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校图书馆“馆霸”现身一年最多借书523本
万千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年借书409本
蔡益杰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年借书252本
文兴金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本科生年借书174本
随着六大在蓉高校图书馆年度借阅榜出炉,各校的年度“馆霸”也浮出了水面。他们是谁,是不是埋头读书的“书呆子”?他们借了多少书,都是些什么书?在此,成都晚报记者带你走近其中的3位“馆霸”。
借书最多
成都理工大学戴鹏程一年借书523本
一天看一本寝室成“小图书馆”
“真有那么多吗?”得知自己去年一年借书523本,是学校借书最多的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大二学生戴鹏程很是惊讶。昨日,记者在该校新图书馆见到刚下课的戴鹏程。他穿着白色T恤和蓝色牛仔裤,个子不高,戴眼镜,说话慢吞吞的,笑起来很憨厚。
戴鹏程刚进校那年,学校新图书馆还没建成,他就到老图书馆学习。“那时图书馆的位置都靠‘抢’,去晚了就没了。”为了抢位置,戴鹏程早上6点就起床,准时等着图书馆7点开馆就冲进去。他喜欢看书,经常在图书馆看到忘乎所以。有时,他看到一半必须离开图书馆去上课,于是就把书借走,有一天就借了16本。
为了买书,戴鹏程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旧书网的APP,他收藏的书超过了200本。记者在他寝室看到,别的同学桌上都放着电脑,他的桌上除了书还是书。“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辅导员周老师笑着说。
在戴鹏程所借的书单里,大都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专业书籍。523本书都是怎么看的?“有些教材类书籍,脉络是相通的,所以看起来很快,一天就可以看一两本。”戴鹏程说,自己虽然学的是地球物理学,但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如果有机会读研,肯定会选数学。
记者在戴鹏程的书单里发现了一本《曹操传》。“世人都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我觉得他能文能武,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戴鹏程说,曹操是自己的偶像,希望成为他那样有远大抱负的人。
在辅导员周老师心中,戴鹏程是一个学习主动性强、勤奋刻苦的学生。“记得有一天,我从早上9点上班就看到他在草坪上看书,直到我中午下班他都还没有走。”
因为从小就不爱说话,戴鹏程常常被人误认为是“书呆子”。“其实我不是‘书呆子’。”戴鹏程表示。室友白浩说,戴鹏程学习成绩好,平时大家一起唱歌、吃饭、出去玩。戴鹏程还练就了一项“技能”: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做数学题。“他是我们寝室唯一不打游戏的人。”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胡灿告诉记者,近几年成都推广“全民阅读”,学校也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氛围更浓了。从2016年开始,图书馆借阅数量一路攀升,出现了“馆霸”,对其他学生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馆霸”推荐书单
《史记》(司马迁)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
《古今数学思想》(克莱因)
《上帝掷骰子吗》(曹天元)
泡馆最多
四川大学彭南南一年到馆1274次图书馆“占座秘诀”:早起
彭南南爱看书,还爱做笔记。“光看不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川大的两年,他的读书笔记加起来有五六本,每本都有三四百页。
对于爱看书的人来说,图书馆里的座位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能在川大图书馆找到座位,彭南南一直坚持早起。夏天6点10分起床,运动一下就去图书馆;冬天稍微晚一点,6点30分起床,7点30分前到达图书馆。
还值得一提的是,彭南南在图书馆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金鑫。金鑫告诉记者,“当时听说他专业课成绩很好,大家都叫他‘彭博士’,我遇到不会的专业课问题就去图书馆问他,然后就慢慢熟悉起来了。”现在,每天两人都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学习。金鑫进馆的次数也很多,达到878次,排名全校第十。“天天早起就很难得了,像他坚持一两年就更难做到。”金鑫说。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
《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经济学原理》(曼昆)
《夹边沟记事》(杨显惠)
西南交通大学赵佳微
工科男喜欢看小说
最爱读《红楼梦》
所写书评见解独到
“我今年刚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记者联系上赵佳微的时候,他话语中透着一股喜气。赵佳微介绍说,自己过去一年去图书馆借了不少书,借的都是小说、散文,跟考研专业无关。赵佳微之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他告诉记者,他考研时备考压力非常大,看书看得头晕眼花的时候,就跑到图书馆借几本小说看,缓解一下。这一来二去,书就越看越多。
“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说起《红楼梦》,赵佳微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高二时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对于《红楼梦》,他有自己的见解:“《红楼梦》在那个时代既先锋又前卫,诗词歌赋以及散文等多种形式融入小说中,多角度叙述,能起到一种三重唱的作用,有很强的感染力。”赵佳微觉得,这本书像一杯醇厚的美酒,时不时品一口,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记者在西南交大“山海原经典网”上看到一篇赵佳微写的书评《美哉红楼》。“‘山海原经典网’上发表的都是我校学生看书之后的感想和收获。”在网站负责的学生夏轻云说,不要求投稿人文笔有多好,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是很难写出这些的。赵佳微在这篇书评中说,“好端端一个天人合一的大浪漫,被高鹗写成一个凄美的三角爱情悲剧,这让《红楼梦》从哲学的高度跌落进生活的深度。这是高鹗的成功,也是《红楼梦》的失败。”
“他可是增加了我们图书馆不少工作量!”西南交大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刘文华老师开玩笑说,赵佳微借书还书200多次,是学校借书最多的同学。“不过,我们很喜欢这样的学生。一所理工科院校,学生对文学艺术类书籍这么感兴趣,精神世界会很丰富。希望有更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多看看专业外的书籍,看看外面的世界。”(成都晚报见习记者谢晔章玲实习生肖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