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况:李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主持人、主持北京市教委专项基金项目一项以及校级项目若干项。
我在2018年成功申报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城市中的保留地: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研究》,在这个项目基础上,于2022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课题的名称是《美国印第安城市文学与国家认同研究》。
2.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经历过多次不成功的申报,之前在申报时多选择了比较传统的题目,比如印第安景观书写、文学传统研究等,还有针对某一位作家的选题。一方面可能写的重点不够突出,另一方面或许是选题新意不够,都没有成功。一次,我在阅读文献时看到了一项数据,20世纪90年代后,其实有70%的印第安人在城市居住、生活。目前国内的印第安文学研究主要聚焦印第安部落生活为题的作品,从部落、传统、生态、种族等视角切入。因此,当我看到城市印第安人竟然占总人口的多数时,我想到这可能是个创新点,因为城市印第安人无疑与部落、保留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从这个事实出发成功申报了一项教育部课题。
2020年我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遭遇新冠疫情,身处异国他乡,人的国家认同感总会特别强,千里之外收到祖国发来的抗疫礼包时更是感动万分。这一经历让我对国家认同这个命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写论文期间,我又读到一些对印第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争的研究,让我不禁疑惑,城市印第安人在全球化、世界主义盛行的城市中该如何保持部族认同感?同时,我查了历年国家社科立项项目,发现国家认同的确是很受重视的议题,有多个立项,但却没有与印第安文学结合的课题,于是我就开始考虑申报这个选题。这个选题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它较新颖,探讨了目前国内学者较少研究的议题,是对现有研究的扩展和补充。
4.如何寻找课题的创新点?
多读文献,特别是对文学史的梳理。从这类研究中,比较容易找到有较大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变迁的时期,聚焦这些时期往往会发现创新点。比如我申报的这个课题的前提就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的印第安人安置政策,它在印第安历史上影响深远,对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而言也是很大的转折点,故而有研究点可寻。
5.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6.您平时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7.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