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最近高考的命题趋势,其中一个显著的方向便是考查一个古老概念在时代语境下的新解,如“疫情下的距离与联系”“学习今说”“互联网时代问题的多与少”,这种作文,普遍被我称为“新瓶装旧酒”型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在新时代下对旧概念的分析、思辨、批判、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很多省份的模考题,一向以高考马首是瞻,因此也会纷纷跟进,就比如刚刚考完的2025届雅礼第三次月考作文“互联网中的各种学”,我们来看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解释为“学问”,也可指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高中学科中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研究《红楼梦》的学说被称为“红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从命题上讲还是很符合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的,题目很像今年高考的新一卷作文的命题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即在一个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环境下,对一个旧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让“旧”的思想、概念、问题在新的语境中开出新花,就比如说这道题,材料第一段先给了一个关于“学”的概念阐释,从这个阐释中看,从传统的角度上讲,能够被称的上“学”的,都必须是“学问”,都是高大上的,需要正襟危坐,端正态度学习的系统化的知识。
但是材料第二段突然话锋一转,指出当下互联网的“学”,更多的是“明星、网红、电视剧、综艺”等内容,并且举了一个“甄学”的例子,那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对《甄嬛传》的解读到底能不能称的上是一门“学”呢?
而且,面对这种互联网上的“学”,首先我们不应该带着某种“精英”的自我优越感,直接将其斥之为异端。因为君不见现在文学已经凋敝成这个样子,到处都是“文学已死”的论调,我认为文学之所以会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文学的人,被固步自封在自己划分的“精英”“经典”领域之中,天天研究唐诗、宋词、《红楼梦》,却对当下社会中正在发生的很多现实的文学事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如材料中所提的“甄学”视而不见,或者解读不能,最终变成一种美其名传承经典,实则只能靠古人混饭,嚼前人舌根的小圈子精英的自怨自艾的游戏罢了。
而且,这种知识生产,古已有之,与我们中国的“注经”传统一脉相承,我国古代的“疏、笺、注、解、释、传”传统,不也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嘛,不也是围绕着各种经典进行的各种“学”嘛,既然古人可以为之,今人为何不可?
至于那些明星、网红、综艺衍生出来的各种“学”,如最近模仿黄晓明女友搞的“珂学”,再见爱人上麦琳走红后搞出来的“麦学”,我觉得就更加“大可不必”了,给这些加个“学”字,本身就带有自我调侃式的后现代打破雅俗界限的文化倾向,讽刺之情本身就溢于言表,就是网络上大家的一阵跟风罢了,但是,这种网络跟风,也不一定完全是民间的自发自愿,或许其中也有媒体在背后推波助澜带节奏,加个“学”字,了解真相的人觉得是讽刺,不了解真相的人,反而可能觉得是一种褒奖呢。毕竟,“黑”到深处自然“粉”了嘛。
总之,古代的百家争鸣或许是思维的碰撞,而如今的百“学”争鸣可能更多的是一地鸡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回不到百家争鸣的时代了,在这个互联网一切都娱乐化、狂欢化的语境之下,与其抱着阳春白雪在学院中饿死,不如脱掉长衫,放下身段去主动拥抱互联网,毕竟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加入进来之后,或许就能改变目前百“学”的玩梗属性,说不定就能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