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正在进行实训操作。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在广东省产教融合大会上获展示。
韶关市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会。图片由韶关市技师学院提供
农村电商产业学院翁源县兰花电商人才培训班授课现场。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与方向。
新时代职业教育关系就业保障、关乎产业升级,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对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己然成为韶关各职业院校的共识,各校解放思想、深入改革、融合创新,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打造韶关职业教育特色品牌,让职业教育
“一路生花”。
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技工学校专业建设的活力,在于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作为韶关市属唯一的公办技工院校,韶关市技师学院一直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通过产教融合力求使自身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能够与对应的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就业创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
在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内,对接行业建设的产业学院成为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阵地。在韶关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大数据产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此,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建设,联合华为、联想等企业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为韶关大数据产业培养近千名高素质人才,成功孵化3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司,并获韶关市大数据人才培养振兴计划奖励资金100万元。
除此之外,该学院还设有广东省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内通过广泛开展电商人才培养培训,累计带动我市翁源县农村电商主体增加400多家,农产品销售总额超30亿元,并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共建单位,为粤北农产品商贸流通培养和输送一批用得上、干得好的“新农人”。
校企合作“靶向”育人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
2023年10月22日,新材料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曲江校区举行,这是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发展打造两翼,以协同化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该共同体联合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共同发起,汇聚高校、上下游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100余家成员单位,旨在凝聚优质资源,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打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服务高地,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示范引领的11家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单位之一,我校积极探索‘以教兴产、以产促教、产教共赢’产教融合新模式,不断筑牢产业发展的工匠基底。”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罗小青介绍,近年来,学院通过系统构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三层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以平台、项目为载体,健全多方协同、多元治理、多要素融合的校企互融长效机制,将打造成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于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产教双向赋能。
在罗小青看来,产教融合离不开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校企人才之间的深入交流。为深入推进韶关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该学院目前已推荐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广东华韶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翁源县仙雅兰花电商创业园有限公司、韶关风度置业酒店有限公司等两批共13家企业成功入选广东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为此,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三年规划,明确产教融合建设目标、任务举措、保障机制,不断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化,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形成职业院校、人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目前,该学院在上述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均已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引入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其中,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南钢铁股份“天车订单班”“特轧厂订单班”顺利开班,共建智能运维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揭牌并开班运营;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获批进入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企业名录。
不仅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在我市的其他职校内,校企合作也同样精彩纷呈。韶关市技师学院开设的“订单班”成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根据韶关的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学院选取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云计算、电子商务、畜牧兽医等专业深入推行企业订单班,与广东韶华科技有限公司、乳源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华韶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韶关比亚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打造实效型产教融合新格局。
经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韶关市技师学院从2020年建成的6个订单班发展到2023年新增10个本地企业订单班。2023年,该学院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73人;开展校内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088人,有2681人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如今,韶关市技师学院已成为技术人才储备基地,合作企业成为学生就业保障平台,有效解决了韶关本地企业用工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留韶实习就业、创业的学生人数也正逐年增加。据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市属技工院校毕业生留韶实习率已达62%。
学院建在产业链上创新共融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新的办学形态,对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韶关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资源和学校优势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高端发展需求,布局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产业学院的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与区域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在持续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学院、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信息碳中和产业学院等现有产业学院发展的同时,学校目前正规划新建产业学院。”罗小青表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将联合中高职院校、技工院校、行业企业谋划在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等领域共建2个以上产业学院,并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建设改革,深入研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架构及运行机制、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等内容,力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质量上新台阶,争取成功申报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2家,做到让“产业学院定位准、行业企业不游离、职业院校不漂移”,更好服务韶关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宏观层面指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在中观层面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微观层面指生产与教学的结合。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或将打造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新平台。
目前,该学院发挥学校博士工作站、特色现代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切入点,与本地行业企业搭建起“理论+技术+实践+产出”的实效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创新平台、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创新型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来韶就业,形成人才蓄水池,服务韶关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项目,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
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育的适用性、实效性,持续增强技能人才有效供给。近年来,市人社局积极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校园招聘会、企业文化进校园、实操课堂到车间等活动,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精准培育企业紧缺适用技能人才,开设“格力班”“中金岭南班”“东阳光班”“比亚迪班”等“订单班”“冠名班”,在搭平台、促合作、建基地等方面不断构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必将为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职业教育应如何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各职校已然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各校积极打造地方校企合作的典范,探索把学科链、创新链深度嵌入地方产业链、融合链,在与企业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产业服务与应用研究、产业项目孵化与实践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产业领先优势,锻造新质生产力,让校企能够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