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王耀前)在今年春节期间,玉林市图书馆特别策划了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春节系列活动,开展电影、讲坛、图书推荐等活动,传递这座城市的文化温馨。
玉林市图书馆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曾数度搬迁。时光流转,岁月更迭,90多年来,玉林市图书馆在曲折中不断成长壮大。现在,玉林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2293万平方米、藏书量达79.26万册,成为玉林市最大的文献宝库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的变迁与发展,犹如玉林这座城市的记忆,它与城市发展血脉相融,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处与玉林市图书馆有关的旧建筑,请教玉林本土文化名人,了解图书馆变迁中的一些史趣,期冀能让读者以此去解读玉林这座城市的内涵,触摸到玉林这片热土的文化根脉。
鬱林图书馆的名字是用“拖把”题写
据说,鬱林图书馆建好后,众人为谁来题写名字颇费了一番脑筋。曾有人提议邀请著名书法家来题写,也有人提议请当时鬱林县的官员题写。但最终都被否决了。反对的意见中,最核心者,即此为民间力量所建造,名字不必追求“高大上”,但求有特点,有纪念意义。最后,首先提议建造图书馆的蒋子鳌被选为题写馆名者。此提议一出,众声寂然,无反对者。原因有二,蒋子鳌曾在鬱林县教育局担任过要职;二是他的书画曾被李宗仁求购过,在当时的鬱林县颇有声名。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书法水平,都足够担当起这一重任。
蒋子鳌的孙女、《文化时空》文化研究会的编委蒋健霞说,她曾听其姑祖娘蒋佩箴(她爷爷的堂妹)说,书写馆名时,由于没有大的毛笔,蒋子鳌便用一些破布扎在一根木棍上,制作成一支大毛笔,有点像一个“拖把”。所以,现在仍有人戏称,鬱林第一个图书馆的馆名是用“拖把”写成的。制好毛笔后,蒋子鳌用两个大洗手盆装墨汁,然后把纸张铺在地上,一挥而就。
蒋子鳌的侄儿、原湛江徐闻海鸥场中学总务处主任蒋孝祥说,原来图书馆门口的两边还立有镌刻着捐款人名单的石碑,专门供人瞻仰。可惜后来都丢失了。
现今,从史料上的原鬱林图书馆的图片中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馆名为草书书写,颇有力透纸背之功。至今,不少蒋家后人仍收藏着这幅照片,以此纪念他们的前辈在修建图书馆上所作的贡献。
鬱林图书馆藏书基本来自紫泉书院
鬱林图书馆建成后,成为了当时鬱林县最先进、最豪华的钢筋水泥结构建筑。据《玉林市文史资料》描述,图书馆的前面是一大庭院,两旁分植树木,后面亦为庭院,分布花坛数处,中间一大金鱼池,环境幽静雅致。书架书柜多嵌以防尘玻璃。
“我记得以前的图书馆前面有一块很大的草坪,其中安装有一门大炮(玉林人称为生狗炮),当成小孩的玩具,被爬得很光滑。”陈修海称,小时候他到图书馆看书时,还经常到图书馆前面的草坪玩。
据史料记载,鬱林图书馆建成后,里面的藏书基本上来自原来位于原古定小学二校舍的紫泉书院[紫泉书院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知州南宫秀倡建。曾经几次兵燹,至同治年间重修]。书籍以古籍为主,有《马氏版本丛书》4000多册、《正义堂丛书》800多册,其他经、史、子、集1000余册,清代八股文刻本数百册,以及四书五经等多种书籍万余册。
广西朱熹研究会会长朱光葳是博白人。20世纪50年代初,朱光葳读小学时,随父居住在现在的州珮社区,他曾经是鬱林图书馆的常客。“那时的学生,只要戴着学校的校牌,即可进入图书馆。”朱光葳记得,图书馆以前有不少名著,每个周末他都会去看书。寒假或暑假期间,更是整天泡在那里。那时的书不能外借,经常是某本书看到第几页,当天没看完的,看到哪页就折出来,第二天来了继续看,“可以说,鬱林图书馆给了我一个快乐的少年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鬱林图书馆遭到了严重破坏。陈修海介绍,1937年冬,当时的县政府为了执行“坚壁清野”,遂将两座钟楼拆卸,同时将图书馆的三楼拆除。但由于楼体坚固,用炸药炸了三次都无法顺利炸毁,只是炸裂了几处,半圆凉台炸得歪斜欲坠。后来,致使三楼穿漏积水,二楼书库受潮,大量藏书出现霉坏现象,图书馆遂告关闭。
1948年,图书馆获地方拨款修葺,并将外墙粉刷一新,但破裂处依旧漏水。而且,图书大量丢失,基本上只有一堆破旧报纸和杂志。“1950年春,中共鬱林县委会成立,在图书馆办公。之后中共玉林县委迁州珮王庄办公,原图书馆房舍拨给玉林中苏友协(干事曾明)使用。”陈修海说,1951年,鬱林县文化馆成立后,馆址设于图书馆内。1956年3月,鬱林县更名为玉林县,鬱林图书馆也更名为玉林县图书馆。
1958年,玉林县文化馆与图书馆分开,由县地方财政拨款2万元,在原址另行筹办成立图书馆。“当年10月1日,图书馆正式开放。此时,图书馆得到了民间力量的大力支持。”陈修海说,当时,现玉州区名山街道二泉村蒋家将蒋博臣祠置存的一部《二十四史》共415册捐赠给图书馆,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量,也使当时的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了3万多册。
寒山庙曾一度成为玉林县图书馆用地
1961年,因玉林县图书馆另有他用,图书馆的书全部搬到当时玉林县总工会一栋木楼的二楼。“这栋木楼,其实是砖(泥砖)瓦结构的,之所以叫木楼,是因为它上下两层中间是木板,所以人们更习惯叫它木楼。”后来,随着图书增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怕木楼会坍塌,于是向上级申请搬迁。经过物色,选定了工会附近的寒山庙(在现在的温馨堂后面)。在搬迁之前,玉林县政府还拨了专款进行整修,设立书库、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搬迁过去后,得到了时任玉林县副县长龙明勋捐赠图书4000多册。接着,玉林县工商联也捐赠《佩文韵府》一部,共360册,大大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1966年5月,玉林县图书馆划归玉林镇所有,遂更名为玉林镇图书馆。
1970年左右,把寒山庙作为图书馆使用的弊端显现出来。“寒山庙共有三进,只有一层,书架摆在地上,书籍很易出现霉变现象。”陈修海说,再加上寒山庙位置较偏,一些读者不熟悉玉林城区,很难找到图书馆所在地。于是,1971年12月,玉林镇政府投资3.6万元,在县城内环南路250号(今人民公园前门立体停车场的位置)筹建新图书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后扩建至1307平方米),楼高三层,于1973年8月23日建成正式向读者开放。
1975年5月,玉林镇与玉林县合并,玉林镇图书馆更名为玉林县图书馆,馆藏图书有28万余册。1983年10月8日,玉林撤县设市,图书馆起用现名“玉林市图书馆”。1985年,当时玉林地区文化部门觉得玉林市图书馆规模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决定另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图书馆。经过数次物色,决定选择州珮东门垌县西路177号(今教育中路553号)的位置。当时在玉林市地名办工作的陈修海参与了征地工作。他说,因为得到了当时玉林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征地工作进展非常顺利。1986年即开始动工兴建,199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10月20日,玉林市图书馆再次搬迁,移到现今位于玉东大道北端和石牛路西侧交会处。新的玉林市图书馆拥有馆藏文献总量达79.26万册。
玉林市图书馆从成立至今,历经了数次馆址变迁,它从另一方面记录着玉林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也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着玉林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