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奔三了才看到这本书?要是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看到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那或许不得而知,但敢肯定的是,感触一定没有现在多,毕竟被社会毒打多年。
这是一本男性绝不想让女性看到的书籍,那就是女性自我觉醒的入门书籍《基层女性》说来也巧合,这本书我是在图书馆无意之中看到的,当时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好奇为什么叫基层女性,于是拿起翻开了观看。看了下目录就觉得是一本对女性很友好的书籍,特别是对于初出茅庐的女孩,所以多希望我也是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啊。
这本书非常适合还没觉醒或者刚刚意识到觉醒的女孩们去看,属于后者的我,看完感觉自我觉醒意识提升了一个level。
这本书作者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而后得出的经验总结和建议,个人觉得作者给出的建议都蛮诚恳和实在的,特别是对从未看过探索自我或者自我成长类书籍的女孩们,看完本书应该或多或少有收获吧!
作者在一开始的前言部分就结合自身情况给出了:一个基层女性的翻身参考。
第一点,独立生活,这是决定我人生走向最关键的第一步。
独立生活是走向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第一步,你必须独自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格会以令人惊喜的速度成长。强烈认同啊!回想这些年一个人在外打拼,从一开始的鸡飞狗跳和动不动就哭天喊地,到现在的井然有序和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鸡零狗碎,虽然偶尔还是会哭鼻子,但有了稳如老狗的好心态。所以,只要在成长,偶尔的哭哭释放各方面的压力,倒也不是坏事。
作者说,绝大部成年人的悲剧,归根结底就是生活、经济、精神不独立造成的。
很多父母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把孩子的不独立看作对自己的需要和爱,并因此自豪不已。
看到这里,突然感到庆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我的父母都一直陪在我身边,小时候还羡慕过别人是留守儿童,可以为所欲为的感觉(主要是没有父母管着),而我被管的严严实实的,晚上还有门禁啥的。
但我父母从小就教导我要学会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先做先拿主意,实在不懂不会再找大人帮忙。(悄咪咪地说,小时候觉得我爹好狠心)
记得我小小年纪就开始离家去学校寄宿,从小学到大学,第一次去学校报道,永远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每每看到同学都有父母陪着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好惨,甚至怀疑我爹娘是不是不爱我。
直到上了大学那会有一次回家,我奶跟我聊起这个事情,我才知道,原来我爹是想培养我独当一面的能力,还说把我当成男孩子一样来培养。
感恩啊!也很荣幸来到这个家庭,并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骄傲。
第二点,勇敢离开不对的人,这对于年轻女孩来说尤其重要。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女孩生来就是善良重感情的天使,一旦动情真的好难鼓起勇气离开,即使自己深陷感情的泥潭,即使对方不是良人,也是会垂死挣扎撞破南墙,苍天啊!让我学会这一课题吧,宁愿做一个凉薄之人。
第三点,面对生活,有百折不挠的勇气。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面子、自尊毫无意义,活下去、挣到钱才是最重要的。这里“钱”是价值的体现,当你面对挫败拥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那么钱就是价值水到渠成的附属品。
第四点,活在当下,做好眼前的事情。
即使身处低谷与黑暗,你的内心依然要保持清明,踏踏实实地劳动,解决眼前的问题,不听的升级、优化自己,哪怕每次只进步一点点。
第五点,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学会知足和感恩。
要抱着一颗感恩自足的心,珍惜自己拥有的,明白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哪些根本不重要,然后专注地发掘个人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内心滋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来衡量成功与否,而不是为身外之物纠结、烦恼,然后你会发现你的生命通透明朗,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第六点,对生活抱有好奇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愿我们永远对生活抱有好奇心与热情,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新知识、体验新事物、接受新想法,抱着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并且把脑子里堆积的想法用行动去折腾、去实现,加快自己生命的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变得强大、自信、坚定。一旦体验到改变和进步的快乐,你就不会停下来,因为进步的快乐是顶级的快乐,是大脑释放出来的高潮。你是有力量的,是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的。世上没有什么事,是比自己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更让人振奋和有安全感的了。
第七点,做一个善良的人。
你只管善良,剩下的交给老天。无论你的生活在面对什么,你都要坚信一点:你是有力量改变的,你是有选择的,生活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
接下来进入正文部分,一共有三个章节。
One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灵魂断奶
她告诉我们,成年后,要学会做自己的父母,重新教育自己、投资自己,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式成长,跟让自己快乐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过想过的生活。成长,疗愈,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想起了罗翔老师说过,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人间水火。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我觉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出发点都是好的,长大后遇到的人多了,慢慢的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好,有的只是以爱之名道德绑架、控制、索取,甚至暴力对待子女。
刷新认知,原来真的有父母是来报仇的,也有不配为人母的,听着她的描述(就是对她进行控制、索取、命令、辱骂等这些,具体不展开说了),想想都觉得窒息的可怕。
想起作者说的:那些用外界的某种观念、思想来给你施加压力、道德绑架,让你屈服的亲情,只能说明你们之间只是因为血缘捆绑在一起。有爱的血缘关系才是家人,没有爱的血缘关系,只会化身为捆绑你的绳索、约束你的工具。对于这种没有爱流动的亲情,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坚定地说“不”。
而我看完后总结:对于这类型的父母,精神上一定要划一条清晰的界线,哪些领域父母可以介入,哪些领域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如果你没有能力这样做,或不能贯彻到底,精神不“断奶”的话,你就会继续被两个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程度、见过的世面可能还没有你多的人,教你怎么活在当下和未来;被两个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真爱的人,教你怎么择偶;被两个婚姻幸福感很低的人,教你怎么经营婚姻。你在他们的影响和干涉控制下,继续潦草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不去跳离出来精神断奶,最终的后果只会是你一个人真真实实痛苦地体验、感受,并且为之买单。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人际关系,建立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靠的是爱,而爱是互相流动的,父母爱你,你自然而然会爱父母。
有这类型父母的朋友们可以多看看书中这一章节,作者有写很多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许能对你产生一下启发或者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