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珍贵典籍的跨时空传播,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2016年,"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发布,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中华珍贵典籍的跨时空传播,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该库面向全世界,联合中国多家图书馆公益发布甲骨、敦煌遗珍、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碑帖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老照片、年画等,还发布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地回归的珍贵数字珍籍。它的珍稀性、系统性、快捷性,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籍本身,更在于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获取中华典籍知识的平台。
今年9月,"中华古籍资源库"迎来上新,新增发布的古籍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传记类、文字训诂类、蒙学类汉文古籍748部,佉卢字、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察合台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满文、纳西东巴文、傣文、水文及多文种合璧等16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60部;天津图书馆藏明清刻本808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藏壮族、毛南族、仫佬族等3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38部;杜泽逊、芷兰斋、励双杰、李兔园四位藏书家捐赠私藏古籍影像18部,包含清代抄本、稿本、刻本、活字本等。
张志清表示,国图将继续努力,通过智慧图书馆,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核心和文化共同体,实现中华珍贵典籍的跨时空传播,让古籍走入大众心灵,在数字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驻浙记者蒋萍
文:本报驻浙记者蒋萍图:蒋萍编辑:付鑫鑫责任编辑:范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