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它是在“本位服务”基础上的一种扩充,其主要标志是图书资源的共享、有效地利用信息、读者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等。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待这一新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功能限定在本学校内”。这种习惯做法和封闭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进程。随着社会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中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明显不足,社会读者要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高校图书馆成为整个社会的图书馆。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与开展社会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向社会开放”的外延很广,内涵丰富。“开放”是图书馆发展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词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前行,在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发展过程中,藏书楼向社会开放被视作是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实现了向社会开放的近代图书馆彻底打破了古代藏书楼单纯以藏书为目的的私有、封闭的专享性质,取代它的是公开、公用的共享性质。从图书馆在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看,由收藏向使用的发展、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贯穿了图书馆的发展主线,“向社会开放”代表了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进步。这种“开放”的决策和行为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重彩浓重的一笔,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吴慰慈教授在其著作《图书馆学概论》中指出,图书馆发展的五大特点之一便是“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阮冈纳赞在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对图书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从这些结论可以看出“开放”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表述图书馆的发展与前进方面,这一词语也当然适用于表述高校图书馆的变化与发展。
应当指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有关研究成果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报道中,把“向社会开放”仅仅等同或理解为“允许校外社会读者进入及借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快速更新,人们都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概念。优美的环境、海量的文献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完善的现代技术、公众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与“开展社会服务”都能在社会群体终身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