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听了这本书,昨天一口气听完了讲解,听完后颇有平和喜乐之感,希望自己能够将其中的一些建议付诸实践。
作者是金惟纯先生,办杂志办得很有声色,在商界颇富盛名,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
他的大名,我以前并未听闻,查百度百科,看到下面的趣闻:
特立独行的大师李敖采访是以分钟计费的,最初叶卉提出的是一个她记者生涯最短的采访请求:5分钟!
而当叶卉和摄制组一众人马“杀”到大师的书房时,李敖非但分文未取,而且一聊就是50分钟。
李敖说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中间,他唯一没有骂过的大概就是金惟纯。
---引自《百度百科金惟纯》
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人生只有一件事》,不是介绍引申书中的内容,谈论其中对他以及可能对听众有影响帮助之处。
所以说这一期樊登老师的解读,其实是作者本人对自己写的书的介绍与阐发。
樊登老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所谓人生只有一件事,这一件事是什么?
2,如果确认是这一件事,那需要做些什么?
3,金惟纯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体悟,背后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
金惟存先生从这些问题开启话头,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见解。
作为听众我自认听进去了不少内容,能够从中感受到金先生的真诚与敏锐,感受到其思考背后,依托的儒释道的文化思想。
不过在谈论这些之前,我想先聊一下《光环效应》。
这是我在听《一生只有一件事》的解读之前,听的一本书。
光环效应也提示我们每个人要做好形象或者品牌管理,最好将自己塑造成某方面的专家,不管实际上是不是。所以人们常在自己名字前附上一堆头衔,那些头衔就是光环。
而要消除光环,就是所谓祛魅的过程:
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
美国的大卫·格里芬(D·R·Griffin)在《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一书中认为:
“这种祛魅的世界观既是现代科学的依据,
又是现代科学产生的先决条件,
并几乎被一致认为是科学本身的结果和前提。
'现代’哲学、神学和艺术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们把现代性的祛魅的世界观当作了科学的必然条件……”
而具有祛魅性质的现代科学则意味着:
“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整个世界中,经验都不占有真正重要的地位。
因而,宇宙间的目的、价值、理想和可能性都不重要,也没有什么自由、创造性、暂时性或神性。
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
---引自《百度百科祛魅》
《光环效应》真本书其实就是对于商业经典著作,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祛魅!
这些著作常常被奉为圭臬,这本著作则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大概只应该当做参考,根本不是金科玉律,在商业的世界也没有永恒的物理学原理。
无论商业上的战略还是执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除了市场,并没有永远的赢家!
人们总结出的规律很可能都是过度概括,在光环下观察到的结果。
光环效应说白了,就是成败论英雄,凡人打嗝都臭,神仙打屁都香。
当业绩蒸蒸日上时,你好我好大家好,花花轿子人人抬;
而当业绩下滑,前景惨淡时,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历史的偶然,被当做历史的必然;
命运的玩笑,被视为不可违逆的宿命!
在《光环效应》一书中,指出人们总想归纳出什么指导经验,发现世间的因果联系,这是我们的本性使然。
这样的本性,加之商业世界的复杂,于是就出现了迷信或者过度归纳的现象,倒果为因,片面强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题中自有之意。
那既然这样的概括不科学,不可全信,那怎么办呢?
书中倒是给了一些建议,采纳了塔勒布反脆弱的思想,强调与不确定性共舞,接受概率这回事,然后打造系统,提升反脆弱性,最终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成为最终的获利者。
当然,如何实现这一点?
是否归纳出的方法,最后也还是过度归纳?
那还是要自己通过批判性思考以及亲身实践来验证了!
--------------------
之所以先想着说说这本用于祛魅的《光环效应》,是为了让自己以及提醒读者保持清醒。
对于《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高妙言论保持清醒,也许书中的建议也不过是笼罩在金惟纯先生光环下的对人生经验的过度概括而已!
但我们似乎很难逃避这样的诱惑!
樊登老师问第一个问题前,提到了孔老夫子的自道:
曾参解释了这个一以贯之的道,但孔夫子其实一直并没有明说,所以也许曾参的解读,不过是因为他继承,领悟到的一部分而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金先生在玩文字游戏,因为修的概念太抽象,太宽泛了。
修佛修道双修都是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
修炼心性,达到我心光明也是修。。。。
那么金先生所谓的修指的是什么呢?
修愿意
修认错
修细微
修倾听
修记忆人名
修自己
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大概修自己是最重要的动念发心,也就是史蒂芬柯维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积极主动:
也可以是我最喜欢的祈祷箴言:
也是孔夫子的不怨天,不尤人:
这句话在《中庸》中也出现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金先生讲的修,有很多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影子,他说世间的事,无非三类:
自己的事
别人的事
老天的事
而修自己的关键就是管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但为什么人们做不到呢?
金先生的看法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原因是人们要逃避,逃避自己的事,当指责他人的时候,那么自己的责任就小了,少了。
至少能让人感到:
天下乌鸦一般黑,
谁也别笑谁!
这虽然很讽刺,但确实是人认识上的一大特征,也是常容易陷入的误区:
我们更容易
通过横向相对比较来认识事物,
而不是通过纵向比较来看绝对变化!
《光环效应》中提到了这一点:
我们以为福特,通用汽车公司衰弱了,其实它们也在发展,只不过发展速度没有日本汽车企业发展快而已!
所以逃避做好自己的事,而醉心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批评别人的事,操心老天的事,说到底也是因为
并没有将修好自己当做目标,而是将与人比较当成目标!
不在我要看到我有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而改进提高自己;
而在我要感觉良好,没有什么认知失调,我要相信:
我并不比别人更懒惰,更无耻,更愚蠢,更虚伪,
所以不应受指责!
金先生在谈到修认错的时候,谈的也非常深入。
我们为什么不认错?
因为人们常感到或者相信认错常常是被迫的,是形势所迫,而不是真心悔改;
认错的人是因为力量孱弱,头脑昏聩,不得不认!
他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的认错,觉得那时的认错,无非是一种趋吉避凶,认怂止损,所以感觉很无力,很窝囊!
当然认错后,并不会真心悔改,只是更加狡猾,避免被抓个现行!
而后来他认识到,认错其实有另一种状态:
认错变成了一种惭愧心,
一种基于高标准的惭愧心,很有力量,很能促进人向积极的方向努力!
变得有些像孟子引用颜渊自况而激励自己与他人:
5·1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②,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③。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瞷谓齐景公曰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⑤:'文王,我师也⑥,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⑦,犹可以为善国⑧。书曰⑨:'若药不瞑眩⑩,厥疾不瘳(11)。’”
变得像发现somethingbiggerthanmyself,
感受到使命的召唤,
感受到自己的天命!
这有些像辛德勒或者药神的惭愧:
金先生说他事业发生起色,其实就是因为惭愧,惭愧自己经营不善,让员工得不到发展,所以直接说出类似可以散伙的话;
惭愧自己以前一直做一个假人,办了假杂志,为了显示自己很了不起,很深刻,说些莫名其妙的废话;
金惟纯先生认为到,一个组织要形成共识,只要抛开机心,表达真诚,才有心与心的连接,情感的共鸣,否则只是用头脑想,是很难达到共识的,每个人都容易有自己的立场与主张,很难取得一致。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两个问题;
你让他人对这两个问题如何回答,就预示着你们相处的发展与结果:
一是对方是否愿意与你在一起?
二是对方是否愿意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我回顾到金先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又联想到孔夫子的伟大。
他的志向其实就是给问题一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让不同的人都愿意与他在一起:
而他这一生,最后留下的结果呢?
其他人且不论,至少他的弟子,为他做传的史学家是很希望在某些方面,像他一样或对他充满怀念的:
当然,有些人活着令人羡慕,却不是因为其人格,而是因为其位置,其权势,是因为他坐的那把椅子,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的人!
对于这些人,
野心家想取而代之,受其荼毒的百姓恨不得与之偕亡!
金惟纯先生谈到修愿意,我印象中与修细微联系在一起。
他说他小时候,也想立大志,成大事,但发现年岁日长,心气日丧,大志慢慢消散,大概也觉得壮志难酬,干脆躺平吧!
后来,他发现路径错了,其实关键是:
愿力是可以被滋养的,
可以通过一件件细微的事情滋养!
我们常常以为:
发大愿,然后做成大事
先发宏愿,再普度众生
其实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
而是
日积月累,形成了愿力
所以我理解所谓修细微,有三重含义:
1,守戒
2,积累
3,上游思维
至于修愿意,金先生提示关键是
洞察不愿意背后的念头,
事情虽小,但不愿意做背后的念头很大
他举了个例子:
有一位当医生的朋友,有个不好的习惯,妻子说了许多遍都不改,他不愿意将袜子好好放,总是四处丢;
后来他修愿意,修细微,做了一些改变,三天都将袜子放在待洗的衣篓里,让妻子大为惊喜,问他怎么了?
他看到妻子大为感动,也很诧异,觉得这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吗?为什么妻子高兴得像得了钻戒一般?
他反省洞察到,自己以前不愿意好好放袜子,其实是因为有大男子主义的信念:觉得自己赚钱多,为家庭贡献大,妻子家庭主妇,其实贡献小;所以自己有权力随地丢袜子,而妻子应该逆来顺受,不应该抱怨。
而他行动的改变,其实也改变着信念,更能体会妻子的艰辛不易,更加珍视,疼爱,敬重自己的妻子,而这些信念并不只体现为放好袜子这件事上!
洞见这些后,他真心改变了自己的念头,修认错,夫妻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金惟纯先生认为如果将人生看作只有一件事,修。
那么时时,处处都是修炼的道场,都是提升的舞台,因为修夹在受与做之间:
受
修
做!
我们有何所受,其实是很难自主,那常常是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们无法左右其发生。
但这些事会影响我们,可能让我们纠结,痛苦,抱怨,难受;
让我们怨天尤人,觉得不公平!
让我们心生愤恨不平,进而伤害他人或自己!
而这样的演变之下,我们就让业力不停地循环,佛家称这是十二缘起,六道轮回,心理学将其形容为踢猫效应:
而所谓修,就是打断这个链条,跳出这个轮回,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所谓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称赞颜回好学,提到的低一点就是不迁怒!
这当然不容易,
因为基因本能,文化习气都会使我们向某些方向偏向,进而成为习惯!
任何行为成为习惯,背后肯定有原因,常常是因为这些行为或多或少给我们奖赏,进而得以强化。
---譬如不能按之前习惯的做法行动获得的好处,而人又有损失厌恶,对于损失与所得的权重高达2:1.
这大概就是路径依赖的由来!
也难怪人们常说习惯成性格,性格即命运!
由是观之,改变才是奇迹,所以才需要修!
不修之人,则是随波逐流,让自然规律与事实发展促进自己改变,而自己一直沉浸在由之前形成的性格配合当下的情景,仿佛被写好的剧本之中!
看他人,看组织,甚至看国家的命运,常常让人不免感慨:
而修的要义是修自己,我理解修自己的要义是:
1,不再强求或奢望改变他人;
2,愿意尝试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樊登老师谈到他的一个观察:
有些人小事可以认错,大事坚决不认错。
金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有所不受,对自己是什么样的有所不受,觉得如果那些方面也要认错,就不再是自己。
这种不认未尝不对,因为如果随着他人评价起舞,而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的评价又是不一致的,那最终会落个不知所措,进退失据的状态。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史蒂芬柯维先生是认为要以原则为灯塔,瑞达里奥甚至以《原则》总结他一生的经验与功业。
原则又是什么呢?
瑞达里奥提出的人生方法论如下图:
但他清醒地认为到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那是非常个人化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独特处境,为自己设计Goal,而不是完全被剧本写好程序的机器,是可以依据outcome的反馈来重新调整或继续坚持Goals的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
史蒂芬柯维认为原则更加稳定,甚至有客观真理的意味,遵循原则则能事情顺遂,获得人生幸福,逆着原则办,则一定会被南墙所教育。
斯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道:“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循环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都取决于奉行这些原则。”
科维说:人生的原则如同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
人生不能仅以外在的成败得失和荣辱利害为标准,必须以一些正确的原则为核心,以原则为基点才能建立真正幸福的人生。
原则,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决策时,找到行动依据和标准,不至于迷茫甚至犯错。
原则,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轨道,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引自《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构建自己的原则系统,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回到金惟存先生这本书,我觉得他认同的原则大概是:
要在与人相处中将事办成,就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让与你打交道的人真心愿意与你相处;
而且他们通过与你相处,真心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最后,以金先生对于为什么赚不到钱以及为什么教不好孩子的回答作结吧!
因为你没有修自己,而是盯着钱或者孩子;
当钱或者孩子越来越大,你越来越小,当然你既吸引不到钱,也影响不了孩子。
出路在于通过修,让自我变大!
---我理解这里的自我,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
而是顺应原则,提高本领的自我!
大概有些类似佛陀的自况: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其实是释迦牟尼说的。
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说的第一句话,佛陀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之偈句。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吾为此世之最上者。”
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被人误解,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的我,并不是指佛陀自己。
这里的“我”字,指的其实是众生的佛性,众生的本来面目。
《金刚经》上有这样一句话:“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里也提到了一个我字,这个我并不是代表我们自己。
《六祖坛经》上有一句,就是对“我”的形容,《坛经》上说:“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里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就是佛口中提到的唯我独尊,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是佛性所显现的,世间的一切万法,唯心所造。
我可以把这个“心”理解为能够创造一切的自性,这个自性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佛说:“唯我独尊。”是要告诉众生,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生自己所造,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这个世间不存在主宰万物的神,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种下什么因缘,就会得到什么果报。
佛陀是觉悟的人,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我们都能
自己做自己运的主人,
不要被自己的恶习所控制,
要懂得一个道理: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引自《佛为什么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点醒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