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沉醉在极富浓厚的书香中。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当翻开史书,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浓浓的咖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引领你成长;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让你深感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一个个智慧的古代哲学充实你的文学素养……史书的特有的气息散发出中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青春,沉醉在极烈的书香中。阳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当你仰望天空,轻吟古诗词时,你会想到什么?或许你能想起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昂扬锐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漫步古诗词,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吗?
青春,沉醉在淡似水的书香中。阅读小说体味小说的精华。你会体味到保尔柯察金刚强的毅力;体味鲁滨孙顽强的生命力;体味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无私无畏;体味贝多芬改变命运的决心;体味高尔基追求光明的信心……小说平淡,但似水是人精神的源泉。
青春,沉醉在文雅的书香中。品读现代诗文,不禁被它的文雅所感动。冰心的《繁心春水》歌颂自然、赞美母爱、回味童真。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诠释着“雅”的真谛;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再现了书的“雅”,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倒出了他真挚的情感;泰戈尔的著作《飞鸟集》透出世界的真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重温书“雅”的气味……
一、创设情境,辞以情发,培养作文的情感
1.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写作感情
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特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主动地交流,快乐地书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开始就根据题目内容创设情境,通过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畅所欲言,写自己真实的经历,抒写自己真实的情感。
比如,在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首先请学生欣赏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深情讲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处游览胜地,小子皓一家三口乘坐一辆缆车,突然缆绳出现断裂,在缆车即将坠地的一刹那,父母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高高举起小子皓。当缆车落到地面时父母离开了人世,小子皓只是轻微的皮外伤,在这生死时刻是父母用坚强的双手换回了小子皓的生命。这样感人的父母情怎么只能用“感恩”两字表达呢?它蕴含着人间的真情与大爱。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动情的事迹很多,比如汶川地震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却被困50个小时,长江大学生为救人而溺水身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感人的事迹很多,你能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情地讲给同桌听一听,然后用流畅的笔墨写出来吗?
2.采取多种方式,诱导写作激情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要受到外界环境、事物、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内心涌起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自然笔下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内心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描述、实物情景、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诱导学生进入写作情境中,激发其创作热情。
(1)以情激情
(2)以境激情
二、通过有效评价与佳作展览,为写作提供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初中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还比较缺乏,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赞扬。当学生在写作中得到教师的肯定,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评价方式,从多角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写作,为成功的佳作喝彩。
1.通过教师的合理点评,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不足
有效的作文点评,不仅能为学生指出写作中的不足,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写作。这需要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肯定的同时,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要从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多角度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表达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用商量的语气指出不妥之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2.通过学生互点评,鼓励学生取长补短
对于一般的自命题小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点评,不仅找出对方的不足,还能提高自己的辨别分析能力,做到防微杜渐。对于对方的闪光点,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真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佳作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写作
一、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一﹚放开束缚,自由写作
﹙二﹚把握契机,以情激情
二、大胆参与,自主作文
我在作文教学中有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出作文题,学生自由思考题目含义
学生在我们设定的描绘生活,自由命题的写作课上,对自己今日积累的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命题。如学生春天种的豆苗发芽了,就可以以新生为话题写作文,可以写象征新生的改过自新,可以写生活中的希望和追求,还可以写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写环境对一个生命的影响,还可以写爱美之心,向上之力,总之太多了,只要你切合文意即可。
﹙二﹚让学生相互启发
﹙三﹚学生互批互改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呢?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发现许多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礼貌,不讲文明。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重复不良行为;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2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习惯
2.1说: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老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阅读和别人讲述的东西用语言叙述出来,受了“述”的基本训练之后,逐步加强创造性,逐步过渡到写。
2.2读:做每件事最好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有些老师担心,一年级学生小,不会提出什么问题。其实,正因为他们小,他们的想象力才比较丰富,只有从小培养,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2.3思: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2.4写:①充分利用教师范写的作用。在教师范写时,可以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应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牢记笔顺及各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②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以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指导。要求学生一笔一画认真描,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部分间的比例,如发现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写,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5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5.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实际情境,注意选项择学让感兴趣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小学低年级可以围绕礼貌用语、口头用语等,也可以运用讲故事、传悄悄话、复述、扮演角色等形式,小学高年级可以采用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讨论、演课本剧、自由交流等形式。
2.5.2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例如:可以选“课外活动影响不影响学习”为话题,让学生选项择观点,互相辩论。
2.5.3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锻炼,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
3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