400米,以讲述和顺故事,浮现古镇家风文化为思路,沿着长廊漫步游客会发现,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其间加以匾联点缀,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16个篇目,20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错落有致分布在靠山的一面,而正面则是可以毫无遮挡的直视野鸭湖,认真观赏后情不自禁的为其融艺术性、观赏性、展示和教育功能于一体而拍手叫好。

从古镇大门进入景区,顺着左手的风景带一直往深处走,便可以来到野鸭湖畔,野鸭湖的中段处有石头通道可以到达对岸,离此不远的绿植和与鲜花丛中的顺家风文化长廊的介绍引起了我注意,白色的字被黑底衬托得尤为清晰。“家和风情”四个金字雕刻在红色的木匾上,游览和顺家风文化长廊由此开启。

首先看到的是刻在青墙上的和顺民谚:穷走夷方急走厂。过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开花,游子回家。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每句民谚都分别单独刻在石板上,字数由少到多。不仅方便阅读,而且挺有层次感。

抬头望去,长廊的过道上方也有布置:“一代哲学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两行字,将和顺古镇的底蕴给和盘托出。

接下来是励志篇,分蒸冠激夫、卖茶育儿孙两块石刻。蒸冠激夫的介绍:和顺历来有“走夷方”的传统,这里的男人无论穷富,成年之后都要到缅甸打工、经商“淘生活”。清末,村中有位秀才,自恃考取了功名,便贪恋在家的舒适不愿出门,逢人便说:“我是有功名的人!”秀才娘子劝说无果,一天吃饭时便把秀才帽子蒸在甑子中端到饭桌上,秀才不解,娘说:“你就吃你的功名吧!”秀才闻语,思后惭愧,领悟妻子的苦心,遂随乡人出门“走夷方”闯荡谋生,建功立业去了。卖茶育儿孙的介绍:和顺张炳照之妻尹玉珍,27岁丧夫,102岁去世,守寡达75年之久。丈夫亡后,为抚遗孤,到干崖(今盈江县)路边卖茶。日复一日,含辛茹苦,终将三个儿子培养成才。长子张成瑞为中宪大夫(清代为文职正四品之散官官阶)、次子张成瑶为奉政大夫(文官正五品之散官官阶)、三子张成佩为文林郎(文官正七品之散官官阶)。孙8人,亦有文名,其中张砺(德洋)为光绪癸卯科举人。由于早年历尽艰辛,张尹氏曾一度双目失明,数十年后复明。在其去世后,腾冲教育家王开国挽联赞曰:“老寡妇茶卖穷途,春茗一瓯香最久;令文孙桂攀月殿,秋波九秩老犹明。”

第三篇为家国篇,满门忠烈。其介绍:腾越地,和顺乡,多为屯垦戍边将士之后,秉承“有国才有家”的传统,无论士农工商都有报效国家的情怀。其中寸氏满门忠烈的故事广为流传。寸大进,清末武举人,任中营守备,曾率边地军民多次击退入侵英军,被光绪帝御封世袭一等龙骑都尉,获一等汉军匡勇巴图鲁称号。1942年,八十八岁的寸大进望着被日寇占领的腾冲城,在小西罗绮坪村雷打树下绝食而亡,以昭彰民族气节。寸大进有九子,均参加抗战,有三子为国捐躯。其第三子寸性奇,被誉为“抗日军中一虎将”。1941年5月,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12师师长,后被追授陆军中将。四子寸性禄任远征军中校,1944年11月在攻克龙陵战役时壮烈殉国。五子寸性福任中央雷允机场地勤守备大队上校大队长,1942年5月为保卫雷允机场壮烈殉国。

接下来是英才篇,李氏三杰。其介绍:和顺文教兴盛,英才辈出。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李氏三杰。李曰垓(1881年—1944年),字子畅,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同盟会会员,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元老之一,曾任护国军首领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文采过人,章太炎称之为“天南一支笔”。1930年,李曰垓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领导滇西行政近10年,为边地修公路、开矿业、兴水利、办教育、勘边界,做了大量实事。李生庄(1904-1945),李曰垓长子,1926年入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到云南省立一中执教,并兼任云南《民众日报》副主编。1930年,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秘书兼和顺图书馆馆长。1935年9月,创办腾越边地简易师范并任校长。1937年创办《腾越日报》,并任社长。后调任省政府秘书长。李生萱(1910-1966年)李曰垓次子,笔名艾思奇,中国杰出的无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开创了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河;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礼仪篇:士和民顺。其介绍:民国元老李根源有诗赞和顺:“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清光绪年间因和顺民风淳朴、百姓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时任腾越厅同知陈宗海上任日久,未闻一起和顺诉讼案,心生疑惑,即下乡暗访,发现和顺乡风纯善,邻里日常间即使偶有纠纷,也能互谅互让。如此温和淳厚的乡风,令其感动,欣然题写“士和民顺”四字加以褒扬。

诚信篇:拾金候主。其介绍:和顺人尹其顺,幼年丧父,以替人割马草为生。十三、四岁便“走夷方”到了缅甸,在集市摆地摊,一日,一掸邦部族大商人把其布袋忘在尹其顺地摊上,尹察觉时已不见其人影。之后,他将布袋妥善保管,并将本应流动的摊位固定在原处,以候失主。半年后,那位部族商人又路过其地摊,尹将布袋完璧奉还。部族商人打开失而复得的布袋,袋内巨额钱财分文不少,他被尹诚信厚道的人品深深感动,遂请其做土产山货的代理商,其他部族商人纷纷效仿。后尹其顺成立了“玉顺兴”商号。终成巨富,衣锦还乡,回报乡梓,传为美谈。

劝学篇:现代教育铸辉煌。其介绍:“力行忠孝事,多读圣贤书”。“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马牛”。和顺人自古重视教育。这里不但有传统的私塾、书馆,到了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新思潮奔涌。缅甸等国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顺人又多侨居于斯,和顺因此得风气之先,现代教育的体系在这个边地乡村逐步建立起来。戊戌变法后这里诞生了滇西最早的女校“明德女子学堂”、1909年和顺有了两等小学堂、1940年著名侨校益群中学成立。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和顺人就明确提出并践行“合德智体并育”的教育主张。在清末民初,先后留学日本的和顺人有12人之多。现代教育的发达成就了和顺近现代的辉煌。

连续看石刻和拍照,别说还有点眼花了……眺望野鸭湖调整一下,一派好风光尽收眼底。湖边悠闲的垂钓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湖面快乐的动物有的在游荡、有的在打闹,对面的远山和天空的白云……仿佛一幅被定格多彩的画面!还有不少家风故事等待去了解。

孝道篇:怀馍敬亲。其介绍:和顺人遵古礼,讲孝道,孝子历来是乡人眼中的道德典范,张宗仁就是其中一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顺张宗仁应腾越州府差遣服役,官家派发的馒头他怀揣之而不食。知州吴玥询问后得知,张宗仁因家有老母未曾得食,故怀揣馒头以孝敬其母。知州感其孝心。遂题一联一匾进行褒奖,联云:孝溢腾阳郡,仁多和顺乡。匾曰:定省可观。匾、联一直被其后人悬挂至今。

勤俭篇:富不忘本。其介绍:和顺人推崇勤俭的美德,无论穷富都将勤俭视为修身齐家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勤俭,使和顺人穷者意志更坚,富人不忘初心。民国年间。村中少年尹其顺赴缅谋生,诚信为本,勤俭起家,终成富商,被乡人尊称尹老爷。他虽富甲一方,但吃粗茶淡饭,着布衣草鞋,仍保持当年勤苦之风。县太爷请他进城议事,他把一双皮鞋挂在肩上,穿着草鞋走到城边,然后到水沟边涮涮脚再把皮鞋穿上进城应酬。因其幼时家贫,像样的衣衫没几件,因担心衣衫被磨坏,夜晚都舍不得穿衣睡觉,后来即便挣了大钱,这个习惯也未改。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故事依然在和顺传扬。

生态篇:护树铭诗《双杉树》。其介绍:居住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和顺人,历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顺魁阁长有两棵秃杉,已有500余年树龄。1931年,有人欲伐两杉作他用,引得乡人反对,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率众护树,写下了《双杉行》长诗,刻于石碑上,诗末一句“有敢伐者头可斫”,遂成乡规。两棵杉树如今已被列入《云南古树名木》。

家国篇:中国版的“最后一课”。其介绍:19世纪70年代,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法国作家都德曾写下著名的《最后一课》。1942年5月,在和顺文昌宫也真切地上演了中国版的“最后一课”。1942年5月8日,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1896—1978),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

家园篇:军屯戊兵。其介绍: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为保卫边疆,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受朝廷派遣不远万里来到和顺军屯戍边。明朝实行卫所军屯制,军队“三分差操,七分耕种”。卫所军丁一人一户,称为“军户”,可带家眷。既隶军籍,世代袭职,由朝廷分给田地,有事征战,无事种田。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先后有寸、刘、李、尹、贾、张、杨、钏、许、赵十大族姓陆续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中原汉文化也随之在这里生根开花,传承至今。六百年来各大姓氏和谐共处,村里现在还留存着八个大姓的宗祠。

公益篇:公益善举报家邦。其介绍:急公好义,热心公益是和顺人的传统,“走夷方”外出打拼的和顺人有所成就后,回到故土,除了自家起房盖屋,总要“做点公益”,一了“回报乡梓”的心愿。因为这样的传统,如今遍布村中的公共设施,无论是巷口的闾门、月台、宗祠、洗衣亭还是图书馆、中、小学校……都是一代代和顺人公益心的见证。和顺人的公益心随着见识和胸怀而延伸为民族大义,如辛亥起义时捐赠粮草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美援朝时向国家捐赠战机。公益成为和顺人表达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

勤奋篇:樵读成才。其介绍:和顺崇文重教的乡风造就了一代代和顺英才,也深深感染着客居和顺的外乡人。有一岳姓少年祖籍腾冲清水,其父母佣工于和顺,定居李家巷,其深受和顺乡风熏染,虽清贫,但笃志于学,立志成才。为完成学业,经年累月,入山打柴,坚持不懈,后考取名校,终成地方一代名师,桃李满天下。

乡愁篇:桃源仙境,安排在最后。其介绍:“斜阳炊烟起,田园牧童归,河边笑语声,村女洗衣回,少小离,老大回,鬓毛已衰,游子衣,慈母泪,流年似水……”“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烟云。山养心,水养性,桃园仙境……

六百年的和顺古镇,小桥流水,黛瓦粉墙……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18个故事,通过雕塑艺术的手段在长廊一一呈现,到此这个可圈可点的长廊参观结束。设计者选用总书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寄语作为家风文化长廊的经典压轴,画龙点睛,振聋发聩,令每一位游客情不自禁的去联想自身、去联想社会。每个小家的家风至关重要,只有小家家风好,才能促进大家家风好,才能促进全社会更好!每一位游客,包括和顺人,大家都是家庭的重要一员,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共同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THE END
1.和顺县图书馆人事任命揭晓,文化事业迎新篇章服务与产品和顺县图书馆人事任命更新,开启文化事业新篇章。本次人事调整旨在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新任命的领导团队将致力于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阅读环境,并创新文化活动,以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此http://www.mutangtuanjian.com/post/13833.html
2.和顺县图书馆人事任命揭晓,文化事业迎新篇章代办案例和顺县图书馆人事任命更新,开启文化事业新篇章。本次人事调整旨在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新任命的领导团队将致力于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阅读环境,并创新文化活动,以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此http://www.conslar.com/post/28364.html
3.和顺县图书馆最新人事任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咨询服务和顺县图书馆进行最新人事任命,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此次人事调整旨在优化图书馆管理结构,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通过此次任命,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开展更多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https://petneyplanet.com/post/17462.html
4.小众旅游地推荐(腾冲和顺古镇)百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中西合璧的寸氏宗祠是顺和的标志性建筑,宗祠是离家漂泊的游子们回家寻根的血脉圣殿 小河每隔一段,水边都立有一个亭子,村妇在里面洗涮,鸟儿浮在水面惬意地洗澡。 和顺古镇是要慢下来细细体会的地方。 晨曦中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7420718
5.在金色银杏与治愈热泉中,告别这个明媚的秋天,旅游攻略用过早餐后,漫步走过古建筑鳞次栉比的村落,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片溪边空地,旁边就是[和顺图书馆]了。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建筑与花园相得益彰,二门匾额为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隔绝了古镇的喧闹,将一片清静留给了爱书之人。 https://m.mafengwo.cn/i/23950508.html
6.腾冲市和顺图书馆怎么样腾冲市和顺图书馆简介→MAIGOO百科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https://www.maigoo.com/citiao/173775.html
7.和顺图书馆旅游攻略和顺图书馆简介地图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双虹桥畔,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馆舍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它背靠依山建房的密集村落,门迎宽阔富饶的和顺坝子,两条小溪从门前穿过。图书馆的第一道大门居高临下,气宇轩昂,上悬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为乡人张励所书。沿阶而上为二门,系仿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https://www.sh-cits.cn/scene/scene_3529.htm
8.腾冲和顺图书馆简介/周边景点/交通路线/游玩攻略和顺图书馆位于和顺乡村前,西北通大路与双虹桥毗连,左翼与文昌宫为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和顺图书馆坐东南向西北,由大门、二门、主楼、藏珍楼、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等建筑组成。大门额上悬挂着清末和顺最后一个举人张砺所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https://www.dahepiao.com/jingqulvyou1/20240223244446.html
9.云南腾冲和顺景区旅游攻略之和顺图书馆(6/共22页)和顺图书馆介绍:和顺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heshunjingqu-7722.html
10.和顺图书馆电话,和顺图书馆电话多少和顺图书馆电话号码是: 0875-5147225 我要删除 更新时间:2024年8月6日 和顺图书馆的更多信息 所在城市:保山 腾冲市 详细地址:水碓村上三社8 所属分类:图书馆 简介:人均0 关于和顺图书馆的完整信息找“和顺图书馆”电话号码的网友也在找:热门祝福语 常用 · 送爱人的祝福语 · 送长辈的祝福语 · https://dianhua.mapbar.com/MAPIJPCRYOLVFMJITRC.html
11.昆明到腾冲旅游,昆明到腾冲自助游攻略,腾冲旅游4、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上世纪三十年代,和顺图书馆还曾一度成为腾冲的信息机关,通过每晚收录广播,连夜刻印赶制成新闻报纸,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向社会广泛传播。和顺图书馆由主https://m.cncn.com/lxs/73632/n683235
12.和顺古镇小巷介绍词(和顺古镇小巷介绍词50字)在双虹桥的旁边就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后来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0_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http://www.0632jjw.com/archives/view-477777-1.html
13.推荐的和顺古镇导游词(精选8篇)古镇建筑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镇内主要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和顺图书馆。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gc5i37q.html
14.和顺古镇旅游攻略和顺旅游攻略腾冲和顺古镇著名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顺图书馆等。和顺古镇完整保留了中国明清汉族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 1)和顺图书馆:中国大的乡村图书馆,以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名人大家的http://www.zztez.com/yungz/1414.html
15.云南腾冲和顺古镇,一座百年乡村图书馆的文脉源流主楼正门除了三度悬挂和顺图书馆名牌、国家一级图书馆铭牌,以及两扇木质屏风式的图书馆简介、书籍简介外,还挂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军人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944年7月26日~9月14日,他以和顺图书馆为指挥部,指挥中国军队从日军手中夺回了腾冲,成为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第一个光复的县城。 https://www.yicai.com/news/101723805.html
16.本馆简介本馆概况本馆简介 腾冲市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藏书达十万卷以上,为“滇西收藏第一”。1942年5月,腾冲沧陷,馆藏图书全部散失。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腾冲县人民图书馆,设有图书阅览室,并负责全县图书馆事业。1979年3月,重新成立腾冲县图书馆,设书报阅览室,常年开放借阅。2002年图书馆新馆竣工投入使用,馆舍建筑面积2676.11平方https://www.tcstsg.org.cn/bgjj.html
17.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原来在这里_北京时间 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原来在这里!,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村图书馆 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原来在这里! 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原来在这里!,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村图书馆 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https://item.btime.com/f517b3b4bkg9cdp5as3ekg80m6r?from=haozcxw
18.腾冲和顺古镇游玩攻略简介,腾冲和顺古镇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间/照在和顺图书馆,你还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纸,这可是腾冲三宝之一(腾宣、腾药、腾编)。 2024-05-11IP属地:上海 ?举报?1 古晋朱隽 4分满意 导航小醉洗衣处,有一条马路有一个停车场,那个入口不收门票。和顺古镇整体保留了非常多的古迹和古建筑,但是古镇里面商业化也很严重,卖的东西也不便宜。有意思的是,https://you.ctrip.com/sight/tengchong696/107347/s0-c1986915-d-p2.html
19.边陲名胜——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和顺图书馆 龚祖金 摄 和顺图书馆藏书13余万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知名人士的题字,被誉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如今,和顺古镇3000多名居民都持有图书馆的借书证,游客、读者入馆可浏览书报。 和顺图书馆 刘正凡 摄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165890574296739751
20.腾冲和顺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https://baike.sogou.com/v7902149.htm
21.游记散文漫游和顺古镇要说和顺最有名的人文景观,我看当属有“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美誉的和顺图书馆。一个小镇,有如此之文化之宝,确属不易。 说这图书馆有名, 一是因其历史久远。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后来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如今已经有了https://www.jianshu.com/p/25b76c88597d
22.腾冲机场1.和顺图书馆──位于县城南4000米侨乡和顺双虹桥畔,前身为创办于1924年的“和顺阅书报社”,1928年由该乡旅缅华侨集资,在此基础上创办“和顺图书馆”,1938年拆去旧馆屋,兴建中西合壁式的新馆屋。 2.艾思奇故居──位于县城南4000米的著名侨乡和顺乡水碓村,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为一栋中西合壁的四合院,建https://tc.ynairport.com/travel.jhtml
23.和顺(豆瓣)水碓是和顺的名景,这里的风光如诗如画,青山如黛,绿影婆娑。碧波粼粼的元龙潭如一面明镜,倒映出古色古香的元龙阁,使人兴味无穷,流连忘返。玲珑典雅的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有图书六万多册,其3中不少是国内珍本、孤本。 作者简介 ··· 蒋高宸,1935年生,祖籍云南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23208/
24.2023滇西行(6)和顺古镇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 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 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史简介:顺图书馆创始于公元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而捐资创办的。https://www.meipian.cn/4yke88ef
25.和顺古镇门票和顺古镇门票预订和顺古镇门票价格乘坐出租车从腾冲县城到和顺古镇,车费15元左右。 自驾车 从腾冲城中心开车,沿S317向南月10分钟左右可到,全程5公里左右。 旅游电瓶车 和顺景区内提供旅游电瓶车服务,从和顺图书馆至大月台,车费5元。途经刘氏宗祠(宗祠文化博物馆、和顺茶馆)、水上人家、元龙阁。 http://jd.ptotour.com/2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