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拓展网络历史文写作的限度网络文学

历史文,在网络文学类型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历史文的写作所考验的不仅有作者的历史素养,还有其驾驭宏大叙事、把握历史风情和掌控故事节奏的能力。七月新番,近年来最杰出的历史文作者之一,他的《汉阙》入选了2020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

从《春秋我为王》到《新书》,七月一步步诉说着他的历史故事。从主角塑造到群像刻画,从展现运筹帷幄,到书写制度改革、战场风貌,七月的创作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并以此拓展了历史文的写作限度。在创作过程中,七月特别重视历史的细节。他翻阅大量历史史料、论文,赴河西走廊实地考察,积累海量的记录。同时他也在思考小人物和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洪流中呈现个体命运的沉浮。其创作也由此呈现出网络文学中少有的雄浑沉厚、慷慨悲歌的风格。

李玮(下文简称“李”):七月大大好,还记得您在《春秋我为王》的上架感言中写道:“我希望,哪怕再过十年,只要有人提起写春秋的小说,就绕不开这本《春秋我为王》!”那时候就感觉您很有创作理想。那么,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走上历史文创作道路的呢?

七月新番:这个说来话长,现在想想写历史文可能是命中注定。从小我就一直对历史有很浓厚的兴趣,历史教材都是当课外书来看的。小学的时候就把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看完了。但是高中分科时因种种原因选了理科,大学时又读了生物专业,与历史失之交臂。直到本科毕业以后,因为心中的执念,才选择了跨专业考研,考取了历史系。另一方面我又很喜欢读网络小说。最开始是从《诛仙》这些早一批的网络小说看起,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但随着口味越来越刁,能看进去的书渐渐不太多了。大学的时候也尝试过动笔,比如玄幻、奇幻、仙侠都写过,但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扑得非常惨,甚至连签约都很难。最后仔细琢磨,自己好像唯一没写过的就是历史小说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刚好那时候是2015年考研结束,知道自己以后要以历史为专业,就想正好推一把懒惰的自己。因为当你认真准备一本历史小说时,需要阅读海量的资料,也算边写边学,一石二鸟。这才有了《春秋我为王》。

李:那当时您为什么选择春秋这个时代进行创作呢?

七月新番:因为当时我对春秋这一段历史很熟悉,已经读过好几遍《左传》《国语》,就资料准备而言,会比其他朝代稍稍更充裕一些。

王:去年完结的《汉阙》写得慷慨悲歌,在写作过程中您不急于让主角升级,而是从底层士兵写起,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古战场,和边疆征战的艰苦和壮烈,您是否可以谈一谈这样构思的初衷?

七月新番:其实,当书写的朝代确定后,其所暗含的核心也基本确定了。写春秋是想写文化的根源;写战国是想写文化的裂变,虽然最后也没写好;到了秦朝的时候就是大一统制度。当轮到汉朝的时候,我就在想,汉朝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很多人会联想到张骞的千里“凿空”之旅,我也想到了陈汤的那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秦吏》完本后,我有了一次去大西北的旅行。从兰州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看到了很多美景,也感受到了西北的苍茫与荒凉。最重要的一站就是敦煌,除了莫高窟,当地还有大量汉代遗迹,比如长城、边关烽燧、玉门关阳关旧址。里面发掘了很多简牍,是当时戍边士兵的记录,于是我们就能从中看到汉朝人的生活细节。从每天吃什么的日常小事,到匈奴入寇的战争,再到公主和亲、佛教传入等影响历史的大事,都浓缩在一枚枚木简里。

后来又看了一部纪录片叫《河西走廊》,里面的音乐非常好听。它是音乐大师雅尼写的,叫《河西走廊之梦》。当这首曲子响起,第三集《驿站》讲到汉朝使者路过一个小驿站“悬泉置”的故事时,我就知道它该写什么了。我的视角要放在一群普通的边塞戍卒身上,他们和今天的边防战士很像,用自己的躯体和生命守卫的这条重要却又脆弱的通道。一边要警惕敌人的入侵,一边又要保证按照使者能够安全地去往远方。

李:您讲得特别生动。这本书除了主角,您还塑造了许多他身边的人物,像是一种半群像式的描写。

七月新番:对,这一本书就想稍稍有一些突破嘛。在《春秋我为王》的时候,许多人物都是一笔带过,因为根本不会写。到《秦吏》的时候,依然是不会写人物,所有的精力都只能用来塑造主角和秦始皇寥寥几个人。到了《汉阙》就想突破一下自己,所以让自己咬牙写一次,希望能写出更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王:《汉阙》突破了《秦吏》,同样,《新书》较之《汉阙》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您为什么会选择“新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创作呢?

七月新番: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强迫症,西汉后面就轮到新朝了。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准备资料的时候,觉得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虽然新朝才短短十多年,但它的历史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王莽是一个神神叨叨的人,到死都相信自己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让大多数人相信了自己,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做出的改革在如今看来都十分超前。而这种超前又注定了王莽悲剧的结局,他很多想法是当时生产力根本无法承担的。当时就觉得,如果仔细挖掘一下这段历史,精彩程度一定不亚于三国。

还有一个原因是,写《汉阙》前做过读者调查,发现对这一段感兴趣的读者最多。大家很喜欢玩梗,比如说王莽是“穿越者”,刘秀是“位面之子”,但是网络文学里选择写这个朝代的小说非常少。当时我查了一下,酒徒和六道写过非穿越的,女频也有,还改编成了电视剧。要是我再写一本穿越题材,就算完成拼图了。毕竟搞历史的人有个职业病嘛,就是喜欢填补一下空白。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想法还是有些天真了,太过生僻的历史确实对作者和读者都不够友好。

七月新番:一来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让我能发挥自己的一些知识优势。另外一点,仅就个人喜好而言,我喜欢的历史小说就得是“写一段历史要像其风貌”。不只是表皮,最好能摸到某个朝代的精髓,把时代的兴衰也给描绘出来。

王:您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中心人物有始皇帝、霍光、王莽、刘秀之辈,其他人物有李信、马援等武将、扬雄、喜等文士、孙十万、巨毋霸等小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和理想。人物不胜枚举,却各自有各自的精彩。他们的价值并不因围绕着主角而产生,主角只是给了他们去蓬勃激昂地创造价值的机会,这其中是否寄寓着您对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

七月新番:也谈不上特别独特的理解。之前就说过,人物一直是我的短板。比如说《春秋》和《秦吏》,很多角色都是工具人。当时写作经验不足,就只能盯着特别重要的人物塑造,在《春秋》里,我主要塑造的是孔子和主角的父亲赵简子。虽然有一些瑕疵,理解也不够全面,但真的是尽最大所能去还原人物的喜怒哀乐。把他做得对的事情和不对的事情都写出来,然后就像“留待世人评判”一样留给读者去理解。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历史小说里,主角才是最无趣的那个人,因为读者越来越无法接受主角犯错。但是配角不同,他们能有千里百怪的经历,他们才是那段历史真正的主角。

李:在情节上,您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喜欢以史写史,善于采用非历史节点的历史故事去构造小说的故事情节。这种将大量历史元素综合运用到历史文写作中的方式,一方面产生了历史原汁原味的传奇感;另一方面则又塑造了许多搞笑的情节,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幽默感。您能谈一谈怎样融合历史性和故事性(趣味性)吗?

七月新番:大概是从《秦吏》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文风会太过严肃了。正如李老师您说的,认真看的话会让人感觉疲乏。很多读者也这样反馈,说好看是好看,就是看得太累了。当时我就在想,我能否加入一些搞笑的桥段?如果能让读者看的时候会心一笑,他可能就不觉得太累了。当时正好起点推出了“本章说”,每一个段落后,读者都可以留言。我就开始研究读者对哪些段落更感兴趣,更有参与讨论的趋向。于是就加入一些“历史梗”,让读者能够乐一乐,调节一下整体严肃的文风。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好的一面是能增加读者的参与度,让他们倾向于支持正版,因为盗版网站是没有这种功能的。现在很多读者不是在追一本书,而是在追“本章说”。他们就像看弹幕一样,很想知道有没有其他人对这一段剧情产生相似的感觉,从中找到的共鸣会增加付费读者的黏性。但另一方面,插入的“历史梗”和其他的一些东西也会打断阅读的进度。当读者紧张地阅读一个情节时,作者在中间插了一个梗,这样就会中断阅读的集中度。这就是它有利有弊的一面,我也在尽量寻找一个适中的度。

李:能请您谈一谈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吗?

七月新番:有的,非网络小说的话,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书我非常喜欢的,他把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好,我读过很多遍。

李:您怎么看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七月新番:我认为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后,已经不算新事物了。但很多传统文学的作家还总觉得我们是新冒出来的,外界对于网络文学的误解依然存在。其实网络文学已经很成熟,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下沉市场和免费阅读的网络文学方兴未艾。而一些创作多年的老作者,渐渐不太懂年轻读者想看什么了,他们渐渐倾向于自我表达。但我依然认为,网络文学的未来,应该是精品化和大众化结合。

李:今年您的《汉阙》入选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能否请您谈一下获评感想呢?

七月新番: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参加这次活动时,我以为我竞争的是网络作家新人榜。对于《汉阙》能入选影响力榜,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这本书是我最用心的小说,没有之一。《春秋》和《秦吏》还是坐在书房里做道场,靠资料和臆想来写作。写《汉阙》的时候,我是亲身跑到西北考察。原本定的路线是到了敦煌以后,从青海那边绕行西宁。只因为想看看西域,就临时改了计划,从敦煌出玉门关往吐鲁番走,去看了交河古城,在沙漠边缘绕了一大圈,又去看了巍峨的雪山。这些经历最后都成了小说里主角的行程。

再者,我的知识先前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涉及到汉朝,便走出了舒适区。为了写好汉阙,我需要翻看更多资料,去补上知识的盲点。虽然很用心,但这本书的成绩有些不尽如人意。《秦吏》赶上了18年移动互联网阅读最后一波热潮,它的成绩拔得很高。而《汉阙》的订阅成绩只是《秦吏》的一半,难免会有落差,自己还挺失落的。今年忽然一下子就获了奖,这本书两次登台,被读者和主流媒体重新发现它,甚至能够有机会改编影视,那种喜悦一时难以言说,不免想起一句话:你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曾经哪些网络梗让你至今难忘?一般指互联网上班族。展开全文c ?收藏 转发 评论 ?1 c 沙雕B0T 2021-6-26 22:02 来自iPhone 7 Plus #曾经很火的网络流行语##曾经很火的网络梗#至今难忘怀的网络梗有这些:真香真香这个梗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变形记》中王境泽刚刚去到农村的时候放下了狠话,说不会吃任何农村家里的食物https://weibo.com/p/2313474431226575388698/wenda_home
2.揭秘2019网络新梗,潮流背后的故事探索定向招生2019年的网络梗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趋势和年轻人的心声,这些梗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用语或表情包,更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体现,通过了解和探究这些网络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 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网络梗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探究这http://www.xahdjy.com/post/79.html
3.多巴胺能成文学?周杰伦歌词高情商骂人?互联网玩梗竟能通向高大上不过在更多的评选榜单中,已不乏“栓Q”“芭比Q”“退退退”这样来自短视频平台的“选手”。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平台作为目前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出梗”几乎是必然的。 “黑话”背后竟有历史渊源? 在互联网流行的“黑话”中,“谐音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曾被上海《语言文字周报》评为2021年“十大网络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628395
4.网络流行语二十余年变迁史这些梗你还能想起出处吗?2013年,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首批4G牌照发放,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兴起,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微信支付上线加入移动支付战局,“比特币”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一年,大家希望能和“土豪”做朋友。“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充满意境的一句话引起多少人的共鸣。这一年 ,“妈妈再打我一次”打到 “根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1091768669077.html
5.“互联网有记忆”的梗该停停了互联网没有记忆最后,不过分追逐热点,就像开篇倡议的一样,不要把注意力停留在在个人记忆上面,更直接的说不要停留在所谓的人肉搜索,黑料发掘、娱乐消遣上,让“互联网”有记忆的梗停一停,保持本我,尤其是保持反思自我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述:反思自我行为的能力,超越本能反应的能力以及做出深思熟虑的合理选择的能力,都是由具有深刻的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3481563/?ivk_sa=1024320u
6.MEME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什么?Meme币的特点之一是其对互联网上的历史迷因和梗文化的价值重视。一些MEME币项目会使用特定的迷因或梗文化作为设计和推广的主题,以吸引社区的关注。这种对历史梗文化的追溯和尊重也体现在MEME币的价值体系中。 6. 有趣与分享 Meme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注重创意、有趣和分享的体验。社区用户可以通过分享有趣的迷因和梗https://www.528btc.com/ask/1702853310143229.html
7.2021年互联网热梗盘点你还听过哪些热梗? 距离2022只剩最后两天了,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本年工作be like : 开个玩笑,好了,回归正题。年终怎么能离得了各种各样的盘点。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冲浪的新媒体人,今天就来分享一波本年度互联网热梗。(排名不分先后) 什么是快乐星球 https://36kr.com/p/1548396127359744
8.2020:英语互联网的十个梗无需质疑,抬棺舞是2020年最顶级的互联网梗。2020年注定要成为新冠肺炎的同义词,而Ghanian伴着Tony Igy的电音《Astronomia》大跳抬棺舞的画面,可谓完美概括了这混乱的一年。无数包括衣冠楚楚抬棺人的派生作品(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跳的那段舞),将抬棺舞的主题带向往生世界。抬棺舞成为帮助世界度过艰难时刻的最完美,https://jandan.net/p/108247
9.鲁迅,中文互联网永远的梗王南方plus在有着8.29亿参与者的中文互联网上,你永远不知道,谁会被突然推到聚光灯下。 比如,鲁迅。 鲁迅,姓周,叫周树人。 虽然身高只有一米六,经常被主动站起来发言的陈独秀同学挡住,但却是个行动上的巨人。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数十载,有着“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亚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马甲最多的人”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5/15/c2221653.html
10.鲁迅,中文互联网永远的梗王在有着8.29亿参与者的中文互联网上,你永远不知道,谁会被突然推到聚光灯下。 比如,鲁迅。 鲁迅,姓周,字笔畅,浙江周树人。 虽然身高只有一米六,经常被主动站起来发言的陈独秀同学挡住,但却是个行动上的巨人。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数十载,有着“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亚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马甲最https://i.ifeng.com/c/7mWNM2A6js2
11.网络梗大全及解释2022(2021网络梗大全及解释)一恒网销学而怨男0也是一位“造梗达人”了,很多网络热词都是出自他手,比如之前的“笑不活了”、“谁懂”都是他造出来的,甚至被粉丝调侃道:再这样下去,怨男0即将统治互联网了。 而接下来的几个热梗更是让人直呼“太上头”! “真服了你这个老六” “老六”这个词彻底被网友玩坏了,一时间掀起22亿播放,你知道这个热梗到https://www.yiheng8.com/80483.html
12.NFT精神史:罐头青蛙和平凡人的15分钟英雄梦想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梗图流行过程。 如果询问坐在一边的“顾问”,安迪·沃霍尔先生,他一定会挑挑眉毛——这没啥新鲜的,仍然是在重复的主体上叠加变量。 于是,你可以这样理解: 虽然安迪·沃霍尔早在1987年就已去世,但互联网的存在,让无数无名创作者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安迪·沃霍尔”。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1484
13.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中工理论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https://www.workercn.cn/255/202004/21/200421074502825.shtml
14.疯狂刷屏互联网大佬朋友圈的超级AI梗,你看懂了么?疯狂刷屏互联网大佬朋友圈的超级AI梗,你看懂了么? 大家知道,最近行业内各大会接踵而至,在众多内容中,AI崭露头角。比如谷歌I/O大会,人工智能贯穿大会全场,在谷歌产品中无处不在。而近两年来,AI愈发被很多巨头级公司重视:谷歌的战略转移——从Mobile first到AI first;百度提出All in AI;腾讯则提出了AI in All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121842
15.2023年最全网络流行语榜单整理,梗来源解释与传播分析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爆火,被视为第三代互联网形态,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加入到元宇宙探索之中,社交巨头Facebook甚至将公司名直接改名为Meta。而到了2023年,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又掀起了一场AI模型的大流行,各大科技公司又一窝蜂的扎了进去。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20356754&efid=YDFH4EYH84Sa0Q-MC54-jg
16.老编辑写文拍片讲述互联网的那些事儿成徐小平首个翻牌网红获投“现在的互联网人主动探索能力降低”,老编辑觉得他们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与普通大众的边缘愈发模糊,也就是没有互联网历史基础。故事中很多名字他们可能没有听说过,但即使他们不知道王兴或郭德纲是谁,也能看懂一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由老编辑、Jack周和老司机轮流完成,均不经采访。“我们属于被动探测,搜集相关的几十https://www.pencilnews.cn/d/11677.html
17.美国年轻人最常用的12个“网络流行语”,你能GET到几个?没想到,这些互联网密码可不是油麦的中国网友专属;美国的Z时代青少年也有一套属于他们的冲浪用语。刚好,小编在这周和美国同学的讨论中学到了不少梗。 那么,一起来玩Z时代用语无奖竞猜吧!看看美国的各位留学生们,能不能冲在外网吃瓜冲浪第一线? “Gen Z”到底指的是啥? https://www.testdaily.cn/50703/
18.2022最火流行梗大盘点近期热梗大全接亲网而怨男0也是一位“造梗达人”了,很多网络热词都是出自他手,比如之前的“笑不活了”、“谁懂”都是他造出来的,甚至被粉丝调侃道:再这样下去,怨男0即将统治互联网了。 4、“真服了你这个老六” “老六”这个词彻底被网友玩坏了,一时间掀起22亿播放,你知道这个热梗到底起源于何处吗?“老六”一词最早来自于一款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