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时政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资源库”

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

整合馆藏

自建与共建相结合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古籍保护、传承和利用,彰显文化自信,关系文脉国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和动力。”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

国家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古籍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各类特藏资源库。特别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不断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方式整合汇聚资源,陆续发布了大量馆藏善本、古籍特藏。2016年,“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发布。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一是征集国内古籍收藏机构资源,如征集天津图书馆两批总量6600余部明清版本古籍数字资源、云南省图书馆两批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数字资源共267部等。二是积极开展海外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如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在线发布该馆经部、史部善本和齐如山戏曲小说专藏共计931种等。

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面向全世界公益发布甲骨、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碑帖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老照片、年画等全文影像子库24个,几乎涵盖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资源总量超过10.3万部/件、2640万拍、1013TB。

张志清表示,“中华古籍资源库”的珍稀性、系统性、快捷性有效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籍本身,更在于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获取中华典籍知识的平台。

提升效能

边建设边服务

此外,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本着联合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字节跳动公益等机构合作,围绕古籍资源知识化加工和智慧化服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试点攻关,先后推出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等系列创新应用成果。

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认为,古籍数字化是我国古籍史上的历史性转折,必将对学术文化的繁荣发挥长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眼未来

持续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建设

截至2022年底,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特藏总量达到300万册(件),其中古籍197.68万册(件),各类特藏文献约102万册(件)。

对此,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持续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及资源开放共享工作。

张志清表示,未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积极探索共建共享途径,持续加大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和发布力度,通过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核心和文化共同体,实现中华珍贵典籍的跨时空传播,让古籍走近大众,在数字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本报记者张妮)

THE END
1.中国历史文献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中国历史文献库》长期致力于收录国内外古籍、报刊、图书、图像、影音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古代及近代文献资料,旨在构建一个高品质、开放式网络知识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经过近十年的产品研发和数据积累,已拥有域外汉籍、四库全编、近代报刊、民国图书、近代教材、古地图、美术https://lib.ustc.edu.cn/%E7%94%B5%E5%AD%90%E8%B5%84%E6%BA%90/%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6%96%87%E7%8C%AE%E5%BA%93/
2.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信息提示首都之窗“如今人们获取一本书已经很便捷,那读者为什么要走进图书馆?我们希望把一些不同主题的馆藏资源提取出来,转化成可体验的、可互动的、可感知的场景。”在首都图书馆宣传策划部副主任李凌霄的生动讲解下,近日,记者开启了北京城市图书馆探访之旅。 走进古籍文献馆,“一息尚存书要读——齐白石图书文献展”正在展出。此次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09_3960423.html
3.分享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23639张碑帖菁华资源开放“碑帖菁华”是以国家图书馆藏的 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类拓片 二十三万余件为基础建设的数据库, 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 科技、建筑等方面, 现有元数据23000余条, 影像29000余幅。 网址: http://mylib.nlc.cn/web/guest/beitiejinghua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14/21/15259189_873225001.shtml
4.妙玉周年主场活动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举行113纪念钱学森诞辰服务国家12两本研究成果及首届文创设计大赛获奖名单11重点突出具有更高陈列价值的亮点展品 (国家一级文物 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透过历史迷雾清晰展现钱学森的家国情怀113钱学森图书馆改造工程在保持原有基本陈列框架的基础上11实践教学基地借助馆内资源。钱学森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13第二期节目将与大中小学生合作https://bbs.9you.com/forum.php?mod=post&tid=123630
5.7.2万部古籍碑帖网上免费阅览,国图联合发布数字资源古代艺术读者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栏目或“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cn/pcab/),用身份证号注册或读者卡登录,就可以进行检索和全文阅览。 发布网址: http://mylib.nlc.cn/web/guest/shanbenjiaojuan “碑帖菁华” “碑帖菁华”是以国家图书馆藏有的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类拓片二十三万余件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933724
6.国家图书馆借阅攻略国家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顺序是:如果只有一本,就收藏在保存本库,如果有第二本,就放在基藏库,第三本就放在阅览室,第四本就放在外借室。当外借室和阅览室都没有这本书时,读者就可以到基藏库阅览室看书。基藏库的书不能拿回家,只能在基藏库阅览室看。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269583/article/details/86217414
7.十万部古籍免登录阅览!“中华古籍资源库”为读者“神助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会上介绍,为了满足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11/29/content_24776112.htm
8.古籍数字化,为古籍保护赋予了新活力文旅科技“在有限的资金下,国图于2012年首先启动了馆藏善本缩微胶片的数字化工作。虽然它是黑白的,但成本低、进展快,目前已有近2万部古籍完成数字化。”张志清介绍,从2015年起,国图又陆续启动了“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国家图书馆藏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项目,并积极建设各类特藏资源库,包括甲骨世界、碑帖菁华、https://www.cacta.cn/DSJ/HTML/20191107094841.html
9.中文数字图书馆(精选六篇)上海大学图书馆在1996年将善本古籍以图像形式扫描, 制作成全文光盘, 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国家图书馆制定了古籍特藏文献的数字化计划, 涵盖了永乐大典、数字方志以及甲骨文、敦煌遗珍、西夏碎金、碑帖菁华等文献;该馆还利用WL-NWORD软件进行编程, 建立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目录电脑检索系统》, 为读者提供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85lkk2.html
10.中国国家图书馆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可免登录浏览,包含10万部(件国家图书馆精选所藏宋人文集善本二百七十五部,首选宋元刊本,次及明清精抄精刻,或经名家校勘题跋之本,通过缩微胶卷还原数字影像,并辅以详细书目建成本全文影像数据库,目前已发布275部,免费呈献公众利用。 碑帖菁华 以国家图书馆藏有的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类拓片二十三万余件为基础建设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历史、地理https://www.appinn.com/?p=4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