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总结开头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回顾这半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反映于xx及xxx的风格、定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网上的公司产品库充分体现我们xxxxx和我们这个平台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商机和快捷方便的信息、导航的功能发挥。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年即将过去,20××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在20××年,更好地完成工作,扬长避短,现总结
四、自20××年工作以来,我认真完成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个人能力逐步提高。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所工作的xx作为公司的一个设计部门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实际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
此外,火车跑的快还靠车头带,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从思想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在这些方面我都得到了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的正确引导。
1、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回顾过去的一年,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2、20xx年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正确指挥下,我们收获了丰收的一年,今天我的业绩完成了指标,这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应为有了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大家相互帮助,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给20xx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3、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xx年即将过去,20xx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在20xx年,更好地完成工作,扬长避短,现总结如下:
4、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又迎来了新的一年,20xx年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作为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企业的一名员工,我深深感到xxxx企业之蓬勃发展的热气,xxx人之拼搏的精神。
6、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公司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本着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xxx和xxx的宣传和信息的功能,从客户的利益角度服务、业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利益最大化,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20xx年的工作。
7、回顾这半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反映于xx及xxx的风格、定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网上的公司产品库充分体现我们xxxxx和我们这个平台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商机和快捷方便的信息、导航的功能发挥。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自xxxx年工作以来,我认真完成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个人能力逐步提高。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所工作的xx作为公司的一个设计部门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实际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
把自己在***超市所接触的所有事仔细归类,分为两种:一是“公”,二是“私”。
先从“公”谈起,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字“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第一,***超市公司对下属门店的日常工作都有严格的书面流程。不但收银员、保安员有严格的工作流程,理货、验货中的细节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二,处理问题的态度很严肃,大到公司总部的老总经理违纪,小到顾客调换一件商品。针对此类问题,我们的态度都以严肃谨慎为准则。起初员工们认为没有这种必要,但在店长的带领下经过学习实施后,才发现这样做的重要性。它使我们***超市在顾客眼中不仅是一个好的购物场所,还是一个经营规范的企业,同时也让供货商觉得***超市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再说一下“私”。在店里那么多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间的言语冲撞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令人欣慰的是,同事之间不管当时有多大的误会,总在下班的一声“路上小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出来工作挣钱都不容易,在忙时互相帮忙自然就成了一种默契。在这种默契中一团活气,团队精神自然体现的淋漓尽致。
店里处于公私分界线上的便是我们的店长,她是我们的骄傲,因为店长从来都是公私分明。于公,她对属下员工要求严格,处理问题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但却不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私下。于私,她关心员工的每一件事,每次下班总不忘问一下家远的员工是否有人结着伴回家。我们有如此好的店长真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
或许我的体会不够深,看问题也不太全面,但在新的一年中定要广增阅历,希望自己在***超市做得越来越好。
最后祝公司全体同事新年快乐,也希望公司业绩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
我是***超市站街店一名普通的员工,从踏入***超市那天起,我就把自己融入其中。忙碌的工作,使我的生活变得格外的充实。
刚加入***超市的时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许多东西都需要老员工教,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于是,他们做什么我都仔细的看,耐心的学,从商品的陈列到缺货的补报;从商品的促销到新品的开发……一点一滴的学,一点一滴的记。两年的工作,使我得到了锻炼,日常工作逐渐得心应手。
我们的工作于细节处见真功,所以必须认真仔细。因此,我认真了解每种商品的功能、价格,随时检查商品的生产日期,及时了解同类商品的市场信息,并向店内汇报……我始终坚持:做什么事情,做了就一定把它作好。对工作抱以热情,对同事抱以关心,用积极的行动来感染周围的人,带动周围的人这是我在***超市感受到的,也是希望我能够切切实实做到的。
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希望***超市是新的,我也是新的。***超市给了我一个舞台,我会在这个舞台上越做越好。
工作总结开头范例一:
2009年,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办公室全体同志积极努力,分工协作,较好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工作总结开头范例二:
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镇财政所的正确指导下,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收支计划,保证了学校的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本学期学校的财务工作总结如下:
工作总结开头范例三:
半年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自己在政治思想和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将教师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敬请各位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工作总结开头范例四:
2009年上学期,我校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学校确立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见长”的办学理念,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学校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可以用四个字的来总结它,即“有序发展”。首先是这学期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发展,都有进步。其次是学校的发展主线清晰、重点击破、目标明确,一步一步前进。主要体现在:
工作总结开头范例五:
2009年,学校工会在市局党委、教育工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行政班子的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工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下,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学校工会根据上级工会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实际,为着力构建新形势下的学校工会维权机制,构建和谐四中,尽其所能,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教职工的代言人,为进一步把四中办成环境美、条件优、育人好、质量高、特色显的优质学校办实事,为进一步把四中办成省一级规范化学校。工会将于学校工作为中心,把服务教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来,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范例六:
2009年,全镇上下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责任,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就是、一个打造”,以夯实基础和创新工作为抓手,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和保护黄山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快建设“两个重镇”奠定坚实基础。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3.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主要是议论抒情句段)
二、归纳要点
答题模式:四步法。
一是审清题意,确定问题区间位置。
二是借助标志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如关联词、表顺序的词、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关键句如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局、设问句、反问句等。
三是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四是认真组合,重组输出。根据提干要求和内容,分条陈述,忌疏漏和重复。此外,分条是应根据分值大小确定,分值愈大,条数愈多。一般为2分一条,偶尔也1分一条。
3.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文体不同,结构的样式和要求也就不同。应用文不同于文学作品,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结构方式也存在着区别。
二、应用文结构的安排
(2)横式,即思维横向发展的结构方式。表现在形式上,它把整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的层次,各层次之间互不交叉、平等并列,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共同揭示了事物的整体面貌和主旨,或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或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类型,或按照问题的不同侧面等。这种结构形式,在应用写作中运用很广泛,述职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等均可采用。
一般情况下,当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意思转换时以及表达方式变化时,需要安排过渡。过渡的形式有段落、句子或词语。当上下文空隙大,转折也很大时,常用过渡段联结;当上下文空隙小时,多用提示性的句子。如公文中,常有“特此通告如下”“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为此,特制定本条例”等作过渡。在意思转折不大的情况下,多用关联词,如“因为”“所以”“但是”等。在应用文中,常用的照应方法有:
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1)目的式。就是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直接说明。一些公文常用这种方式,常用介词“为”“为了”领起。
(2)根据式。就是开头阐明撰文的根据,或引据政策法令和规定指示,或引述全文,或引据事实和道理,常用“根据”“按照”“遵照”等领起下文。
(3)原因式。就是以交待行文的缘由作为开头,常用“由于”“因”“鉴于”等引出原因或简述某种情况作为原因,再引出写作目的。
(5)结论式。就是将结论、结果先作交待,再由果溯因。
(6)提问式。就是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常见于调查报告的写作。
(7)引述式。或引述下级来文、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政策法规,以此作为撰文的依据。如批复、公函等。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1)自然收尾式。就是在主体部分写完之后,事尽言止,自然收束。
(2)总结归纳式。指在主体写完后,对全文的主旨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全文。
(3)强调说明式。是在应用文的结尾处,对全文的主旨意义、重要性进行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关键字:中西思维差异;大学英语写作
一,引言
二,中西思维差异在英语写作中的表现
三,建议
(一),注重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转换。
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英汉语言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的语感。语感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通过大量阅读原文或听原文磁带、看原文录像,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语言感应能力,它能促进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一般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原文阅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二),重视语篇教学。
(三),把语法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RobertB,Kaplan.CulturalThoughtPatternsinInter-CulturalEducation[J],LanguageLearning,Volume16,Issue1-2,1966.
[2]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方法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作者或开门见山提出某个问题或在对比中摆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或者开篇就突出矛盾,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而欲探知结果。
例:我惊奇地发现每次和妈妈逛街,她总喜欢走在我的左边。刚开始发现时,我以为是自己习惯了在右边走,于是便偷偷绕到妈妈身后,走到她左边去。可是不一会儿,妈妈在和我讨论着嘴边话题的时候,悄悄绕过我,又回到左边。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我却诧异极了,不明白妈妈这样做的用意。(山东中考满分作文《来自左边的爱》)
方法二:开门见山,摆明观点
“开门见山”指的是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给人简洁明了、开口见喉的感觉。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作文时开门见山,摆明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
例: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留后路,才是最好的出路。(云南中考满分作文《出路与退路》)
方法三: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例:每当寒冬过去,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经过严寒的磨砺,树木的枝头上又可以见到吐出的各种各样颜色的新芽,无论是黄的、白的,还是青的、粉红的,所有新芽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新芽把大自然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人民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充满胜利的信心。(广州中考满分作文《又见枝头吐新芽》)
方法四:突出矛盾,先声夺人
例:“你最好莫回来!”
门“嘭”的一声在身后关上,爸爸愤怒的声音透过这道隔绝了彼此的门,一下一下,叩击着我本就躁动不安的心。仿佛凝固的空气,沉重的气息依旧在蔓延。(广东中考满分作文《我还缺少什么》)
开头,先声夺人,一句“你最好莫回来!”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形象俨然出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五:题记点缀,提纲挈领
例:我曾经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女孩,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显得那么平淡无奇。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无价的真爱。
――题记
(湖北中考满分作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
作者在题记里,开篇点明主题,幸运于拥有“无价的真爱”。
方法六: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例:如果你问比尔盖茨:“你的歌声会比我动听吗?你的舞姿会比我优美吗?你的球技会比我精湛吗?”那么,比尔盖茨很有可能会成为你的手下败将。
比尔盖茨也许五音不全,也许舞技拙劣,也许不是足球场上驰骋的俊男,也许……但是,他却是微软的创始人,他在微机领域有过人的禀赋。这一切,也许是你望尘莫及的,但是请别泄气,因为他并不完美,他也有许多不如你的地方。只是,他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金矿,从而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泉州中考满分作文《不必完美》)
开篇连着三个设问,这排比句式,不仅增强语言气势,而且紧扣下文隐隐点明的题旨:连比尔盖茨都不完美,作为普通人的你,不必完美,但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经营自己的长处。
方法七:广泛引用,突出中心
例:有人说:“摘果子的人站在高处,但是得到果实的人在最低处。因此,并非每一次竞争都会带来喜悦。”(山西中考满分作文《让自己的心阳光灿烂》)
开头引用名言,蕴含哲理,领起下文。
方法八:逆向迂回,突出奇兵
例:今天的社会,知识爆炸,竞争激烈。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已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但当人们沉浸于追求“精英”的生活大潮之中时,似乎忘却了――平凡的味道是甜。
关键词:教案设计;课堂引入;结语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一节好课也是如此: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在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时共同追求的境界。
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呢?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经验,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从而掌握教书这一门艺术。
一、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
课的中间,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时设疑激疑,力争提出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务必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地学习。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实验原理是什么?难道只能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能否用木炭来代替?如果能用,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如用木炭代替红磷,但集气瓶中放NaOH溶液代替水;有用凸透镜聚光加热的,有用针管代替集气瓶的,白磷代替红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境创设型(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此种方法可调动学生注意力)、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如铁生锈的条件讨论完了,给学生留个问题: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Cu2(OH)2CO3],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学生课后讨论十分热烈(悬念诱发型)。
二、周密安排,环环相扣
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如何活动,课前都要有个周密的安排,一环扣一环,既不能把一个形式用到底,也不能杂乱无章。比如一节化学新授课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复习旧知,展示目标(3~5分钟)
主要是灵活安排与新授教学内容有关的基本训练题(形式不限,可小考试,可提问,可演讲),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15分钟)
主要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
3.点拨升华,实践创新(15分钟)
围绕新授内容,教师适当点拨知识点内容,引领学生解决问题,以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
4.知识归纳,达标反馈(5分钟)
学生小结本课知识点,然后测试本课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这样安排层次非常清楚,不失为一种好的课堂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作为老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设计、课堂引入、精妙组织课堂教学以及精彩的结语等方面努力,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高效课堂,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附和界定认定基准
会话是需要双方协作完成的行为。在说话者行使发话权期间,听话者所表达的与说话者信息共有的支持性反应即为“附和”。
一.附和的研究起源
目前有关汉语附和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家对于附和的界定、判定基准等存在不少矛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附和界定的争论
1.附和形式特征的争议
水谷(1984)认为附和指的是谈话途中由听话人发出的促使谈话进行的信号,也包含重复说话人话语的“强调性表达”和总结说话人话语的“总结性表达”,但不包含应答类表达。刘虹(1992)也认为附和“不充当对答结构的引发语”。
而杉户(1987:99)则认为附和指以应答词为主的词语,包括重复先行话语的表达、单纯的反问表达、感叹的表达以及笑声。Duncan&Fiske(1985)在研究英语的附和时也将语句续补、请求澄清、简短重述作为小类研究。
2.附和功能特征的争议
小m(1986:45)将附和的功能描述为听话者对于说话者的发话主动做出回应,不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只单纯表达倾听、理解等功能。
但是堀口(1997)并不同意小m(1986)认为附和不表达肯定或否定判断的观点,将“表达同意”、“表达否定”纳为附和的功能,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ザトラウスキ`(1993)、メイナ`ド(1993)。
3.附和分布特征的争议
附和的发话主体是听话者,这一点几乎不存在异议(水谷1984,小m1986,黄衍1987等)。但是在难以判断谁是听话者的情况下,就很难确定是否为附和。比如分布在话轮转换开头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和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是否属于附和,メイナ`ド(1993)、Clancy等(1996)、(2002)等对此有不同看法。
关于附和界定争议,也导致了很多情况下难以区分附和与类似的其他概念。
接下来在文献和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给出附和的定义和判定基准。
三.区分类似附和的其他概念
1.填充语中类似附和的表现
填充语(フィラ`/filter),即为说话者填充部分话语的语音现象和词语,不具有命题内容,且不与其他话语构成应答关系、接续关系(山根2002)。虽然填充语和附和有着类似的表现形式,并且语言形式都通常十分简短,不具有命题内容,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①主体不同:填充语主体为说话者,附和为听话者;
②功能不同:填充语体现说话者搜索词语、思考表达的过程,附和体现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和支持;
③分布不同:附和只出现在话轮中或话轮结束,但填充语可以出现在话轮开始。
填充语例
(1)CS1:有一种活动就是*[嗯],一排人站在这里,然后会有以下的步骤,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分工。
2.相邻语对(adjacencypair)中出现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在言语交际中提问/请求―应答构成相邻语对,Dunca&Fiske(1985)将请求澄清(requestsforclarification)归为附和的一种,杉户(1987)也认为附和包括应答性词语。黄衍(1987)对此持有争议。我们认为,附和是“说话人形式发话权期间听话者的反应”,通常不当做话轮处理(黄衍1987)。而在相邻语对(Schegloff&Sacks1973)中现的类似于附和的表达都是已经表现出一个话轮的性质,因此都不应视为附和。比如,要求说话者作出回答、确认、说明的话语,以及对说话者的询问、请求、建议作出的应答语均不是附和。
应答相邻语对例:
(2)CS2:你那个,就是说书法和笛子都是可以的,是吧?
CH2:*[嗯]。
请求相邻语对例:
(3)CS3:中华才艺,我可以给他们写书法。
CH3:*[哦(ó)]?
CS3:而且会吹一些民乐,笛子什么的。
以上例子中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均不是附和,而是属于相邻语对的第二部分,属于单独的话轮,我们认为附和不具有表达疑问或应答的功能。
3.话轮转换开头2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对在话轮转换开头出现的语气词是否属于附和一直存在争议。メイナ`ド(1993:58)认为此类语气词的出现伴随话轮转换,原先的听话者已经变成了说话者,因此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不应视为附和。但Clancy,Thompson,Suzuki&Tao(1996)将出现在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作为听话者反应(reactivetokens)的恢复型附和(resumptiveopeners),认为其属于广义的附和。
本文同意メイナ`ド(1993:58)、(2002)的观点,认为,这种话轮转换开头的语气词虽然形式上类似于附和语,但其“接收+预告”的功能已超出了附和原本的功能,在语料中应该予以排除,例如
(4)CS4:觉得可以试图去欣赏和理解这个层面,我是这样觉得的。
CH4:*[嗯],那我这个其实不是属于特别敏感的。
4.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
但由于此时话轮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因此说话者使用的类似于附和的表现并不能看成附和。这种用类似附和的表现来推让发话权的现象在日语中很常见,大浜(2000)认为这是日语说话者为了避开话语主导权而使用的谈话策略。在汉语语料中没有发现此类现象。
5.附和是否能表示否定
各家各派对附和是否具有“表示否定”的功能见解不同。堀口(1997)将其命名为“否定的信号”,ザトラウスキ`(1993)在其关于附和功能的分类中虽然设立了“表示否定”的类别,但仅限于“否定致谢和致歉”这一范围。メイナ`ド(1993)则认为附和没有“表示否定”的功能,例如:
(5)C:正好你们两互补,因为你韩语特别棒,四级嘛
B:*[没有没有]
C:一共六级,四级已经是中高级了。
本文认为,例(10)这类情况多是在说话人表现感谢、道歉时出于礼貌做出的回应。意在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已经超出了附和的基本功能,因此附和没有“表示否定”的功能。
四.附和的重新界定和认定基准
在分析了前人研究中的问题点并区别了附和与类似概念的关系后,本文将附和定义为:附和是说话者在行使发话权期间,听话者所表达的与说话者信息共有的支持性反应。
由此可以归纳处附和的主体特征(由听话者发出)、形态特征(形式简短)、分布特征(说话者行使发话权期间)、功能特征(表达信息共有)。
相应的,本文列出四条附和的认定基准,必须同时满足这四条才能视为附和:
①必须由听话人发出;
②形式简短,不提供内容上的新信息;
③在说话人行使发话权期间,不以夺取话轮为目的;
④具有鼓励说话者保持话轮,表达倾听、理解、肯定等积极态度的功能。
五.汉语附和的形式分类
基于附和的定义从语料中识别出附和,我们发现附和既包括“嗯”、“哦”等不具有词汇意义的语气词,以及“是”、“对”等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也包括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非附和词的形式。因此我们从形式的角度对附和进行分类研究。
①确认类语气词:表示对信息的接收的确认类语气词,如“嗯”、“哦”,包括长音、重叠形式(如“嗯嗯”、“哦―”)。
(6)CS:他是自行车协会的[哦―],他今年五月份好像去了青海湖。
根据象似性(iconicity)理论中的“量的象似”原则(Haiman,1985),形式越长所实现功能的层次就越高,强度也更强;重读形式的功能较轻读形式的层面更高,强度更强。因此,使用确认类语气词的长音、重叠形式,往往比单用形式强度更强。
②表态类语气词:表达惊讶、感叹等情态的语气词,如“啊”、“哇”、“ほ`”、へえ”等、包括长音、重叠形式。
(7)CS:但是我外语不行[啊]英语不行,韩语就更不会说了。
③确认类实词:表达理解、肯定的确认类实词主要分为两类,即表达[+理解]语义的实词,如“知道了”;表达[+肯定]语义的实词,如“是”类、“对”类、“确实”。
(8)CS:就相当于志愿者,把大家组织到一块儿,[对对对]一起,进行一些游戏啊什么的。
④表态类实词:吴平(2001)在研究汉语反馈语时将表态功能分为五个次类,表同意、表疑问、表确认、表惊讶、表其他。在前面的研究中,本文已经区分了“提问/请求―应答”的相邻语对与附和,认为附和不具有表示应答或提问的功能,因此附和的表态功能主要为表评价、表惊讶。
(9)CS:哦,我来咱们学校就参加那个自行车协会,然后我就跟他们出去过一次,都是一天骑着一百多公里[不错],出去过好几次了。
⑤重复:指说话者话轮进行时,听话者将说话者的已发话内容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一般是重复简短的单词或短语,也有重复短句的情况。
(10)CS:他们说的外国人讲的博尔特,他们直接给我们说那个尤赛恩博尔特[尤赛恩博尔特],咱们中国人一般直接说博尔特。
⑥插话:包括抢先发话和补充发话。
抢先发话是指说话者话轮未结束时,听话者预测说话者即将说出的内容并抢先说出。水谷(1984)最早将其定名为“先取り(抢先发话)”并视为附和的一类。它与打断的不同之处在于,抢先发话不影响说话者话轮的继续,它的意图仍是希望听话者继续话轮。
对说话者的发话内容进行补充、添加的听话者附和行为,我们称之为“补充发话”。同样,补充发话也不影响说话者话轮的继续,其目的在于支持听话者继续话轮。
抢先发话例:
(11)CS7: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感受的文化冲击。
CH7:[外国人]
补充发话例
(12)CS8:我知道那边过来的学生很好,可以外加英语解释,所以很容易解决。
CH8:[英语都会说]
听话者作为附和的插话常会与说话者发话重合,其目的在于支持说话者继续说下去,必须不影响说话者话轮进行。
六.小结
本文主要整理并分析了目前汉日学界关于附和界定的争论,并在解决这些争议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附和,确定了认定基准。根据认定基准从语料中识别并归类汉语附和的六类基本形式。关于附和的功能和分布情况,是在附和这个新领域的下一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安平.英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现代外语,1998,第1期.
[2]黄衍.话轮替换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01期:16-23.
[3]匡小荣.交谈中的附和现象.修辞学习,2000,第3期.
[4]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大浜るい子.日本Zのタ`ン交替とあいづち:母Z者と学者の比^をとおして.u大学教育学部o要49,2000.
[6]ザトラウスキ`,ポリ`.『日本Zのの造分析DD嵴Tのストラテジ`の考察くろしお出版,1993.
[7]小m千Q子.「相づち使用のgBD出FA向とその周xD大|文化大学Z学教育研究所『Z学教育研究集3号,1986,43-62.
[8]堀口子.『日本Z教育と会分析くろしお出版,1997.
[9]水谷信子.「日本Z教育におけるし言~のgB『金田一春彦博士古希念文集2,三省堂,1984,pp.261-279
[10]ClancyP,ThompsonS,SuzukiR,HongyinT.TheConversationalUseofReactiveTokensinThreePacificRimlanguages[J].JournalofPragmatics,1996.
注
1.本文采用的语料为笔者独立收集整理。本文调查对象为中日大学生各四男四女,互为同学或朋友关系,事先参与会话的人并不了解这项研究的目的,事先只是被告知尽可能地遵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
2.话轮(turn)是Sacks,Shegloff&Jefferson(1974)提出的理论概念。话轮转换开头即为原听话者转变为说话者后进行发话的开始部分。
关键词:汉语语音研究;语音规律;音节缺位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在它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声、韵、调的种类以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也是不尽相同的。以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为例,它有22个声母,39个韵母,4个调类,两者若都能相拼,而且声调俱备的话,可以有3500个左右的音节,但事实上有意义的音节大约只有1200个。结合《汉语拼音音节表》可以知道,有些音节搭配是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并不是汉语拼音声、韵在搭配中的偶然因素造成的,通过查阅《现代汉语》声韵调配合表,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的声、韵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声母b、p、m、f不拼除u以外的合口呼,不拼撮口呼,即不和ü以及ü开头的韵母相拼。
2.声母j、q、x不拼开口呼、合口呼,即只和i、ü以及以i、ü开头的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3.声母f、g、k、h、zh、ch、sh、r、z、c、s不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即不和i、ü以及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
4.er、ueng这两个韵母不与辅音声母相拼。
虽然语音从中古时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拿中古音系与现代语音系统做细致比较,还是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明显的传承关系的。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以前人对这些语音规律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音系统的历史演变,对“声母j、q、x、g、k、h与韵母拼合的互补现象”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解释。下面,以中古语音系统为线索,先了解一下《广韵》时代的[t]、[t‘、x[]:
一、《广韵》时代的[t]、[t‘]、x[]
在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中,有“知彻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山”三组声母,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三组声母合流,成为一组zh[t]、ch[t‘]、sh[]。其合并的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来体现:
图1
在《广韵》时代,章组的音值是[t、t‘、];在唐末宋初36字母时代,由“庄、章”两组合流而成的“照”组音值也为[t、t‘、],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舌面声母j[t]、q[t‘]、x[]却不是继承“庄、章”两组而来的。由上图中的合流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庄、章”两组先合流成为“照”组,到了元明《中原音韵》时代,“知、照”两组又发生了合流现象,他们的发音部位再次前移,演变为普通话中的卷舌音,也就是舌尖后音zh[t]、ch[t‘]、sh[],这样,舌面前音[t、t‘、]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所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中的[t、t‘、],在《广韵》中是没有的。
二、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中的j[t]、q[t‘]、x[]
既然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中的j、q、x在《广韵》中并不存在,那么现在的j、q、x到底从何继承而来?结合语音发展演变规律,下面将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溯源
图2
(二)结合洪音、细音,理解演变规则: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开口呼”和“合口呼”相当于“洪音”,“齐齿呼”和“撮口呼”相当于“细音”。
精组:浆[tsia][tia]清组:蛆[ts‘y][t‘y]
从组:钱[ts‘iεn][t‘iεn]心组:逍[siau][iau]
邪组:惜[si][i]
见组:江[kia][tia]溪组:祛[k‘y][t‘y]
群组:乾[k‘iεn][t‘iεn]晓组:孝[xiau][iau]
匣组:奚[xi][i]
这在语音学上叫做“同化作用”,这种把发音部位向硬腭靠近的现象,叫做“腭化”。经过以上分析举例可知,普通话的j[t]、q[t‘]、x[]是由中古舌尖前音“精组”和舌根音“见组、晓组”腭化合流而成的,合流之后,原来和细音相拼的“见”组声母与“精”组声母便无从分辨,只是在少数方言中还依稀留有痕迹。下面对于这两组声母的合流演变规则做一下总结:
1.古代见组分化之后,遇洪音仍读g[k]、k[k‘]、h[x],遇细音则读j[t]、q[t‘]、x[];
2.古代精组分化之后,遇洪音仍读z[ts]、c[ts‘]、s[s],遇细音则读j[t]、q[t‘]、x[]。
洪音细音
见、晓组保持g[k]、k[k‘]、h[x]改读j[t]、q[t‘]、x[]
精组保持z[ts]、c[ts‘]、s[s]改读j[t]、q[t‘]、x[]
图3
三、小结
经过以上分析,便可得出结论:声母g、k、h不和齐齿韵、撮口韵相拼,即不能和i、ü以及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声母j、q、x不和开口韵、合口韵相拼,只和齐齿韵、撮口韵相拼,即只能和i、ü以及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下面借助例字来深入理解这种互补现象。
如“刚、该、哭、夸、花、昏”和“僵、鹃、掐、启、香、孝”在中古都是见组字,见组中古读g[k]、k[k‘]、h[x],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前一组“刚、该、哭、夸、花、昏”等字是洪音,仍然保持着[k]、[k‘]、[x]的发音;后一组“僵、鹃、掐、启、香、孝”等字是细音,声母腭化为j[t]、q[t‘]、x[]。
同样,“咂、作、擦、仓、桑、算”和“将、娟、切、秋、相、薛”在中古都是精组字,精组中古读z[ts]、c[ts‘]、s[s],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前一组“咂、作、擦、仓、桑、算”等字是洪音,仍然保持着z[ts]、c[ts‘]、s[s]的发音;后一组“将、娟、切、秋、相、薛”等字是细音,声母腭化为j[t]、q[t‘]、x[]。
四、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汉语语音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变化,对“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部分音节缺位”现象做出了初步探索。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这将有利于更好的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历史及规律,并且将有利于汉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及研究等其他工作的展开,也会更好的服务于汉语学习、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0.
[4]张诒三.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