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仪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举行。
该项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和迪庆纳西学会联合完成。2013年1月由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批准号:12&ZD234),2018年2月批准结题(结题证书号.(2018&J021)。
恰逢纳西民族节日“三多节”,民族出版社会议大厅内张灯结彩,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和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与在京的各界纳西族人士约
300人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历时五年的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项目顺利按时结题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发布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介绍了项目成果完成概况;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张旭会长发表东巴古籍调研、数字采集、释读、翻译、编目与国际学术研究的成果报告,项目子课题核心成员白枫导演展示了国际数字采集和田野调查、翻译释读的部分视音频成果;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国新研究员演示了东巴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项目首席专家为项目合作单位代表、子课题负责人代表、主要完成人代表颁发了成果证书,为项目合作人员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研究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用东巴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现存3万余册,其内容涵盖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堪称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3年,“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东巴古籍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由于大多数收藏机构缺乏研究力量和彼此沟通,大量东巴古籍的内容和价值不为收藏者所知,成为“沉睡的宝藏”。特别是能够准确释读东巴古籍的东巴祭师已寥寥无几,“活着的象形文字”已处于濒危状态,而东巴古籍这一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录也面临着无人释读的危机。
项目研究面向“纳西族东巴古籍”这一急需抢救的世界记忆遗产,采取广泛田野调研、国际合作以及大跨度文理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式,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手段,为实现东巴古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在深入调研东巴古籍国际馆藏分布的基础上,数字化采集了分散收藏于国内外的东巴古籍。共收集国外11家、国内10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文献数字版共计3378册。发掘和数字化采集了大量东巴古籍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10余部,4万余页)。拍摄了大量反映东巴人文现状的视频和图片,编辑制作了纪录片与资料片,其中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回归的东巴经卷》、《纳西族传统造纸术与其传承的文化》荣获“第十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建立东巴古籍数据库、释读规则库及释读知识库,实现东巴文字、音像以及图形、音像并轨等海量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种检索。提出东巴文字机器识别技术,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东巴古籍的知识库和研究计算机辅助释读技术,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活着的象形文字”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继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源共享与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项目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研讨会4次,组织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2次,与纳西族聚集地区的研究机构举行
项目组首席专家徐小力表示,将继续收集、抢救性释读翻译东巴古籍,探索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持续建设。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张旭会长认为,创建和研究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将使这一“世界记忆遗产”、人类文明史上一独有的东巴文化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传承下去,抢救性填补了纳西族古代文明文化传承的空白,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极大提升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作了总结性发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建东巴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献给今年春天纳西族三多节的一份厚礼,他高度评价了全体志士仁人对抢救、传播和宏扬民族文化的坚定意志、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展示了东巴古籍及民族文化通过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