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民工成网红后:再也没人说我怪了东莞湖北

原标题:湖北农民工成网红后:再也没人说我怪了

澎湃新闻记者葛明宁

“这一切都是命运。”54岁的吴桂春坐在职工宿舍的铺上,在东莞溽热的天,穿着一身艳绿色的绿化工人制服。

职工宿舍楼是回字形的,天色渐暗,四面的灯都亮起来。宿舍外墙贴暖褐色的瓷砖,有的石灰从瓷砖间的缝隙滚落,小白瀑布一般。不少女工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儿童尖细的嗓音不断传入老吴的寝室。

老吴已在东莞打工17年,一直艰辛地工作。6月,没找到工作,他准备回湖北老家。6月24日上午,吴桂春去东莞市图书馆还掉他用了约11年的借书卡。因为他长吁短叹,馆员请他在留言本上写几句话。吴桂春写:“今年疫情之上好多产业倒闭……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在大量的书本中,他找到了乐趣和打工生活之余的平静。因为这则留言,此后的九天里,他的生活出现波折。

懵懂出名

写下“图书馆留言”的这一天,是吴桂春回到东莞的第二天。

他今年回湖北过年,本打算只待十天半个月的。结果一回家就遇到疫情,于是封村;3月,他在手机上看见,打工6年的鞋厂接不到外贸订单,开始放假,工人“在玩”。他很焦虑,但也只能待在村里。

到6月下旬,东莞的朋友还说没有活儿干,因此,他要来了结一下房租到期的出租屋,把“值百把块钱”的家当拿走。

家当的钱几乎抵不上来回车费,但吴桂春不想弃置出租屋里的旧手机、从前的用工证和用了多年的煤气炉。

老吴供独子念完研究生,沉重的负担刚卸下来。他有个同辈的亲戚在老家开学校,说好了等秋季开学,能去食堂里帮忙。

盘算好这些,他预备把手边用了11年的图书卡退掉。“是很无奈的。”他说,“把借书卡还了,房子钥匙一交,我就要回去了的……”

与他打工的“毛坯”厂房不同,东莞市图书馆与东莞大剧院、东莞展览馆并列一起,是个蓝灰色的庞然大物,掩映在市中心的绿化里。这图书馆一至三楼都是阅览室,其中二楼大多是计算机书籍,老吴一般就在一、三楼流连。

等退卡时,老吴摇头叹气。值班的馆员看到了,心里很触动,她请吴大叔到留言本上写几句。据馆员回忆,老吴一边写着留言,一边低着头说,在这个图书馆读过很多书呢,读的是历史书。后面一个排队的年轻人听到这话,与他攀谈起来。

年轻人很苦恼各史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不同。老吴对他说,所有的历史都是个人对历史的演绎,在史书里找不到绝对的真实。

留言经由图书馆的馆员群流传到了朋友圈、微博、豆瓣上。

“你看我上电视说话,条理清晰的吧?”老吴说。他还上了央视《新闻1+1》。从前,他甚至不与儿子讨论历史,觉得是“班门弄斧”。现在,他对自己的对答如流几乎感到惊讶。

鞋厂工读“道家”

“老实得很呢。”老吴之前的雇主和工友这么说老吴。

老吴脸型瘦长,但下颚圆润,不显得凌厉。他说话时直视别人,经常说着话就笑起来,侧脸有工人的木讷。

老吴之前打工的鞋厂在东莞南城的一个工业园里,几乎只有四合院大小。

他在厂里的工作是待鞋子接近完成时,打开打磨机,“一开转转的”,清除鞋子周围多余的胶水,拔掉鞋楦。从早到晚,他的身边围绕着缝纫机的嗒嗒声、浓烈的鞋油和胶水的气味。

厂里都知道老吴喜欢读书。流水线上没有活的时候,有的人玩手机,有的人下棋。老吴会带着书搬一个板凳坐到边上,戴上他的黑框眼镜。

这样的生活他过了6年。厂主杨老板很喜欢老吴,说他负责任,也不多话;老吴自己提过,年纪大又喜欢读书,眼睛不太好了,有时表面的胶水会看不清楚。杨老板提点一下,老吴会把鞋提回去,重新清洁一遍。

效益最好的时候,老吴每个月挣五六千元,近几年每月三四千元,每个月休息一天。

老吴说,他平时不大和身边的人聊文学与历史,谁懂呢?

老吴把《红楼梦》读了四五遍。老吴觉得《红楼梦》是很好的书,里面有贵族小姐与丫鬟下人,有学问的人,没有学问的人,贴近现实生活。

尽管读过两遍,他还是不爱《三国演义》,说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与阴谋诡计,哪怕建功立业,也还是靠取人性命。

《西厢记》里诗词和典故太多,“看得心烦意乱”,老吴不看。《儒林外史》老吴也不大看得懂。

老吴觉得《庄子》不错,他记得里面的一些细节:庄子穷困潦倒,但很有骨气,他不要有钱人接济他一分钱;庄子临死,也不要门人埋葬他,想要曝尸荒野,被老鹰吃掉。

在现实生活中,读过《庄子·逍遥游》的老吴过着一种根本谈不上“逍遥”的生活。

早晨,厂主杨老板常见老吴拿一个面包到厂里,到了中午,老吴在还吃面包。

老吴和许多其他农民工一样,抢着干活,每月只留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剩下的悉数寄回老家。

“不如烟”的往事

虽然爱读书,但老吴接受自己是清洁鞋面的工人。“顺其自然吧。”他反复说。老吴几乎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宗旨。

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老吴说,这是命运,是“时代的产物”。

有的时候,他又会改口。他愿意对记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聪明,然后“反悔”说,没有把书读下去——“是我自己的选择。”

1966年,吴桂春出生在湖北省应城县下属的一个村。田亩少,一个人分不到一亩田。后来老吴读书,读到一个词“青黄不接”。他想,自家就是这样,每年三四月份,谷还没有黄,家里面就断了粮。

小学一至四年级,他总是考班级第五。他说,后面有个第六名,父母亲都是教师,总在家里学习,考不过他。70年代的小学没英语课,只有语文和数学,那些题目,他好像“看一看就能懂”。

但他小时候不爱学习。他到学校里把包放下,就溜出去,和伙伴们一起在别家的田地里游荡。五年级以后,课业渐难,他就交白卷。

那时候,他真的不喜欢读书,不对学习发生兴趣。家里又穷。读到七年级,十四五岁的吴桂春对家里说,不要再浪费钱给他交学费。

这时候,已然恢复高考,但在农村听来很不真实,农民的头脑还停留在初高中生上山下乡的阶段,觉得农村户口才“吃香”——谁知道呢?他那时哪里知道?

此后老吴度过了自己回忆中极为坎坷的20年人生。他在乡下务农,腰酸背痛;他到县物资局打工,结果国务院物资部在1993年撤销了。他“下海”做小生意——开了小餐馆,没想到后来餐馆开黄了,妻子也和他离婚了。

这些往事,长久地纠缠着老吴,讲到有的事,“不聊了,你要是再问,我就会把你赶走”。据他描述,直到在东莞读了大量书籍,“才放平了心态。”他抬起眼睛,往天花板略微地看了看。

《庄子》中有很多谈论“天运”的部分。“对于命运应该想通、顺从。”老吴说道。

有的时候,他又想坚持点自己的原则。杨老板回忆,清洁鞋面的老吴会突然“很坚持”。杨老板有次装修十米外的办公室,墙灰飘到老吴这里,老吴就说不干了。过了半个月,老吴又默默回来,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漂泊与慰藉

2000年以后,逐渐有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在过年时候回乡,对老吴谈外面的工厂,一家就有几十栋的厂房。老吴托村里斜对门的邻居介绍自己去东莞打工。他由此坐上二十个小时的慢车,以前没出过这样的远门。

儿子不到十岁,送去给前妻的母亲照顾。温饱难及,他已顾不到儿子在老家会不会学坏,“那时候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喝西北风吗?”

他不熟悉路线,在铁路上走了冤枉路,才到东莞桥头。2003年,老吴已经38岁,在“几十间厂房”的大型港台工厂附近,招工的看到他都是“不要,不要,不要”。

他只好去当时还很偏远的东莞南城打工。四五十人的小作坊很粗糙,四面都是土路,常有被偷被抢的事。

起初,他不想当“杂工”,想学点技术。但他觉得,要学技术,就得停工跟着别人,影响他按时给老家寄钱。

他一直在干“杂工”。这种工作很苦,很多工人只能坚持四五个月,老吴的一份工作能干一两年。直到遇见“知音”杨老板,他才踏实干鞋面清洁的工作。

他把每月省下的钱寄给在老家的儿子。那时,去书摊买书是个便宜的爱好。后来,他又发现,到图书馆看书都不用花钱。小学文化的他买了本字典,就自然地读了下去,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

他坚持说十年不回家完全是为了钱。老父去世,他都没回去奔丧。“20年了,我加起来没吃过50块钱的水果。苹果、西瓜、桃子,谁不想吃?”

老家也不来消息。老吴揣摩,儿子因为他和妻子离婚,有一点怪他,也可能十几岁的孩子对父亲“有点害羞”。

老吴说,他那则留言里的“读书明理”的含义是,懂得能够在生活中实践的理。要是没有明理,那就和没有读书一样。所以,他有时候抱怨,却不生气。

他最喜欢的书是明朝传奇小说《三言二拍》,这书他最初在书摊上读到。老吴开始不大读得明白里面的历史细节,但他很喜欢。老吴说,书的主要意思是:做好事有好报,做恶事有恶报。

《三言二拍》经常让好人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交上一点好运。比如,养蚕的小商人捡到六两银子,归还了失主,失主还赠他一些桑叶,他就躲过了买桑路上本该遇到的太湖风波;读书人救一条小蛇,发现它原来是龙子,到海底龙宫去游览;不同的男男女女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最后总能获得爱情。

读书也令他获得一些纯粹的乐趣。谈起郭子仪、岳飞、光绪皇帝的功过得失,“你和我谈三天三夜,我保证你驳不倒我。”老吴手舞足蹈地说道。

一波三折

老吴反复在谈“命运”。他觉得,《三言二拍》里也有“命运”,比现实中的“命运”待人温柔,但和现实中的一样强大:战争或各种意外的小事件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阔的人会变穷,穷人会突然变阔。人不由己。

很久以前,老吴稀里糊涂地辍学,在县城里开垮了自己的餐馆。他说,这是种人不由己。至于现在,“我本来准备回家的,也没有回去,这不就是命运?”他觉得“命运”之中,人要得势便得势,要落魄便落魄。

老吴的图书馆留言意外走红后的6月26日,东莞图书馆给他补办了读者证。同一天,东莞市人社局给老吴介绍了一份绿化工人的工作,修剪浇灌一个高档小区的植物。他于是在物业公司的宿舍里住下,不时谈起他失去收入的工友们。

老吴没有烟灰缸。他坐在朦胧的月色底下,往钢制栅栏的基座边上磕了磕他的烟蒂。

“你很快就要火了。”记者忍不住说。

“你给我三个亿,我怎么花?除非我变坏,我吃喝嫖赌,我才能花完。否则等我死了,有几车的钱,又有什么用?”老吴回答。

后几日,老吴生活的转折还在继续。

6月30日,记者第二次见到他,老吴看上去特别激动。“村里的人以前有的说我怪,有的还是体谅我。现在我成了‘网红’,再也没有人说我怪了。”

他有一个老家同村“伢朋友”群,是一起长大的伙伴。老吴平时只在这个群里聊天。原先,和他说话的不多,现在群里都在转发关于他的报道,给他点赞。

此外,东莞市总工会也向他征询救济工人的意见。老吴说:“你不要一个一个地去救济失业人员。你要去救济那些停工的企业。”工会的人觉得老吴这个想法很新颖,老吴感到自己从没这么受重视。

有如雷贯耳的央媒和地方媒体来找他,络绎不绝。老吴突然提到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虞国大夫,落难为奴,秦穆公用五块羊皮把他换来,再拜他做大夫。“他原是放马的,可以当大夫,我老吴怎么不能去浇水呢?”在短短几天内,老吴有了先当绿化工人,再成为一个作家的志向。

7月2日,记者第三次见到老吴。这一晚的老吴是苦恼的。

他还在翻看网友在他报道下的留言。很多网友说,老吴只是运气好,东莞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比如杨老板就是个在东莞二十年的温州人,他也准备收拾回乡。

“政府应当帮助小小的企业复产”。

“写作我就不行。我现在很想写作。但是写不出来。”他正想给媒体和网友写个感谢信,这么说着,给记者看一个没写完的提纲,是四字断句的格式。

“写的时候翻译(扩句)成白话文。”他解释说,比如开头两句,扩写出来是“我是一个农民工,找不到工作……”

之前,老吴对记者说,《三言二拍》里的“好人好报”是指导人做事的,现实却是“有的人做好事会遭雷劈”。但是,他还想照书里的样子,做个正人。

过云雨

他新拥有一套尼龙材质的绿化工人制服,似乎不很透气。看到记者来了,他嘟囔着“要不是你,我一定像鲁智深一样袒胸露腹”,一面慢慢地把上衣穿上。

宿舍附近的楼盘,都是这同一家物业公司的职工负责保安、清洁。东莞的初夏又湿又热,工人们在外还要裹得严严实实。除此以外,这是一份轻松的工作。老吴现在不再吃面包上班。物业公司包吃住,有食堂。他6点起床,吃过早饭,就去宿舍对面的小区。这小区有不少名车,老吴注意到了,说不羡慕。

小区有好几名绿化工人,也没规定谁具体负责哪一片,看到过分茂盛的植物,老吴就拿大剪刀把它剪齐。“活儿不重,也不难。”广东多的是“过云雨”,因此,给不给绿化浇水是件随意的事。

“过云雨”是沿海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乌云飘过去,迅疾地下一阵雨,很快又会放晴。这是老吴喜欢的天气。

THE END
1.颜值带进门,实力留住人!盘点那些美貌与内涵兼具的“网红”阅读路演区 来源:北京旅游网 G层的活动场地约300平米,处在正中的区域,被圆环型的书架环抱着,形成了书盈四壁的浓郁的书香氛围,与访谈、小型路演等活动极为相配,是众多文艺青年首选之地。 熹阅堂图书馆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阅读、休闲、展览、商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吸引了众多读书爱好者前来打卡体验。 https://city.cri.cn/20240520/b6e88d7a-efb0-3793-75e0-7314a0d7aaf0.html
2.让公共图书馆拥有多种“打开方式”有记者深入了解“中华古籍资源库”的使用和建设情况,发现在线检索阅览古籍,体验极佳,且数字资源非常丰富,“该库已拥有书籍影像资料逾2640万页”。可以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亮相,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公共图书馆,也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图书馆还有这样的“打开方式”。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31213/8e24fdc099db49be96a4f11ce7ee8c7e/c.html
3.快看!2023十佳智慧图书馆推荐该馆自主研发的“粤读通”数字证卡,则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的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优势,实现全省域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目前已基本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实现全省“一张网、一个卡”,读者一次办理(包括线上办证或激活),全省通用。 甘肃省图书馆 https://m.gmw.cn/2023-04/23/content_1303352202.htm
4.图情动态信息(2018.2)信息服务黄淮学院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中国“最美”图书馆走红日本,被日本网友称赞:太漂亮!中国有品味! 程焕文: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还需要纸质书吗 张岩:图书馆要主动“走出去” 全通教育推崇读书育人爱国精神,拟定开展阅读智能养成平台 公共图书馆跨区域合作推广阅读,首届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举行 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9.html
5.宁波图书馆“九品中正制”中官品与乡品的对应关系(图片来自互联网) 【科举考试阶段】 科举制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当今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中国环行记》(作者马丁,曾任英国驻华使节、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https://www.nblib.cn/information/9279
6.网上图书馆图片免费下载网上图书馆素材网上图书馆海报新图网是专注免费商用设计素材下载的网站,提供网上图书馆,网上图书馆图片,网上图书馆素材, 网上图书馆图标,网上图书馆海报等免费下载服务!https://ixintu.com/all/wangshangtushuguan.html
7.[软件工具百科]互联网资源历史快照归档站点与数字图书馆1 archive.org 官网 https://archive.org 网站简介 https://archive.org 由 Brewster Kahle 创办,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数字图书馆。 从 1996 年起,它每隔一会就会抓取各种各样的网页、视频、图片等资料,保存在 “ 图书馆 ”。 目前图https://www.cnblogs.com/johnnyzen/p/18242618
8.为什么互联网至今没有杀死图书馆?界面新闻·文化根据上述数据,似乎可以草率地得出一个结论——似乎互联网成就了一切,再也没有人会使用学术图书馆了。 但这种情况目前看来,还为时尚早。 虽然流通量和参考交易量下跌,但数据显示,人们实际访问学术图书馆的数目正在稳步上升。60所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每周访问量在2000年至2012年期间上涨了39%。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31844.html
9.www.jxmzxx.com/appnews但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恩克这么“作践”自己的身体,身体总有崩溃的时候,前段时间去世的吃播“熊二”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熊二与恩克一样,都是一位爱吃美食的博主,他与恩克不同的是,他经常会出现在各种廉价的自助餐厅或是街边小摊,不管食材干不干净,都会成为他拍视频的素材。 http://www.jxmzxx.com/appnews_20241104/43905738
10.图书馆网站建设互联网+与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搭建图书馆网站解决方案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和传播的场所,在网络时代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网络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积*引进了数字化和在线服务,拓展了传统馆藏资源的全球获取和交流范围,实现了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首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可以使馆藏资源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共享。数字化技术可将图书馆馆藏的物理介质转化为数字格式,形成https://www.wxavatar.com/tsgwzj.html
11.jsp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jsp截至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已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这是一个沟通无限的时代,因此,利用网络来进行在线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的管理也成为大势所趋,所以,开发一个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是必须的。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 一开始,本文就对系统内谈到的基本知识,从整体上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https://blog.csdn.net/qq_1406299528/article/details/135165751
12.互联网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变化与创新途径论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互联网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变化与创新途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素质也在逐渐提升,而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54671.html
13.重庆这15家“颜值爆表”的书店,治愈了无数打工人的灵魂!但有时候,在家看书是很难入迷的,大家更想要有个能静下来看书的地方,书店、图书馆就成为了看书的一种仪式感。 好的环境、丰富的图书总能让人变得宁静下来,那重庆有哪些值得去的书店图书馆呢?GO妹盘点了15家书店,看看有没有你常逛的那一家。 新华书店 https://www.cqcb.com/hot/2021-01-05/3526641.html
14.国图公开课——“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公开课的合作安载良互联网扩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广度,这对人类文明进步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给人们获得信息、学习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选择与理解的难度.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传统的社会教育体系固定,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多样化、多变化的求知渴求.在"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conference-cn_meeting-61692_thesis/020222769983.html
15.泉果视点人工智能的“幻觉”与“未来”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说《巴比伦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中,他创造了一个无限的图书馆,包含了所有书呆子都想读的书:一本能准确预测你的未来的书,一本能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书,一本能揭示其他星球上外星生命的社会学的书,一本能准确地确定爱的含义和人性的https://m.cls.cn/detail/13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