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当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获取知识方式。在诸多的阅读方式当中,纸质媒介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媒介之一。而与之相应的则是阅读之后,建立在再利用之前材料的基础之上的输出,这种输出以我们常见的论文写作最为典型。每年的毕业论文、职称评审,都是一个「海量」阅读,「海量」输出的高峰。
实际上,我也在阅读中采用了类似的方法。2021年,obsidian横空出世,它给了不少人以想象的空间,这当中也包括我。于是我对于我的读书的方法论进行了再一次调整。
此前在阅读纸质图书的时候,我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文摘卡加上纸质的读书笔记。这些记录在纸本之上的内容对于帮助记忆很有用,但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的问题。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比较夸张,一桌子的文摘卡最终要转换成Word文件中的一个个字符。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这些会用到的文摘卡或者笔记集中拍照,然后在电脑上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人肉进行图文识别。
在此之后,以涂书笔记为代表的一些主打读书笔记的App兴起之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这些读书笔记App部分地解决了我的痛点——文字OCR问题。当然它们也小部分地解决了读书笔记的归档问题。
不过这些App在长期使用之后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各家App开放程度不一,数据归几还是归他;OCR的费用;后续笔记的框架、脉络梳理比较麻烦。
然而在梳理笔记框架的时候,无论是专职阅读App还是读书笔记类的App,它们做得都不够好。一本书划划拉拉下来之后,所形成的只是书中的章节片段。后续的图书框架脉络的梳理、调整很麻烦,经常发生从头再来大量填空的情况。这一点上,反而纸质笔记要更从容一些。
前者与我们通常阅读的总分框架目录的图书不同,PPT目录框架的书在目录上、关键点上存在极大的重叠。这些重叠的地方会给阅读以及知识点的整理造成极大的干扰,尤其是在一本书读完之后,回顾一下这本书讲了什么、整理这本书的逻辑框架的时候。
后者因为实际上能够用到的干货部分就只有那么多,当拓展成一本书的时候,知识的密度会严重降低。在阅读的时候,我遇到的极端情况就是一本书读到小标题层级就好。为了写书而写的这些多出来的部分会影响到书中知识点提取的效率,甚至因为这些内容遮盖到本应注意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尤其是阅读纸质书时遇到的这些问题,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这当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相应步骤进行调整或者合并。与方法相对应的,我在实操中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App。
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在桌面端产出最终的成果,所以我这里把桌面使用的工具放置在前面。
接触过DOS命令的同学或许对「DOS状态之下,可以通过copy命令将txt文件进行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文件的事情」记忆犹新。Markdown文件也可以。
尽管其他的一些App也提供了导出功能,但实际上这些App导出来的东西总是差那么点意思,用起来并不是那么地便利。自己费劲将散落的要点划拉到一起的目的自然是养用结合,而不是不被那些App用栅栏圈起来难以复用。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所以obsidian的一个思维导图插件自然就是必备了。这里我使用的是MindMap插件。通过该插件,Markdown文件中的目录层级关系会自动地转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而无须进行手动干预。
Obsidian是一个基于本地的工具,但在今天云端同步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能。考虑到iOS/macOS整体的生态情况,我将obsidian整个文件夹架设在iCloud上,使用iCloud进行同步。除了iCloud之外,OneDrive、坚果云其实也都是可用的选项,这里不过多进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iCloud在涉及Windows平台的时候同步经常会拉胯,需要进行赋能。
之前阅读的时候,我使用的是文摘卡进行摘录原文要点、整理笔记。此时,我使用了手机来取代文摘卡一部分的工作,文摘卡的另一部分职能由App自身所取代。
iOS平台上类似1writer的Markdown编辑器数量众多,不必拘泥于特定App,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进行选择即可。
纸质图书必然会涉及一个OCR问题,我没有用iOS自带的方案,而是使用了讯飞输入法的OCR功能。
在方案和工具之后自然就是实践,这也是检验方法是否能长期使用的准绳。所以从这里开始就是我自己的具体实践情况。
在这一步最主要的操作就是,在1writer框架下利用讯飞OCR功能将书本中的文字识别到文件当中。Markdown类的App浮动工具栏功能比较丰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进行调整。录入过程中的偶发错误的字可以通过输入法的手写功能进行修正。
像日常中普通的阅读一样,通览全书的目录之后、扫一下书的内容,一本书的阅读就开始了。这里也别无二致。
接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页面为单位,直接识别第一页的图书目录。在OCR目录时,页码也会识别上去。页码建议保留。因为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将来引用查证原文时的依据。
从这里开始就涉及了层级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将书名作为整个读书笔记目录的第一层级,作为图书序、跋、正文各章节即为第二层级,后续的其他层级结构依次类推。
第一页目录识别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正文的阅读了。
阅读正文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直接使用手机进行OCR,然后将文字保存在对应的目录之下。书中文字触动自己、引发共鸣的地方也一并录入在内。
在这一步,可以根据图书的内容进行层级调整,也可对原作者观点与案例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但就整体而言,在这一步,我的建议是尽量在原作者搭建的目录之下进行调整。
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识别后的目录会逐渐地用完。这时再回头识别新一页的图书目录,然后再次阅读正文,依次循环直到全书阅读结束。
在上一小节中,我提到了「可以根据图书的内容进行层级调整」,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对它的具体阐述。考虑到它比较重要,所以我单独把它挑出来了。单纯就次序而言,这一步可以与上一步同时进行,也可以在阅读完特定章节时回头看。
在使用阅读类App阅读电子书时,App一般提供的功能就是划线和批注。它们留给我们的可操作空间很有限。对这些划线和批注的内容整理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另起炉灶。而在使用纸质笔记的时候,我们的自由度就要稍大一些,可以见缝插针地追记。与纸质笔记相比,电子文档就要更胜出一些,它的文字与文字、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近乎无限地插入内容。
读书笔记的局部调整通常是在手机上进行。受制于手机显示屏的大小、章节框架,调整的视野(包括物理上的与思维上的)一般不会太宽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称之为「局部调整」。不过,这里不需要担心,下文有处理办法。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因为图书著述以及我们自身的原因会对读书笔记进行调整。按照我的经验,这种调整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调整时,用来标记的页码请勿删除,以免影响后续使用。
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图书,或者是PPT目录框架下产生的图书,它们的读书笔记在章节范围下进行局部调整。这也就意味着部分的内容需要提前或者后置,笔记的层次结构将与原书有所不同。
此外,作者在写作过程之中的思维发散点有时并没有放置到相应的目录之下,但是又相对地比较重要,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将这些真知灼见还原至它们应该在的地方。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或者作者的某句话击中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再者,一些重点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这些内容,在进行局部调整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特殊标识。
这里挤一挤水分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对于原书的内容挤水分——去芜留菁,一个是对自己的笔记内容挤水分——删减重复内容。
一本书阅读完之后,基本上我们就会积攒下1000字起的读书笔记。此时如果继续拘囿在手机的小屏幕上已经显得非常不合适,内容已经要求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大的空间对整本书进行把握。除了物理层面的显示屏的因素之外,我们更需要从一个更大的视角,一个超越局部篇章的视角,对于全书进行审视。
全书阅读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打开obsidian从全书的视野来处理笔记。在MindMap插件视图之下,一本书的笔记层级结构会自然地转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
在思维导图模式之下,趁着对全书内容印象深刻,我们首先在整体上回顾一下全书的整体脉络。此时,我们能够看出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层级上的不合理之处,或者其他的不妥之处。通过视图中,文本与思维导图的对照,我们可以快速地理清脉络,进而对那些与整体框架不匹配的部分进行提升、降级或者转移处理。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一步有时候会和上一步合并在一起进行。具体根据个人习惯与阅读情况进行。
在经过了一番整体框架梳理工作之后,我们的脑海中对于全书的视角的把握会更加地清晰起来,这就更有利于我们从整体的视角来把握和回顾整本书。
再次循着思维导图框架的脉络,从干到枝,我会对笔记的细节部分进行微调。此番调整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细部逻辑优化,另一个是语句的精练。至此,那些保留了的案例、故事可以给它们加上小标题,以便于后续著述时引用。
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没有顾及到,但是在特定场合它们又显得比较重要,我把这些问题汇总在这里。
尽管文中所提到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纸质图书,但是它同样适用于电子书的阅读。在涉及阅读电子书的时候,整体的流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需要把移动端的App切换成桌面端的obsidian即可,也就是讲全程在obsidian中操作就可以了。流程中所涉及的步骤,是一个完整版的步骤,实际上的流程运作视阅读的图书质量进行增删。
在使用obsidian中整理的时候,我通常把工作区分为三部分。左边为编辑器,左上为读书笔记部分,左下为MindMap呈现思维导图部分;右边为大纲目录部分。这样的布局是因为obsidian中的由MindMap插件呈现的思维导图不能与其上方的笔记联动,所以需要借助右边的大纲目录快速定位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在使用obsidian处理阅读笔记的时候,我还通过在笔记中增加yaml标识进而通过dataview插件汇总统计,利用obsidian的看板插件所搭建的看板对阅读进度进行管控等方式。考虑到它们与本文关系并不是不大,这里不做过多展开。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楚辞·卜居》
时代在变,我们读书的方式在变,但是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始终未变,我们使用工具的初心不变。然而异化经常发生,我们把方法当成了目的,把助力获取知识的工具当成了自己要去获取的知识本身,把自己变得就像给工具配的那个人。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糊一个纸盒子而上一条生产线。
尺有所长,特定的工具与方法,同自己当下的状态相结合,能够实现自己的最优解无疑就是一件最有效率、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像Markdown一样,看似朴素的东西反而绽放出不竭的生机与活力。