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做好服务工作提升释放了技术红利,图书馆必须积极行动,抓住契机,加快推进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建设。党校图书馆整理、收藏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具有传递文献信息、参与培训教育、开发信息资源、保存文化资源等主要职能,是为党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理论教研、参考和阅读的专门场所,也是党校做好教学和科研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合理引入智能设备。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FRID)是当下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交通、资产管理等行业,且能够满足各行业的个性化需求。FR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它具有体积小、安全性高、快速扫描、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可重复使用的优点,且能和我校图书馆目前使用的系统软件完美融合。我校目前已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电子图书证功能。电子图书证中录入个人身份、借阅、教育等信息,但还未设置门禁系统、电子阅读机,自助借还体系、智慧书架、用户数据分析体系也未建立。作为文献资源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党校图书馆立足FRID技术的智慧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人才队伍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且与资源开发、技术保障、知识萃取、定向服务等流程环节不可分割。智慧图书馆建设对党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转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与模式,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图书馆,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智能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知识,也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知识。要对图书馆业务、智能技术、设备有较深入了解,才能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备,根据本馆实际情况,逐步引入合适的智能设备,逐步提升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要从源头上提高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不断更新馆员的知识储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入馆员竞争机制,激发馆员工作的主动性。
加强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交流和合作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大量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图书馆各自为政,单独构建一个智慧图书馆是不现实的。大部分党校图书馆并没有独立研发智能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也非常薄弱,所以智能设备一般都是通过购买实现。通过加强行业交流,构建智慧图书馆联盟,可以减少智能设备的购买与管理维护成本。智慧图书馆联盟的成员可以共同约定统一智能设备的技术标准,使各图书馆的智能设备能够相互兼容、资源和数据能够共享,同时也能避免重复采购问题,提高馆藏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