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今起推出为期一个月的书店不打烊活动
嘉汇汉唐书城新华读书阁
北方入门书店『兴城阅读空间』
雁塔区读书馆等参加
给爱书人留一盏灯
古人云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们说
不止如此
书中自有everything
因为——
脚步丈量不到的远方,书籍可以带你去看
前行途中的困顿迷茫,书籍可以给你力量
现实里忙碌空乏的身心,书籍可以回血修复
遍寻不到的理想人格,书籍可以完美再现
独自神伤的孤独世界,书籍可以建造心灵居所
……
简说由来
世界读书日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书香行动
华商报“4·23”特别企划致读者的一封信—
每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告别快节奏白日生活,人们可以在夜晚尽情释放压力。又到世界读书日,华商报联合书店、图书馆,与你约定一种生活方式——夜读,特别推出“书店不打烊”特别企划。
都市夜色中
书店是心灵栖息地
书店不打烊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华商报将于4月23-5月23日推出特别企划——“书店不打烊”活动,期望进一步提升城市阅读氛围、给城市夜间消费增添更多文化场景。
活动倡议4月20日在线上推出,立刻得到书店、图书馆等阅读空间的响应。嘉汇汉唐书城、新华读书阁、北方入门书店、“兴城阅读空间”、雁塔区图书馆等纷纷参与,给爱书人留一盏灯,满足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为西安城市夜经济增色。
书店中夜读
打开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各地消费复苏,夜经济表现尤为亮眼,书店也为夜生活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书店不打烊”活动除了提供日间营业体验,还倡导把夜间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嘉汇汉唐书城营销总监李纯表示:“嘉汇汉唐书城一直倡导读者夜读,不仅益智增慧,更是一种安顿身心的生活方式。响应‘书店不打烊’倡议,我们将在‘五一’前后组织两场在书店里露营睡眠体验活动,引导读者睡前阅读、自我疗愈。希望大家能够来体验。”
年轻人,不去夜店,去哪里?夜猫党,不想早睡,哪里嗨?失眠族,睡不着觉,怎么办?也许…我们可以上书店,开启夜读生活方式。
华商报“4·23”特别企划首场活动
4月27日,华商报“4·23”特别企划“书店不打烊”,将在嘉汇汉唐书城小寨店举办首场活动。这一次,我们把露营地搬到了书店里!
一个问题
问:
读书能带来什么?
非标准答案:
读书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
读书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
一点启发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籍是人类记忆的容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著书从来就是人类获得智慧、传递文明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学子与书
认识一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陪伴的日子是我们人生中美好的时光。每一年,不少高校图书馆都会发布大数据分析结果,统计出图书借阅排行榜。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几位2022年位列高校图书借阅榜首的同学,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壹
陕西科技大学雷政:
读书可以改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雷政说,读书能让他变得安静、不浮躁,“首先能积累知识,其次能拓宽视野,读书多了,对某一件事会有不同层面的思考,任何事情都不能看表象,懂得它的底层思维逻辑很重要。读书多了,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行为方式都是可以改变的。读书时会发现古人也会遇到类似问题,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和改变的,这应该就是‘以史为鉴’。”
贰
西北大学汪志远:
读书帮我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的大门
在西北大学图书馆2022年的数据统计中,借阅量最大的汪志远共借阅了421册图书。
来自河北的汪志远,目前是西北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4月16日,他给记者看了最近借阅的11本书籍,包括《民族分裂与国家认同》《一本书的历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考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七年》等。“这里面的不少书,我看了不止一遍,最近想再刷一遍,可能会有新的理解。”
“小学时,我在家里看到了我爸高中时的历史教材,觉得很有意思。”汪志远说,“那时候就开始喜欢历史,同时也爱看书。四大名著就是小学时候在新华书店看完的。”
上初中后,他用零花钱买了人生第一本书《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忍不住买,现在老家有间房子专门来放我买的书,有好几千本书。学校宿舍里,也放了上千本书。”汪志远说。
汪志远说,高中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历史老师,所以考取了河北一所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在大学,除了专业书籍外,各种类型的书都读,有文学类、科技类、美食类、旅行类等,类型比较杂。”
在大学老师的启发下,汪志远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考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读完硕士后,继续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伊拉克国别史”。“读书早已经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都会读书,读书多了自然会融会贯通,现在,我经常用历史的视角解读其他书籍内容。”汪志远说。
叁
长安大学刘洋:
读书让我的大学四年非常充实
2022年度长安大学阅读统计报告显示,2022本科生借阅排行前十名中,建筑工程学院刘洋为第一名,全年借阅110册图书。
刘洋来自陕西榆林,2001年出生,他与书的缘分,出现在高考后的假期。“高考后,有一天我去县城的新华书店翻看了小说《侠客行》,觉得写得很有趣,从那之后就开始迷武侠小说。”刘洋说,“那个假期,我一直在看金庸的书,成了一个武侠迷。”
上大学后,刘洋经常从图书馆借书看。除了专业类书籍,刘洋看了温瑞安的《四大名捕》、古龙的作品,还看了路遥、余华的作品等。而金庸的作品,他看了不止一遍。
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呢?刘洋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书中的故事太精彩了,人物性格鲜明,故事发展、人物结局,我都非常关心,比如黄药师的性格就是我行我素,不喜欢解释,这一点我很像他。”
读书也给刘洋带来了不少收获。“能从书中的故事里得到人生启示,包括怎么理解人性、怎么面对生活、怎么与人相处等。”刘洋说。
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普轩:
专注地读这样才能沉浸其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2图书馆大数据统计,借阅最多的本科生为微电子学院的于普轩同学,一年借阅了248本图书。
于普轩来自江西,2003年出生,目前读大二。4月17日,记者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见了于普轩。他介绍了自己最近借阅的部分书籍,包括《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信号与系统》《控制系统设置指南》《机器崛起》《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等。“专业书居多,首先想把专业学好学精。”于普轩说,除了专业书,“看了不少工具书,能学到很多方法,也能提高思辨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意义,因为我们信息匮乏,通过书籍,我们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