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资源库”
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
整合馆藏
自建与共建相结合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古籍保护、传承和利用,彰显文化自信,关系文脉国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和动力。”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
国家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古籍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各类特藏资源库。特别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不断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方式整合汇聚资源,陆续发布了大量馆藏善本、古籍特藏。2016年,“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发布。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一是征集国内古籍收藏机构资源,如征集天津图书馆两批总量6600余部明清版本古籍数字资源、云南省图书馆两批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数字资源共267部等。二是积极开展海外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如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在线发布该馆经部、史部善本和齐如山戏曲小说专藏共计931种等。
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面向全世界公益发布甲骨、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碑帖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老照片、年画等全文影像子库24个,几乎涵盖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资源总量超过10.3万部/件、2640万拍、1013TB。
张志清表示,“中华古籍资源库”的珍稀性、系统性、快捷性有效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籍本身,更在于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获取中华典籍知识的平台。
提升效能
边建设边服务
此外,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本着联合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字节跳动公益等机构合作,围绕古籍资源知识化加工和智慧化服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试点攻关,先后推出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等系列创新应用成果。
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认为,古籍数字化是我国古籍史上的历史性转折,必将对学术文化的繁荣发挥长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眼未来
持续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建设
截至2022年底,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特藏总量达到300万册(件),其中古籍197.68万册(件),各类特藏文献约102万册(件)。
对此,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持续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及资源开放共享工作。
张志清表示,未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积极探索共建共享途径,持续加大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和发布力度,通过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核心和文化共同体,实现中华珍贵典籍的跨时空传播,让古籍走近大众,在数字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本报记者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