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图为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考点外,送考老师为即将进入考点的考生(左)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6月7日,除上海延期外,2022年高考在全国各地开考。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人数创历史新高。
紧扣时代主题,感触时代脉搏,建团100周年、双奥之城、疫情期间“在线”等融入考题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今年北京的语文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一道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另一道则是这道“在线”。“在线”题目贴合当下抗疫实情,又有充足的联想空间,引发不少网友的自发写作和讨论。
紧扣时代主题、感触时代脉搏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显著特点。除了“在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北京双奥之城等热点话题也纷纷入题。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身上寄托着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启发高中青年思考责任与担当、勇担时代使命,成为作文题目的突出主题。
在多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楼含松看来,今年作文考题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现实与理想,新高考Ⅱ卷、浙江卷都围绕国家发展和青年使命理想之关联来命题,导向积极。“这些命题契合国情、关切现实,也符合绝大部分考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整体难度适当。”楼含松告诉记者。
“近几届的高中生都是在新时代茁壮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对国家的自豪和对未来的向往十分强烈。”在赵博看来,今年的作文试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体会北京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激励他们主动去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也就是推动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融通古今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红楼梦、围棋术语等传统文化内容成为考题亮点
“在线”题目引发广泛讨论的同时,天津卷的“烟火气”则让不少人直呼“温暖”。该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今年的试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育人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产生了不少有亮点的作文命题。
教育的本质是文明的承继、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精魂,是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考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向,作文题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基础,培根铸魂。
在陆小华看来,尽管试题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材料,但这样设置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如何在当代、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思辨中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年考题见证历史变迁,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考场内外交出闪亮的青春答卷
高考是无数中国学子的共同回忆。每年高考时,“你当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什么”的话题都会引起广泛共鸣。高考作文如同社会微缩景观,映照出鲜明的时代图景。回顾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脉络清晰可见。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一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主题写作,全国Ⅱ卷的“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演讲,北京卷材料中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等都记录着这不平凡的一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发挥了极端的重要作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考场内外交出闪亮的青春答卷,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到决战脱贫攻坚征程上倾力奉献、苦干实干,从航天发射任务中矢志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到冬奥赛场上兑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人生誓言……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用奋斗和拼搏,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新时代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高考不只是考生的大事,对于全社会也是一件大事。在考场之外,各地为“护航”高考纷纷亮出高招:北京分类做好涉疫考生的考试组织工作,确保考生“一个都不能少”;吉林持续推进依法治考,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等四个专项行动;广东省汕头市在高考等考试期间,对公共服务场所超标排放噪声、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等作出禁止规定。
全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体现的正是对青年一代的重视。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有更多的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职业选择丰富多元。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7%,比十年前增长13.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发展流动畅通自由。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安家落户、实现梦想。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的时代。无论是考场内外,都在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