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图,探寻让古籍“活”起来的数字密码

当你打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会发现“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入口赫然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甲骨文文献、碑帖拓片、宋元明清善本……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免费浏览10.3万部/件珍贵的古籍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截图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国国家图书馆”)打造的“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1月1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走进精品案例”之“走进国图”活动,邀请来自阿尔及利亚、柬埔寨、约旦、墨西哥、缅甸、卢旺达、瑞士、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驻华使馆代表,2023年精品案例发布方代表以及会员单位代表等近60人共访中国国家图书馆,探寻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的数字密码。

技术驱动打造丰富阅读体验

“‘中华古籍资源库’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目前,该库已成为目前国内古籍资源类型最多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总量约10.3万部(件)。

在这里,古籍以图像形式呈现,纸张泛黄、褶皱的痕迹,以及内页文字影像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古籍书页可快速切换、放大阅览,内部注有专业的文献著录、内容标注,甚至包括实物与拓本影像的关联查看……流畅且丰富的阅读体验,让在场嘉宾跟随“中华古籍资源库”穿梭千年,宛如阅览一套来自过去的百科全书。

良好的阅读体验背后,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支撑。“在古籍拍摄采集阶段,我们收集的影像分辨率非常高,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原貌。但在服务端,则采用深度压缩技术,对图像进行分层、分区压缩处理,既能减小文件传输量、加快传输速度,又能保证读者能看到很清晰的文字,不影响阅读体验。”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龙伟介绍。

对石刻拓片进行古籍数字化扫描。

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在“走进国图”活动上,中外嘉宾还来到位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的“印象数图”数字图书馆体验区,在“多媒体互动魔墙”“光影资源互动”等展区,实地感受古籍的数字化呈现。嘉宾们一致认可,“中华古籍资源库”构建起一座中华典籍大厦、数字家园,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获取中华典籍知识的平台。

长效机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各类特藏资源库。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不断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汇聚资源,陆续发布了大量馆藏善本、古籍特藏,并面向公共图书馆、文献收藏单位和海外收藏机构征集资源。

“保存古籍有严格的保存环境和管理要求,这就使得其使用、阅读受到诸多限制。”龙伟说,古籍数字化涉及众多技术环节,需多部门合作完成。同时,在资源库建设完善的过程中,既需要文献整理,又需要进行数据加工、网络发布。因此,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数百人为该项目提供服务,与之相应,古籍数字化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活动上,嘉宾们为“《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所震撼。“该数据库历经两年建设。”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表示,该库收录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40册75卷内容,共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实现了数字化全文识别和版式还原。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页面截图

国际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古籍资源库’面向全世界。”张志清介绍,其联合中国多家图书馆公益发布甲骨、敦煌遗珍、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碑帖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老照片、年画等;还发布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地回归的珍贵数字珍籍,几乎涵盖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

此外,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流处处长张煦介绍,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发起了“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金砖国家图书馆联盟”,积极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及区域性组织会议,深度策划“中英图书馆论坛”“中阿图书馆及信息领域专家会议”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稳固发展了双边及多边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

1月17日,“走进国图”活动上,中外嘉宾探访文献修复室。光明网记者张瑜/摄

对此,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表示,“我们既充分感受到了以古籍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中介的核心价值,特别是在传承保护人类文明记忆、支持知识平等获取、促进经济社会创新进步等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地理空间的限制,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了新机遇。”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为代表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生动诠释了数字技术在积极延续、不断拓展人类文明方面的巨大潜力。

活动临近尾声,嘉宾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发挥所长,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中国及世界多元文明融汇交流,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各界朋友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之道,共同推动各国各民族珍贵典籍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促进全球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未来。”陈樱说。(李汶键李政葳张瑜)

THE END
1.读者云门户甲骨文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大大改变了殷商史研究史料不足征的困境,为研究商代天文、地理、军事、农业、交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甲骨文首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7年中国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国家图书馆自1932年开始入藏甲骨,经多方搜求和国家拨交,现藏甲骨实物35651片,有罗振http://read.nlc.cn/menhu/allSearch/searchList?searchType=32&pageNo=1
2.国家图书馆“甲骨文”系列文创古朴优雅符合现代审美意趣“甲骨文”系列文创灵感来自国家图书馆珍藏的3万余片珍贵甲骨,通过精巧的设计语言,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生活https://s.visitbeijing.com.cn/gallery/23902
3.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古籍资源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天津图书馆藏普通古籍等,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 备注: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包括中国古代典籍、中华医药典籍、甲骨世界、碑帖菁华、敦煌遗珍、年画撷英、民国图书、民国https://lib.sias.edu.cn/info/1126/2239.htm
4.看古文献里的“四大发现”,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新展古代艺术据悉,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殷墟甲骨”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展厅,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60012
5.汉字资源甲骨金石简牍检索系统合集4、甲骨文全文影像数据库 http://cdnet.lib.ncku.edu.tw/account/account.asp?num=old 5、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划 http://nuhm.pccu.edu.tw/p4_7.htm#01 6、甲骨世界 http://res2.nlc.gov.cn:9080/jiagu/index.htm 7、联合书院图书馆东莞邓氏旧藏甲骨简介http://www.lib.cuhk.edu.hk/uclib/bones/bonhttps://www.sohu.com/a/202169736_48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