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商务印书馆文史

125年前,几位排字工人在上海创业,办起一家印刷作坊。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不显山不露水的小作坊,竟然成了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开启者。它就是中国现代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横跨三个世纪,商务印书馆创下了诸多“第一”:出版了最早的自编英语教材《华英初阶》,编辑了“吾国第一套初等小学教科书”,最早翻译出版《论自由》《论法的精神》等西方思想学术名著,建成了亚洲第一图书馆——东方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不单是个出版机构,更是一个文化重镇。它与北京大学齐名,并称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严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梁漱溟、茅盾、叶圣陶、冰心、胡愈之……这些如星辰般闪耀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人名,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这是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张元济晚年写的诗。正是张元济们“昌明教育”的理想,让众多文化大家与商务印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从而谱写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总发行所前一片繁忙

商务印书馆照相制版部

排字工人创办的小作坊

1897年2月11日,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百日维新的前一年,一家毫不起眼的印刷作坊在上海江西路的一个小弄堂悄然开张。三部手摇小印机,三台脚踏圆盘机和三部手扳压印机,几乎就是小作坊的全部家当。谁也没想到,后来,这家小作坊竟一跃而起,成为中国现代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

这家小作坊的名字叫商务印书馆。

它的创始人夏瑞芳是个不折不扣的“打工人”——英文报馆的排字工人。夏瑞芳是农家放牛娃出身,在寻常人眼中,他二十出头,“外企”打工,收入尚可,肯定对工作机会倍加珍惜。然而,夏瑞芳却不愿在洋人的公司忍气吞声,受人歧视,他想辞职,自谋一条出路。

除了夏瑞芳,商务的创始人还有鲍咸昌、鲍咸恩和高凤池等。他们和夏瑞芳都是教会学校清心书院的同窗,都在外国人创办的报馆、书馆等做过学徒,因此都懂一点英文,掌握了熟练的排字和印刷技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印书馆呢?

张罗创业,最难的是资金。此时,中国最传统的血缘关系发挥了作用。好几位创始人不但是好友,还是亲戚,鲍咸昌、鲍咸恩是亲兄弟,夏瑞芳则是鲍家的女婿。他们东挪西凑,亲戚好友齐上阵,终于凑齐了3750元。等置办好设备,不足4000元的资本转眼花光。

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商务印书馆第一任总经理夏瑞芳开始了艰难的草创之路。

商务名为印书馆,还有一个气派的英文名CommercialPress,实际上,创业之初根本没有印书订单,只能承印商业表册、账本、名片之类的零星业务。请不起太多工人,夏瑞芳一人身兼多职。“从总经理、校对、‘式老夫’(商店洋行所雇的在外收账之人,英文shroff的音译)、买办、出店(旧时专门负责跑街送货等外勤工作的伙计),一个人都得做。”商务的创始人之一高凤池回忆,“如何说做式老夫呢?那时到了月底需要开支,就由瑞芳先生亲自一家家去收账款。如何说做出店呢?那时要用纸张,须到浦东栈房去取,从黄浦滩乘舢板打浦东来回,约一角钱。有一次黄浦江发大风,非常危险,瑞芳先生回到公司时,所有衣服被风浪打得湿透。”如此辛劳,收入仍不够,为贴补家用,夏瑞芳甚至兼职在一家保险公司卖保险。

如果生活在今天,夏瑞芳绝对是最励志的商界奇才。如此艰难的起步,他竟然在掌舵商务的短短十几年中,作了三个眼光独到的决策。这三个决策,使名不见经传的印刷作坊,成了中国近代文人无人不知的文化巨星。

他作出的第一个决策,是出版印刷了我国最早的自编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打开了清廷对外紧闭的大门,在通商口岸,英语已经成为获取高额报酬的一种重要工具,学英语的风气日渐浓厚。夏瑞芳学过英文,知道就连英文排字工人的收入,都要高于中文排字工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英语教材或许大有市场。

于是,他找到一本英文启蒙教材,这本教材是英国人给印度小学生编写的,夏瑞芳请人翻译此书,再加以中文注释,英汉对照,重新编排,命名为《华英初阶》。

1898年,《华英初阶》由商务印书馆印行,本子薄,定价低,首印2000册大受欢迎,不到20天就销售一空,此后不断再版,供不应求。商务印书馆乘胜追击,继续推出《华英进阶》,销售状况依旧红火。

这两套英语教材有多畅销,翻开众多文化名人的回忆录,可见一斑:在北京中西小学堂学ABC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在苏州启蒙英语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在上海梅溪学堂求学的胡适,以及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少年周作人,用的英文教材都是《华英初阶》或《华英进阶》。更有甚者,《华英进阶》全集还被送进宫里,成为光绪皇帝学习英语的读本。

夏瑞芳小试牛刀,就初战告捷,由此,商务成功地迈出了从印刷作坊向出版社转型的第一步。就在《华英初阶》面世的同一年,商务从偏僻的小弄堂搬到了北京路的街面上,厂房从3间扩大到了12间。

《华英初阶》试水成功,夏瑞芳没有沾沾自喜。1903年,他作出了第二个关键的决策——引入外资,与日本金港堂达成合作。

金港堂是日本的一流教科书出版公司和销售商,彼时正欲在上海投资。夏瑞芳得知消息后,积极联络,经过艰苦谈判,终于与金港堂达成协议,双方各出一半股份,改商务印书馆为有限公司。尤为难得的是,“用人行事,由我为政”,也就是说,既引进了日方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又将公司的经营权掌握在了中国人手中。

依靠日方入股带来的10万元资金,商务规模迅速扩大,印刷技术也进步很多。据高凤池回忆,铜板印刷、五色彩印等先进的印刷技术,都是由日方派技师来传授的,“从此凡以前本馆所没有的,现在都有了。”

商务的事业蒸蒸日上,但在列强的虎视眈眈之下,国人的反日情绪日渐高涨。1912年,商务开始商议收回日本股份。商务的发展势头正劲,日方股东怎肯轻易放弃?夏瑞芳不得不亲赴日本,谈判磋商,“历时二载,会议数十次”。1914年1月,双方终于达成回购协议,商务以55万余元的总价回购了日本股东的全部股份。

1914年1月10日,《申报》刊登了商务印书馆的公告,宣布公司“为完全本国人集资营业之公司,已将外国人股份全数购回”。

正值盛年的出版家,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各界人士无不震惊,蔡元培还亲自为其写了小传。谁是刺杀夏瑞芳的幕后黑手?曾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陷入军阀纷争,也有人认为是日本人进行报复。而《中国出版家夏瑞芳》的作者黄嗣多方考证后认为,实际上,“夏瑞芳被陈其美派人暗杀,在当时已不是秘密。”高凤池的日记中就曾写道,陈其美司令部欲进驻闸北,“此项军队纪律不严,闸北工商界虑其扰害不利”,夏瑞芳等十五位实业家出于维护商界利益,曾联合抵制。后来,陈其美还曾向商务借款维持军饷,被夏瑞芳拒绝,陈其美“因之怀恨甚深,乃使死党狙击之”。

无论真相如何,夏瑞芳的离世对商务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然而,商务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因为夏瑞芳早已为商务寻到了一个人才——张元济。这就是夏瑞芳在商务作出的第三个重要决策。

“翰林”张元济的加盟

张元济,中国科举考场里名副其实的“学霸”: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史》有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由此足见张元济“学霸”的含金量。“学而优则仕”,张元济的仕途本该平步青云,然而,晚清的风雨飘摇中,这位科举骄子的仕途注定不再畅通。

1898年6月16日,就在“戊戌变法”后的第五天,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了张元济。那时张元济的职务是刑部主事和总理衙门章京,大概只是一个六品官。在他之前,光绪皇帝召见的是康有为。

张元济支持变法,只不过他的态度不如康有为那般激进。百天之后,变法失败,康有为逃往海外,张元济则被革职“永不叙用”。

1898年10月,辞别官场,张元济来到了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译书院,担任院长。张元济这份工作的介绍人,是他在总理衙门时的上司李鸿章。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华,特意请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关照他。

李鸿章和盛宣怀都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被他们青睐的张元济自然对西学颇有研究。他不仅对西方实用技术感兴趣,还对自然科学、天文等学科兴趣浓厚。由于当时西方译著非常少,他干脆自学英文。1896年6月8日,在给密友汪康年的信中,他就谈到“英文已习数月,仅识数千字,而尚难贯通。”后来,他还创办了“通艺学堂”,专门讲授英语、天文、地理、军事、农业、商业、矿物学等西方新知识。1898年离开北京前,张元济正式关闭了通艺学堂,将学堂所有的书籍器具以及积存余款等,委托学务大臣孙家鼐捐赠给了京师大学堂——作为百日维新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在戊戌政变后得以幸存,成为北京大学的前身。

张元济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希望,在他的主持下,短短数年,南洋公学的译书方向从兵书转向以政治、经济、法律等社科书籍为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也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必读书目《国富论》。而为译书院翻译《原富》的人,则是张元济的好友严复。

不久,因印刷学校所需的教学笔记、刊物、阅读材料,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相识了。与张元济的朋友圈好友相比,夏瑞芳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勤勉、才干和对事业的执着,给张元济留下了良好印象,而夏瑞芳对张元济的广博学问更是钦佩。就这样,一个翰林出身、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一个印刷工人出身、精明而不固守的商界奇才,逐渐惺惺相惜,意气相投。

1901年,在夏瑞芳的盛意邀请下,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第二年,当商务预备设立编译所时,夏瑞芳自然想到了这位最合适的人选。不过,据商务编译所元老编辑蒋维乔回忆,张元济最先推荐的编译所长人选其实是蔡元培。

蔡元培与张元济私交甚笃,两人既是浙江同乡,又是同年,1892年高中进士,同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在戊戌政变后离开官场。张元济在南洋公学任职时,还请了蔡元培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蔡元培同意在商务兼职,离不开两人的深厚友谊。只是,蔡元培兼任编译所所长仅数月,“苏报案”爆发,他不得不离开上海。这种情形下,1903年,张元济正式离开南洋公学,加入了商务。

陈叔通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资深出版人,他曾回忆张元济和夏瑞芳之间的一场谈话,“夏有一天便与张开谈,问张既在译书院不得意,能否离开,我们来合作,张说你能请得起我这样大薪金的人吗?夏说你在译书院多少薪金,我也出多少。”

这番话足以看出夏瑞芳的求贤若渴,但事实上,张元济看重的肯定不是“大薪金”,他真正追求的,还是他与夏瑞芳达成的共识,“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张元济的教育理想,从他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中国号称四万万人,其受教育者度不过四十万人,是才得千分之一耳。且此四十万人者,亦不过能背诵四书五经,能写几句八股八韵而已,于今世界所应知之事茫然无所知也。”“今设学堂者,动曰造就人才。元济则以为此尚非要,要者在使人能稍稍明白耳。”

如何“使人能稍稍明白”,张元济认为,“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英才为要”,换言之,出版大众能读的书是一个广开民智的好办法。正因如此,当夏瑞芳与他言定,“夏管印刷,张管编书”时,他毅然从衙门作风的南洋公学辞职,全身心地投入了发展初期的商务印书馆。

“吾国第一套初等小学教科书”

走出官办大学堂,加入民营小出版企业,张元济很快交出了“提携国民”的重要代表作,也就是高凤池所称的“吾国第一套初等小学教科书”。

早在张元济加入商务之前,兴办新式学堂已是大势所趋。新式学堂的兴起,最需要的就是新式教科书。中国旧有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早已不合时宜;外国人编写的教科书,又与中国人的习惯不符。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下,张元济决心亲自主持,编撰一套最新的好教材,以“尽我国民义务”。

蒋维乔关于《最新国文教科书》的回忆尤其详细,他记得当时大家采取略似圆桌会议的形式,任何人提出一个原则,共同认为有讨论价值的,才详细辩论,所有人都同意后,才定下这个原则。有时,大家为了一条原则,要讨论半天甚至一天。

这些学识渊博的大编辑们为小学生国文教科书定下的原则,直到今天看来,依然相当科学,与现在幼童启蒙流行的分级读物不乏相似之处。比如,“首先发明之原则,即为第一册教科书中,采用之字,限定笔画……第一册采用之字,笔数宜少,且规定五课以前,限定六画;十课以前,限定九画;以后渐加至十五画为止。”原来,蒋维乔等人回想自己启蒙读书时,遇到笔画较多的字,感到难记,因此参考外国人的英文读本,其第一册必取拼音最少之字,定下了这一原则。

圆桌会议定下的原则,还有选定教科书采用之字,限于通常日用者,不取生僻字;第一册第五课以前的课文,每课生字不得超过十个;第一册共计六十课,前面课文出现的生字,必须在以后各课中,再出现两次以上,以便于复习记忆,等等。

有一次,编辑一篇课文时,蒋维乔用了一个“釜”字,高梦旦看到想改用“鼎”字,蒋维乔表示,“鼎”字太古,不普通,不能用,高梦旦当即反问:“‘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何谓不普通?”两人声色俱厉,争论半天,毫不相让,最后才搞明白,原来在高梦旦家乡的闽语中,人们习惯将“釜”称为“鼎”。真相大白,两人不由拊掌大笑。

1904年12月,《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出版,不到两周,5000余册就被抢购一空。最新教科书头炮打响,商务印书馆又陆续推出一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珠算、格致、地理、中国历史等共16种,成为当时系统最为完备的第一套新式教科书。1906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后的第一年,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审定通过教材102册,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就达54册,占据了教科书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后,在白话教科书问世以前,商务版教科书“盛行十余年,行销至数百万册”。

冰心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她回忆,“我在学认‘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这几个伟大而笔画简单的字的同时,还认得了‘商务印书馆’这五个很重要的字。我从《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第一册,一直读了下去,每一册每一课,都有中外历史人物故事,还有与国事、家事、天下事有关的课文,我觉得每天读着,都在增长着学问与知识。”

在年幼的冰心心中,商务印书馆仿佛“一座屹立在上海的巍峨大厦,里面住着几位传授知识的大师……”到了八九岁时,她开始看课外读物,不但爱看《三国》《水浒》和《西游记》,还喜欢读新小说,其中她最钟情的,要数林纾先生翻译的西方小说。

“严译名著”与“林译小说”

冰心喜欢的“林译小说”,同样出自张元济主持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03年,张元济甫入商务,就开始延揽各方人才,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学术名作。

1903年,当张元济加入商务时,令严复声名鹊起的《天演论》初版已经问世5年,但商务印书馆却是重版《天演论》次数最多的出版机构。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史春风统计,从1900年至1921年,该书在商务再版了20次之多。

这本翻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代表作,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引进了中国。它的一次次再版,既是张元济等商务编辑慧眼独具的选择,亦可见此书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之大。

除了《天演论》,商务还先后出版了严复翻译的诸多著作。

1903年,严复翻译的穆勒《群己权界论》在商务初版。作为西方思想政治学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有一个现代人更熟悉的名字——《论自由》。它后来在商务重版了7次。

1904年至1909年,严复翻译的《法意》共七册完整地呈现在国人面前。这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1748年一经出版即在欧美风靡一时,被认为是西方法学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鸿篇巨制”。这本书在商务重版了4次,今天被译为《论法的精神》。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8本西方学术著作,出版了《严译名著丛书》。这套丛书几乎一本书代表一个社会学科,深深地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作为严译名著的读者之一,叶圣陶在《我和商务印书馆》一文中写道:“至于接触逻辑、进化论和西方的民主思维,也由于读了商务出版的严复的各种译本。我的情况绝非个别的,本世纪初的青年学生大抵如此。可以说,凡是在解放前进过学校的人没有不曾受到商务的影响,没有未读过商务的书刊的。”

如果说“严译名著”打开了一代人的思想眼界,那么冰心所喜欢的“林译小说”则影响了一代文学家。林纾,这位不懂英文的翻译鼻祖,在翻译时需借助通晓外语的口译者,然后以文言形式笔述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他的译作包括《巴黎茶花女遗事》(即《茶花女》)、《魔侠传》(即《堂吉诃德》)、《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

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

1913年,十二岁的冰心随父亲迁居北京。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母亲订阅的《东方杂志》竟然和她爱看的林译小说一样,都出自商务印书馆。

有人将商务印书馆与北大并称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两者的表现却判若泾渭。北大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镇,相比之下,身处上海的商务显得波澜不兴,以至于北大的陈独秀、罗家伦一度将矛头直指商务主办的杂志。

此时,已经改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的张元济,显然也感受到了新文化冲击的压力。

1920年11月下旬,一位名叫沈雁冰的年轻编辑,被时任编译所所长高梦旦请到会客室谈话。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小说月报》的新主编,负责革新杂志。七年后大革命失败时,这个年轻人被迫隐居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幻灭》。

沈雁冰当时只觉突然,后来,他才知道,就在这场谈话前不久,高梦旦和张元济曾经北上,和郑振铎等人见过面。郑振铎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那时正在筹办文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正是在这次见面后,张元济和高梦旦决定全面革新《小说月报》,而沈雁冰被选为了打开缺口的人。高梦旦客气地问沈雁冰有什么意见,没想到,年仅25岁的文艺青年沈雁冰竟然提出了三条大刀阔斧的要求:一是现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杂志全部从四号字改为五号字;三是馆方应让他全权办事,不能干涉他的编辑方针。对此,高梦旦全部应允。

后来,已经成为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沈雁冰自豪地回忆这段历史:“全国的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把他们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投给《小说月报》。可以说,‘五四’以来的老一代著名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像鲁迅、叶圣陶、冰心、王统照、郑振铎、胡愈之、俞平伯、徐志摩、朱自清、许地山等。”

“亚洲最大图书馆”

涵芬楼藏书,是沈雁冰选择商务印书馆作为职业起点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对保护传承中国古籍所作的一大贡献。

早在加盟商务之初,张元济就发现:编译所的编辑需要广泛的参考资料,然而彼时中国并无公共图书馆,只有藏书家私人拥有的藏书楼,每当编辑们想要查阅资料,“苦无书,求诸市中,多坊肆所刊,未敢信。”因此,张元济开始考虑访求善本和著名收藏家的藏书,为编译所建立一个参考资料图书馆。

虽是为工作之便,但为了搜集各方珍藏,商务印书馆可以说不惜代价。1905年,皕宋楼藏书要对外变卖的消息传出,张元济立刻找夏瑞芳商量,欲购进这批藏书。皕宋楼是清末藏书家陆心源所有,为近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尤其以宋、元版本数量之众、价值之高驰名遐迩。张元济早年不止一次慕名前往皕宋楼,但终未能获准一观。可想而知,得知消息的他心情之激动。那时,商务的资本不过数十万元,夏瑞芳却慷慨地许诺了八万元,供张元济购书使用。遗憾的是,皕宋楼藏书最终以十万元出售给了日本财阀岩崎男爵。

收购皕宋楼藏书失败,更促使张元济下定决心搜寻古籍,以“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翻阅他与友人的来往书信,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元济搜寻古籍的苦心孤诣,除了通过商谈购买藏书楼图书,他还定期到书市寻访旧书,给旧书店老板留下自己的姓名,以便他们把收集到的珍本古籍送上门,他甚至还在自己寓所的门上贴了醒目的“收买旧书”标记。

1909年,商务正式以“涵芬楼”为名成立图书馆。“涵芬”,取涵盖芬芳、包容智慧之意。1924年,涵芬楼藏书达到46万余册。商务印书馆在此基础上,于宝山路总厂附近新造一幢五层大楼,由此建成了当时全上海乃至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更为可贵的是,张元济决定将内部的东方图书馆改为普通参考图书馆,于1926年正式对外开放。

藏书浩繁的东方图书馆,从此成为真正能够开启民智的精神食粮。据统计,仅1929年,东方图书馆迎来了近3万名读者,1930年读者已突破3.6万人。20多岁的青年巴金是东方图书馆的常客,他曾满怀深情地写道:“虽然我每次到那里去都要花几个铜板买门票,虽然那里的办事人没有打出为国家做什么做什么的招牌,但是在那里我得到了一切的便利,使我时时觉得只有那才是为读者大众设的图书馆。”

仅仅是将古籍善本保存在图书馆,张元济还觉得不够,在他看来,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整理、影印、出版古籍,方能“使古书多流传一部”,“于保存上多一份效力”。为此,1915年,他亲自牵头,开始酝酿整理和出版《四部丛刊》。《四部丛刊》囊括了古籍469种,网罗了大批宋、元、明各类善本和精抄本。为了编好这套丛书,张元济甚至专程前往日本,搜求我国流出的孤本秘籍。

早年在商务工作的编辑郑贞文,那时随张元济一起东渡日本。据他回忆,此行花费十多万元,他们访问了日本的静嘉堂文库、内阁文库、东洋文库,就连设在皇宫内的皇室图书馆——日本宫内省图书寮,他们也想方设法得到允许,一连在图书馆阅书三日。郑贞文写道:“张专看经、史、子、集方面,我则阅读文艺小说。初步选出后,征张同意,决定拟借书目,向图书管理员商借。由我们在东京预约的日本照相技师,就馆内用特种照相机逐张摄成小型底片,带回扩大,照所需规定尺寸,影印成书。”“三个多月间,除星期日外每日不息地阅读古书,我和张共同起居,见他每晚必作笔记至于深夜……”

1922年,《四部丛刊》初编出版,当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和重视,好评如潮。随后,《四部丛刊续编》和《四部丛刊三编》分别于1934年和1935年影印出版。除此之外,《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古籍,一部接着一部,在张元济的主持下相继问世。时至今日,这些出版物仍是文史工作者查阅古籍的“必备工具”。

“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一·二八事变。第二天,数架日本飞机从停靠在长江上的航空母舰起飞,疯狂轰炸上海市区,六枚炸弹准确地投到了位于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厂,商务印书馆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职工宿舍楼等,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几天后,总厂附近的东方图书馆起火,熊熊烈火吞噬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图书馆。经此一劫,除了之前寄存于金城银行保险库中的善本5300余册幸免外,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化为灰烬,大量珍贵的善本、孤本毁于一旦。

事后统计,商务印书馆各项资产总计损失1633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80%。轰炸后几天,纸灰一直在上海市区上空飞扬,有些纸灰飘到了张元济家的院子里,当时已经65岁的他不禁为之泪下,“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

这场灾难并不是意外的“误炸”。事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说出过侵略者的真实用心:“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幸好,商务印书馆在香港、北平的两家工厂尚能利用。仅仅半年后,1932年8月1日,商务印书馆就宣告复业,恢复了印刷生产。三个月后,商务“日出新书一种”。据统计,商务印书馆自成立至一·二八事变前的35年间,出版新书8000余种,而复业之后的四年内,“新出版的书已有三千六百余种”。

1933年,一套新的《复兴教科书》问世,以“复兴”为名,铭记国难。同一年,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成立,张元济个人还为此捐资一万元,可惜,复建计划最终因抗战的全面爆发而未能实现。

1937年,商务印书馆再次陷入炮火。随着上海沦陷,商务不得不走上颠沛流离的战时之路,辗转于长沙、重庆、香港等地。

战争摧毁了商务的厂房和设备,但摧毁不了商务人“扶助教育为己任”的文化传承。在极其困苦的战争年代,商务印书馆仍坚守住了图书出版的文化根脉,共出版战时读物和一般书籍2827种,教科书100多种,直至迈入新中国。

1954年,商务印书馆迁至北京。

如今,商务印书馆大楼静静地矗立在王府井繁华的街道旁。走进它的大门,一层大厅内的两个宣传栏格外醒目,一个是“我们的作者”,一个是“我们的员工”。两个宣传栏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所有星光闪耀的名字,从清末维新运动时期的严复、梁启超,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再到新中国教科书的奠基人叶圣陶、新中国第一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均名列其中。

紧挨着商务印书馆,还有一栋灰色而低调的小楼,名曰“涵芬楼书店”。书店二层的历史陈列馆,现在正静静地讲述着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125年历史。书店的纪念墙,自豪地告诉来来往往的读者,“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而那副张元济先生题写的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则像一位穿越时光的老人,娓娓道来一代代商务人传承百年的文化根脉与理想。

参考书目: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叶宋曼英《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黄嗣《中国出版家夏瑞芳》,《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等。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firstfloor是什么意思firstfloor怎么读中文意思用法10、itis on thefirst floor在一楼 11、onthefirst floor在一楼 12、my classroom is on thefirst floor我的教室在一楼 13、onfirst floor在一楼 14、on thefirst floor在一楼 15、the art room is on thefirst floor美术室在一楼 16、our library is on thefirst floor我们的图书馆在一楼 https://danci.gjcha.com/first_floor.html
2.《犀利仁师大结局》电影手机免费播放分类:泰国,舞台剧 地区:挪威 年份:2022 更新:2024-12-08 01:02:37 简介: 《犀利仁师大结局》是Nakamasa,刘福德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泰国乌克兰片,该剧讲述了:那老怪被秦卿一刺激伤口处黑血不断从中渗出落在地上冒出滋滋的声音跟他的蝮蛇一模一样,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jingyinghttps://www.jingyingjiajiao.com/czyy/shiti_id_03d4357d86098330753757f2d3f7fecb
3.Onthefirstflooristhelibrary的翻译是:一楼是图书馆中文在一楼的图书馆是 翻译结果5复制译文编辑译文朗读译文返回顶部 在一楼图书馆 相关内容 aopen door,clear carriage jam,and then press ok. 闂ㄦ埛寮€鏀句富涔夛紝绾 噣鏀 灦鏋滈叡锛岀劧鍚庢寜寰楀ソ銆?[translate] aFinally, I wish you happy every day 终于,我祝愿您愉快每天[translate]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6858915
4.图书馆在一楼的英语怎么读翻译成英语library 高考,CET4,考研,TEM4 libr 书籍 + ary 场所,地点 → 图书馆 on 高考,CET4,考研 floor 高考,CET4,考研 first 高考,CET4,考研 the 高考,考研 The 高考,考研 is 高考参考资料: 1.百度翻译:图书馆在一楼 2.有道翻译:图书馆在一楼获https://yingyu.xiediantong.com/en/0221d3d7c6837a85/
5.我下午在图书馆丢失了一个黑色的书包的英语翻译中文我下午在图书馆丢失了一个黑色的书包 英语 翻译I lost a black schoolbag in the library this afternoon单词学习 schoolbag英式['sku?lb?ɡ]美式[?skul?b?ɡ] 单词释义:n.[名词]书包 网络释义:wear schoolbag: 背书包 场景:初中短语:https://www.tzyuesao.net/fanyi/1fc91eabb5ae7939/
6.哈军工初创时的苏联专家顾问团的首席顾问们因为我党我军办军事指挥院校既有历史又有经验,但办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则既无历史亦无经验。恰好苏联专家顾问团雪中送炭,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的贡献和功绩是不应抹杀和忘记的。 下图是1957年在哈军工图书馆文庙 以第二任首席顾问,格瓦廖夫中将为首的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部分专家合影https://hjgbj.com/site/portal/item/frontnode/MzU4X2FydGljbGVfaGpnYmoueml4aWFodS5jb20=
7.我们在二楼有一个计算机教室的英语作文,我的音乐教室英语作文带翻译中文翻译: 我的学校我的学校很漂亮是南海实验学校我们学校有三栋高楼,教学楼都有五层,教室在一楼,图书馆在二楼,科学室在三楼,计算机室在三楼,音乐在四楼房间在三楼和四楼我的教室在五楼我在上课年级我们学校有五个花园花园花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草树木我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我喜欢我的学校因为我的学校很漂亮音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338813/article/details/118980812
8.上饶师院外国语学院为使2016级新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外国语学院制定详细方案,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生集中入学专题教育活动。于9月13日下午和晚上,在新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为本院新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及“大学:开启人生新征程”专题讲座。 http://wyx.sru.edu.cn/news-show-641.html
9.关于我的学校的英语作文带翻译(通用34篇)我的学校很漂亮。我非常喜欢我的学校。我的学校有一个大操场,我们经常在这做运动。我的.教室又大又干净。图书馆里有许多书。我经常在这里看书。 在教学楼里还有音乐室、美术室。学校的老师都很好。学生们非常聪明、有礼貌。我在学校很高兴。 我的学校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2 https://mip.ruiwen.com/zuowen/renwuleiyingyuzuowen/994487.html
10.孙加:翻译《上帝的图书馆》带来的点点滴滴1.那些令我揪心的字句 《上帝的图书馆》的翻译,粗粗一看还过得去;可是,作为译者的我再看时,是要冒冷汗的。不恰当的句子俯仰皆是,译注也有些敷衍,实实在在对不起作者的苦心。如果还有再版,定要好好修改才是。说实话,翻译此书的时候,我有些特殊情况,不在状态——身边带着个出生不足一年的小家伙(新妈妈们都会https://www.cdstm.cn/theme/khsj/khxs/jcps/201809/t20180903_859270.html
11.在闲暇时间,我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原文(简体中文): 在闲暇时间,我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更多:https://www.bmcx.com/,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 翻译结果(英语)1: In my spare time, I would go to the library and read to learn更多:https://www.bmcx.com/, I think as a student, lear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https://fanyi.bmcx.com/t5154b5mesxbmyz__fanyi/
12.线上读书会中国科幻研究新时代诗歌小说文学作家地点:杨浦区长海路366号杨浦区图书馆2楼报告厅 主讲人: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从乔叟到莎士比亚,从柯尔律治到艾略特,从埃兹拉·庞德到伊丽莎白·毕肖普,本讲座聚焦于英语文学中那些同时从事翻译工作并以此滋养或批判自身创作的诗人。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人无不将翻译经典作品视为完善个人诗艺的关键步骤,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2ECL2J0514R9P4.html
13.英语翻译我校图书馆藏书1万多册翻译英文用thenumberof英语翻译我校图书馆藏书1万多册翻译英文用the number of 下载作业帮APP学习辅导没烦恼 答案解析 结果1 举报 The number of books in our school's library is more than 10000. APP内打开 结果2 举报 the number of book in my school library is over ten thousand.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8b4676ab1f36037f80ac8af93ab91d02.html
14.我的学校的英语作文及翻译(精选13篇)我的学校在海门镇。它是非常大的和美丽的。有四十三类。当你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现代化的教学楼。 我们的教师工作,并在它的实践。在这座建筑的后面,有两个教室和一个学校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的书。课后你可以借你想要的书,而且你可以随时在阅览室里阅读。 http://zuowen.yjbys.com/renwuleiyingyuzuowen/985659.html
15.线上读书会纸的细节,就是生活的细节翻书党澎湃新闻嘉宾:胡桑(诗人、学者、翻译家)、傅踢踢(作家、编剧、自媒体人)、项斯微(文学编辑) 2018年11月,拥有1/4华人血统的美国女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凭借小说《我的朋友阿波罗》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在这部作品里,努涅斯构想了一个特殊的创意写作机构,用以疗愈人们心中无法言说的创伤。而女主人公在与一条名为阿波罗的大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249412
16.CNKI翻译助手更多释义>> 【学术词典】 air transportation;air transport;air transport development;aviation transportation;carriage by air; 更多释义>> 双语例句 英文例句 相关文摘 相关文献 1.I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national air logistic markets , the nationalair transportationenterprises are confronted with fierce comhttps://dict.cnki.net/
17.海宁袁花查氏六百年来的故事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批判,罪名从国民党远征军“伪军官”和“蔣匪邦英文翻译”晋升为“双重反革命”继而晋升为“美国特务”。 年底以“历史反革命分子”罪名判以三年劳动改造。调南开大学图书馆当清洁工人,1962后在图书馆从事编目工作,不久文革开始,被下放https://www.meipian.cn/225vjn57
18.宁波图书馆主持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7年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撰写《马克思靠谱》《读懂中国优势》等三部著作;译有《帝国主义》(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等两部译著;在《国际思想评论》《红旗文稿》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5.【心理疗愈系列】https://www.nblib.cn/information/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