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隶属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北与泸水县相邻。
售票处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
古镇门票
身份证实名认证购票
收藏
1、精美的设计后面是导游图非常人性化
2、正面有你的名字,身份证缩写,二维码,是你值得保留收藏和回忆的纪念品。
腾冲和顺古镇
我和古镇有个约会!
很喜欢和顺,遗世独立的感觉。
一个能让你安静下来的地方!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原名"阳温登村"。因有小河绕村而过,改名为"河顺"。后人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将"河顺"雅化为"和顺"。
腾冲.和顺古镇小镇命名评语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味道叫和顺,温润如玉,上善若水。在那一片火山热海怀抱中的古老建筑群里,回荡着商贾马帮的铃声,飘溢着耕读人家的书香,播撒着大众哲学的思想,更留下壮怀激烈的悲歌!一生不去体会一次和顺的味道,或许会是一种遗憾!"
和顺图书馆创建于1928年,它曾经是全国最大的乡镇图书馆。在高黎贡母亲的浸润下,腾冲拥有令人赞叹不已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这种书香气质在腾冲的和顺乡表现地更加生机勃勃。和顺图书馆由藏珍楼、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主楼阅览室、朱衣阁儿童阅览室、中门、大门构成。处处透露着书香气息的图书馆,吸引了众多名家泰斗纷纷题字赠匾。
和顺图书馆就面对着“双虹桥”,建在一个高台之上,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蓝底白字“和顺图书馆”匾额由和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写,下方“文化泉源”的金字大匾则是旅缅瓦城的云南同乡会所赠。
中国人骨子里是恋家的,尤其对于那些远走他乡的人来,落叶归根已经成为一种执念。离开家乡的和顺人衣锦还乡后就会修筑宅院,建设宗祠,光耀门楣。久居国外的和顺人借鉴各地建筑特色,同时异常符合云南本地建筑理念,这也是为什么漫步于这个滇西小镇会看到风格迥异、中西合璧的建筑。
和顺图书馆建立的初衷正是由于华侨对家乡的一片眷恋之情下诞生的,1924年由众多华侨集资兴办,图书馆建成最初依旧采用中国传统楼房建筑,场馆的前方是美丽的花园,馆内藏书8万册,尤以古籍最为珍贵。
循着历史的足迹来到和顺图书馆,本想用力吟诵一首高亢的诗歌,却不曾想被这座古风古韵的边城图书馆着迷的竟一时无语。与各省市级的藏书千万、上亿的图书馆相比,和顺图书馆犹如迷你版典藏馆,为孩子们点燃求知路上的光芒。
李氏宗祠里有一块2018年清明时李氏后人立的碑,上面有完整的宗祠简介。李氏原籍,“由南京至四川重庆府巴县寸安湾,李家巷大石板居住,又自四川,于明时,钦调来腾,······卜居于阳温敦村李家巷即今和顺乡也。”民国初年,在李氏后人、辛亥革命及护国战争元老李曰垓倡议下,李氏族人“筹得四万余银元,于民国九年(1920年)择吉破土动工,历时六年完工。”
顾名思义:李府指的是腾冲抗战名人李根源先生的老宅,翡翠指的是现在的主营商品。这两样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自然让翡翠有了精彩的人文故事。
李家老宅可以说是远离了和顺古镇,虽然现在在古镇的边缘,遥想当年一定和村子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这和李家的为人不无关系,他绝不因财大气粗而去占人田地。据说李家世代为人和善、仗义疏财,与相邻关系甚好,以至于到了土改的时代,工作队进村后首先调查的就是首富李家,居然全村没有一人说他家的不是,因此他家的老宅和祠堂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李家老宅风水甚佳。位居河水的上游,依山就势、靠山面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门前一架老水车终日里吱吱呀呀、叮叮咚咚的响个不停。如果是个老物件的话,那一定是李家的善举。因为旧时在当地恐怕也只有李家有这份财力造福百姓,为村民舂米磨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李府翡翠大院”是李根源先生的嫡孙李成兴创建的。据说在文革期间他“被迫走夷方”到了缅甸。在缅甸经营玉石工场,从事翡翠玉石的开采、经营翡翠已有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在国外拥有著名的“源兴祥”商号,主要经营翡翠珍品,销往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圈,有极高的知名度。
后来李成兴先生应邀回国,在其祖父李根源和顺老宅的基础上翻建了“李府翡翠大院”,并把他的翡翠生意转到了和顺古镇,在这里既展示、销售翡翠产品也守望祖宅颐养天年。李成兴先生一生经营研究翡翠,具有强于旁人的经营手段和辨别能力,而对翡翠毛料的识别、翡翠饰品雕饰的研究已经出神入化,无人比及。很多名人到和顺都要到他们这里看看。
老先生出身名门之后却一生坎坷,回到家乡为的是要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他的经营理念与众不同,已经不仅是童叟无欺、讲究诚信那么简单,而是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名门之后、大家风范”的文化理念。
他不借祖上的名分做生意,而是不辱先人,传承后人,做业界的表率。由于老先生是行家里手,所以在原料的选配到加工款式再到最后的定价,均在科学、良心、责任的前提下进行。“李府”卖出的翡翠七日内无条件可退,高档饰品一年内加10%价格回收或重新核价置换其他款式商品,足以见他的为人实诚。
由此可见,李府翡翠大院在腾冲声誉斐然显然和李家几百年来的文化家传不无关系。
特色小镇建设让和顺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更突出,整合了“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等优势资源,完整保留了110多户自明清以来的民居建筑,在已有和顺图书馆、艾思奇故居、翡翠大王故居弯楼子民居博物馆等基础上,新建了大马帮博物馆、神马艺术馆、宗祠文化馆、皮影艺术馆、古法造纸馆等,充分彰显了和顺的特色文化。
产业集聚多彩纷呈,多规合一打造了“文化旅游+康养+X”的产业模式,小镇内特色民宿客栈有400多户、特色旅游产品销售店260多户、家庭特色餐馆160多户、特色观光农业种植100多户。生态保护更有成效,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改善。
交通更便捷易达,开通了往返腾冲城区、驼峰机场的农村客运和顺专线、城市公交及旅游直达专线。环境更加宜居,通过“三理(整理、梳理、治理)三化(美化、绿化、亮化)”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古镇内山更绿、水更清、鸟类更多、田园风光更靓丽。智慧化建设成效明显,成功接入“一机游”平台,实现了人脸识别、AI识景、智慧厕所、智慧出行、刷脸支付、智慧安防、智慧导览等智能化管理服务。
我去过很多地方,也到过不少古镇,看过古老沧桑小桥流水。也踩过历史悠悠的青石板小巷,走进和顺,梦似乎找到了栖息停脚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田园风光,潺潺流水,还有庙宇祠堂,雕梁画栋,青瓦灰墙,温馨民宿,古老书香。
有人说,和顺古镇就像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玉石,典雅中带着神秘。古朴典雅的建筑,倾诉着历史的沧桑,经历过岁月的沉淀,抗日战争的洗礼,改革开放的沐浴,如今的和顺古镇,古风韵味依旧浓厚。温馨静谧的客栈,栖息着来自八方游客对这里先人们生活的向往。
和顺与其他古镇相比,仿佛多了一些大气,少了一些商业气息,多了一些文化古韵,少了一些喧嚣杂闹。这里的幽香与静谧,不施粉黛,自然又脱俗。斜阳日落,行走在田园小巷,池塘溪边,只听耳畔的呢喃私语就足以弥补你脑海中空缺的梦境。
登高远望,眼前是一派如诗如画的光景,青山秀水,垂柳拂岸,绿影婆裟,一泓碧水绕镇而过。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悠哉悠哉的安逸生活,仿佛就是那梦里江南水乡的景象。
此情此景,久久的凝望,不忍离开,不忍舍去,我愿在这里静静的看夕阳流水,看四季原野草木变化,鸟雀归巢,看袅袅炊烟升起,牛羊晚归,让相思缠绕着古镇的街头小巷,让相思缠绕着池塘小溪,茶坊书屋,慢慢的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