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出书电子刊物电子书制作

改革开放口述史访谈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故事主编:沈娟袁小轶李琳副主编:杜成庆彭知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代强音理论宣讲队

前言1.口述史访谈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五六十年代,那一代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忆与故事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生动的色彩。23位老人,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值得被更多人知晓。他们的人生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应被遗忘,而应被铭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面对老龄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积极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与机遇。为此,我们将对23名老人进行深入的采访,探寻他们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为生存而奋斗,如何走过他们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生。

2.口述史访谈活动的启动

3.口述史访谈的过程与挑战

自2023年10月21日起,我们在宝安社区正式开启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口述史访谈活动。在过去的数月里,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筹备,并且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在接下来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以及2024年1月期间,我们成

2

经过这些努力,我们的访谈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不仅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深入了解了社区老人的生活状态、需求和期望。这些资料将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社区、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社区的合作,不断优化访谈活动的流程和内容,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志愿者能够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口述史访谈的意义

3

目录第一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5小娃娃小时候要好好读书,长大给社会做贡献☉彭知怡10儿时勤读书,长大报效祖国☉陈玉浩

14知识的灯塔:一位执着于教育的长者☉杨慧卓

19躬耕教坛,为国培育栋梁之才☉袁亮

第二卷:向下扎根,向上生花

22扎根基层经受风吹雨打方能花开☉杜成庆

27深耕细作,善始善行☉胡瑾

32用勤劳创造财富,用乐观面对生活☉杜成庆

36人的思想,总是有一个奋进目标的☉王邓霖

41青年要多努力,多拼搏☉彭知怡

第三卷:生而热忱,终也欢洽

45翱翔蓝天:老一代中国航空员的坚守与奉献☉杨慧卓,邹煜51且听笛吟,且看人行☉杜成庆

56医路初心一路行☉袁亮

4

第四卷:庸常之中,微茫不朽

61做了半辈子钳工,终是苦尽甘来☉杜成庆

65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我们越来越强大了☉项卫东69年轻的时候要勇敢踏过困难☉彭知怡

73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尽甘来才是春☉杜成庆

79岁月化蝶,逐梦新生☉韦曾媛

83奔波终谢幕,老年焕新光☉杜成庆

第五卷: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87以己之力助大桥拔地起☉杜成庆

91红旗漫卷,征途如虹☉胡瑾

95改革开放焕新颜,人民总把歌儿唱☉杜成庆

100紧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彭知怡

尾声:往事作序,来日为章

致谢:他日凌云,万事胜意

5

第一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8年黄明英结婚,那时候感情比较纯洁,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女儿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现在工作比较稳定,是高中老师,

6

女儿在2018年生了一个女儿,孙女现在五岁,我现在的任务就是照顾孙女。晚年生活还是很愉快,总算苦尽甘来了。讲述实录

1、您的求学经历?

我出生在随州,母亲从小就叫我们好好读书,就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也要供我们子女上学,我从小成绩比较好,对自己的语文和数学成绩还是有点自信的,1972年我高中毕业,那时候是文革时期,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所以高考后我面试上了随州小学进行教书的职务,教小孩子语文和数学。2、您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吗?

闹三年灾害的时候,我年龄6岁,国家在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期间是组织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那时候每家都管吃饱饭,1958年“大跃进”粮食收取大放卫星,致使粮食产量严重的失实,1959年我们开始减少粮食的播种,农业收成开始下跌,那时候又自然灾害频发,夏天的时候总是下雨,长江决堤,我们那边闹洪水,很多地方都被淹了,死了很多人,收成就更不用提。冬天的时候又有寒潮,稻谷秸秆连带着种子都被冻死了,大家种的50多万亩土地连种子都收不上来,一家人最后收上来稻谷,每家只能分到9斤,这是不够吃的。那个时候大家实行以瓜代粮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粮食不够的情况,瓜不够吃就到处去挖野菜,路上看到什么吃什么,像树皮草根树根叶子我们都吃,我们家人口比较多,母亲在门口种有南瓜,母亲以瓜代饭,在这三年里把南瓜、树皮、草根混合着熬成粥,分给我们子女六人吃,我们家都挺过了三年大饥荒时期,家里没饿死一个人。

3、您的工作经历?

1972年我从高中毕业,毕业后就开始填补家用,我当初在本地民办的随州小学教书,语文和数学学得比较好,所以担任语文数学老师,教小孩子写字,算数,那时候小朋友比较乖,相比现在的小朋友而言是比较听话的。但也有不听话

7

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吃穿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变成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美食方面,过去的日子里,稀饭面食和简单的家常菜是主要的食物选择。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各种丰富的多样的美食,食品的选择也有了更高的品质保障;在服饰方面,过去由于物质短缺的限制,人们的服装种类有限,很多人都只穿简单的布料衣物。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购买各种风格、款式和价格的服装,我们对服装的审美也逐渐提升了;在住房方面,过去大部分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而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住房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在出行方面,过去基础建设较差,出行一般篱笆路,街上很少会有车辆出行,家里有自行车就算是高档车了。而现在,铁路高铁贯穿东西南北,各式各样的汽车都奔跑在沥青路上。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些物质生活也很大程度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5、说说你的老年生活。

我现在不花女儿的钱,我有自己的退休金。女儿从武汉理工大毕业后,去高中做了老师,生活不用我操心,前几年女儿工作稳定后把我从随州老家接了过来和她一起生活,我主要是陪伴女儿一起生活。再后来女儿生了女儿,我就负责照顾小孙女,孙女现在五岁了,比较闹腾,很可爱,都说现在隔辈亲,孩子现在还小,我就希望她有开心的童年。

8

采访手记

播撒种子的教育者

初见黄明英女士,她是和另一个老奶奶结伴而行走到我的身边,脸上带着温暖祥和的笑容,我把他们两位老人请到了活动室二楼进行访谈,奶奶今年70岁了,但依然步伐矫健,身上带有长辈和教育者的慈祥和格局。经历了三年大饥荒,当地实行以瓜代粮的政策大大减少了随州市人口饿死的比例。父母两人在外去挖树根拔树皮,混合着熬粥给6个孩子吃,在父母顽强地供养下,6个孩子都没饿死。

读书期间,妈妈一直给她们传输好好学习的思想,一直坚持不懈供应所有孩子上高中,黄明英还算出息,在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高中毕业后进行教育者职业,一耕耘就是28年,勤勤恳恳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她说:没有谁不经历条件艰难的时刻,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我的任务就是做好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希望更多的孩子不满足于现状,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1990年,黄明英女士民办教师的工作没有了,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安置了黄明英女士,黄明英成了榨油厂的榨油工,她认为这份工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到质量较高的油,所以凡是来工厂榨油的人,她都依照农民的要求把油榨真榨实。可是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安置就业任务,造成了冗官充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增强市场的活力,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增强商品的流通,增加市场的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1993年黄明英所在的工厂落下阵来,那个时候因竞争不过对应企业,垮了很多工厂,工厂垮了,像很多工人一样的黄明英不能垮,于是她又加入了卖菜的行列,卖菜供孩子上学,自己的孩子也算出息,当时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

谈及改革开放给人民吃穿住行带来的变化的时候,黄明英脸上是带着笑容跟我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令下带来了改革开放,邓小平是好领导人,在他带领的那几年里,国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民吃的花样变多了,穿的花样变多了,住上了高楼大厦大别墅,现在公共交通网贯通全国各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9

谈及老年生活的时候,奶奶也较为开心,每每说起小孙女就有说不完的话,我家小孙女3岁就会背乘法口诀,今天采访我让她在家看电视,估计现在在家看动画片。奶奶这一生做了很多事情,但她还是说她做太少了。年龄大了,有养老金也不给女儿增添太重的负担,现在就希望孙女有开开心心的童年,健康地长大。最后他送给孩子们一句话:不管你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脚踏实地地好好学习。从老人身上的言谈举止已经看不到了旧时代的身影,恍如隔世,才发现谁也不再是旧时代的人,回不去曾经的艰苦,只有大把仍需青年人奋斗的未来。她一个人靠着墙走着,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健步如飞,终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铸就了今天伟大的时代。

2023.10.28宝安社区活动室采访照

10

儿时勤读书,长大报效祖国赵字含义为谨慎,顾全大局;麟字寓意麒麟,表家庭美满,国家昌盛。赵先生来到了这个刚刚经历过三年灾害的中国。此时的国家经济落后,吃饭吃不好,衣服穿不暖。在他6岁的时候,他上了小学,在之后的求学道路上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改变现状,赵先生家里也很支持。

1982年的他上完大学,在国家的征兵政策下,他毅然决然地加入军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在军队中,他努力提升自己,认真训练,最终在部队取得许多优秀的成绩,在2004年光荣退伍。

在入伍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并且与其成婚。在之后生一子,现在退休后在家照顾孙子,生活很是幸福美满。赵麟很庆幸自己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也很高兴中国在这之后的发展非常之迅速。讲述实录—————————————————————忆历史: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1.您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2.您是否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

11

特大的自然灾害。那时,频繁的暴雨使得天空常常阴霾密布,有时甚至连续一个月都看不到太阳。洪水泛滥,沟壑填满,四周皆是汪洋。土制的院墙在雨水的冲刷下接连倒塌,激起近20米高的浪花,景象颇为壮观。然而,这场壮观却伴随着灾难,土房尽毁,全村几乎没有不漏雨的房屋,到处破败不堪。生活资源极度匮乏,连做饭都成了问题。农田里的庄稼也未能幸免,许多地方无法正常播种,人们只能采用露天播种的方式。连续的灾害使得农业不堪重负,连年歉收,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经济陷入困境。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您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渐迈向高级阶段,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曾经的温饱不足到现在的丰衣足食;从曾经的衣衫褴褛到现在的时尚美观;从曾经的徒步跋涉到现在的汽车、飞机代步。这些变化都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5.请谈谈您的老年生活。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保障下,我享受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我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如音乐活动,我会上台献唱两句;我也热爱运动,尤其是打篮球和拉单杠,这些活动让我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采访手记

改革开放后,生活得到了许大的改变

12

初见赵麟老先生的时候,他与她的夫人正在带着自己的孙子游玩,当我对他进行采访的时候,他脸上充满着笑容,微笑地回答我的问题。虽然人已经70岁了,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就和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没有什么两样。赵麟老先生出生于1965今年69岁,虽然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但是通过他父辈亲人的讲解,也有许多的了解。与他生活的改革开放时期,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赵老先生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国家中。但是他也没有安于享受,在1982年入伍,成为一名军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赵老先生是军人身份工作基本没有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受到下岗浪潮的影响。但赵先生也对其有所了解。当时中国人口多,劳动总量大,增长快,远远超过社会生产的需求,就业岗位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许多企业富余人员暂时找不到就业机会,从而成为下岗职工。1992年中国出台了市场经济。之后的赵先生在2004

13

年退伍,从军24年军人生涯。退伍后分配了工作,生活得到了稳定当谈到改革开放的时候,赵麟先生自豪地说出中国的改变。他说:1978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原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低效率体制,恢复了农户个体经营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证明农村改革先行,不仅实现农民生活上的自给自足,还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中国在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试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相继兴办。80年代中期把特区的一部分政策扩大到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随后逐步把这些开放政策推向全国。打破了当时中国封闭的状态,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对外贸易,促使外贸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

一声春雷,改革巨变,见证发展,与有荣焉。

14

知识的灯塔:一位执着于教育的长者姓名李学兰年龄76

此外,李奶奶还鼓励学生们多与老一辈人交流。她认为长者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与长辈们的交流,学生们能更多元地了解历史和更多维地理解文化,同时还能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智慧。李奶奶以自身经历和智慧,鼓励同学们珍惜当下的同时勇敢迎接未来。她坚信,如果将老一辈人的有益经验与教育相结合,更能培养出富有理想、勇于担当的新一代。讲述实录

1.您的求学经历?

我从小生活在乡村,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孜孜不倦地劳作,仅为一家人维持生计。在我们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我身为长女,自幼

15

便深知生活的艰辛。

读小学的时候,由于学校距离很远,我每天清晨都要早早起床,徒步前往学校。乡村的小学条件十分简陋,但我的求学欲超级强烈。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帮父母干农活,但从不耽误学习。尽管过程艰辛,但我始终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初中阶段,我依靠自身努力,我有幸进入位于县城的一所中学就读。告别乡村,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使我倍感压力。但为了能够走出大山,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在中学的三年里,我白天认真听讲,晚上挑灯夜读。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一想起家中的父母和弟妹,我就又充满了动力。在高中阶段,我的学业出色,获得了进入一所重点高中的机会。尽管高中生活紧凑且充满挑战,但我勇于面对困难,持续自我提升。我深知要摆脱大山的束缚,改变个人及家人的命运,高中阶段至关重要。为实现进入理想大学的愿景,我付出了比其他人的更多努力与汗水。

2.您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吗?

经历过。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人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活环境变化。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疾苦让我慢慢变得深刻。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对未来我们普遍感到忧虑和不安。关于家人能否顺利度过困境,以及生存能否得以维持,心中疑虑重重。这种担忧又使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更加努力奋斗。在困难时期,我们更需团结互助,因为只有相互支持,方能共度时艰。忆念往昔,那时候我们享用过最丰盛的佳肴,也只不过是一碗热粥,一枚鸡蛋和一小碟萝卜干。即便如此,也是吃得人从里到外的开怀,珍馐佳肴莫过于此。3.您的工作经历?

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是一场充满了挑战与成长、变革与执着的精彩历程。大学毕业之初,我怀揣着满腔热情,踏入了教育这片热土,站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那时的教育环境相对简单,资源相对有限,但我深知教育的神圣使命,一心为国育英才。初入职场的我,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学生,我认真备课、辛勤教学,用知识的光芒点亮学生们的未来。

16

二十多年过去,我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我感慨万千。我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与进步,也见证了一代代学生的成长与辉煌。我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尽管我已经退休,但我对教育的热情依然如初。我选择继续发挥余热,投身于各种教育公益事业中。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为新一代教师提供支持和指导,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是一段令人感动的奋斗史:我倾注了青春和热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关于改革开放您有何感触?

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饮食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温饱,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穿着方面,人们的衣着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不再是单调的色彩和款式。住房方面,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过去的平房到现在的楼房,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交通出行方面,人们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出行也越来越便捷。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推进,经济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

17

升。这些变化让我们老一代人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进步,生活的质变提升天天见。

改革开放也让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开始追求个性和自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旅游、文化娱乐等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5.说说你的老年生活。

现在的日子过得就是一个词“舒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医疗保健、养老保险这些福利,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轻松。

我们这些老人家也没闲着,都忙着去老年大学上课,健身。有空的时候,就在小区里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看看股票,发发朋友圈记录生活。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又有滋有味。采访手记

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新一代与老一辈教师的教育历程中,诸多值得共同反思与深入探讨的议题浮现。

老一辈教师亲历我国教育诸多变革,目睹教育体系、模式由传统迈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他们深知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及个人之重要性,更理解教育的艰辛与不易。虽曾面临资源短缺、信息阻塞的困境,但他们仍坚守岗位,致力于为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18

2023.11.23宝安社区活动室采访照

19

躬耕教坛,为国培育栋梁之才余祥斌,武汉市南湖中学退休校长,中共党员,恢复高考后从师范毕业,在洪湖市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来到武汉工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历,连续多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并担任校长,讲述实录

我出生在洪湖,家里从小就叫我们好好读书,就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也要供我们上学,我从小成绩比较好,比较能吃苦,七几年那时候还是文革时期,有很多争斗,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我就下乡做知青,后来恢复高考后,我通过高考上了师范来到洪湖市教书。后来通过工作调整来到了武汉,感觉学历压力也很大,后来通过学习呢,考取了本科文凭,再后来就一直工作。

20

面的青叶子,以前是用来喂猪的,此时也用来充饥。冒着油水,吃一大碗,解几次手,不到放学的时候,肚子就饿得咕咕叫。连续三年的天灾人祸,生活陷于极端困难时期,粮食副食品大幅度减产,人民严重营养不足,相当一批人得了“浮肿病”甚至不少人因体质衰减而失去。

2.您的工作经历?

从师范毕业后,我就来到了我们市镇上的中学,一直教书。后来的工作调整来到了武汉,刚开始在三角路中学当老师,那段时期学校合并。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自己的身体原因,然后教育局工作调着,来到了南湖中学。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当了校长,后来负责学校的工作事务,并还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吃穿住行的变化)45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从“凭票供应”到应有尽有,我们那时候饭也吃不饱。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质匮乏,尤其是米、面、油、肉等日常食物紧缺。当时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小到一盒火柴、一块肥皂。那是个票证无所不在的年代。每月到粮店领取全家人定量供应的粮票、油票,凭票才能购粮、买油。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现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这些老人们,在党的关心关怀下,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各种样式的花衣服应有尽有。我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而自豪。5.说说你的老年生活

现在退休了之后呢,我也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在小区里面积极帮助邻里之间。街坊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能帮忙的我都尽力去帮助他们。作为一名老党员,始终不忘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退休了之后呢,我也为教育行业建言献策,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社区里面也根据书记他们工作需求帮忙。采访手记

耕耘四十载,桃李满天下

一见到余祥斌爷爷,就深深感受到他身上的书卷气息。随后的交流中,我得

21

知他原来是一名退休的校长。

他早年分配到镇上一所中学工作,后因工作调动回到武汉执教,这一坚守便是四十余载。无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艰苦岁月,还是遭遇三年的自然灾害,余祥斌爷爷在谈及这些过往时都充满了怀念。他说,那段时期虽然生活困苦,人们食不果腹,但自己始终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正是凭借这股精神,他坚持学习,师范毕业后毅然投身于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余祥斌爷爷享受着与学生相处的时光,他说:“与学生在一起,我仿佛也年轻了许多。”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要让孩子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最后,余祥斌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艰辛,感慨万分地说:“我们那个时代,读书是多么不易,家境贫寒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现在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与余祥斌爷爷的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怀揣梦想,坚定方向,不断追求进步。2023.11.23宝安社区党员会议室采访照

22

第二卷向下扎根,向上生花

扎根基层经受风吹雨打方能花开方明生爷爷用他的亲身经历践行并告诉了我们:只有扎根基层,经受风吹雨打之后,才能花开,实现人生价值。

1953年方明生在武汉出生,沐浴着红色文化一路成长,方明生爷爷属于十六七岁就基本进入部队编制,一路跟着红星走。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方明生当时正在读小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没有吃的,饿到极致了,还去偷过别人家连根都没有长成指甲大,完全没有长成型的红苕吃。方明生爷爷说:做人就要敢于争先,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工作上。1971年方明生到省农耕建设兵团,也就是现在的五三农场参加工作,主要就是为了引水灌溉修水库、建大坝。年纪轻轻的方明生作为党员和一些优秀的共青团员、党员共同组成了一支突击队,遇到最困难的总是冲在最前面。1974年方明生作为农场劳模,被工农兵学院保送读中专,随着保送通知书而来的还有上山入伍通知书,当时那个时代讲究扎根,叫做学有所成,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做事。

后来方明生作为知青劳模被调到连队里,做过的岗位就更多了。从连队副连长、党委书记,搞青年工作,搞党务工作,搞群众工作,到后来武汉铁路局主要做退休方面的工作,直到2009年才退居二线,慢慢退下来了。现在为了身体健康,好学的方明生爷爷则是一头扎进医药里,用心做好养生。讲述实录

姓名方明生年龄70岁性别男籍贯武汉职业政工方面工作单位武汉铁路局家庭住址湖北省武汉市宝

安社区

23

在抗美援朝胜利两年后的1953年我出生了,沐浴着红色文化成长,在1959年左右开始上小学,66年左右上初中,在1974年被工农兵学院保送读中专,我们那个时候保送是没有考试的,也不用检查身体。我们那个是叫省农委建设兵团,下面有很多分厂,我们在另一个分厂的,我们那分厂有四个年轻党员,有两个是高中生,两个是初中生,我们就是初中生。只有农场里的劳模才能保送读书,我当时收到的是三个通知,一个是能保送读书,一个是当兵要上山入伍通知书,还有一个是到另一个连队去当指导员也就是党支部书记。分厂是要最优秀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讲究扎根,像你读了书之后想回哪里去扎根这种思想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最传统的教育,叫做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我是属于十六七岁就基本上进入部队的编制,跟着队伍走了。

24

3.您的工作经历?

我是在60年代,可能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我父辈们说农场好,因为在农村比较惨,没有人管,在农场里起码他管得严,就像在部队一样他是不会让你变坏的,你只要有一点苗头就要给你查了,要找你谈话,要接受批评,要你去听学习班,在教育上把你拿捏得死死的,相当于是半部队。

后来我作为知青劳模被调到连队里,做过的岗位就多了。从连队副连长、党委书记,搞青年工作,搞党务工作,搞群众工作,到后来武汉铁路局主要做退休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听党安排,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直到2009年我才退居二线,慢慢退下来了。

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吃穿住用行的变化)改革开放我们客观地说,它不是从城市开始的,它是从农村,通过农村小农经济以小见大推行开来的。对我们来讲的话,我们是觉得改革真好。例如我们现在采访的地点宝安小区,党员活动室原来是废弃的工作房,边上是垃圾场,但现在废物利用、废土重改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像以前装卸基件装修是装修工搬东西无论搬多少一个月都是20多块钱,改革开放后变成了计件,做多了一个月可以拿五六百块钱,干劲一下就起来了。

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分政治上、经济上、体制上、思想上等多

25

方面改革的。窗户打开后,有新鲜空气进来,有臭的,也有不臭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的道理,有好也有坏。改革充满风险,有风险有机遇就要有风险。你看你们原来的读书,我们那时候是暴风,你们现在暴风雪。原来我们想读书很难写,你们读书很容易,那么你们读完书以后,你们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吗?你们是他们需要的人吗?我们是从工人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是以老带新,在积累经验中成长的,相比来说,你们就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了。5.说说您的老年生活。

我的生活,一般老人做不到。我这个人爱学习而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学一样东西就要把它学通。我现在退下来了,名和利都是过眼云烟,现在所求的就是身体健康,我现在喜欢养生,养生要搞好,中医那一块就必须学好,黄帝内经那是必学,穴位经络不但要学还要会而且要能够治病,我现在一心学这方面。采访手记

心系朝阳自明朗

和方明生爷爷的见面是在宝安社区党员活动室。方明生爷爷当天穿了一件深灰色薄毛衣,外面套一件棕色马甲,黑色牛仔裤,着皮鞋,头发已经银白而单薄,但脸上没有什么皱纹,完全看不出70岁的模样。方爷爷是一个很雷厉风行的人,一坐下他就说我们可以开始采访了。

方明生爷爷开玩笑地跟我说,或许是因为他是在抗美援朝胜利两年后的1953年出生的,受抗战胜利的余热,让他骨子里也燃上了革命的热血。方明生爷爷说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身边接触到的要么是抗战退下来的老兵,要么是带领他们向前冲的营长,接受到的是最传统的教育,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这造就了他一生都沐浴在红星下,一路跟着党走。方爷爷感慨,在他工作的经历中,他两次差点见到阎王。第一次是在农场的时候,自己作为突击队的一员,去打农药结果农药中毒了,当时不知道,后来看书了之后才知道那是农药中毒,就是不断流口水,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幸亏被人发现得早,被医生救回来了。

26

27

深耕细作,善始善行1966年,张广阳是一名青春洋溢的初三学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张广阳面临着无书可读的困境,但是他不仅没有放弃求知的决心,反而以更加坚韧的精神面对生活的难题。

1969年,响应党的号召,张广阳作为“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进农村,拿起锄头,种田耕地。那段岁月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劳动之余,他坚持自学高中文化知识,自购教材,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经过不懈努力,张广阳成功通过考试,获得了进入大学的资格。在求学期间,他修习了数学、微积分、物理等共计28门课程。尽管仅在校就读两年,但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加入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人。

工作期间,张广阳参与了武汉市90%的马路修建,为城市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他参与完成了四川都江堰山体的稳固工作以及全国一些重大水利站的修建,修建过三峡水电站等,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华与青春。

如今虽然年岁已高,张广阳却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投身各类社区活动。疫情期间,他不辞辛劳在小区为居民提供帮助;站在街头巷尾,确保大家的人身与健康安全。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区腿脚不方便、坐着轮椅的老人,张阳广阳总会主动上前帮一把。服务了一辈子社会,到老也始终保持着纯挚初心。

姓名张广阳年龄72

28

张广阳先生一生秉持着深耕细作、善始善行的人生信仰,用这份精神力量塑造了自身的品质形象,为社会传递出了热烈又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讲述实录

1.您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第一年,15岁初三的我就面临着没有书读的情况。到了1969年的时候开始号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去种田。上山下乡的时候,带着一股“新鲜劲”。经历过双抢,一边抢收庄稼一边抢种庄稼,凌晨3点就起来干农活,一直劳作到七八点才结束,那时候没有电,摸黑回家。这段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真是十分辛苦的!后来就自学高中课程,复学后在(学校)学习了两年数列,微积分,物理等28门课程就顺利毕业了。2.谈谈你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我国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我那时只有9岁。在那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时候我们搞人民公社和大食堂,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但是好景不长。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尝试用煤炭和柴火炼铁。然而炼铁的温度需要达到1000度,仅仅依靠煤炭和柴火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尽管人们不懈努力,但炼铁事业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短缺,经济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作为知识青年,我每个月还能得到一些钱,但这点钱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也不够支撑生活全部的开销。3.您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

毕业后,我加入了市人防工程公司。武汉市内约90%的马路由我们公司修建,此外,我们还参与了四川都江堰山体稳固工程以及重大水电站三峡水利站的建设。我主要负责根据设计图纸,指导其他工人进行操作。

4.关于改革开放您觉得比较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已经处于停滞的状态,物质也十分匮乏,没有什么东

29

西吃,市场上也没有什么东西买卖,农村还不允许有自留地。市场上的物资流通还不方便,吃个豆腐还需要票;一个月也只有28斤的粮食,半斤的肉,二两的油。改革开放之后,政策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采用了三自一包,农村允许有自留地,市场上可以自由地买卖,经济也活了,对知识分子也重视了,国家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投入了很多资金。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都是生产不出来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我认识的一个人,专门研究了两年,都研究不出来彩色的显像管,后来引进了日本的彩色显像管,就研究出来了。对于电视机方面也是一个提升,人们能够接收到一些彩色的信息,彩色的信息更容易让我们捕获。改革开放之后,像我国的航天技术航模武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力发展了很多科技,在国防方面做强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富了起来,幸福指数提升。

5.说说您的老年生活。

我在晚年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但凡有志愿活动的邀请,我都会欣然参加,深信助人为乐定会收获善果。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我冒着严寒,坚守在小区门口,负责防控工作,阻止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小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多次为附近居民运送生活物资,每次都分装成袋,便于他们取用。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会主动帮助他们推行轮椅。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我还定期上门检查燃气设备、电器等设施的安全性,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采访手记

为人要有一颗善心

此次访谈在宝安社区会客厅举行,当我遇见张广阳爷爷时,他佩戴着一副眼镜,散发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气息,展现出一副博学多才的形象。1969年正读初三正值青春年少的张广阳爷爷,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作为采访者,我能感受到张爷爷语气中夹杂着悲伤。69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又让他饱尝了劳动的辛苦。张爷爷提及他自学高中课程的事迹时,我颇感震撼。相较于现今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线下教育的便捷,在那个回家都没有路灯要摸黑潜

30

心的时代,自学之路显得愈发艰难。然而,张爷爷凭借自身的毅力与努力,自己购买书籍进行高中课程的学习,最终成功考入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学习了包括数列、微积分、物理等在内的共计28门课程,并最终顺利毕业。这种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求职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张爷爷说大学毕业后他便在市人防工程公司任职。他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这个城市的建设有他一份力量。他的日常职责就是在遇到工人不知如何施工时,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并通过图纸悉心教导工人施工方法。谈到改革开放,张爷爷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变化很大。张爷爷当时正处在市场经济崩溃的状态,市面上的产品品种单一,农村也不许有自留地。在当时他一个月的生活,仅仅只有28斤的粮食,半斤的肉和二两的油,远远不够生活所需。张爷爷在当时的情景下,他都没有乱了阵脚,咬咬牙度过了那段时期。张爷爷在现在的美好生活下,总是会回忆起当时那段艰难的日期,觉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后来改革开放开始了,张爷爷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了起来,变得越来越好了。当时还提出了分田到户的政策,每家每户都有田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所努力所奔波。为自己干活,为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当时大家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了盼头,在农业生产上也有了不断的发展。张爷爷在谈话中提到一个好友,他那个好友是一直研究彩色电视机显像管方面的,他苦苦研究了两年,做过大大小小不断的尝试,都没有研究出来,他当时也十分的苦恼。后来通过改革开放的政策,引进了日本的显像管,这个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彩色电视机。也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在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看一些精彩电视剧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引进了日本的彩色显像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改革开放也是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也大力发展了,我国的科技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例如: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等等。我们的国家在国防方面也做大做强起来了,综合国力也上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上升。张爷爷的晚年生活大多是参加志愿活动。在新冠疫情如此严峻的时期,张爷

31

爷主动地参与了社区的防疫工作。站在社区的大门前,戴好了口罩,穿戴整齐了衣服。像一名钢铁般的战士,站在了小区的门口前。防止一些外来人员的进入,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保护了大家的安全。我内心是十分佩服的,在那个大家惶惶不安的时期,却有人站出来挡在我们身前。在平日生活中,张爷爷看到腿脚不便的人坐在轮椅上时,也会自发地主动上前推上轮椅,帮助他人。张爷爷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要有一颗善心”的真谛。2023.11.30宝安社区采访照

32

33

劳了大半辈子的何慧云六七十岁了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愉快地享受她的晚年生活。讲述实录

1956年,我出生在黄冈的一个小农村里。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才刚刚确立,我有五个兄弟姊妹,其中我排行最大。因为当时农村的一些习俗,我是没有上学,一直就是照顾弟弟妹妹和做农活挣工分。直到1968年国家向前发展,思想越来越开放,由于我们家的孩子多,学校免除了我的学费,我才在13岁的这一年得以上小学。我们上学不比现在,我每天要早上五点起床,然后帮大人们捡捡牛粪、清理杂草,再做过早餐,才能出门,然后走上几里路才能到达学校。学校是不包饭的,到饭点了就自己回来吃过饭再去。我们当时小学是读五年,初中读两年,在1975年,我初中毕业,就没有再读书了。2.您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吗?

1975年,我初中毕业,那个时候讲究一正多副。因为我比较能干,插秧、

34

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吃穿住用行的变化)改革开放可太好了。以前我们要用泥耙耕田,完全是靠人力,现在什么都机械化了,省时省力。以前要是生病了,在农村最靠谱的也不过是赤脚医生,当下给你两副药就算是治好了,现在则是各个地区诊所、医院数不胜数,还对各种病进行了分类,医疗保障也是越来越好。像我们以前在饥荒时期吃观音土、吃树皮吃得上吐下泻的情况也成了历史,现在要什么山珍海味都可以吃到。像我一样受制于农村封建观念的影响难以读书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少。至于出行方面,更是公交、火车、地铁、飞机各种交通工具任你选择,便利了不止一点点。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必再为每天要干多少事去挣工分,能不能拿到满勤,在土地上扎根到底,而是能够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多地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5.说说您的老年生活。

我现在不愁吃喝,每个月有2000的退休金,子女我都养大了,不需要我操心什么。我现在就喜欢到处参加社区活动,认识五湖四海的人,唱唱歌,跳跳舞,让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35

勤劳方能致富,心年轻则人不老两次见到何慧云奶奶她都是戴着一个帽子和一副墨镜,穿着一件绣有花纹的黑衣服和一条黑裤子,显得十分时尚。何奶奶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她告诉我,她于1956年出生在黄冈的一个小农村里,那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农村里的封建思想还很严重,这致使她一直到13岁也就是1968年社会向前发展,由于家里小孩多,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她才得以上小学。何奶奶说他们那个时候小学是读五年,初中读两年,初中毕业,她就没有再读书了,而是通过劳动,用勤劳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提到1959年到1961年三年的自然灾害,何奶奶满满的心酸。她告诉我当时的艰难是我们这一辈人难以想象到的,像他们是通过吃糠、吃地皮、吃树皮、吃观音土而幸运活下来的一批,更多人则是硬生生地饿死了。何慧云奶奶再三跟我强调,做人一定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让你过得好。奶奶告诉我,她当时初中毕业,就是因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干得好,所以被大家一致推举为副妇联主任、副联队长,还去做过义工义农的工人,所以她有比别人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是无价的财富。奶奶还说,人也要果断,像她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会出来赚钱,才打破了家庭收入只有依靠农作物收成的制约,才有了今天她的孩子们拥有了武汉户口,她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不再奔波,只用安享晚年。何奶奶用自身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勤劳方能致富,心年轻则人不老。2023年11月3日宝安社区采访稿

36

人的思想,总是有一个奋进目标的我深感自豪,因为我曾经是中国海军的一员,这是我在采访王仁勇先生时,他满怀激情地表达出的心声。当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自信与骄傲溢于言表。

王仁勇先生在1968年毅然决定投身军旅,开始了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那时的他,刚刚初中毕业,对未来充满迷茫。然而,当得知能够参军的消息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这段军旅生涯不仅为他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他对未来的信念。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生命中,塑造了他如今处变不惊、坚毅勇敢的性格。

由于军队的封闭式管理,王仁勇先生的日常生活都严格遵循军队的规定。尽管如此,他仍然培养了打篮球的爱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军队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艰苦的海上训练,每天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初出海时,由于体质差异,很多人都会晕船,那种不适如同脑部被灌了铅一般沉重。然而,他们必须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坚持训练。这种经历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也让他们更加明白,作为军人,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

1984年,王仁勇先生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转而投身于武船工作。凭借他丰富的海军经验和技能,他很快就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他负责制作海军所需的军工产品,工作得心应手,事业步步高升。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多年,直至退休。

37

逸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社区。

回顾王仁勇先生的一生,我们不禁感叹他的幸运和伟大。他生活在一个目标明确、单纯的环境中,从未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思想和人生都充满了正能量和奋斗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讲述实录

我出生在湖北孝感,只有初中的文凭,“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刚刚初中毕业,因为一些原因就没有上高中。那时候毕业了才十几岁,对未来还很迷茫,就先去了香港那边继续求学。后面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又回到了老家孝感,回去帮忙种地,后面有了参军的机会,我就去海军部队当兵了。2.您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吗?

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人民的饮食条件极为艰难,但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稍好一些。当时我身处农村,食物极为稀缺,饥饿感时常伴随着我,尽管也有个别的不幸者因饥饿离世,但数量并不多。那三年,生活困苦至极,然而,我并未目睹大量的人因饥饿而丧生,那些不幸离世的人大多是年长的老人或是病弱的病人。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人们的心却紧密相连,充满了善良与团结,也因此我们得以渡过难关。

自1984年退伍后,我便踏入了武船这片特殊的领地,致力于军工产品的制造,专注于为部队服务,身处这个造船与潜艇制造的单位。当时,这里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单位,许多细节都需严守机密。然而,我的工作经历却如顺水行舟般顺利,毕竟我曾是海军的一员,长达十五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对军工技术有着深厚的了解,技术难题对我而言并非难题。更何况,在这样一个保密型企业中,待遇优厚且稳定,堪称当时人们口中的“铁饭碗”。

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吃穿住行的变化)

38

改革开放后,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变成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整个都有变化的,之前买东西都是用票。因为那个是特殊年代,所以就会有特殊的做法,现在经济发展了,就方便多了,出门就带一部手机,任何事情都能解决了。当时在部队的时候,是国家供给,军人的吃穿住行都是国家出钱,都是国家发的。住的地方我的感触还不是很大,因为大半辈子都是跟别人住在一起,都在部队住,所以感触还不是很深。感触最深的还是出行的变化,以前在部队干啥都是走路,是没有自行车的。加上我又是海军,真的就是亲眼看着那个我们部队的那个训练船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啊。还有他们空军也是,飞机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现在高铁汽车地铁,尤其是在武汉,那地铁几分钟就一站,真的是很方便的很快捷的。

5.说说你的老年生活。

我的老年生活宁静而惬意。我早已适应了部队的规律生活,每日坚持锻炼,参与体育活动,以此保持身心的健康。相较于四处游历的冒险,我更享受这份安逸,因为它承载了我长久以来的习惯与回忆。

我膝下有一女,我们彼此尊重各自的生活空间,通常一周相见一次。她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并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外孙,他的爷爷奶奶悉心地照料着他,让我无需过多担忧。

在闲暇之余,我热衷于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与邻里交流互动,感受社区的温暖与活力。若社区无活动,我便在家中静享时光,或漫步于街头巷尾,感受城市的脉搏。

我的退休金足以支撑我舒适的生活,让我无需为物质而烦恼。总体而言,我的老年生活宁静、充实,充满了安逸与满足。采访手记

奋进勇敢的铁血军人

初见王仁勇先生,他身着一件朴素的外套,背着一个简单的斜挎包,仔细看才会发现那个简单的包其实是印有中国海军标志的包。他是独自一人来的,我一下子就看出来他是被访者,我热情地邀请他进采访室,他不苟言笑地被我带进去

39

坐下。第一眼我就觉得,这位老先生真是一个相当严肃的人,因此我开始采访他的时候就很紧张,开始采访了甚至不知道说些什么。

谈起他的老年生活,王仁勇先生的老年生活也是非常简单的,这也和他曾经的经历有关,他说他热爱打篮球,年纪大了也仍然坚持做一些运动。他还告诉我

40

们,让我们这代年轻人好好学习。还说做人不能太自私,他非常怀念当时从军那一个年代的生活,他说那个年代的人都非常善良,非常质朴。不像现在有些现象,见到老人倒地了都不敢扶。他希望我们年轻人不能太自私,我们要无私奉献一点,为国家做贡献,为民族做贡献,也要为我们自己做贡献。要好好学习,脚踏实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里是充满希望的,他是真心地希望我能够好好学习不要为将来留下遗憾。从王仁勇先生身上的言谈举止已经看不到旧时代的身影,但仍能看出他军人的本性。时光如梭,年代变了,20世纪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1世纪。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他奋进勇敢,是铁血军人。现在的生活没有以前的艰辛,而现在的生活正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而铸就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我们也要不枉期待,砥砺前行。

2023年12月21日宝安社区活动室采访照

41

改革开放时期周金波还在上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提高了我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方面水平,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增加了我国和各地区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大学增多了,竞争力增强了,现在各方面技术进步,不比以前穷的年代了。以前工厂都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现在大都用机械代替了,电子、激光在机械和军事上的应用,便利了科技和国防,与此同时,衣食住行也出现了较大变化,老百姓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在邓小平时实行的市场经济,周金波抓住机会跑市场,进行公司体内改制,将当时工厂改头换面为科技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周金波等人建言公司广开人才创新之路,纳贤任能,与各地各国科技人才交流,在周金波为首的一系列人才努力下,公司土地占用面积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广。

2023年周金波54岁,目前是国营企业董事长(应本人要求,不暴露公司名称),正处于壮年时期,周金波早晨喜欢运动,喜欢听新闻,周金波退休了,他会继续坚持运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42

讲述实录

当时父母在三线工厂工作,两个人都是三线工厂的普通劳工,我从小比较喜欢看书,为语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几何,爸妈经常在家里画图纸,各种机械设备的,我当时看着这些图就对三维物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小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厉害的机械设计工程师。三线工厂里有小学、初中,我当时就是在三线工厂上的小学,初中,上高中的时候很努力,因为父母明确表示过我考不上大学的话,就去三线工厂打基础工,人都帮我打好招呼了。以为自己没考上就要到工厂拧螺丝,我就狠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而且是不错的大学,我高考前就没日没夜地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选了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很高兴,因为可以创造出更多有关机械的东西了。2.您的工作经历?

43

公司活下去,青年人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我们公司向市场经济过渡还是很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了我们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当时我们企业集合各大高校人才,进行机械设计研发还有其他方面的研发工作,产品在各大地区售卖,20世纪末我们公司的经营水平一直是上升的,完全没有破产的迹象。4.关于改革开放您的感触。

改革开放当然好哇,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是死路一条,它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文化、教育、科技、国防也有很大的进步。非遗文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非遗文化得到新生,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进行非遗传承。我读书的年代,大学很少,改革开放后,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大学也建得越来越多,国民文化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技领域,工科类就业一度成为社会热潮,机械设计、航空航天、手机芯片、医药制作等等,涌入大量人才,这些青年人弥补了我国各大领域的短板。国防科技上,核潜艇下水,歼二十研发成功,各大炮弹,军队军人严格选拔,国防科技大学发展,使得我国国防安全更上一层台阶。

5.谈谈您的老年生活。

我现在还年轻,正处于壮年时期,还打算在企业多干几年,如果谈到我老年生活的话,应该也很普通,平时多锻炼锻炼身体,到处逛逛到处看看。当然我老年生活也是有很多事要做的,给社区及周围人提供帮助,孩子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帮孩子带孩子,建立孩子在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浓厚兴趣。现在我就是把我的毕生心血奉献给社会,多培养多锻炼缺乏锻炼的技术人员,给公司带来新的KPI。采访手记

一步一个脚印,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这次采访是在宝安社区的林荫大道上,周金波正在小区里锻炼,我走过去采访他,意料之外的是周叔十分配合,让这次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周金波父母生有三个孩子,他是老大,父母1969年的时候生的他,父母都是三线厂里的工人,周围生活的人勤劳、淳朴。1975年,周金波在三线工厂上小学,1980年他三线工厂上初中,1984年考上了地方县城的高中,周金波坦言

44

谈及改革开放,周叔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各个方面改变了中国,中国不能停止改革,一停止改革就完蛋。坚毅的目光,坚定的立场,这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2023年周叔还在上班,他展望了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自己会继续运动,为社会做贡献。周叔寄语青年“青年人,年轻的时候要多努力,多拼搏,努力拼搏可以改变自己。”在还没有退休的年纪,周叔会继续为公司创造新的KPI。2023年11月16日,宝安社区照

第三卷生而热忱,终也欢洽

45

翱翔蓝天:老一代中国航空员的坚守与奉献姓名史素如,吴素年年龄85,88

性别女,男籍贯湖北武汉职业航空计划员,热处理技

术工程师

在史素如的青春年华,中国的航空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与打压,中国的航空人怀揣着翱翔蓝天的梦想,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之路。史素如便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与参与者。

每当提及那段岁月,史素如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情地回忆道:“那时,我们的条件极为艰苦,但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坚定的心,立志要自主研发出属于中国的飞机。”史素如的丈夫吴素年,同样是一名航空工程师,他们夫妻二人携手并肩,共同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航空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民族尊严的集中体现。史素如与吴素年深知,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脊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史素如与吴素年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中国的航空工业已迈向新的高峰,每当国产大飞机在蓝天中展翅翱翔的消息传来,他们总会凝望着那片无垠的天空,感慨万分:“我们为航空事业的今日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年轻一代正沿着我们的足迹,飞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史素如与吴素年,站在众多老一辈航空人的肩膀上,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持续的创新,共同书写了

46

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历史。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也看到了国家崛起的坚定步伐。讲述实录

吴素年:

小学时期,我在父母的指导下,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在课堂上学得认真,还经常向父母请教各种问题。父母总是耐心地解答,并鼓励他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在那个年代,小学教育并不完善,但我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您当时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有没有事情让您印象很深刻?史素如:

人民公社和大食堂的应运而生,有效地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困境。在那段时期,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严峻性,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同时,我也更加明确了集体经济的双重性:它既展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社会化程度,又暴露出分配不均、管理混乱等局限性。这些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史素如: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满腔热情投身于中国航空事业。在航空业刚刚起步的艰难时期,我深知这是实现个人梦想与为国家献力的宝贵机会。凭借扎

THE END
1.淘宝100A是致命原因,但我充分认识到了淘宝里的巨大商机,我不甘心就这样放 弃。 9月份,大学刚毕业的弟弟来杭州找工作,找了 1个多月没有找到合适 的工作,我的淘宝梦燃起希望了。因为我的经验加上弟弟的时间,绝对 可以让淘宝店铺重新振作。 我开始说服弟弟一起在淘宝上创业,我告诉他淘宝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901659_67536970.html
2.个人出书,如何可以不花钱出书?作者辛辛来自汇文书联个人出书,如何可以不花钱出书?作者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想要出版,让更多人看到。很多作者会有这么疑问,如何不自己花钱就能出书?首先,书籍出版要有正规书号,这是由国家新闻总署每年定量下发给各个出版社,想要获得正规书号,出版书籍一般有三种情况,但都是要看稿件质量,出版编辑会先看到作者稿件,根据稿件质量,才能做出https://weibo.com/6518836998/MqYjLqpf1
3.新浪首页做别人想不到的生意 开教育玩具超市,狂赚! 08年靠什么买车买房 一年赚一生工资(图) 90个好项目赚钱快 车内降温快玻璃上赚钱 在家开银行9元私衣店 零加盟床品低折扣童鞋 好项目赚钱致富在小家 运动休闲装9元内衣赚 废玻璃造石怎样赚大钱 品牌折扣火开店有酷招 https://www.sina.com.cn/head/www20080707am.shtml
4.bygzc.com/News/News4月6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立法院财政委员会”6日将初审俗称“奢侈税”的“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草案,民进党与国民党党团5日都说不反对立法,也都发出动员令,备受瞩目。 报道表示,叙利亚情报部门代表称,“防空基地被摧毁”是谎言和挑衅,而黎巴嫩迈亚丁电视台早些时候报道称该基地已被摧毁。此外,叙利亚http://bygzc.com/News/News-0001,0025,0027.shtml
5.317期读书会“想出书与找作者”主持人:自费出版:1,文集或者学术类的书,或者为了评职称 每个出版社不同、参与者: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不花钱出书的方法——和省文联,省作协的主席搞好关系(支持青年作家的计划),比如说刘醒龙啊。市文联也有这样的名额(感觉现在主旋律作家和市场作家划分很清楚)主持人:如果你是新手想出书——1.买书号,印3000册,让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6271810/?type=rec
6.QingMusic青音樂ALittleworldofBruceBai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 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https://qingmusic.wordpress.com/
7.搞笑脑筋急转弯阿陈为什么不能把一次戒掉? —— 答案: 因为戒了右手还有左手呀 足球赛还没开始,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比分? —— 答案: 大家都知道是0:0 在冰天雪地的北极找不到防身的武器時该怎么办? —— 答案: 撒泡尿制成冰剑。 为什么养长颈鹿最不花钱? —— 答案: 因为他们的脖子长,一点点食物都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肚https://www.yjbys.com/naojinjizhuanwan/4481410.html
8.出版社帮作者免费出书,版权就是出版方的了吗?关于书籍的免费出版,也不能单纯的说是谁帮了谁,本质上就是一场合作,是作者与出版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为了共同出版这本书而采用的一种出书方式。 免费出书并不代表出书不花钱,出版社的书号是能收取书号管理费的,处理书稿是会产生编辑整理和审校费的,还有封面设计排版、印刷装帧发行,这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https://www.eshukan.com/academic/show.aspx?id=215126&cid=26
9.新手作者怎么办理自费出书比较划算?想出书的朋友都会想到的问题,怎么样出书比较划算?下面知网出书的小编就讲解下怎么出书最划算的问题,帮您出书,出好书,划算出书。首先,这个出书的划算分两种,一是自己不用花钱,又把自己的作品出版了。二是,自己出完书,自己的作品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说说这两种情况。 https://www.meipian.cn/2qb9aa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