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地: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该书是百岁老人杨苡的口述历史,内容包括:家族旧事、中西十年、从联大到中大(上下)四章。杨苡出身世家,又见过、接触过不少有名人物,但是她的讲述全然是私人化的,与"史"无涉。大部分讲述都着落在她周围的普通人身上,包括她的家人、同学、过从密切的朋友,或是有几面之缘的人,由她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串联到一起,即使是有名人物,大多也在趋于私人生活场景的记忆中出现。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作者:韩茂莉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索书号:22.19/4544
作者:王水照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索书号:26.126/1177
该书分为王水照苏轼研究、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两篇,包括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配百余幅图展示苏东坡的一生。
作者:祝勇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37.742/3617
该书选取了这座宫殿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也最为可歌可泣的一段历程。作品以翔实的考证还原了历史原貌,尤为可贵的是将有关的历史中人化为鲜活的文学形象,为读者留下了难以替代的感性认知。
作者:杨斌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56.38/4703
作者:林小英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38.76/4494
该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作者:汪帆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索书号:44.62/3147
该书作者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
作者:商兆琦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索书号:38.8431/0031
该书试图从国家制度和权力构造,从政治、军事精英的构想,从时代的精神氛围,从云谲波诡的内政和外交局势中,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历史轨迹。
作者:(加)王其钧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86.3894/1048
该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
作者:姚洋著
索书号:27/4238
该书作者用身边的事例讲解了效用、机会成本、价格、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梳理了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同时,他还解答了读者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如:学经济学能赚钱吗、学了经济学到底能做什么、普通人学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等。
作者:(日)山田昌弘著;钱爱琴译
索书号:33.656/2266
该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日本“少子化对策失败”的原因,“欧美中心主义思想”的陷阱,“规避风险”和“重视体面”的日本社会,在日本能否形成有效的少子化对策。
作者:吕忠梅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索书号:35.25/6054
该书由50余篇小文构成,从法、法律的概念出发,对权利、司法裁判、民法的词源、法律上的物、物权、所有权、财产权利、合同、人格与人格权、人格尊严、生命权、婚姻、继承、收养、高空抛物等法学尤其是民法领域的概念和理念作了介绍。
作者:(加)兰德
著;王泽,杨姚瑶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索书号:50.9504/8024
该书以关中盆地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从边陲小国到称霸天下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的,政治组织又是如何通过改造自然环境,不断增强对农民和农业资源汲取能力,从而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作者:仇春霞著
索书号:32.2715/2451
该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作者:徐海蛟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26.121/2835
该书以深邃通达的笔致体察和还原“失败者”的世界,以深厚的人文积淀剖析中国书生的生命基因,展现他们生活的时代和中国科举的取士逻辑,呈现出一条走向清晰的中国文人命运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