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互联网+”时代如何评价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摘要

作者

吴砥;周驰;陈敏(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现实意义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渗透教育行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生态体系,也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固守者、传授者,还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为迎接新挑战,加快教师角色转型,“互联网+”时代必须着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技结合问题。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实现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方向转变[4]。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将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5]。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6]。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进入2.0阶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已有较大提升,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教师比例总体达到82.46%[7]。在进入“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后,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将更加重要。自20世纪70年代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信息素养概念和内涵不断发展、延伸与变迁,目前还没有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样,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演进,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才能满足形势需要,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二、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目标导向的视角来看,可将上述各框架、标准的目标内容分为推动信息化应用、促进教师发展和改善学生学习三类。具体而言,《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主要以推动信息化应用为目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主要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主要以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ISTE教育工作者标准》主要以促进教师发展和改善学生学习为目标;《ISTE教师标准》主要以推进信息化应用、促进教师发展和改善学生学习为目标。可见,各框架、标准大都主要侧重于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教师发展两类目标,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考虑较少。相较而言,美国发布的《ISTE教师标准》和《ISTE教育工作者标准》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作为标准的重要目标是其一大特色。

并列式体系架构的特点是指标之间存在并列关系。采用并列式体系架构的框架/标准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ISTE教育工作者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从信息素养内涵出发对标准进行设计,即教师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达到一定要求。《ISTE教育工作者标准》则主要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对标准进行设计,即教师作为个体在社会中要扮演好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协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和分析员的角色。

(二)信息素养评价实践

(三)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状况

当前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主要可分为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探究和关于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两方面。

三、“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重难点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要求日益彰显,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28]、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方向转变[29]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开展“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厘清和破解信息素养评价的重难点,是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长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评价标准: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全面的大数据评价方法

(三)评价手段: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

(四)评价实践:打造测、评、培完整链条

四、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研究团队在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方面已持续了两年左右的跟踪研究,在评价指标与工具、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模式创新与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团队已研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测工具,对我国中、东、西部多个省份的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摸底,并初步探索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新模式。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与测评工具研制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新模式探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杨宗凯.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历史担当[J].电化教育研究,2018,(1):5-11.

[2]杨宗凯,吴砥等.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5.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5]王丹丹.约翰·普福图书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52-58.

[17]Schifter,C.C.,Natarajan,U.,etal.Data-DrivenDecision-Making:FacilitatingTeacherUseofStudentDatatoInformClassroomInstruction[J].ContemporaryIssuesi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2014,14(4):419-432.

[18]Pombo,L.,Carlos,V.,etal.EdulabsfortheintegrationoftechnologiesinBasicEducation–monitoringtheAGIREproject[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EducationandScience,2016,2(1):16-29.

[19]Overbaugh,R.C.,etal.Changesinteachers’attitudestowardinstructionaltechnologyattributedtocompletingtheISTENETS*Tcertificateofproficiencycapstoneprogram[J].ComputersintheSchools,2015,32(3-4):240-259.

[20]Simon,J.,Henriette,L.AnalysisoftheactivityofpreserviceteachersandtrainersonanePortfolioplatform[A].Popov,N.BCESConferenceBooks[C].Sofia:Bulgarian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2018.99-104.

[21]Sing,C.C.,Khine,etal.Ananalysisofinteractionandparticipationpatternsinonlinecommunity[J].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2006,9(1):250-261.

[22]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6,(7):79-82.

[23]王轶,石纬林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09-114.

[24]林聪.“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54-56.

[25]周建忠,申涤尘等.吉林省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教育研究,2009,30(5):103-105.

[26]杨琰,胡中锋.“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17-122.

[27]林万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8-31.

[30]吴砥,余丽芹等.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12-18.

[31]卢春,尉小荣等.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62-69.

吴砥: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师生信息素养评价、区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信息化标准(wudi@mail.ccnu.edu.cn)。

周驰: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信息素养(chizhou@mails.ccnu.edu.cn)。

陈敏: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评估、教师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资源(minchen@mail.ccnu.edu.cn)。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4)资助。

THE END
1.互联网+时代:引领数字化转型的力量互联网+科技一、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浪潮 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我们迈向数字化时代的步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其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了社会经济的结构。从电商、金融到教育、医疗,几乎https://blog.csdn.net/Happy_Jiyanyan/article/details/141020485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研究初探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也带来了“互联网+”时代背景特点的信息安全风险。 https://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13808.htm
3.“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创新路径:产业链式平台式生态[图]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或者产业链同一层面的整合而形成的产业链式创新;二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全球化网络平台,并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的平台式创新;三是在产业链创新和平台式创新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生态式创新。互联网对于全球经济的重塑,已可以和工业革命相http://www.gist.edu.cn/2016/0714/c38a14149/page.htm
4.“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哪几大趋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通过紧跟上述趋势,企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天健世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政企信息化建设、软件设计与研发、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与实施、IT技术https://www.sctjsj.com/go-a864.htm
5.尹丽波:“互联网+”时代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建设新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互联互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数据高效交互、信息资源共享、快速协同工作,提高生产力、提升http://news.cntv.cn/2015/06/02/ARTI1433244797313516.shtml
6.“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张梧在《北方论丛》2017年5期撰文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新型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的智能化、处理系统的智能化,进而通过物的智能化,使互联网技术从生产工具演进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看,互联网技术一旦从工具跃迁为平台,“互联网+”的文化效应集中体现为从“互联网+”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244257695511849&wfr=spider&for=pc
7.互联网+现代化信息化时代1、“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评价一一走向现代化信息化随着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以及教育中''两基攻坚的完成,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从追求学业成绩到追求''核心素养的科学教育质量观转变。科学教育质量观:“互联网+”时代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3784897.html
8.“互联网+”经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数字经济领航界面·财经号“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融合创新并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就是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更加注重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互联化转型中的作用,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对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具有重https://m.jiemian.com/article/1610897.html
9.互联网时代如何不被信息所累?了解这3点,做信息洪流中的明白人身处信息时代 我们对“什么是信息”了解多少?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脑、电话、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尤其是手机,人人机不离身,手不离机,就像人类的外挂器官。 透过六七寸的屏幕,我们就能与庞大的信息世界连接,与真实世界里的人和信息产生联系、互动。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42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