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生?有人说,人生如戏,也有人说,人生如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顺其自然随他去吧!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无愧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为了让自己生命多姿多彩,为了让自己不为“懦夫”而屈服,为了让自己成为天空的那颗明星,向自己挑战吧!
文|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1、知难而进一往直前
2、两大战役两座丰碑
我国人造金刚石研发的众多会战中,“121”战役和“中试”战役,是值得回味的两大战役。“121”战役(主战场在北京)的告捷,开创了中国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新纪元,“中试”(主战场在济南和郑州)在几十年后,被国资委宣布是工业文化遗产。
这两大战役为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的建立、发展与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堪称两座丰碑,是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发展的牢固基石。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参与攻关的有:王光祖、余征民、余志超、李进保、邵德厚、闫聚武、孔令春。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闵学熊、陆乃琨、王留德、温效康等。
3、三大文物永不忘却
▍功勋压机
为测量关键部件如工作缸寿命及应力集中部位等,压机本体没有打腻子也没有涂漆,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钢铁本色。所以我国第一台6x6MN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被大家送了个美丽的爱称“大老黑”。
当初金刚石中试基地设在郑州,“大老黑”落户三磨所。“大老黑”从1965年开始服役,1987年退役,它在三磨所默默地奉献了20多年,生产出数百万克拉金刚石,按当时的价格计算产值达到了上千万元,因此“大老黑”在三磨人的心目中是当之无愧的功勋压机。
说起功勋压机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三磨所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拟将即将退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大老黑”也在其中。
王光祖教授闻声非常气愤,放下手中的活计,立即跑到所领导的办公室,情绪激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所里缺少资金的话,那就回去把老婆卖了吧!明智的领导虽然觉得话不中听,但理解其对这台压机的特殊感情,决定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摆放在所办公大楼后的显眼位置。三磨所乔迁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老黑”也随之迁到了新址。
▍永记“121”不忘“三磨所”
1963年12月6日,合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代号121课题也因此永远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原址是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121号,121成为我们永生难忘的一个数字。
王光祖教授曾是郑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家的技术顾问,王教授提议保留121号,郑州市高新区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创意,便接受了提议,从此121也作为无形资产永远载入郑州三磨所史册,同时在郑州市历史文物史册上也留下了墨迹。
▍稀有文献
在三磨所档案室里边一个档案盒里,有一本页面泛黄的历史文献资料,名称为《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基础》。它是一本用蜡版刻制手工印制的封面上带有121字样并盖有绝密印章的稀有文献。记得当初想借阅这份资料必须由第六研究室技术主任同意,总工程师签字,当时确实被视为稀世珍宝。
这本资料从天然金刚石成因入手,不仅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对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做了具体阐述,而且对试验研究工艺,诸如主要原料的选择,试块的组装形式、压力、温度等做了详细说明。历史的实践证明,它不愧是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的催产素。
4、四个梦想成真
我这一辈子有许多梦,但影响我人生的重大之“梦”,归纳起来有四个:
■第一个“梦”
华夏大地上实现中国人造金刚石从无到有之梦。
第一个“梦想成真”开创了中国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新纪元,完成了中国人造金刚石从无到有的奠基工作,堪称中国超硬材料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梦”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饺链式六面顶压机上,实现人造金刚石产业化之梦。第二个“梦想成真”为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个“梦”
实现合成技术的全方位发展。超硬材料园地中各种璀璨金刚石之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花好月圆,蒸蒸日上,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光辉景象,美哉呀,美哉!■第四个“梦”
将金刚石的功能性应用拓展再拓展,以造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梦。
这第四个“梦”任重道远。要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圆梦,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吧!
5、业绩载入五部史册
▍《东方之子》(第三卷上,1998由新华出版社岀版)中收录有王光祖介绍
李大钊在《今与古》一文中说宇宙的命运,人间的历史,都可以看作无始无终的大实在的瀑流,不断的奔驰,不断地流传,过去的一往不还,未来的万劫不已。于是时有古人,人有今古…,所以不能忘记古人和古人的辉煌,更应铭记今人和今人的业绩,让东方文明的火种世代永传。这样,我们会自豪地告慰后人,生活在这块东方圣土的当代伟大的东方之子们,没有熄灭这文明的火种,并且在自己的时代里创建了世纪的光辉。
《东方之子》这部大型丛书,正是以高远的眼光,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世纪交汇点位上,记录了一批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明的进步创造出不朽业绩的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使他们的事业和成就载入青史,万古流芳。因为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英雄,同样也不应该忘记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含辛茹苦,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衷心和力量的人们。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时代的骄子。我们的民族和社会的一点进步都留下他们闪光的足迹。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值得崇敬的。
王光祖简介
王光祖,男,1933年10月30日生,江西波阳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机械工业部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科技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著名超硬材料专家,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创始人之一。曾主持中国第一台铰链式6x6MN六面砧超高压高温装置金刚石合工艺试验,成功地解决了该项技术难题的高压密封问题,并提出了一套选择硬质合金压砧几何参数的经验公式,为我国人造金刚石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表彰这一历史功绩,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他是一名辛勤耕耘的学者,著书立说常年不辍,专著有《立方化硼合成与应用》《超硬材料》等,主持编辑《超硬材料译文集》近百万字,参与《磨料磨具手册》和《机械工程手册》等大型手册的编辑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荣获河南省优秀论文奖,多篇论文被国际学术会议选用。他的信念是以热诚服务于超硬材料事业为最大乐趣。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1993年出版
名誉总编辑
卢嘉锡(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
史怀壁(民政部副部部长)总编辑
王德祥
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靠自己的力量共培养出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达630万人。这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老一辈专业技术人员,新一代自学成才者,均已相继获得国家正式命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大军的中坚。
然而,我国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介绍这批专业人才的资料出版物。如果将这数百万有成就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事迹加以总结,荟萃成集,对整个中华民族将是一份有价值的奉献。这样不光是完善了一个中华民族科技人才库,而且也为我国进行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旷日持久生命力的珍品。
聂荣臻,薄一波,王任重,许德珩,朱学范,卢嘉锡,叶选平,周培源,武衡,钱三强等50多位领导人为《辞典》都作了亲笔题词。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1993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王光祖条目载于工程技术241页)
▍2002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百年波阳人》中收录有王光祖的介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波阳历史悠久,常为府地之称,人杰地灵,素称鱼米之乡。历朝历代均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不乏国家栋梁,其成就可与日月同辉。可叹的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已零星收录,却一直没有专门记载这些英才俊杰的书籍,以供后人借鉴,以至于他们的事迹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遗忘,这对子孙后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20世纪是风云变幻的世纪,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一百年来,勤奋向上的波阳人,始终把自己与祖国的兴衰和民族荣耻紧紧相连,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促进祖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成绩。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振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百年波阳人》一书,将一百年来属于波阳籍的名人俊才,做了一次汇集,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波阳人的风貌,使世人更多地领略波阳杰出人物和各界人士的风采。
▍《中国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1997年版中收录有
编委会顾问
赛福鼎艾则孜主编
异天戈德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人杰地灵,在我国四千多年悠久而光辉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人才之多,成就之大,为世界所瞩目。
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第十一屈三中全会后,由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地贯彻落实,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从而使新工艺,新技术,新科学不断产生并发生巨大变化,有力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得到了社会和历史的认可,成为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中国专家大辞典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
名誉主任
李德生胡绳费孝通名誉总编辑
吕枫赵东宛中国专家大辞典编委会主任
江涛副主任
周恩臣王守礼(常务)王海滨
弘扬科学技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唱赞歌,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为此,我们本着为专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编辑出版《中国专家大辞典》,从一个侧面,介绍各行各业专家辛勤耕耘的成果,以充实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人才宝库。
6、山沟崛起贵阳六砂
第六砂轮厂是四五期间国家计划中的新建项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砂轮厂负责包建包迁包投产。1966年开工建设,1970年建成投产。
工厂位于贵阳市西郊十六公里处的一个山沟里。三面环山,海拔1259米,地表崎岖,地形复杂,地下是煤层。为了靠山隐蔽,三个生产车间分布于三个荒山沟里。
1976年部批准六砂就地扩建,投资500万中自筹100万,货款400万。1983年一个新的六砂在原厂址旁建成投产。现代化的厂房宽敞明亮,几十台六面顶压机分列四行,日夜运转。
1978年六砂的生产规模、产品产量和规格、工艺技术、产品质量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当年上交的利税达到900多万元,一年赚回了一个半六砂。
按照贵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建贵阳市新型研磨材料产业园区,将六砂整体迁入园区。
7、鲜为人知轶事七则
▍欢欣之夜,永世难忘
经过通用机械研究所,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和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两年的通力合作,1963年在国产300吨61型两面砧超高压装置上,以高纯石墨粉为碳源,以镍铬合金为触媒,在7.8GPa和1375——1550C°的条件下,于1963年12月6日首次成功合成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记得这天晚上,在一组方案编号为第32次的试验中发现,合成棒中有闪闪发亮的晶体神秘地出现了,用这种晶体刻画玻璃时,耳闻到清脆的吱吱声,这种声音是金刚石降临华夏大地的一种信号。参加试验的人员有:通用机械研究所的胡恩良、许锦枫、张永华和杜褔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的王光祖、卢飞雄和李进保。经过酸处理和重液分离后,获得粒径为20——30um的黄绿色晶体。X射线分析证明,合成出的样品,其谱线与天然金刚石及美国日本的人造金刚石样品的谱线完全相同,说明该黄绿色晶体是金刚石。
因为课题研究的金刚石是保密的,如果所合成的样品中有金刚石的话,其联合暗号为D,即Diamond的第一个字母,1963年12月10日晚我们接到于鸿昌发来的电报,电文未译出来,已经晚9点,胡恩良和唐梓敬一同到天桥邮局,找到译员,当看到译出的电文,“发现有D谱线”时,这下我们可高兴了,三年的辛苦劳动看到了曙光。实验室再次响起欢呼声,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呀!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成果。
我们这些参与者欢呼、跳跃,高喊我们成功了!我们胜利了!这是一个兴奋之夜,不眠之夜,是世界东方贫穷落后的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合成金刚石技术之夜,是中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发展永载史册之夜!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不亦乐乎!
▍完壁归赵虚惊一场
就在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合成成功的一个早上,于鸿昌背着一个好重的一大块石头(叶蜡石),气喘呼呼地走进了夏瑶峰主任的办公室,边放下包袱边说,老夏,出来啦!老于(于鸿昌)顾不上坐下,就对他背回来的大包小包翻腾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说:样…样品不见啦!夏(夏瑶峰)赶快跑到所长陆根仁办公室汇报了这一情况。老陆同志立即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当陆所长问清楚了老于在上火车前曾去过他姑妈家的情况后,陆所长问,咱所谁认识你姑妈家?老于说,那只有夏主任了。陆所长果断地说,夏你马上准备去北京,赶上那趟车,就坐那趟车去北京。老夏晚上搭上了北京的火车,第二天天刚刚亮,下了火车,就直奔老于姑妈家。一敲门,老人看到有点惊讶,这么早,从郑州来的?夏说是呀,寒暄几句,夏马上问大妈,于鸿昌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忘你这里啦!老人指着柜子上说,那个小布袋好像是鸿昌忘这几的。夏拉起小袋一摸,心里说就是它。夏说,大妈,我得马上返回郑州。拿起包儿匆匆赶回车站,给所里打了个长途,买了返程车票,回到郑州一下车,夏径直赶到所里,这个“宝贝”终于完璧归赵。真想不到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一诞生,就跟我们开了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大玩笑,好在这只是个一场虚惊罢了,欣哉呀,欣哉!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
在人造金刚石向工业化生产过渡中,作为我国磨料磨具行业的骨干企业,上海砂轮厂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单位之一。在我所人造金刚石转入中间试验阶段,他们就边筹备生产条件,边派工人和技术人员来我所培训。回厂后很快就开始了试生产,到1970年金刚石产量猛增13倍,消息通过及内参传到了中央,李先念副总理专门作了批示,一机部也非常重视,要求三磨所马上派人帮助总结经验,以便在行业推广。所安排夏瑶峰专门去了上海,朱庆生厂长亲自挂帅,还特请了一位《文汇报》的记者,我们经过一周的紧张活动,走访工人、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总结出一个典型材料,上海《文汇报》以“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为题,用了近半版篇幅,作了专门报道。
▍铿锵誓言:我跟你们一块去跳黄河
1971年9月,根据李先念副总理(必须把这项重要战略物资-人造金刚石)立足国内的指示精神,由一机部组织,由三磨所承办的全国人造金刚石会议在郑州召开。全国有关省市及中央有关部门和系统的代表齐聚郑州,周子健同志在最后的讲话中发出铿锵誓言,他说:同志们!我们要不辱使命,团结协作,全力以赴,落实中央领导指示,贯彻会议精神,坚决把金刚石工业搞上去,“不达目的,我跟你们一块去跳黄河”。
通过这次会议,吹响了全国总动员,大力发展人造金刚石工业的进军号,使1971年产量由1970年的24.5万克拉跃升到139万克拉。
▍回去把老婆给卖了!
“大老黑”1965年开始服役,1987年退役,它在三磨所实验室里默默地奉献了20多年。实现高温高压合成130多万次,获得数百万克拉金刚石,按当时价格产值达上千万元,于是“大老黑”成为三磨人心目当之无愧的“功勋压机”。
说起“功勋压机”,还有一个小小插曲:三磨所在发展过程中,拟将即将退役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中国第一台大“大老黑”也在其中。王光祖教授闻声非常气愤,放下手中活计,立即跑到某所领导办公室,情绪激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磨料所缺少资金的话,那就回去把老婆卖了吧!明智的领导虽然觉得话不中听,但理解其对这台压机的特殊感情。决定把它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摆放在办公大楼后院显眼位置。还为它专门建立了一个花岗石基台,基台斜面是按金刚石典型六-八面体晶面的角度设计。正面刻有机械工业部科技司范宏才司长题写的中国第一台六面顶压机字样,基台的背面刻着功勋压机四个大字。两边侧面分别有压机服役期限和运转次数。三磨所乔迁郑州高新区技术开发区,它也随之迁到新址!当有来宾参观或新人进所,接待者总是带到“功勋压机”前,进行详细介绍其来历。
令没有我想到的是,时隔几十年后的2020年9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国中车集团举办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发布仪式上宣布,中国第一台人造金刚石六面顶压机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工业文化遗产。
着实让我这个耄耋之年的第一台六面顶压机诞生、发展与壮大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告诉大家祖国没有忘记我们三磨铸锻一机人,人民没有忘记我们三磨铸锻一机人,为中国制造业大发展所做的奉献。
▍最高奖尝烩面一碗
三磨所党委书记,专程从郑州到济南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攻关现场来看望几个远离单位的“全体官兵”。当他知道我们用智慧,用辛劳在攻战“放炮”技术难关取得初步成效时,他非常高兴给我们颁发一个大奖。你们知道这个大奖是什么吗?哈哈哈哈,你们肯定猜不到,奖品是一碗烩面。在那个物质很不宽裕的年代里,就是这么一碗烩面,让我们几个受宠若惊,心潮澎湃,憾概万千,时至今日,记忆犹新呀!多么美好的往事呀!
▍王先生就是郑刚先生啊
此举被视为是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热力学的理论创新。展示了新中国年轻科技工作者不仅在实用性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理论探索方面也大有建树。
8、八项课题肩服重任
①“121”课题(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②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国家科委项目);
③单晶大颗粒人造金刚石的研究(机械工业部重点课题);
④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机理的研究(全国计划会议上确定的科研项目);
⑤微量元素对金刚石性能影响的研究(机械工业部重点课题);
⑥机械工业2000产品振兴目标研究中的子项——超硬材料产品水平评价分析(机械工业部重点课题);
9、桂冠九顶晶莹璀璨
①1963年12月6日,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在华夏大地诞生,成为继美国、瑞典、日本、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人造金刚石合成技术的国家,这项重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
②中间试验的完成为我国第一个人造金刚石生产厂——贵阳第六砂轮厂的建设提供了合成工艺技术资料,为我国人造金刚石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1978年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③1978~1979年,承担部重点课题—微量元素对金刚石性能影响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结果撰写了“硼元素对金刚石性能影响”一文,该文获1983年河南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④1987年河南省科协授予“省科协学会活动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颁发了荣誉证书。
⑤1981~1982年,优质细颗粒人造金刚石的研制(所控课题,主要参加者)。与沈阳814厂研究所共同进行,获1982年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
⑥1986年石墨金刚石平衡曲线一文获1986年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⑦1986至1987年《机械工业2000年产品振兴目标研究》中的子项超硬材料产品水平评价分析(部重点课题负责人)。荣获:1988年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⑧《立方氮化硼合成与应用》本书荣获1995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超硬材料》荣获1996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⑨《纳米金刚石》荣获2008—2009年河南备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10、著书立说十部之多
①《立方氮化硼合成与应用》1995出版
②《人造金刚石探秘—王光祖论文集》2000年出版
③《超硬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2012年出版
④《超硬磨具制造与应用》2015年出版
⑤《中国超硬材料工业五十年》2013年出版
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13年出版
⑦《立方氮化硼制造与应用》2016年出版
⑧《聚晶超硬材料制造与应用》2019年出版
⑨《心系钻石相伴前行——王光祖超硬人生》2019年出版
⑩《钎焊超硬材料工具制造与应用》2022年出版
《超硬材料薄膜的制备,性能与应用》2022年出版
《热爱超硬永在路上——王光祖随笔》2023年出版
《万能材料——纳米金刚石》2022年出版
人活着,要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让自己活得丰富多彩,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随时随地不忘让自己充实些,这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生物学童第周告诉我们:“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早就说过:“人生在于勤,不索何获?”。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又是怎么样说的呢?他是这样说的:“天才,就是有百分之二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最后期待有志从事超硬材料事业的年轻朋友们要铭记这些伟大科学家的肺腑之言,为你们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人生信念根基。
科学工作者是该活到老学到老的。由于必须使自己跟上知识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
心|系|钻|石|相|伴|前|行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秘诀“人生”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王光祖学习信念目标行动思考热忱梦想机遇使命感恩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
5月18日-19日,江苏锋泰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瑜铭来到郑州,拜访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王光祖老师,并到访中国超硬材料网,与中国超硬材料网总经理石...
王光祖,1933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镇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就读私塾,1946年9月在士行中学读初中,德育是士行中学学校的教育之本,以“惜阴、尊贤、健...
金刚石是什么?金刚石其实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坚硬的自然物质。这个我们从它的名字“金刚石”就可以看得出来,金刚石不仅硬度大,并...
“纳米技术概念”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1],温特苏尔公司推出的具有“纳米技术概念”的NandWin磨具发人深思,其结合剂是带有纳米涂层的重结晶玻...
图为刘金昌代表超硬材料专家王光祖教授发表了题为《为超硬材料砂带的告诉发展给力》的报告发展超硬材料砂带超硬磨料是基础,是关键;中国是当今世界超硬材料生产的...
金刚石这个古老而永葆青春的晶体,她的魅力到底有多大?迄今,可能没有人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是的,的确如此。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探索者为之倾倒,前仆后继地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领略其奇特的魅力而...
提要:触媒金属及合金是现代高温高压下,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所必须的最重要条件。触媒如何选择对人工生长金刚石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课题。因此,国内外从事金刚石科研与生产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触媒研发...
王光祖,男,教授级高工,江西波阳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我国著名超硬材料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是中国六面...
1前言超硬材料涂附磨具是指用粘结剂把超硬材料磨粒粘附在柔性可挠曲基材上的磨具。磨削加工是所有加工方式中磨料消耗最大的部分。金刚石和CBN产量的增加,为加...
10月28日,中国超硬材料网总经理石超、顾问吕华伟、南阳富栊...
为了解超硬材料及超硬材料制品发展现状,10月22日,中国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