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立法决策服务部主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信息技术委员会执委,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残疾人阅读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数字资源的整合与服务、面向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信息服务。
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提出要“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并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残疾人在现实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究其原因,信息获取不便、知识水平不高、融入社会较难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获得与平常人相同的发展条件,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16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明确了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增进残疾人福祉和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关于“普惠”与“特惠”之间的关系,即“既要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公平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又要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好他们的特殊困难和特殊需求”。这个文件还特别提到了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重点,要求“聚焦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增加残疾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使残疾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基本服务之一,它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娱乐问题,还包括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终身学习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到了数字时代的今天,图书馆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远远超出传统社会的意义,对于残疾人来说尤其如此。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加强为残疾人服务,向残疾人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服务,是由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公共图书馆宣言》中也指出:“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因此,为残疾人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的使命所在。
加强为残疾人服务,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残疾人情况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服务也有很大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残疾人类型不同、残障程度不同,又使得这种特殊性更加突出,这必然会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更多、更高、更具个性化的要求。因此,为残疾人服务,为残疾人的家庭服务,既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挑战,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的重点。
图书馆服务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而理论的指导和支撑通常是通过业务规范体现出来的。虽然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公共图书馆历经上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服务理论、服务方法和服务规范。但是在开展残疾人服务方面,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起步较晚,加之残疾人服务在具体实践中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残疾人服务规范、服务方法、服务技能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业界也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范本可以参考,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服务的环境较之传统时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亟须对此加强研究。本书也是基于目前业界的现状,试图在图书馆服务规范、服务方法、服务技能方面进行探索。
陈力
2018年1月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迭代,使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作为图书馆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等特征最好的诠释,如何在新环境下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从而使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得到提升和充分发挥,将不仅是图书馆工作演进的需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要求。
历经两年的调研,《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模式与规范》正式面世。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残疾人阅读和服务调查,分析各类型残疾人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及其信息获取特征,研究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类型、方法与服务效果。二是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研究无障碍物理环境建设、无障碍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无障碍信息获取服务方式和途径。三是研究不同类型残疾人专用资源与服务的特点,探索如何开展方便残疾人的到馆服务、社区服务和居家网络服务方式,完成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四是建立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列表,编制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指南和服务规范。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来图书馆界对发展残疾人服务事业和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的思考和研究的成果,试图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残疾人服务模式和规范体系建设中的理念基础和建设方式的问题,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残疾人服务建设中的重点。但是应该说,部分成果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还有待实践检验。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能涌现出更多结合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争取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使研究成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在本书的资料采集与文献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李藜、周琴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